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时代的思索――杜洪毅的博客 //www.sinovision.net/?5675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思考人生――一?平凡人超越平凡的生命哲?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如此“学术”,民族文化出路何在?

已有 594 次阅读2021-9-16 04:52 |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一直不是很清楚,应该如何去理解“学术”这个词的含义。不仅艺术圈拿来装点门面的“学”其实不过是为了作品卖上好价的广告词即便更正点的写“学术论文”、发“核心期刊”,大多也与职称、学位、项目经费脱不了干系。大凡搞“学术研究”的人,都是奔着这类目的而去,由此而滋生繁荣昌盛的“学术论文”产业。在混职称、拿学位的诱惑下,不少人为了东拼西凑几篇“学术”文章忙得不亦乐乎。更有图省事者,直接以金钱开路,找枪手买篇稿就把好处混到手了。除了这些搞“学术研究”的人外,各类“学术期刊”版面生意也是做得风风火火,只要能收钱,文章拼凑得像模像样,就可以发,才不管它是否原创、有没有独见解。

前段时间,有人想找笔者帮某位教授写篇论文,我直接反问道:“他在当教授,连篇论文都写不出来么?”“唉,你这人,这都不懂,人家是要评职称的,懂吗?”对方回答得理直气壮,好像教授为评职称买论文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比艺术家找人做 “学”包装,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大学教授、讲师,还是中小学教师)靠购买、抄袭论文骗职称是件更荒唐不的事情。这些人,长年从事知识领域工作,想评职称却写不出篇像样文章,是件多么别扭的呀!况且教师还不同于其他职业,在讲课、备课之余拥有充足时间,每年另有寒暑假可以自由安排。如果一名教育工作者真有心于教育事业的话,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多做点思考分析,一年写上十来篇(三五千字)的论文应该是件非常轻松愉快的事。可让人费解的是,此类人物,也会因谋职称沦为论文收购、抄袭大军的中坚力量。如果其他行业人员因工作忙碌或疏于学习写不起文章还能理解,可对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传播者来说,这是不应该发生的事呀!靠抄袭、购买论文才能评职称的人,真还能算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吗?教师们如此,被其教育出来的学生又会怎样?整个民族的未来,难道都要被他们毁了吗?

市场需求,创造了论文代写产业的繁荣。可还是有许多买家找不到门路,四处托人求助。至于论文枪手,不要以为他们就是在搞“学术”,只不过拿码字工作去赚钱了。这些高人们的写作方式也不复杂:选好主题后,东拼西凑变成一篇全新的“学术论文”,然而再做“改重”工作,即把稿子改得不像是抄来的样子、不易被轻易检测出来。此般高效批量化生产出来的“学术”成果,在金钱开路的前提下,最终变成填补“学术期刊”版面的内容。如此一来,就造成中国人每年发表的“学术”文章异常高产。可这些“成果”除拿来骗学位、职称、经费外,一无是处。除了那些审稿编辑外,大概没几个人会去用心读。最终的后果是, “学术”期刊根本卖不出去,也没有广告商愿意赞助,只能完全依靠收版面费维生。不仅如此,由于对刊物版面需求量实在太大,还为地下出版物创造了可喜的生存空间,让“学术成果”变得特别的丰硕。

职称、学位需求刺激下的论文买卖、刊物收取高额版面费,不仅是让“学术”变得不得为何物,而且还彻底摧毁了整个民族的文化有生力量。试想,当在刊物发表文章不但不给稿酬,而且还要自交版面费, “学术期刊”被拼凑堆砌的废话文字充斥时,那些真正有心做学问、搞研究,却没有职称、学位需求的人会怎么想?这还能激励他们继续在自己的领域探索下去吗?特别是在不能带来直接商业回报的基础科学、人文科学领域,难道说不是被那诸多所谓的“学术论文”给摧毁了吗?

当然,这种别扭的“学术”也开拓了另一片商业市场,即论文交易市场和期刊版面消市场,据说这块市场的繁荣还为GDP提升了不少百分点。在一个商业化的时代,只要有需求,必然会刺激相应的市场繁荣。但这种违背基本法律与道德底线的市场兴旺,会带给我们什么后果呢?那必然是社会文化发展整体停滞,必然会因创造力匮乏而让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后劲

对于理论期刊收版面费为生的事实,或许有人会认为是因这些刊物读者少,无法以售刊和广告为生,只得如此。但事实完全相反,正是因为他们大卖版面导致内容空失去可读性,才丢失了读者和广告商。谁说理论文章或理论著作读者就一定会少人读呢?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不就在商业上取得很大的成功吗?荣格的《红书》尽管晦涩难懂、价格高昂,可当下还不是正全球热卖吗?缺少内在文化价值与创见、只会引经据典将别人东西拿来倒腾的“学术”成果不管包装得多么华藻,自然是不会有多少读者的。



前段时间因发现有人抄袭自己的早期文章,故特意阅了一些高校师生的“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发现除了直接摘抄外,还有大规模的“引用”。一篇洋洋洒洒数万字的学位论文,居然大半内容在拼凑外国人怎么说、古人怎么说、近现代的学者又在怎么说。整体上来看,完全就是把从各方搜集来的资料整理成篇,然后以修辞手法加以梳理连贯,读起来既似高深专业,又头头是道,唯独看不到作者原创性思考和个人人格魅力在哪。高等院校大概就被如此之类的“学术”所充斥,研究来研究去,看似高深莫测,认真审视才发现全为废话堆砌。

许有人会说,这种 “学术研究是在梳理吸收它处优秀文化。从清末到如今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一直在向西方吸取文化养分之路。当然,我们中华民族自古都有文化吸血的传统,如从汉到南北朝吸收了佛教文化,唐朝吸收了大量少数民族文化,后来的历史中还不断吸收了基督教、古希腊、摩尼教(明教)、甚至少许伊斯兰教文化。正是这种不断的文件化吸血,为民族文化源源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在漫历史进程中经久不衰。但以当今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地位上来,绝不应该继续停步于文吸血中,我们学西方已学得太多,以致差点把传统文化遗忘。当然我们更不应该以复兴传统为由去重复过去,而是需要创造,而是要开启文化造血的新里程,需要去成就属于自己未来的东方民族文化!无论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人文科学领域,都应该增强自我造血的能力,才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保持长久的国际影响力。

反观现实,眼下此种“学术”之风盛行,不但无益于文化造血,而且还不断扼杀原多的文化创造机。如此这般,若不能及时刹车,敢问未民族文化出路何在?

作者:杜洪毅

 

本文发表于《收藏投资导刊》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