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杜洪毅/文
在一个成熟的商业社会里,任何商品要想成功的进入交易流通环节,都不能无视基本的商业法则。艺术作品虽完全不同于批量化生产的工业产品,可一旦进入市场,其本身的商品属性仍不得否认。在完全遵循自由贸易原则的市场中,艺术作品的价值(价格)是由其本身的稀缺性、市场需求、供给方自我定位等因素决定的。与一般商品的普遍同质性不同,几乎每一件原创艺术作品都是唯一的,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稀缺性,这一特殊情况决定了艺术市场不可能呈现完全竞争状态,这与普通同质化商品市场有很大区别。但艺术品的这种特殊稀缺性并不能市场价值产生决定性作用,关键还必须有一个成熟的文化消费市场。
近几日参观了北京的两场艺术博览会,结合对当下文化市场的观察,发现有不少引人深思的问题。虽两处展馆所有展位均满租,但据笔者了解,作品销售情况大多不太理想。且不要说参观人流不如非艺术类展会多,就是到场参观的人大多是报着看热闹看希奇的心理而来,真正有购买需求的人并不多。这与当前北京798艺术区的情形有相似之处,因市场环境的不景气,随着一家家老牌画廊的倒闭,该艺术区现正在逐步演变为一处更趋商业化的旅游景点,人们同样是报着看稀奇的心理到此一游,很少有真正的文化消费意愿。由此类情形看,当前文化艺术市场的现实境况,都在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目前国内艺术品市场遭受的遇冷,其实就是没建立起真正的文化消费市场,缺少有潜在购买需求群体。早些年虽然市场一度火爆,但那种强劲需求是建立在投机获利的心态上的。大家都想低买高卖,从中大捞一把,结果作品价格被一路追高,走向最后崩盘是不可避免的事。没有文化消费需求心理,只把作品当成资本运营的工具进性恶炒,对文化市场建康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当作品被炒作到过高的价位是,要么就是让真正有消费者受伤,要不就是让其打消购买的意愿,最后大家都不要玩了。曾在博物馆遇到非常有趣的幕,当讲解员向观众解绍珍贵藏品时,就不断有听众发问说这个又该值多少钱。好像在这些人心目中,来看展品不是学习知识,只是冲着最值钱的宝贝来,恨不得自己哪天也能抱件回家。如此这般,当文化艺术沦为纯粹的赚钱手段时,还有存在的必要么?
一个时代的艺术事业是否能走向辉煌顶点,与其社会经济基础有密切关系的,经济持续繁荣总会将人类文明事来推向新高。就目前中国经济环境来看,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实质上是有非常大的潜在文化消费市场的。对于一个普通城市家庭来说,要买上几件一般价位的当代艺术品不会有丝毫的压力。问题是,当下我们的国民宁可握着大把钞票出国扫货,也不愿花上两个小钱买件艺术品,为什么?实际上,这就是一个消费文化观扭曲的问题上。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文化传统中断,重新富起来的中国人,消费观念基本上还停留在初级的物质占有和寻求感观刺激上。为非投机目的购买艺术作品,属于精神文化上的消费,当前中国人普遍还没有如此境界。普通大众对于艺术,基本还停留在一种猎奇的心理上,就连街边上画像的都只会吸引大群人围观。看看还可以,真要以欣赏的角度买回家就还是不大愿意。
我们想想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吴门画派、扬州画派?以及后来的海上画派?这些画派的画家好像并没有依存于官方皇家画院,却仍取得非常高的成就,这与获得普通市民(商人)阶层的支持有莫大关系。道理很简单,中国人本来就是非常崇尚高雅文化的民族,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下,过去的普通老百姓,只要经济许可,一定会产生强烈的文化消费意愿。所谓“家中无字画,不是旧人家”,就是对这一情形最好的写照,从唐宋到后来的明清一直如此。试想想,古人在购买唐寅、郑板桥等人的作品时,难道是为拿回家等待升值再倒卖吗?无独有偶,西方艺术史上为什么会出现伦勃朗、维米尔这样的杰出艺术家呢?还是因为市民资产阶级兴起,产生强烈的文化消费市场。以及后来的现印象派、西方现代绘画诸流派的兴起,均是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兴盛密不可分。何况当今时代是平民化的时代,普通民众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如此,在文化艺术领域,又怎能不考虑开拓平民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呢?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一类商品是否畅销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但这种市场需求并非不可调控。在商业营销领域,就有许多成功创造需求的例子,最经典的案例当属戴·比尔斯公司对钻石消费市场的开创。当南非发现大量钻石矿藏时,还可能像过去那样把不再珍稀的宝石以非常高的价格卖给少数的贵族么?为了给这些新发现的碳元素找买主,戴·比尔斯以一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打开全新的市场,开创了一种普及化宝石消费文化,让哪怕是一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青年男女都认为非买不可。在艺术市场,也同样出现一个必须开拓大众文化消费市场的事实。试想想,如果有一天普通老百姓都认为家里没几件艺术品有失品味时,还愁作品没销路么?
现在艺术市场最大的病态是,供给方普遍还以投资升值借口去忽悠买主,以为自己卖的东真是什么稀世珍宝。随便一件作品,动不动要价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这是什么概念?我们知道许多古代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还卖不到这个价位,凭什么没有经过岁月洗礼的当代作品要比古代作品贵呢?难道当代作品真比古代作品艺术价值高许多倍。由于当代艺术本身多元复杂性,现在要评论谁的作品能成为传世经典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如果一件艺术作品没有成为传世经典之可能性,排除短期人为炒作因素外,在未来要获得大幅升值空间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如果人为运作下,短期内让一件作品大幅升值也是可能,但若该作品缺乏相应的文化含金量,这样的升值只会是虚无的泡沫,迟早有天会彻底破灭的。
当前市场出现的调整状态,本质意义上是在帮助文化市场回归理性状态。奉劝文化艺术行业从业人员,不要再把市场复兴寄望于几家大拍卖行天价成交记录,并以此为借口去诱骗投资人。无论是商家还是艺术机构或艺术家本人,都应该把精力放在培植理性的文化消费市场上。只有当客户购买你的作品时,收获到自觉物有所值精神文化享受时,文化市场就能得以持久繁荣!
2016年9月5日 于北京
本文可以自由转载(纸媒需经授权同意),但必须署上作者姓名(杜洪毅),否则一律视为侵权。微信:xingli153
原文地址:duhongy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