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18||
客房内简洁干净
门前,还有供客人赏景歇息的躺椅和茶几,喝着旅馆送的冰冻果汁,看着眼前的黄昏美景,实在是惬意得很。在缅甸,能住上这样舒适干净的酒店,是我行前始料不到的。
安顿下来以后,我才得以细细地打量起良瑞镇来。走出旅馆,一条沙石路直通码头,路的两傍都是小饭店和一些旧旧的平房。
最热闹的地方就是码头那边了,人们都往那个方向赶。
在码头傍边,一座佛塔在阳光的照耀下金碧辉煌。
红色的房子倒影在水中,为这满目黄土的小镇增添了一分色彩。
沐浴着晚霞,两个老外边聊边看,在湖边呆着,享受着那闲情逸致的时光。
码头不大,可以直通茵莱湖,很多人选择骑行,漫游在码头周边的小村。而我,在码头绕了一个圈后,看看没什么特别可以拍的东西就往回走。途中,在一个用围墙围着的院子里,吸引我走了进去,我又看到了一帮人在玩着滕球。
此时,道路两边的小店也开始忙碌起来了。
我们一行三人边走边选择,看看那一家的色香味好一点。今晚,我们相约来这畅饮几杯。
对了,就选这一家。到了晚上,我们依约前来,这里的烤鱼又便宜又好吃,烤虾就实在是有点贵了,烤一只虾的价钱可以吃上三条烤鱼。喝着口味还不错的缅甸产啤酒,一天的疲惫烟消云散。
佛门之地,酒肉穿肠过,罪过罪过。
第二天一早,良瑞镇的重头戏就要上演了。我们在杨导的安排下,天还没亮就来到了这个寺庙。
我们等了约半个小时,天才微亮。忽然间,寺庙里的和尚正在整齐地列好队。
他们分成好几支队伍,鱼贯而出,看门狗则是形影不离,牠知道,待会儿会有牠的好处。
到了这个十字路口,队伍又分成两支。
原来,这是良瑞镇每天清晨都会上演着的小沙弥沿街托钵化缘的大军。
清晨,寒意袭人,小沙弥刚开始可能热身不够,倦缩着前进。
我紧盯着一支队伍,快步跟上,打算沿途纪录下这独特的风景线。
想分得一杯羹,贪吃的狗狗,不时惹来小沙弥的窃笑。
在缅甸,差不多百分之九十多的人都信奉小乘佛教,和尚在民众的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和尚化缘并不是我们印象中那种行乞与施舍的关系,而是被提升到,那是一种奉献的境界。奉献的人比和尚们还要起得早,把预先煮好的,还冒着热气的白米饭拿出来,这米饭还不能与自已家里吃的米饭混着煮,要是混煮了,那就等于说你是把剩饭拿出来施舍,而不是奉献,这是对佛门之人大大的不敬。
有缘人早早地出来守候着,于寒风中等着化缘的队伍路过。
每当锅里的米饭都奉献完毕以后,她就会面朝队伍前进的方向,双手合十来表明。我想,这动作已经成为了一种约定.
这个小沙弥看来很享受这种生活,稚嫩的脸庞透出他的欢乐。
他们赤着脚踩在沙石路上,走村过桥,步伐是一样的飞快。
刚开始的时候,我还能一路小跑的跟得上队伍,但跑了一段路后,实在是气喘吁吁,眼看就要坚持不住了。好在,同行的影友好象是有先见之明似的,早在昨晚就约好了一种用自行车改装的三轮车,早早在等候。我也顾不得那么多了,跳上影友嫦姐正在坐着的车的后座上,搭单追着队伍来拍。比起小沙弥们天天都赤脚上路,想想我都惭愧。
队伍在继续的前进,路过了这个寺庙。抬头一看,和尚与寺庙,我想这才叫和谐的统一。
当托砵的米饭盛满之后,半途中会有人接力倒进一个大饭锅里,然后继续前进化缘。
毕竟走了那么久的路,有些小沙弥也略显疲态了。
其实,“缘”途中,不乏漂亮的风景。天天化缘,天天晨运,一举两得。
我一路跟随,只顾得上拍摄,方向感全无,不知不觉中,已经把良瑞镇绕了一圈。队伍正从另一个方向,快要回到原来出发的寺庙了。
到了尾声,去跟拍另外几支化缘队伍的摄友,则是一路小跑从头跟到尾,回来后个个都说累趴了。我则偷得闲来去了一趟市场,看看有啥好的题材。
发现缅甸人很喜欢嚼槟榔,用于包槟榔的叶子应该是市场出售量最大的商品之一。
在与我们打招呼的时候,嘴里也是在嚼着槟榔。
从缅甸回来以后,很多朋友都问起我那边的治安情况,一说到缅甸,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鸦片和金三角。其实,一切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坏,试想想,在一个差不多全民信佛的国度里,佛心向善,在我的亲身接触中 ,“一切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坏”常常会脱口而出 ,随着我走完缅甸的全程, 什么偷窃、抢劫、欺诈等等我都不曾见过,见到的都是缅甸的笑脸。当然,在那些有部族矛盾的地区和边远的金三角小部分地区可能会不安全,但我们又何必要到那里去呢。
从市场出来,我们就要告别良瑞镇了,在去飞往曼德勒的机场的路上,杨导安排我们去了一个道场。这里收留了一些被人遗弃的孤儿,供他们在这里学习经书。
我们到来的时候,有些小沙弥正在洗澡嘻闹。
而在道场上,一群小沙弥正好朗读完经书,纷纷从窗户中探出头来。
这些小沙弥对我们这些造访者早已经司空见惯了,没有一点的羞涩,继续着他们的打闹。
这位长者,我相信他一定是位德高望重的经书解读人。
在这一辑上,我主要是以记录僧人的生活为主题而写的一篇摄影游记。这不,又一“千人和尚用膳”的重头戏上演了。
在位于曼德勒以南约十公里处的马哈根达扬僧院(Mahargandaryone Monastery),这是一所小乘佛教僧院,是和尚们修习佛道的学校,它也是缅甸最大的僧院之一。我没有时间去深入探究僧人们更多的佛学人生。我来这里的目的只有一个:看看和尚们怎么吃饭。
我们来得早,在还没开始吃饭之前,我在这僧院四周溜达。在缅甸,最漂亮的建筑就是佛塔和佛学院。
院子里,有年长的僧人在讲述僧院的历史,据说马哈根达扬僧院建院的时间不长,只有50多年的历史,但在校修读的僧人达到千人。
吃饭之前,僧人们在互相帮助地把头剃得干干净净。
即使把头剃得沁出了血也全然不觉。哈哈,都剃得那么的干净,难道是生怕别人问他借梳。
这两个则是毫不在乎淡定地看报纸,等着开饭。
一切准备就绪,主持在作最后的布置,
趁着离开饭还有一点时间,这老外和这个僧人研究起这把遮阳伞来,不经意间成了我们镜头下的目标。
可能会有人觉得可笑,和尚吃饭有什么好看。但是,一千多人排着整齐的队伍,在一片深红色的僧袍中满满地坐在饭厅,那场景可是不能随便能见到的。
上午十点半,僧人们准时在道路两边排着队,长长的队伍开始缓缓流进宽大的饭堂。
他们每人怀抱一个大大的黑色饭钵,钵底下有一个小汤碗,胳膊上搭着一条叠得很整齐的毛巾。
队伍的两傍,则是长枪短炮对准了这不停向前流动的红色河流。
这一群身穿白色僧袍的小沙弥,来这里先作正式出家之前的体验,就象我们所说的,是实习生。
院落中摆放着几张长桌,上面放着几个很大的饭桶、汤菜桶,由一些志愿人士在给僧人们盛饭菜,她们也是盛装出席。
分发完毕后,迅速地打扫干净。
在饭堂里,僧人们一排排整齐地在吃饭,而志愿者们则是站在中间的通道上,双手合十,在黙黙地念着佛经。呵呵,僧人吃饭也有着贵宾般的待遇。以前游客们是可以进到饭堂内,近距离地拍摄他们吃饭时的情景,而现在则只能在外围拍摄了。
饭菜水果是满丰富的,怪不得他们都吃得胖胖的。
吃不完,有些僧人选择把剩下的饭菜施舍给院子外面行乞的穷人。
有些僧人则选择打包带回宿舍,留待下午再吃。
结束语...
看到这里,僧侣在缅甸人民心目中的祟高地位相信大家应该感受到了吧。在缅甸,男人的生活悠闲,他们一生中必须出家一次,出家次数不限,时间可长可短,有的终身当和尚,更多的是几年、几个月甚至一两个星期。一般男孩到了15岁左右,家长就要为他准备出家仪式,这些对每个家庭都相当的重要。
自从公元13世纪,小乘佛教从锡兰传入缅甸,佛教就成为缅甸人民生活和思想的规范,整个社会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气氛。据说,现在缅甸僧侣的人数与缅甸军队的人数不相上下,而且,僧侣在缅甸人民心目中是最有知识、最有学问的群体,在民众中有着广泛支持基础。所以,政府想要安定社会必先要安定僧侣。不过,过于庞大的僧侣人数,也造成了有些缅甸男人不劳而获的惰性,缺乏创新激情。随着缅甸政府的逐步开放,有识之士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的存在。据杨导说,政府正准备改革,改革的步伐也很大,民众个个都心存疑虑。而对于我们喜欢旅行的人士来说,趁着这个国度还没有完全受到商业化侵蚀的时候,现在,是前往缅甸旅游的好时机。
你,会背起行囊出发吗...
敬请留意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