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峰
"十五致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人生阶段境界论。
今天在中央电视台频道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在《百家讲坛》讲《论语》谈"人生之道",过瘾,于教授讲得好!只是对"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能是因为时间问题没有深刻讲解,好像到手的仙桃没入口,遗憾!
我只好不揣冒昧替于丹教授补讲。
"从心所欲"实际上就是随心所欲,从心所欲的至高境界是"随性而动",随心所欲不是为所欲为,而是有个前提条件:"不逾矩。""逾"指跨越、超越、走过去,"矩"指度,即范围、尺度、法度,"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就是:随心所欲而不超越法度。"法度"是什么呢?"法度"就是天道,自然法则,就是国家的宪法法律,就是公司单位的规章制度,就是仁义礼智信,就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就是乡俗,就是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如此一来,"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含义就是: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不践踏民风习俗,不破坏公司单位的规章制度,不违背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党员还有党纪,教徒还有教规戒律,子女媳妇还有家法等等。)不悖逆天道自然的前提下,在道、德、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忍、让、廉等君子应遵循的日常言行范围内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想什么就想什么。
人到七十就应该达到如上"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孔子终身所达到的境界如此而已,他所倡导的就是做人要做君子,因为"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孔子的教导有麻醉人性的一面,如果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都按照孔子设想的理想标准做人,这将确实不失为一个"君礼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恭、夫和妻柔、人皆互爱,"自然、和谐、祥和、宁静、无争的社会,问题是,人都变成羊了,若一旦有人变成了狼,所有的羊就遭殃了,且对狼毫无办法,越是好人越吃亏,越是坏人越占便宜,孔子到了晚年已经意识到他的教导的危害性,所以他感叹"朝闻道,夕死而已。"孔子也想求道,虽然"子不欲怪力乱神,"但对道还是心神向往之,见了老子就说老子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自感低了一大节,只能仰望。所以,与其学孔子,不如学老子。
按照以上对"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解说,大家感觉如何?我的感觉只有一个子:累!要了解天道,要了解自然法则,要了解宪法法律,要了解党纪教规,要了解规章制度,要了解民风习俗,要了解道德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忍让廉耻,要了解人权,等等,等等,若不了解,肯定"逾矩",不累死才怪。
如何是好?
答案是:敬畏上帝、敬畏生命、敬畏大自然,走上帝的道,随遇而安、随缘而化、随性而动、随机而作。如此,怎么做都是对的,怎么说都是正确的,怎么想都是合适的,这叫"正,邪亦正;邪,正亦邪。"如此,可以"不易中变易,变易中不易,"就可以"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从联合国制定的各种宪法法规,到各国制订的国法法律,到形形色色的这法那法,到宗法家法等等,法规越来越多,条目越来越细,可这世界越来越复杂,问题越来越多,实践证明,唯有走上帝之道,才是人类走向理想社会的最简洁有效的道路。
孔子可以当小学老师,老子可以当中学老师,佛陀可以当大学老师,耶稣可以指导研究生,生命禅院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
生命禅院没有任何的规章制度,禅院草没有任何的责任和义务,没有一个发号施令的人或组织,但是,生命禅院就是和谐宁静祥和稳定,禅院草个个积极奋发努力向上,禅院草之间亲密无间愿为对方割自己的肉,如果全球人类都如此,人类岂不进入了天堂?
不要等到七老八十了,才"从心所欲不逾矩,"现在就开始,七八岁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