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 杜洪毅
近些年来,美术高考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壮观景象一再重现,今年中国美术学院本科招生录取率低至1/50。在此情形下,凡能踏进美院大门的学子都应该是千挑万选的优秀苗子吧!经过几年的专业培养,他们究竟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各大媒体和急需人才的用人单位,以及普通公众均对此充满期待。对即将圆满完成学业的毕业生来说,也想交出一份最好的答卷。
前些日子,中国美院一名毕业生套用拉斐尔《雅典学院》图式的油画蹿红网络,一时成为热议对象。这位学生之所以能“一举成名”,并不是因为其作品传达了多高的艺术内涵或思考深度。作者不仅傍了传世经典的名气,还以漫画式名人肖像取代原作中希腊哲人的位置,目的显然是为取悦观众。这种缺乏创意的模仿与调侃并不新鲜,不过是受急功近利的艺术和商业环境所熏染而采取的投机取巧的行动罢了。虽然此位同学的创作只是个案,却折射出当今美院学生的普遍价值取向。
眼下正值毕业创作集中展示季节,各大美院场馆座无虚席。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四层楼展厅内人头攒动,远超798艺术区内那些知名画廊和艺术展馆的人气,而位处西子湖畔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门前则排起了长长人龙。尽管毕业生们的作品异彩纷呈,但时不时有媒体爆出个别作品存在抄袭、剽窃嫌疑,让人们对学生创作水准与美院教育提出质疑。抛开直接抄仿不谈,只要稍作审视,就不难发现美术生们沾染了不少当下艺术圈的浮躁习气。空乏夸张的形式下流露出炫技的成分,真正出于个性化思考和人文求索的创作则少见。即便不少作品配上一段似是而非的释文,却难以让人从中读出深刻的内涵。或许,我们不应强求毕业生们创作出具有艺术大师水准的作品,但不能因此停止对当前学院美术教育的质问。
诚然,美院毕业生中的大多数人必将走向平凡的工作岗位。对于读美院只为混文凭的学生来说,毕业作品或许是他们人生中最后一次的艺术创作。但是,无论学生们将来从事商业设计还是走上教职岗位,又或做其他一切与文化创意相关的工作,都需要拥有相当的文化品位和创造才能,而不只是流于形式的技巧。可艺术界创新乏力已是事实,而在商业美术设计领域,明显与国际水准存在相当大差距。坊间频现拙劣山寨模仿、抄袭的作品,科班出身的设计师净干些没有技术含量的套模板工作。此类问题难道与美院的教育方针和理念没有关系吗?
美术教育的责任究竟是什么?难道只是训练为混薪水而活着的平庸工匠么?
当然不是,应是培养具有独创能力的高级人才。无论学生将来成为艺术家,还是做设计师,都离不开创造力。创造能力从哪里来?只是熟练的技巧吗?技能是必需的,但更需要建立于深厚文化沉淀上的审美品位,更需要突破成规的探索精神。美术类专业属于综合型人文学科,除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学生还需有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很难想象,一位艺术家或设计师,缺少对当前社会科学、经济、文化等领域相关知识的认识,会有多大作为?因此,美术教育绝不应该停留于专业训练上。
但是,无论普通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在大学学习的时间都是非常有限的,学校也没有可能传授给他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况且,就算美术生都学会了当前最前卫的技法语言和创作模式,就一定能保证他们将来能成为优秀的艺术家或设计师么?故此,对于专注于创作型人才培养的美术院校来说,更重要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智慧,开启其独立思考和探索的大门。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到的是建立崇高的人文理想,确立为促进文明进步而探索的人生态度。很难想象,如果美术院校的领导和教授们自己都缺失了文化理想,立项目、做研究、发论文、搞创作只为争夺眼前利益,又怎能去激发学生们的理想和抱负呢?
本文为《中国美术报》约稿,发表于2018年7月2日时评版
提示:转载本人文章必须依法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