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聊斋志异》全书中最短的文字,其实这已经不能算文章,但辉山兰狐认为这一行字极有价值,原文为:“康熙二十六年六月,邑西村民圃中,黄瓜上复生蔓,结西瓜一枚,大如碗。 ”译成现代汉语为:“康熙二十六年六月,邑西村的一个村民的菜地中,黄瓜上又长出了蔓,蔓上结出西瓜一枚,有碗口大小。”
蒲松龄作为文人,“曾不事农桑”,所以对农事活动一窍不通,把一件很正常的农业科技活动看做怪异,大惊小怪。邑西村的这个村民很聪明,他一定是掌握了农作物的杂交技术或嫁接技术,而且更像嫁接技术,因为是在黄瓜秧上嫁接西瓜枝条,所以结出的西瓜个头不大,只有碗口大,这是合乎情理的。然而文中说西瓜蔓长在黄瓜上,不像是作者观察不仔细,更像是听别人描述。在传言的过程中免不了有失实和夸大,蒲松龄又不懂农业,于是便当作新奇事记录下来。其实这件稀奇事是有科学意义的。
由于是嫁接的新品种,而且大概口味不佳,或者嫁接的成活率很低,所以这一品种和技术没有流传下来。如果这一新品种果实的色味香俱佳,肯定将成为皇家饭桌上的食品,这种农业技术将普遍推广开来。
不管怎么说,《聊斋志异》的这一行字具有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