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解说经雪峰先生校核。
夫名利不可不求,求之自有定分,识破者自无萦绊;恩爱不可不济,济之自有缘分,识破者自无牵缠。
世人没有人不想追求名利,求名利的人自然有他们的因由,识破名利的人心中则不会再有萦绊;人间的恩恩爱爱无法逃避,耽于恩爱的人自有他的缘分,识破恩爱的人则不会为之所牵缠。
人生在世,不知道者,与草木无殊,与动物无异,谓之凡俗。凡人之中,有了然觉悟,知有大道,起心修学,欲求度世者,谓之道人。
人生在世,不懂道的人,和草木没有区别,与动物没有不同,称其为凡俗之人。凡人之中,有了然觉悟的,知道有大道,起心修道,并发愿想度化世人的,称其为道人。
境杀心则凡,心杀境则仙。
心受外物、环境的左右,这样的人是凡俗之人;心不受外物、环境的左右,能做到随时随刻能即能离一切外物、外境、自在毫无挂碍,这样的人就是仙人。
红尘多少事,不到白云中。仙心无岁月,佛心无空间。
世俗红尘中多少事生生灭灭,天上的云虽都“历历在目”,但白云又会为哪件事作片刻停留?达到仙人的境界,就不会受到岁月的束缚,成了佛,就没有空间的限制了。
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人如果能修身养性,回归本来心,就可知道得道,大智、大德则会自然从中生发出来。
修道者如推石上山,山愈高而进愈难。
修道的人好比是推着石头上山,越到最后,前进就越困难。
以法修道,道故不难。以道求仙,仙亦甚易。
掌握了修道的要领,然后修道,就没什么难的了。悟道之后要想成仙,也只是轻而易举的事。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入太虚、进仙家。
一个修行修炼想成仙的人,要先学做人。首先应正直坦荡,诸恶不做,众善奉行;然后要进行自我修养,追求完美的人性;然后敬老爱幼,夫倡妇随,家庭整顿有序;进而治理好他的国家;实现天下太平、国家安定繁荣。这样从悟道、行道到守道,才能真正做到心道合一,生命从而得到升华,进入仙界。
合于人道,仙道自然不远。
符合做人的道,那么离仙人的道自然不远。
仙品有四: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人仙之下称鬼仙,亦称归仙。
仙根据其神通大小,有四个品级,即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人仙的下面是鬼仙,也称归仙。
人仙:生活在千年界的仙人。有肉身,但意识与常人不同,知晓宇宙结构、知晓36维空间,知晓宇宙、生命、人类的起源,知晓因果转化机理,知晓生命轮回的规律,是得道贤人,是具备了完美人性的人,他们没有私有财产,不参与任何形式的对抗或竞争,凡事随缘而化、随遇而安、随机而做、随性而动,是依据完美的人性灵性而生活的人。人类社会中有万分之一的人具备人仙的素质,若能再进一步,就可以步入人仙的行列。
地仙:生活在万年界的仙人。寿命长、饮食少、无疾病、无烦恼、能水面行走、能穿墙而入、能在树尖上飞行、日行万里不疲倦。人间偶尔也有地仙出现,但普通人无法遇到和见到。
神仙:无法化身万千,但有神通变化,能腾云驾雾、隐形变型,可自由往来于阴阳两界,不食人间烟火,能查知过去未来,瞬间能行十万八千里的一百次方。神仙不愿群居,所以他们没有大本营,他们“行于是,止于是,造次于是,逍遥于是,”除清凉界和天界外,他们无影无踪,随处可去,真可谓“天马行空,独往独来。”
天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能感应到宇宙各处的细微变化,能感应到上帝和神的意识,并能依据上帝和神的意识迅速做出快速反应。天仙能化有形于无形,无形于有形,有千变万化的神通,能化身万千,同时存在于不同的生命空间。天仙的大本营就是极乐界的“仙岛群岛洲”。
鬼仙:肉体已经死亡,但意识仍停留在人间的生命。一般是聪明绝顶、急于求成的人转化成的。
遇上品人,讲道行;遇中品人,讲因果;遇下品人,讲报应。
遇到灵性上等的人,可与其谈道;遇到灵性中等的人,可与其谈因果转化的机理;遇到灵性下等的人,则与其讲因果报应。
容人之所不能容,忍人之所不能忍,则心修愈静,性天愈纯。
能够包容常人所不能包容的事,能够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事,那么心就会越来越清净,灵性也会越来越恢复到其本来的纯净。
散之于事则曰法,隐之于天则曰道。
上帝的灵散布于各种各样的事物之中称为法,隐藏在宇宙自然运行的表象之内则称为道。
无心于事,则无事于心。故心静生慧,心动神昏。
凡夫所以不能成佛,就是因心有执著,而不能自见本性。要由凡转圣,首先要破除妄执,无心于物,无意于事,心不执于事,就会随性而动,随缘而化,任何事都不会成为心的羁绊。心清净了则智慧生,心念躁动则心神迷乱,智慧则离之而远去。
修炼性命,法则归一。
通过修行修炼、摒弃情欲和伪性,返归纯朴天真。
须顺其自然,勿令其自然,勿任其自然。
学道修道讲心与道合,即顺其自然,没有心念的刻意追求,所以不是令其自然,也不是既无心亦无道的任其自然。
所谓自然,就是一种和谐的生机。
自然就是道自在运行的一种和谐而充满生机的状态。
真空空不空,真色色不色。
空可空,非真空。色可色,非真色。真色无形。真空无名。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天下如果有道,顺道而行,则是圣人成就事业的天下;天下如果无道,大道既隐,人们都弃绝了生命的大道,国乱民苦的时候,天会降下圣人,以拨乱反正。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圣人不妄行、不妄言,以无为的原则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
圣人知道天地自然之道是不可违抗的,因而能够克制自己,内心清静不妄动,这样也就可以与本来就是至静的道相合。
圣人法天归真,不拘于俗。
圣人效法天地之道,回归人的本来心性,而不会拘泥于世俗之见。
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圣人虽然不出行却能够知晓事理,虽然见不到却能明了“道”的运行,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圣人始终不贪图做大事,所以反能做成大事。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他人所不学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依道而行,而不会妄加干预。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圣人要除去那种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措施法度。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圣人守道,并以道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圣人有自知之明,不会随意自我表现、张扬;有自爱之心,不会自显尊贵、自我标榜。
圣人不积,既予于人己愈有,既予与人己愈多。
圣人不存占有之心,而是尽力照顾别人,把自己的一切用来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富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用而不贪。
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与人争,所需所用能知足,没有贪念。
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
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不会去追求名誉和地位,精神世界已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已经没有功德和事业,道德修养最高尚的“至人”则能够完全清除外物与自我的界限,达到忘掉自己的境界。
圣人之道,用力少,见功多。
圣人的行为准则是,用力少可是成效显著。
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天地无全功。
圣人不是万能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具备所有的用途,宇宙天地也不可能具有所有的功能。
圣人无两心,皇天无二道。
圣人没有两样的心,天地之间也不存在两种不同的道。道是唯一的。
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圣人不会注重存亡或结果,而是注重探求造成结果的根源。
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圣人做事依道而行,而不会凭借聪明、小技俩。
命运皆自造,圣人知其理。
人生命运都是自己的心念、行为造成的,圣人知道其中的道理和奥妙。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明此理者,可做雪兔耳。
内观其心,心念是虚妄的,本来心是静寂的,并无妄念产生;外观其形,形体是虚妄的,形无常形,形都在变化中,只不过许多变化我们察觉不到。再远观天下万物,天下万物也都是虚妄的,没有哪样物质不是生生灭灭,没有哪样物质不在变化、转化中;心,形,物既然都没有了,唯能现出来的,只有自己真空的自性。心,形,物没有的原因,是自己明心见性,超然物外,不为浮欲所绕,明了身心幻境,万物无常,不被声色所迷。
再看空,这个“空”,乃是空洞一无所有了。如果若是能空到极点,无所再空了,所余者是一个“无”字,然而这个“无”字,亦应用功夫,把它没有了。到此地步,连这“无”的功夫都不应存在。因为有所在,即不为真空,既然“无”的名字“无”的功夫都没有了,这时方算入于清幽常静。知道了这个道理,就可以说是悟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