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关于耳顺
耳顺一词出自《论语·为政篇》,孔子自称“六十而耳顺”云。耳顺即逆耳,没有逆耳之言。忠言誉言,固然顺耳;天下一切言论,包括不仁不义之言、无礼不信、毁谤诋毁之言,统统无碍,入耳皆顺。
郑玄刘宝楠皇侃焦循诸古注,都有所得而不到位,都有把耳顺修养拉低之嫌。郑玄注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刘宝楠《论语正义》曰:“闻人之言,而知其微意,则知言之学,可知人也。”知晓话语的深刻涵义,听得懂言外之意,有知人知言之明。这是高智,但“不惑”之境足以具备,仅此智慧不足以言耳顺。
皇侃《论语义疏》引李充云:“耳顺者,听先王之法言,则知先王之德行,从帝之则,莫逆于心。心与耳相从,故曰耳顺也。”这个修养,“不惑”或“而立”亦可达到。对于“先王之法言”“帝之则”,君子自能莫逆无违。耳顺境界当不限于此。
焦循《论语补疏》曰:“耳顺即舜之察迩言,所谓善与人同,乐取于人以为善也。顺者,不违也。舍己从人,故言入于耳,隐其恶,扬其善,无所违也。学者自是其学,闻他人之言,多违于耳。圣人之道,一以贯之,故耳顺也。”
焦循之见亦不全。善与人同、舍己从人是对方之言善,可同可从;隐恶扬善是对方之言有恶有善,既有可以隐又有值得扬的言论。然天下之言包括孔子所闻之言,岂限于此?对于众多不可同不可从的邪言恶语,难道孔子就不耳顺了吗?
耳顺是一切言论皆无违于耳。一切言论皆无违于耳,是因为明白,一切言论皆有其发起的原因。圆证“性与天道”,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并能洞察一切非礼非理、毁谤攻击之言背后的原因,即它们“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公伯寮向季孙毁谤子路。子服景伯告诉孔子,并表示有能力和办法把公伯寮干掉。孔子回答是:“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论语》)鲁平公将见孟子,被其男宠臧仓谗言所阻。孟子说:“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之所能也。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孟子》)这就是耳顺的表现。
东海《论语点睛》中对“耳顺”的翻译是“无违碍逆耳之言”,解释是:“六十而耳顺,证道了,逆耳之言亦无逆于耳,无不乐闻,所谓‘谤誉皆可乐’也。或者说,再没有什么言语会逆耳,会让自己不高兴。”2019-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