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是否靠得住---兼论《狗镇》
热度 1已有 1084 次阅读2019-4-2 02:53
|系统分类:文学分享到微信
善良是否靠得住---兼论《狗镇》
余东海
一
善良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君子的善良,一种是庶民的善良。
君子仁义挂帅,道德不退,善良也不退,任何环境、任何条件、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善良的本质,坚持言行的善良,善言善行,从善如流,与人为善,底线是不害人。
庶民利益挂帅,缺乏原则,缺乏恒心,易变多变。故庶民的善良会随着外在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故对于庶民的善良,既要珍惜之,又要警惕之。儒家政治对于庶民,既要制民之产、助民致富、保障民生,又要予以文化启蒙、道德教化、以礼导善,同时德主还要刑辅,严肃法律,禁之以法。
对于庶民之不靠谱和靠不住,儒家有着深刻的认识。孟子早就指出: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孟子梁惠王上)
士善,因士有恒心,其德有恒;民非恶,但民无恒心,容易变坏。放辟邪侈,放、侈,放纵。辟、邪:不正派,不正当。所以庶民坏起来,会无所不为,无恶不作。
对于庶民,政府必须保障其物质生活,“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同时提供文化教育维护民德,“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一句话,政府必须施仁政,否则就是不负责任。人民如果因此犯法犯罪,那就等于政府“罔民”,欺骗陷害人民。不教而诛谓之虐,此之谓也。
施仁政,就要“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仁政的内容,一是物质保障:“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二是文化培养、礼义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如此富之教之,老者安之,黎民怀之,想不王天下都不可能。
二
对于庶民,王夫之说得更加直率严厉。他说: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君子存之,则小人去之矣,不言小人而言庶民,害不在小人而在庶民也。小人之为禽兽,人得而诛之。庶民之为禽兽,不但不可胜诛,且无能知其为恶者,不但不知其为恶,且乐得而称之,相与崇尚而不敢逾越。学者但取十姓百家之言行而勘之,其异于禽兽者, 百不得一也。营营终日,生与死俱者何事?一人倡之,千百人和之,若将不及者何心?芳春昼永,燕飞莺语,见为佳丽。清秋之夕,猿啼蛩吟,见为孤清。乃其所以然者,求食、求匹偶、求安居,不则相斗已耳;不则畏死而震摄已耳。庶民之终日营营,有不如此者乎?二气五行,抟合灵妙,使我为人而异于彼,抑不绝吾有生之 情而或同于彼,乃迷其所同而失其所以异,负天地之至仁以自负其生,此君子所以忧勤惕厉而不容已也。庶民者,流俗也。流俗者,禽兽也。明伦、察物、居仁、由义,四者禽兽之所不得与。壁立万仞,止争一线,可弗惧哉!”(《俟解》)
这一段话,特别值得民主主义、平等主义者三思。五四以来,对于庶民之恶,知识群体“不但不知其为恶,且乐得而称之,相与崇尚而不敢逾越”,导致民德民智普遍恶劣化。逢迎暴君,是逢君之恶;逢迎暴民,就是逢民之恶。经过毛时代和了解文革的人,对王夫之这段话,当有更加深切的体会。
毛时代之灾,文革之祸,是极权主义之祸,也是民粹主义之祸;是政治之祸,暴君之祸,也是也是庶民之祸,暴民之祸。
注意,庶民可以为善可以为恶,不同于恶人。恶人不是人,庶民则是人。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只不过,庶民的四端之心很有限,不发达,如果没有优秀文化的保养和良好制度的维护,很容易蜕化乃至丧失。
三
另外,庶民虽有是非善恶之心,对于一般是非善恶,能够有所分辨。但是,庶民的是非善恶之心很粗糙,因为缺乏正知正见和优秀文化的培养。换言之,庶民未能博学审问慎思,必然缺乏明辨功夫,缺乏择法之眼,于是非、善恶、正邪、华夷、人禽之际等,往往不容易作出明确、正确的辨别和选择。平时或许没问题,特殊情况、关键时刻就会犯糊涂。
对于庶民愚昧的一面,儒家早有洞察。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民号篇》说:“民者,暝也。”《荀子•礼论》说“外是民也”杨倞注:“民,冺无知者。”贾谊《新书大政上》的诠释有更为详尽:“夫民之为言也,暝也;萌之为言也,盲也。故 惟上之所扶而以之,民无不化也,故曰民萌民萌哉,直言意而为之名也。”
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建设王道政治和礼乐制度,可以让庶民沿着仁本主义道路前进,但要让庶民理解仁本主义的真理奥秘,则大不易。民之愚昧,在儒家和先秦诸子中,基本上是一个不言而喻的共识。
对于庶民的德性,现代知识分子常犯两种错误,一是过于信任、过于抬举,只知其一,只见其善,甚至产生庶民崇拜,变成民粹主义;一是过于贬低,否认庶民善良的一面,甚至认为人之本性本质就是恶,认为民众之愚昧奸恶属于民族劣根性。
两种观点皆非正见,都是极端而肤浅的。不少人对民众德性的认识,从无条件信任赞美,到不分青红皂白地贬斥痛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就像电影《狗镇》中的女主人公。
四
对于庶民的善良之靠不住,《狗镇》这部电影有着颇为形象、深刻的展示。但不少人却从中得出了错误的人性结论,沦为人性上、道德上的悲观主义。“知乎”上有一篇署名周冲的影评《如何评价《狗镇》这部电影?》,其中种种谬论认知就颇有代表性。周冲文章如此开头:
“这是一个真正的恐怖片。它的恐怖之处在于,它是一个锐利的、寒光闪闪的追问。在这个追问之下,我们自以为是的道德变得弱不经风:如果你是狗镇人,你会对一个无辜者施暴吗?再假如,暴力是民主化的,是被允许的,安全的、正当的,没有后顾之忧的,你也能从中获得某种满足的,满城皆如是、无人是例外的,你还敢信心满满地说不么?
在看完《狗镇》之后,我长久地处于一种颤栗状态,是真实的肉体颤栗,而非修辞。它不由分说地,把我推到人性的法庭,拷问我的良知,审判我的德行,以至于后来,它们统统站不住脚,变成了可疑的存在。
我会吗?我敢和整个镇子唱反调吗?我无法自信。也许会?也许不会?又也许我只会冷眼旁观,不跟从恶行,也不违良知,远离集体,明哲保身。但,沉默何尝不是另一种认可,冷暴力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暴力。”
这段话大错有三。
其一、只知庶民德性靠不住,不识君子道德不退化,不知道人是可以成德成圣的,所以也信不过自己。
其二、只知习性之恶,不明本性至善。因为狗镇人人性的恶化而疑及良知,完全丧失了对人性的信心。
其三、不能分辨善恶,不知在特殊情况下,守住底线明哲保身就是善,就是良知的作用。在恶势力猖獗、个人无力阻止他人恶行的时候,“不跟从恶行,也不违良知,远离集体,明哲保身”这种选择,符合道德原则。这种时候沉默不是另一种认可,而是另一种抗议;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暴力,而是另一种形式的人性之善。
五
兹再录《如何评价《狗镇》这部电影?》中部分言论予以批判。作者说电影主人公格蕾丝:
“来到狗镇之前,她一直在行善积德,克服私心,自诩慈悲为怀,原谅强暴犯和杀人犯,宽恕猪狗不如的行径。因为在基督教中,一个罪人和一个修道士,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信仰的超越性要求宽容一切罪恶。”
仁者应该善善恶恶,善善则从善如流,恶恶则嫉恶如仇。《中庸》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孟子四端中有一端是“羞恶之心”,羞是羞耻自己之不善,恶是憎恶别人之邪恶。格蕾丝好人而不能恶人,好善而不能疾恶,虽然有德,是个善人,非常有限。耶教“宽容一切罪恶”的要求,也是不正当、不道德、非人道的。
倒是《狗镇》主人公格蕾丝父亲、黑帮头目说的一句话相对正确:“人犯了错,你必须惩罚、指责他们。你不惩罚,是不给他们知错的机会;你原谅他们,是因为你自以为你的道德高于他人,这就是傲慢!”批评错误、惩罚罪恶,理所当然,礼所当然。可以原谅错误,不能原谅罪恶。无条件地宽容原谅罪恶,是对罪恶的纵容,对善良的犯罪。不过,这可不是傲慢,而是道德无知。
作者说:
“以暴制暴,用惩罚来提醒,用鞭鞑来告诫,甚至,用死亡来洗刷罪孽。这是恶的逻辑。它与基督的绝对宽容的理念完全相悖。可是,在狗镇以及狗镇之外的世界里,这种逻辑却是畅通无阻的。”
《春秋》大复仇,孔子主张以直报怨。格蕾丝受到狗镇人的人格羞辱和人身侵害,可以报复,有权报复,应该报复。若是坚持公正法则而以直报怨,“以暴制暴,用惩罚来提醒,用鞭鞑来告诫,甚至用死亡来洗刷罪孽。”就符合道义原则和道德逻辑。“基督的绝对宽容的理念”恰恰是不道德、不负责任的。
格蕾丝的问题是过度报复。她用变本加厉的方式发泄内心的怨恨,不分青红皂白地赶尽杀绝斩草除根,“任何生灵都不放过,老人、妇女、小孩都成为陪葬品。”这不是以暴制暴,而是以恶制恶。注意,以暴制暴未必不道德,因为暴力是中性的,可以用于作恶,也可以用于惩罚罪恶、正义战争和正义复仇。
作者说:
《在缅甸寻找乔治欧威尔》这本书里,曾提到一个缅甸传说:有一个村庄,出没着一条恶龙,它神通广大,但无恶不作,每年要求村庄献祭一个处女,每年这个村庄都会有一个英雄去与恶龙搏斗,但无人生还。又一个少年英雄出发时,有人悄悄尾随。英雄用剑刺死恶龙,然后坐在尸身上,看着龙穴内闪烁的珠宝,慢慢地长出鳞片、尾巴和触角,最终变成恶龙。
在这个故事里,少年英雄正义、勇敢、无私,但纵然是这样一个毫无破绽的人,也有作恶的潜质。毕竟人非圣贤,总有卑劣之心。而绝对权力的拥有,又为他提供了作恶的条件。于是,他的恶念被唤醒、放出、张牙舞爪、呼风唤雨,然后,他变成另一条恶龙。
格蕾丝和少年英雄一样,在故事开始,她也是一个圣徒。但在狗镇这个人性课堂,恶通过施恶的过程,一点一点地教授给了受害者。当格雷丝得到权力,她的角色大逆转,原本酣眠于心的恶像苏醒的兽,张开嗜血的眼睛。她发出血洗狗镇的命令,用她刚刚学会的残忍方式,连本带息地回报她的“老师们”,成为更大的作恶者。此时我们才惊觉,格蕾丝其实就是一个没有狗镇户口的狗镇人。”
在缅甸传说中,少年英雄正义勇敢,但并非无私和毫无破绽,其人格破绽很大,私欲依然茂盛,所以面对巨大的利益,才会堕落成恶龙。古人云,先为豪杰后为圣贤。这个少年堪称豪杰,却不学无术,不明正道,离圣贤境界差得远。
同样,依中华中道标准衡量,格蕾丝也只是一般善人,毫无正知正见,远非君子,遑论圣贤。因为报复过度而堕落为恶人,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从这个缅甸传说中,作者所见,是每年都会有一个英雄变成恶人,发现了恶的传承性;东海儒眼所见则是每年都会有一个英雄去与恶龙搏斗,说明了善的连续性和根本性。盗贼不死,圣贤不止,永远有圣贤君子生生不息、自强不息地代表正义和光明,成为盗贼的天敌。
作者说:
“人的诸种恶行中,骄傲为最,认为自己比他人更优越,然后变质为对他人的轻视,甚至憎恨,这是一切罪行的开端。基督教提倡谦逊,不仅仅是行为上的,更要灵魂中的自知和谦卑。
而格蕾丝,也有更大的傲慢。来到狗镇之前,她是主张宽恕的基督徒,她占据道德高地,批评父亲,批评恶,主张原谅强奸犯和杀人狂。
可是,是谁给予了她宽恕的权利,所有罪行的受害者答应了吗?切肤的痛苦,和剜心的绝望她感受过吗?她凭什么替他们代言,凭什么去为他人的惨剧盖棺定论,凭什么将他人余生的痛苦敷衍了事?
谁有终极审判的权利?只有上帝。试图僭越本分,去用道德审判他人的人,都是傲慢的罪人。”
这段话问题很严重。“诸种恶行中以骄傲为最”是耶教的观点,表现了耶教的思想肤浅和傲慢。骄傲根本不是恶行,也不是恶行的根源。“认为自己比他人更优越”,未必“变质为对他人的轻视,甚至憎恨”,更未必因此作恶犯罪。这种推论很不正常,毫无逻辑。
有各色各样的骄傲,有道德骄傲、名望骄傲、权力骄傲、财富骄傲等等。道德不是用来骄傲的,道德骄傲,境界不高,但往往是士君子对抗权位财富骄傲的一种表现。道德骄傲者,不屑于争权夺利求名,必然特别谦让礼让忍让。而圣贤君子的文化自信、道德自尊,也很容易被世人误判为道德骄傲。
格蕾丝来到狗镇之前,批评恶没错,主张原谅强奸犯和杀人狂则大错特错。这不是骄傲,而是幼稚无知。对于罪恶,进行文化道德批判和法律审判都是应该的,必须的,是不能推卸给“上帝”的。批判邪说恶行是良知的文化要求,建设良制良法是良知的政治落实。这不是僭越本分,而是实践良知,是文化人对文化责任、政治家对政治责任的必要承担。
结语
人人皆有良知,人人良知平等。论良知本性,君子与庶民无异。唯君子能通过内圣功夫的修炼,致良知,明明德,养就浩然之气,上达性与天道;而庶民往往习性多恶,恶习深重,本性遮蔽,良知不明,善良靠不住。所以对庶民,应该尊重之、仁爱之、启蒙之。而道德启蒙又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启蒙。
我曾提出王道三权论:主权在民,治权在君,教权在儒。主权在民,让庶民拥有选择决定元首的权利,体现的是对民意的尊重。不一定要让庶民去选择元首,但精英群体选择出来的元首,正式上任之前,必须取得庶民的基本认同。
治权在君,君即国家元首,代表国家和政府,必须负起各种政治责任;教权在儒,教育人民的责任,儒家要担负来。从事政治管理和文化教育的人都应该是君子。君子的善良,要落实和体现于管理和教育工作之中去。
兹加上一句道统在圣,组成四在论。道统在圣,意谓道统由圣贤代表。道统高于政统学统,意味着君和师都要尊崇、遵循中道原则和圣贤思想。主权、治权、教权统于道统,为奠定王道政治的三大支柱。2017-10-31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