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地球物理学两个不同新见解
原创/简浩
地球物理学有不少未解之谜、不少争议问题。当前,世界科研圈存在两大薄弱短板:一是最大的宏观方面的天文学、地球物理学、宇宙探索;二是最小的微观方面的生命科学、量子科学、超能量学。
近日,著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杂志,发表研究报告《地球固态内核仅十几亿岁》,副标题为“有助科学家进一步了解地球磁场”。
报告称:“四川大学地球物理研究室与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及美国科学家携手,重新对地球固态内核的年龄进行估计,测算出其年龄介于10亿到13亿年之间。”
研究者四川大学张友君副教授解释称,“地球的核心主要由铁构成,分为固态内核和液态外核。高温的铁地核通过热传导向地幔中传递热量,因此地核的热导率是确定地核许多属性包括内地核如何形成以及‘地球发电机’如何驱动的关键。“地球发动机”则是指带电的富铁液态外核的运动产生了地球磁场。”
张友君说:“外核液态金属流动,温度和压力差异产生电流,再加上地球旋转,可制造大规模的‘发电机效应’。地球发电机是维持地球磁场的机制,而地球磁场能保持指南针的指向,并保护生命免受有害宇宙射线的侵害。”
研究合作者、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林俊孚教授说:“地球在太阳系中独一无二,因为它拥有磁场并宜居,我们的结果有助于科学家厘清为什么太阳系内其他行星没有磁场。”
下面我对上述地球物理学提出两个不同新见解:
1、地球内核不是固态而是液态。
世界科学界都一直坚持认为地球的核心内核是固态物质,我认为这是不科学的认识,地球内核不是固态,而是液态铁与其它金属或等离子软流态,外核是岩浆软流圈。
地球内核有惊人的温度,大约4800摄氏度至6000摄氏度,甚至超过太阳表面温度,地球内核还有惊人的的压强,大约255吉帕至335吉帕(1吉帕=1万个标准大气压)。举个例子,给自行车打气的时候,气桶管下面被压的烫手,何况地心经受那么大的压力。
地球内核假如是固态,在这么高温、高压下,不管地核是什么物质,都会被高温高压碾压崩溃、“粉身碎骨”,与此同时,还会可能变成等离子液态。地球自转时带动地球内核也在缓慢自转,液态内核自转速度大约每秒150米。在等离子液态内核的外围,才会是岩浆软流圈。
地壳就像坐在“船”上一样,漂浮在软流圈上,在地球自转离心力推动下,进行有规则的板块螺旋漂移运动。
假如地球内核真是人们认为的固态,就好像孙悟空拿着金箍棒钻进了牛魔王肚里一样,疼的牛魔王乱蹦,那就糟了,地球文明可能就要改写。为什么?由于地球自转的离心力、摆动力(若没有摆动力,地球就不能自转加速度),固态内核就会在软流圈中跑偏而摇晃,就会给地壳带来经常性的冲击而引发强大地震。
因此,我对地球固态内核和液态外核的说法表示质疑。
2、地球磁场来自海水光电效应的贡献。
地球磁场为生物圈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地球磁场有两大作用:一是阻挡宇宙射线对地球生物圈的袭击。二是保护地球生物免受太阳风袭击,太阳风在距离地球大约64000公里以外,也就是10倍于地球半径的地方,以每秒数百公里的速度飞向地球,因此,太阳风虽具强大的破坏性,而地球磁场却具有不可估量的保护作用。
水的光电效应。可装满一大洗衣盆的水放在阳光下暴晒,这时,可使用高灵敏度电压表和电流表,就可以测量出波动、连续、微弱的电压信号与电流信号。
地球表面积约有5.1亿平方公里,其中,海洋面积约为3.61亿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表面积只有约1.49亿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的29%。每天被太阳光照射的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还有陆地上星罗棋布的湖泊江河,产生的电能非常可观。这些电能都被传导跑到地下了,因此,不被人们发现、感知。地球如此强大的电磁场,就是全球海水光电效应的巨大贡献。
地球的体量非常大,犹如一个巨大的电容器,承载着巨大的海水光电转换电流,传导给地核铁,于是,形成了地球强大的磁场。
地球磁场是通过外核源源不断的向内核输入电流,产生电磁效应而形成磁场。地球磁场的本质是电利用了地核铁产生磁,因为没有电感作用,地球不会因为地核铁的转动产生地磁。
我认为,谁也没有能力向地核铁输入强大电流,只有巨大的海水光电效应,向地核铁源源不断输送电流,从而产生强大的地球电磁场。
太阳系中的其它岩石行星,因为没有海水的光电作用,所以都没有磁场。
结语:
水不仅有光电效应,而且还有光合效应,不被人们发现、认识,是人类迟到的前沿物理基础研究课题,蕴藏着非常可观的知识宝库、财富宝库、发展宝库。
(E-mail:jh070115@163.com)
202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