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杜洪毅/文
今年恰逢奥古斯特·罗丹逝世一百周年,本是很应该纪念的。遗憾的是,国内那么多热衷于引进西方大师作品展的机构,居然没有人想到要搞个罗丹展,这或许是因为雕塑艺术一直处于中国主流文化边缘地带的缘故吧!虽然地球的另一端正在举办罗丹大展,但毕竟那离我们太遥远。
奥古斯特·罗丹是我所了解的第一个西方艺术大师,当自己十多岁时读到他时,就被那个相隔遥远时空之外的伟大灵魂所感动。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想,世间还有第二个那样执著、对生命充满如此强烈热情的人吗?不可否认,我一直没见到过罗丹的原作,但仅仅通过图片和文字,就完全可以感触到那一种升腾直上的生命激情。
无疑,罗丹的作品是高度写实的,比如其《青铜时代》起初就被怀疑是从真人身上翻模下来的。但我总觉得他的作品中有一种远远超出于写实之外的东西,不然让我们回头看看国内那么多的拙劣写实雕塑,为什么就不能从中找到同样类似的东西呢?如果说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是被某种神性力量充满的,那么罗丹的作品中就有着更多对人类自身生命的礼赞。这或许是因为米开朗基罗对上帝保持一丝不苟的虔诚,而罗丹只有对艺术、对生命的虔诚(即便他也是个天主教徒)。
罗丹是一个执著于完美的人,但他并不是要追救普通人认可的唯美。有时,为了追求那种理想中的完美,还会创作一些让普通人难受或痛苦的作品来。如《老妓女》就是件不忍让人直视,《加莱义民》与《地狱之门》直击人类灵魂深处的某些痛楚。甚至,为了追求他认为的那份完美,不惜让作品变得残缺,比如说直接砍去《巴尔扎克》的双手。由此,我们可以将罗丹对完美艺术的追求理解为对人类自身精神的不断超越,通过极具表现力的人体雕塑这种艺术形式展现出来,而非世俗认可的外在唯美。
从一个贫苦公务员的儿子到一个举世瞩目伟大雕塑家,罗丹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朽的传奇,而这个传奇的背后是一个坚强、执著、独立的个体生命。罗丹是一个如此卓越的人,但我们很难从其身上看到具有神性化的东西,而更接近于一个拥有血肉之躯的凡人。就是这么一个凡人,却拥有让我们普通人难以置信独立人格,拥有如此充分的执著与自信。生活与今天的我们,已经很难理解罗丹为何对自己的创作如此痴迷与执著。今天的雕塑家,即便还乐意默默无闻的投入自己的工作,但相信没有人会完全不顾客户的意见独自创作,没有人为执著于作品的完美而不考虑是否获得回报。而罗丹可以,为了创作出自认为最理想的作品,可以与客户对抗(即便客户是国家机构),可以冒得不到报酬谢的风险。想想看,如果没有高度独立的人格,如果没有最充分的自信,能做到如此吗?
罗丹的一生,也如他的作品一样,如此的非凡。但这一分非凡的背后,有着更多的攻击、质疑、嘲讽,除了对作品的偏见外,更多的是道德上的质疑。罗丹的工作方式很奇怪,不是让模特摆好姿势照着塑,而是一定要用自己的双生去抚摸模特的身体,从肌肤的触碰中获得灵感。对此,许多不理解的认会把他当成色情狂,再加上他与女模头儿间的种种隐情,特别是与卡米尔关系闹出的风波(她的人生悲剧真该完全归罪于罗丹吗?)。要理解这个问题,就得清楚罗丹原本是一个先天性近视症患者,偏偏他是一个艺术家,而我们常常认为艺术家都该拥有一双非常敏锐的眼睛。当一个人生理上存在某种缺陷时,上帝总会再另一方面弥补,这一点恰恰在罗丹身上体现出来。正因为视力上的障碍,他才更原因相信身上的感觉。可以说,罗丹完全是带着对艺术的虔诚、对身命的虔诚去抚摸模特身体的,换着其它人还会有这一份虔诚吗?
无疑,在人类雕塑艺术史上,罗丹是一座无人能超越的高峰,即便是之后雕塑艺术不再以写实造型为根本了,但他那份对完美艺术的执著,对灵魂之美的表达,对艺术精神的呈现,仍在后继者的作品中传承。一百年前,罗丹离开了人间,但他留下的作品永远矗立,为我们展现生命的丰姿。而就在同一年,一个叫马塞尔·杜尚的法国人将小便池送进了美术馆,由此为人类的艺术史掀起新的波澜。不过,无论杜尚的门徒们怎么爱折腾,仍然无法否定最杰出的艺术。一个站在历史高点的伟大生命,总会以其不朽的光辉长久的照亮人类文明前行的旅程。
虽然杜尚的门徒无能摧毁经典的艺术,但当代的雕塑艺术正面临新的考验:人工智能、3D打印、软件建模设计等等,当代雕塑似乎正在面临新技术革命。然而,当我们想起罗丹需要抚摸模特身体获得创作灵感,不禁怀疑人工智能或设计师坐在电脑旁边敲击出来的作品,真还有生命的灵性吗?
2017年6月4日
提示:转载文章署上原作者姓名体现一个文明人的基本道德素养,同时也是任何人必需遵守的法律底线,请各位媒体人多多合作!杜洪毅 作者微信:xingli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