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学术”真是为艺术贴金的吗?
□杜洪毅
当今艺术界对“学术性”的痴迷已到几近癲狂的地步,从官方系统到民营机构再到底层艺术家,无不争抢“学术”之名,唯恐落于人后。
随便一个展览,作品质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请到个有点名望的学术主持。不少艺术家,也不先问问自己有没有做理论的实力,勉强弄几篇所谓“学术”文章来,要不尽是生涩术语堆砌,要不就东抄西凑。这类大作读起来貌似高深不可测,细看却是空洞无一物。过去经常见某华人艺术家在网上发表理论大作,可令人惊讶的是后来其博客就不更新了,是专心致力于创作不搞“学术”了吗?算我孤陋寡闻,偶尔读到一位作者揭露其抄袭的文章,才发现原来这位艺术家兼大理论家写的“学术”文章,都是东扒一点西扒一点拼凑出来的,有如软文界流行的“伪原创”。也难怪我说读此人的文章怎么那么痛苦,表面上看似乎够专业、很有“学术”味,但其实是满篇废话。
真不明白,当今艺术界为何如此地痴情于“学术”,作品值不值钱完全得靠其“学术性”说了算。自古以来,搞创作都是拿作品说话,没有人刻意去强调什么“学术”。古代也有不少艺术家出于兴趣、感想、探索技艺而著书立说,却从没有人刻意套上个“学术”枷锁。历史上也有不少理论家,从自身文化情感出发,做一些美学理论梳理工作,但没有谁会强调自己在搞学术。试想想,达芬奇在记录绘画观点时,是为了标榜自己的学术地位么?
最近几个世纪,人类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自然科学领域,由于知识体系已积累到相当复杂的程度,需要以非常专业的论文与同行交流。这些文献本身不是面对普通大众的,故其晦涩不易被接受。可艺术本是面向大众的人文科学,并不需要用让普通人看不懂的术语去武装。与一切人文科学理论一样,其本质是服务于全人类,让普通人能够理解接受才对。就拿人文科学的基础学科哲学来说,其本质任务是解决人生社会诸多现实问题,假如你的哲学理论变成了谁都看不懂的为哲学而哲学,那要其还有何用?同理,艺术理论也一样,其本质任务是启发、推动艺术与文化的发展进步,不是为学术而学术,更不是为制造貌似高深的术语,来当作推销作品的广告词。
况且,现在艺术圈内流行的“学术”语言,并非只为与极少数内部人员交流,而是拿来向公众展示的。那么,这种“学术”,就只剩用让人看不懂的理由来虚张声势了。如此,越是莫名其妙,越有“学术”性,当然其“艺术品位”也就越高了。
这就出现一个本末倒置的问题:艺术追求的难道不是美学精神创造,智慧与文明高峰的攀登吗?如今却追求贴金的“学术”,这不成了街头叫卖的狗皮膏药么?
发表于2018年3月13日《书法报·书画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