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1|
行星“弧拉圈效应”在宇宙中具有共性规律
原创/简浩
宇宙博大精深,蕴藏着太多人类未知的自然规律和科学奥妙。然而,地球上所有已知的科学知识汇聚起来虽是一个巨大宝库,但还不到宇宙科学共同体中的九牛一毛。
行星的“弧拉圈效应”,在宇宙中具有共性规律,主要存在行星公转和行星自转当中,不容易被人们发现和掌握。
什么是“弧拉圈效应”
天体在围绕重力源或质心运转中,其轨迹的着力点不断沿着像似“弧拉圈”的接触点一样而前行,目的是为了不断调整质心摆辐来更多地获得惯性加速度的动能。
行星公转中的“弧拉圈效应”
比如,水星绕太阳公转的椭圆轨道,近日点是4600万公里,远日点是7000万公里。水星公转的椭圆轨道非常扁,扁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加速公转速度。
水星公转轨道的近日点时,以十分缓慢的速度按岁差围绕太阳向前运行,称为水星进动。
水星的每次公转椭圆轨迹与上一次的公转椭圆轨迹不会重合,构成的公转轨迹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椭圆轨道的轨迹像似由花瓣构成的一个大花朵图案。二是每次近日点轨迹像似“弧拉圈”的接触点一样向前推移。
水星大约运行3万个近日点,公转轨迹就构成 “弧拉圈”的一周和一“大花朵”图案。
水星公转进动的本质就是“弧拉圈效应”,目的是为了不断调整质心摆辐来更多地获得惯性公转加速度的动能。
水星公转“弧拉圈效应”的背后本质,就是为了利用太阳的强大引力,不断调整质心(太阳)摆辐,来更多地获得公转惯性加速度的动能。获得公转惯性加速度动能的目的,就是为了摆脱太阳的强大吸引力,否则,公转速度慢了就会被太阳吸进去。水星加速公转的能量从何而来,就是依靠近日点时太阳的引力能量。
水星离太阳最近,受太阳引力影响最大,所以,水星公转的“弧拉圈效应”最明显。而其它行星都在水星的外围公转轨道,受太阳的引力影响稍微小些,因此,其它行星公转的“弧拉圈效应”小了很多,不明显,虽然变换距离很少,变换时间很慢,但是也有“弧拉圈效应”。
行星公转中的“弧拉圈效应”规律:
一是宇宙中所有行星的公转轨迹都会遵循“弧拉圈效应”。
二是距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公转“弧拉圈效应”的跨距(进动)越大、越明显,并且公转越快、自转越慢。反之,距离太阳越远的行星,公转“弧拉圈效应”的跨距(进动)越小、越不明显,并且公转越慢、自转越快。
行星自转中的“弧拉圈效应”
比如,地球的北极点漂移,本质就是行星自转中的“弧拉圈效应”。
北极漂移是一个复杂的地球物理学现象。自从地球诞生以来,北极漂移运动一刻也没有停止,并不是现在北极才漂移。北极漂移是地球在太阳系引力环境中产生,在自转和公转运动中变化,形成既内外促进、相互推动、客观必然而又非常复杂的地球物理学现象。
北极漂移在加速。北极自19世纪发现漂移以来,那时的速度并不快,每年大概最多移动15公里。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极点从加拿大的北极地区,向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北极地区在加速漂移,每年移动速度大概最快达到50至60公里。根据研究模型推测,未来10年,北极仍将沿着这一轨迹漂移,继续向西伯利亚方向移动390至660公里。
地球自转形成的“弧拉圈效应”。地球在自转运动中,地幔、地核在地壳内,形成“弧拉圈效应”,获得离心力和摆动力,就像人们玩的弧拉圈在摆动,由此,北极的极点在沿着北极圈圆形轨迹作循环移动,与此同时,形成地球自转运动内在的摆动力、离心力。
地球自转的轴心在运动中产生了“弧拉圈效应”,发生了北极点不断漂移现象,本质是地球在自转中不断调整质心换摆辐,来更多地获得自转惯性加速度的动能。
行星自转中的“弧拉圈效应”规律:
一是宇宙中所有行星自转轴心的移动都会遵循“弧拉圈效应”。
二是行星自转轴的“弧拉圈效应”规律:
(1)距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公转越快,自转越慢,行星自转的轴心漂移环越小,即“弧拉圈效应”越小。因为自转慢,不需要加大轴心漂移环(自转离心力),就可满足自转加速度的动能。同时,还不需要增加自转离心力,以此推动形成太高的山脉,来增加自转的摆动力,加快自转速度。
(2)距离太阳越远的行星,公转越慢,自转越快,行星自转的轴心漂移环越大,即“弧拉圈效应”越大。因为自转快,需要加大轴心漂移环(自转离心力),才能满足自转加速度的动能。同时,还需要增加自转离心力,以此推动增加山脉的高度,来增加自转的摆动力,加快自转速度。
三是随着行星的老化,自转速度会减慢,动能减小,为了抗拒自转减速,只有不断加大自转轴心摆辐,即加大“弧拉圈效应”。
(E-mail:jh070115@163.com)
202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