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宇解老】——第十二章
老子学说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人类文明的顶锋。
(2014年4月5日)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慧宇解评】
《金刚经》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五色,五音,五味,美色,财富,权力都是“相”,也就是表象。《心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意思是说,修行证到了开悟的阶段,意识返归内心,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固执的坚持对感官的依赖,成了修行的障碍。人最基本的存在就是精神和物质,也就是阴阳。而表现出了的就是意识以及与意识相对应的感觉。有一首歌是苏芮的“跟着感觉走”:“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心情就像风一样自由......梦想的事哪里都会有。”这些人就没有想过,跟着感觉走会走到什么地方去?感觉其实是最不可靠的,因为它太多变了。我们知道,真气是感觉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而且是唯一的多变的环节。正是由于真气态的复杂多变才造成了我们感觉的复杂多变。
“五色令人目盲”,有一句话叫“眼见为实”,其实未必。因为你看到的不过是事物的表面现象。五颜六色的花花世界会使人只看到眼前的虚幻不实的表象,看不到事物与生命的本质。众生芸芸,有多少人沉溺于声色犬马,徘徊在生死边缘,就像一个睁眼的瞎子一样。
“五音令人耳聋”,五音六律的本质其实是大脑真气运行波动产生的旋律,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人,其大脑内在的旋律是大有区别的。产生区别的因素有,成长的环境以及在这个环境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在成长的过程中主要接受的是什么样外在的旋律;在成长的过程中被灌输的是什么样的教义或思想以及形成怎么样的人生观;即便是成年以后,一些重大的事情或遭遇也会改变一个人对旋律的感受,这种改变其实是对其大脑真气运行状态的改变,这种改变其实是大脑对听到旋律的共鸣点改变了。
人在精神状态好的时候,可以耐受很多不同风格的音乐旋律。测试一个人适应哪种音乐风格,可以在他最疲倦的时候,也就是在大脑真气最混乱的时候进行。适合他的音乐旋律会引领大脑的真气沿着熟悉的经络顺畅运行,不会产生难受的感觉,身体也会轻松一些。不适合他的音乐旋律会引领真气朝着从未走过的经络运行,真气堵在某一点会异常的难受,这种感觉甚至能让人疯狂。据说有一种死亡音乐,听了能让人失去生存的愿望,有当时就自杀的案例。也是一种独特的旋律作用于大脑的真气,产生了活着不如死去的想法。
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宗教唱诵虽说在实质上并无区别,但在形式上各不相同。它们之间是格格不入的感觉,各自诚信并深陷其中的人念唱得摇头晃脑,怡然自得。不信的人听得云山雾罩,不胜其烦。
再比如有些老北京人喜欢唱京剧,很多中老年人喜欢唱红歌,一些青少年人喜欢听摇滚重金属。他们之间的感觉也是格格不入。不同风格的旋律会让真气的运行偏离原来习惯性的轨道,可能会进入死胡同,一些被人疯狂追捧的歌曲在不喜欢的人听来可能会起鸡皮疙瘩。那些喜欢听红歌唱红歌的中老年人,基本上是听着红歌长大的。他们并不是多么怀念过去的苦日子,而是红歌旋律的轨迹已经深深地印在他们的大脑里,时隔多年红歌在耳边响起,因共鸣产生的感觉在大脑中顺畅运行的时候,会让人莫名的兴奋。但是这种莫名的兴奋无可避免的会左右一个人的道德取向与价值取向。正是因为音乐旋律是大脑真气运行态外在的表现,所以音乐旋律对人的思想、情感、意向、取舍有着非比寻常的影响力。你只要能改变一个人对不同风格的音乐旋律的好恶,就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一个人的认知。
老子为什么说“五音令人耳聋”?有一句话叫一叶障目,一曲“多么熟悉的声音”可以在短时间内占据一个人的思绪,而不再去感知周围其它的事情。
“五味令人口爽”,山珍海味吃到嘴里感觉当然很爽,但是过了嗓子眼就是屎。问题在于,不管你吃了什么好东西,吃了多少,最后剩下只是一种感觉,也就是一股真气流。好吃的食物会让嗓子眼的肌肉紧张,会拼命的想把东西尽快的咽下去。只有当食物通过嗓子眼的时候,才能缓解那里的紧张。而难吃的食物会让胃的肌肉紧张,只有吐出去才会感觉好一点。一提到屎人就会恶心,苍蝇却甘之如饴。所以好吃与难吃只是一种表象,本质还是真气在起作用。老子说的“味无味”,其实是美食的最高境界, 控制了味觉神经的真气,随时都可以体会品尝美食的滋味。而追逐感官的刺激只能让人失去真我,流转于世俗的滚滚红尘中。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猎杀是一项残忍的活动,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逞一时之快大肆杀害动物,是一种不人道的行为,从心性上来讲,和为了权利利益杀戮人类两者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区别。人看到死猪觉得是美味,垂涎欲滴;看到死人就会觉得恐惧,毛骨悚然。那是因为产生了共鸣,感同身受。若是泯灭了人性,失去了对其他人痛苦,恐惧,悲伤,绝望的共鸣,那么这样的人就不能称之为人。其中一些能力小的叫鬼,能力大的叫魔。我想很多人都感受过并能回忆起那些魔鬼横行的年代。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把它改一下:“忘记了过去的痛苦,就意味着对人性的背叛”。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所谓难得之货指的是那些値钱而又稀少的东西。这些东西不一定有什么实用价值,却是人们追逐的对象。金玉满堂大概是这些人心目中理想的状态,却“莫之能守”。只不过是莫之能守也得守。你守着一屋子的金银财宝还能干什么其它的事情呢?我们管这样的人叫守财奴。“行”,可以理解为世间的各种社会行为,也可以理解为修行。“难得之货”对这两种“行”都是有影响的。一个孜孜不倦的钻营财富的人,德行的积累对他又有什么意义呢?就像黑格尔说的:“正如经验对于知识是首要的,而理论的洞见对于公私生活中的干练精明,则甚至是有害的”。于是人们放弃了对生命的本质与生存的意义的沉思,转向了生活的奢靡和欲望的放纵。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这个“腹”不是口腹之欲的腹。腹为丹田所在之处,是固态的真气聚集的地方。“实其腹”就是提高自己的修为。圣人修行,不是为了增长见识,而是为了“复归于朴”,即让自己与道相合,进入无为的境界。“无为而无不为”,这样的境界对于人类,对于每一个人难道没有吸引力吗?难道我们还要把自己的身心乃至生命奉献给上帝,奉献给真主,奉献给“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仔细想想,迷信真的是不可理喻,但也是残酷的现实。为什么迷信,是因为见到了神通。任何宗教都是以神通作为基础。至于个人迷信或个人崇拜,都伴随着一场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要是大家都“为腹不为目”,谁还会去理会什么“创世纪,伊甸园,诺亚方舟,生死约定”之类的神话?谁还会去理会什么“伟大天才,人民救星,星宿下凡,万寿无疆”之类的说辞。生活会更为轻松,人生会更为圆满。因为我们抛弃的是心灵的枷锁。对于那些内心空虚的人来说,给他们的心灵套上一副枷锁,未必是什么坏事,而且他们好像也很喜欢如此。因为这样一来,他们空虚的内心得到了充实,流浪生死的意识找到了依靠。起码每天不必再去靠蹲在墙根看胡同里的人来人往来打发时间。可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就是要让每一个人的灵魂不再空虚。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就是表现在科学技术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普通老百姓所享受的,有些比过去的皇帝老儿还要强得多。
老子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其争”,财富是一个定量,不争,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争,就是劳民伤财,就是水深火热,就是伤天害理,就是血流成河。争,就是把统一之物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分,就要有差别,人种的差别,信仰的差别,财富的差别,能力的差别,文化的差别以及性别的差别。把差别作为判断是非,权衡取舍的标准,看似都很有道理,归根到底都是歪理邪说。因为人类是一个整体,人类文明是一个整体,差别所展现的都是表象。任何把人种,人群分成高低贵贱,分成三六九等,分成先进落后,分成聪明愚蠢的想法,说法和做法都是别有用心。他们为了争自己的私利,最终伤害的是人类的最大利益。事物的发展,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相对的平衡很快就会被打破,就会逐渐形成巨大的差别。所以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无视差别是幼稚的,脱离实际的,比如空想社会主义。把差别绝对化是荒唐的,残暴的。靠消灭差别的其中一方来消除差别是徒劳的,因为你并没有消除产生差别的原因和基础,差别还会再次产生。所以这种做法是饮鸩止渴,充其量不过是财富的转移,就像唱红打黑。
老子说:“为无为,而无不治矣”,无为而治就是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导差别自然而然的消失,从而进入历史发展的下一个阶段,下一个圆圈。“我无为而民自化”。用暴力消除差别的做法都是有为而治,都会伤害人类自身,都会造成历史的倒退。如果我们用老子的学说去治理社会,两千五百年啊!会发展到什么程度?难道人类的智慧驾驭不了这些东西?非得打打杀杀的?
关于民主与专制的谁是谁非,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文明程度。一盘散沙,民主就没有任何意义。于是黑格尔说,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他还说,现实在其展开的过程中表现为必然性。这个必然性就是否定之否定。黑格尔还说,这个否定叫扬弃,保留好的,抛弃坏的。彻底的否定,绝对的否定不是黑格尔的风格。最后也绝对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
“故去彼取此”,去什么?取什么?简单的说,就是去有为,取无为;去妄念,取清净圆明;去贪欲,取节俭;“无智亦无得”,去的是小聪明,取的是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