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慧宇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57089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慧宇解老】——第十六章

已有 1324 次阅读2021-7-19 09:25 分享到微信

【慧宇解老】——第十六章
    老子学说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人类文明的顶锋。
    (2014年4月22日)

【原文】
    致虚恒(极)也,守中(静)笃也。万物方(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正误】
    致虚恒也,兽(守)中笃也,万勿(物)方作,居以颁复也(楚简本)
    至虛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并)作,吾以观其复也(帛书甲本)
    至虚极也,守静督也。万物旁(并)作,吾以观其复也(帛书乙本)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通行本)
    楚简本是最早的版本,这一章说的也最接近于老子的本意。理由如下:
    “致虚恒也,守中笃也”,虚是一种状态,也可以说是无为的状态。虚就是虚,不虚就是不虚,没什么极不极的。难道能把虚的状态分为低级,中级,高级?“致虚极”是误抄或篡改,正确的应该是“致虚恒也”,意思是进入一种虚静的状态并把这种状态长久的保持下去。
    至于“守静笃”,静是一种境界,静下来了,不用你去守。静不下来,守也是白守。正确的应该是“守中笃也”,守中是一种方法。通过守中让真气归根,“归根曰静”,是入静的方法,真气归根,全身通泰,大脑一片清净。“笃”,守住了不动。有人说抱一就是守中,其实他根本不了解两个词的意思。抱一是一种境界,是圣人,佛,菩萨的境界。跟守中没有可比性。
    “万物方作,吾以观其复”,只要是真气一冒头,我就看住了让它自己乖乖地回去。老子这里说的和佛家的止观是一个意思。“观”,在一旁静静的冷眼相看,完全从思想,情欲,利益中解脱出来。“万物并作”是误抄,老子说“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要是“万物并作”,所以的真气一起出来,那就是到了天下大乱的地步了。不是精神癫狂就是病入膏肓,意识自己都已经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了,还怎么去守?怎么去观?
    帛书甲本的“守情表也”  肯定是误抄。《红楼梦》中有一句:“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情是世俗中感觉的一种共鸣,跟虚静不在一个层次上。菩提萨埵的意思是觉有情,但这个情是悲情。是发愿普度众生的原动力,根本不是守与不守的问题。那些把帛书本当做唯一真本的人,一字不变的去解释。楞是把这一句话牵强附会的给解释出来了。
【慧宇解评】
    “致虚恒也”,长久的保持在一种虚静的状态。关于虚有两种解释,一种说的是真气的多少,身体里面真气少了为虚,真气多了为实。对此又有两说。一种是现行中医理论认为虚分气虚和血虚,虚表明身体不好,需要补气补血。另一种是老子的观点,认为身体里真气少是健康的表现,真气要归根。真气多就是火大,是百病之因。虚还有一种解释是物质的极细微的存在状态。比如到了分子原子基本粒子的微观的存在。于是“致虚”就有了两种解读,一种是指身体的真气归根,进入虚静的状态。另外就是从微观的层面,从分子原子基本粒子的层面去把握身体,从而完成向道的回归。
    “守中笃也”,“中”,用现代科学去解释就是十字坐标的中点。十字坐标的纵轴往上是无限,往下是虚无,这个中点就是有限。十字坐标的横轴往左是过去,往右是未来,这个中点是现在。一般来说,人的意识就在这个十字坐标构成的四个象限中随机的四处游荡。一个随波逐流的人在哪一点上都不会停留多长时间,而他的情绪,欲求,看法,做法也随着位置的不同不由自主的改变。守住了现在,过去的一切,所作所为,所得所失如过眼云烟。未来的一切,不去想不去望,顺其自然。守住了自己的有限,不在虚无与无限之间循环往复,自卑自傲,患得患失,流浪生死。就是老子所说的“守中”。这两句话应该可以反过来读,守中致虚。守住了现在和有限,向着虚静的状态发展
    “万物方作”,“万物”——人的情感,欲望,想法和行为的幕后主使是真气,因为它形态各异,层出不穷,所以老子在这里把千变万化的状态的真气称之为万物。修炼的目的是达到虚静的状态,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世俗之人心猿意马,想静也静不下来。意识与真气是阴阳相对的两个方面,它们永远处于不可调和的争斗之中。意识是君,真气是臣。意识可以把真气调动出来,却没有办法让真气回去。老子为什么说“观复”?就是让意识别去管真气,到时候它自己就回去了。对治的方法就是在真气刚出来的时候就看住了它,若是等到“万物并作”再想办法就晚了。所以老子说“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
    “吾以观其复”。“观复”,意识在一旁看着真气回去,勿助勿忘谓之观。有人以为观复就是回过头来去看过去的历史,欣赏过去留存的文物,这是误解。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在我的不懈努力下,各路真气纷纷回到了自己的大本营,“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归根曰静”,真气回归到生命的根基,整个人才会真的安静下来。
    “是谓复命”,回复的生命本来应有的状态。
    “复命曰常”,什么是正常?世俗中这个标准不高,只要是随大流都算是正常。到了老子这儿这个标准就太高了,真正的静下来,红尘之中大概也没有几个人。只有这种状态才是正常的,那么,世俗中的七情六欲,吃喝拉撒睡倒是不正常了。这就要看从哪一个角度去看问题。从生活的角度看,生命离不开这些东西。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从开悟的角度看,生活其实很简单,而生命其实很玄妙。“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世俗中的“正常”和开悟后的“正常”不在一个境界里,“麻雀焉知鸿鹄之志”。世俗之人怎么会理解圣人的世界观呢?“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只有到了临死前的回光返照,抛开了世俗的一切羁绊,人们才会明白“死去原知万事空”。不过也有例外,财迷心窍的谓之守财奴,死到临头伸出二指不肯咽气。只是因为灯碗里点了两个灯芯。权迷心窍的谓之守权奴,死到临头想的是如何把权力交到自己后代的手上。像这样的人死前是没有回光返照的,虽说临死前身体里的真气已经很少了,但因为迷,真气态一直混乱,静不下来。
    “知常曰明”,只有了解知道生命本来应有的状态,才能说是真的明白。老子在后面还说:“和曰常,知和曰明”,这里的“和”指的是在“一”的境界里的阴阳相合,可以说这是圣人,佛的境界。只有理解了“和”的意境才能说是明白。“知常曰明”与“知和曰明”说的其实是同一个境界,同一个思想
    “不知常,妄作凶”,如果你不知道这些,流连在虚妄的七情六欲,吃喝玩乐之中,凶险和灾祸就有可能降临到你的头上。
    “知常容”,知道了生命的本质,生命本来应该有的状态,就会从容、宽容、包容天下。
    “容乃公”,包容天下才能真的出以公心。
    “公乃王”, 出以公心则可以领袖天下,“圣人用之则为官长”,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应该是一个圣人,而不是用权力与财富的光环点缀的一个世俗的穷凶极恶的专制者。
    “王乃天”,把一个国家治理好就下和民心,上合天意,即符合天地万物的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一个由圣人领导的无为而治的国家是合于道的,这样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一个用道的理念规范自己的言论行动来为人处事的人,就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好人。若是能够刻苦的参悟修炼,明白了道对生命的重要性,让自己的精神与肉体脱离世俗的羁绊而合于道,就能健康长寿乃至长生不老。“没身不殆”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被理解的,因为它超出了人们的认知和欲求。其实,辟谷在一些小众范围内已经开始尝试着去做,并且取得了一些成绩。当然,辟谷与没身还相去甚远,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一个人证到了“没身”的境界就可以不惧任何灾难,“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以其“善摄生”。那么,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都能做到“没身”,做到“善摄生”,人类是不是可以避开很多的天灾人祸,和“觉悟极大的提高,物质极大的丰富”这样毫无根据的假设相比,防患于未然,立足于不败之地是不是要更好一些?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