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重求思考 //www.sinovision.net/?56713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历史需考证的 2———中华文字起源一些思考参考

已有 359 次阅读2023-4-5 06:39 分享到微信

历史需考证的 2———中华文字起源一些思考参考

2023-4-5


1、
中华文字的起源应该是很早的。母系社会就已经起源。但是父系社会出现了倒退。神农时代只是结绳记事。结绳记事是一种很反文明的很狭隘的既得利益阶级社会的方式。印第安人也出现这个情况。黄帝发明的文字,应该是一种密码文,只是便于军事和统治。可能在当时消灭了蚩尤的文字。


2、
书,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作动词,是书写、记述的意思;后引申为名词,指简册、典籍、文书、信函等。

“写”字出现在战国,子义有多种。

上古时期,应该是把写字的行为称之为书。

笔字的甲骨文就是手拿着一个毛刷样

书字的甲骨文,就是笔下面有液体的器皿


3、
八千多年的贾湖遗址发现了骨制“规矩”
原标题:姬英明:八千多年的贾湖遗址发现了骨制“规矩”
该遗址共发现有寓意深远的契刻文17例,分别刻在龟甲、骨器、陶器上,其出现年代早于安阳殷墟的甲骨卜辞4000多年,也略早于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一期的陶文年代。···与周汉时代文字结构基本相同,有些契刻符文的形状与商代甲骨文有许多相似之处。新发现的甲骨契刻符文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文字的的文明之一。


4、
陈福来:彝族文化与甘肃大地湾刻划符号的同源关系
2019-07-06 16:50


5、
百度百科 庄桥坟遗址
在出土的器物上发现大量刻画符号和部分原始文字。
整理还发现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大多在烧前形成,石器上的刻画符号与陶器上的多有相似之处,其中两件残石钺的两面均发现了良渚文化的原始文字。通过研究,认为这是一种原始文字,且是较为成熟且初具系统的文字。


6、
最早的文字——陶文
2019-07-16 03:09
文|李荆林
李荆林先生是湖南常德人,是《中国女书与史前陶文,探源中华文明八千年》一书的作者。
湖南江永女书是现在世界上唯一存在的性别文字----妇女专用文字,女书记录的语言是女书流行与众不同的永明土话。女书文字呈长菱形,笔画纤细均匀,似蚊似蚁,民间叫它作长脚蚁字或蚂蚁字,因其专为妇女所用,学术界便将其称为"女书"。陶文,顾名思义,指书(刻)在陶器上的文字。
粗略统计,黄河、长江流域出土新石器时代有陶文的遗址共发掘47处,出土陶文2073个。彩陶图案的比较,我们看到,女书中有一部分单字与陶文一模一样,有的相差无几,有的可以在彩陶图案中找到原型。女书的确有太深的原始烙印。如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文27个,女书单字能与之对上的就有21个,占陶文数量的78%;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陶文38个,女书单字能与之对上的就有20个,占陶文数量的52.6%。另外还有陕西零口、垣头、莘野、李家沟、原头等遗址出土了陶文,虽数量不多,但大都能与女书对上。这些遗址均属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再则,青海乐都柳湾遗址出土51个陶文,女书单字能与之对上的就有36个,占陶文数量的70.6%。到这时,我们已很清楚地看到陶文的发展脉络,即:磁山、裴李岗文化、秦安大地湾文化一期陶文;仰韶文化半坡、姜寨类型陶文、庙底沟类型陶文;马家窑文化半山陶文、马厂类型柳湾陶文;山东龙山文化城子崖陶文;二里头文化陶文;商代甲骨文(陶文)。至此陶文在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也正是女书发展的序列。
C、女书的文字学意义
当人们对出土近半个世纪,秦安大地湾、磁山、裴李岗、半坡、姜寨遗址及其他遗址的“刻划符号”到底是不是文字这一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时,女书向我们证明了“刻划符号”是文字(陶文),并且陶文是商代甲骨文之起源。那么,我国的文字史至少应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阶段算起,距今约有七八千年历史了。比甲骨文还要早四五千年。从而,陶文比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距今约6000年左右)要早两千年,比古苏马利亚和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距今约5500年左右)要早两千五百年。所以,中国陶文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古老文字,距今约八千多年。既然女书起源于史前陶文,那么,陶文的考古学年代也证明了女书的起源年代,女书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E、陶文是文明的起源
从探讨女书的起源,到原始陶文(汉字)的起源,再到中华文明的起源,结论是由最早的原始陶文(刻划符号)发展形成了汉字。以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河北邯郸武安磁山文化、陕西华县老官台文化、甘肃秦安大地湾文化为代表,这些遗址的考古学年代均超过了8000年。除出土大量的生产生活用具外,最为显目的是这些遗址均出土了陶文(刻划符号),虽然量不多,却已是文字的萌发。证明了原始先民的社会生活已跨进另一领域——文字的创制和文明的起源阶段。文字的创制和文明的起源是同步进行的,是相互依存的,不可分割的,其发展也是缓慢的。我们肯定中华文明起源是上下8000年而不是上下5000年,这是伟大的奇迹。
注明:本文是李荆林先生授权发布。其他媒体要转发此文,请与李先生联系。


7、
父系社会出现,总是一次次破坏过去的文明成果。商朝也破坏夏朝记载文字的器物,只是商朝灭亡时已经难以破坏了。


8、
细读《篆刻学》:“六书”详解
谈艺录  2020-06-20 17:13
了解汉字的“六书”,对研究文字的起源和发明发展有帮助
明代最著名的篆刻家何震曾有一句名言:“六书不精义入神,而能驱刀如笔,吾不信也。”
邓散木先生在《篆刻学》开篇介绍完识篆的重要性之后,首先介绍的内容,也是“六书”,他说:生民之初,人事简陋,故其文字,即仅限于象形指事,已足为用。及后人一渐繁,文字之需要寝迫,遂因象形指事,互为孳乳,于是以声与形相附而为形声,形与形相附而为会意,异其字同其义而为转注,异其义而同其字而为假借,此即所谓六书也,六书既备,则构成文字之因素以广……


9、
此文作者认为夏朝是表音文字,商朝是表意文字。
https://bbs.tiexue.net/post2_13486766_1.html
[原创]解说《山海经》记载的“圣木曼兑” – 铁血网

《山海经·海内西经》有一段记载,很有意思。运用的笔墨,围绕着昆仑南渊的“开明兽”展开,分别从西、北、东、南,顺时针方向予以描写。今天看来都是一些奇兽怪树,特别是一种称作“圣木曼兑”的东西,令人茫然不知何物。为给读者明白地解说《山海经》记载的“圣木曼兑”,现将原文附录如下:
《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
“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
开明西有凤皇、鸾鸟、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
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盾拔-扌]。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一曰挺木牙交。
《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的“圣木曼兑”究竟是何物?书中自己,已经给出答案。“圣木曼兑,一曰挺木牙交。”书中说“圣木曼兑”,又叫“挺木牙交。”真是此谜未解,又出一谜。
《山海经》之所以我们今天读来有很多费解之词,那是因为我们还不掌握《山海经》语言文字变化的特点,还不知道《山海经》里的语言有伏羲时代的语言,炎帝黄帝时代的语言,夏朝语言,商朝语言,历史跨越1500多年,甚至还幼稚的认为:现代汉语在形成之初就是一字一音的文字,甚至还不知道,《山海经》是曾经使用过夏朝哈拉帕文字、商朝甲骨文、周朝金文、秦朝篆字,一步步转写到现在的语言文字版本。《山海经》流出至今,尚能完整的保存着它成书之时的面貌,真要感谢历朝历代那些转写《山海经》是史官,是他们的付出,使得5000年后的今天,让我们有理有据的解读华夏历史。
上古时期,文字的作用是记录语言的,音节与记事符号(字),不是一一对应的,因声取义,因声取字,上古语言文字,奥秘在与“音训。”
作者研究《山海经》多年,得到的经验:《山海经》实际上是双语书,既有夏朝的表音文字,又有商朝的表意文字,当两种文字不能相通时,作者就在夏朝表音文字后面,又用商朝的表意文字重复说一遍。这个简单的原理,只要史官们口口相传就可以了。
《海内西经》所说到底“圣木曼兑”与“挺木牙交”,其中“圣木”与“挺木”,我能现在可以理解,但“曼兑”与“牙交”,我们最多能理解“牙交。”
按照《山海经》实际上是双语书,既有夏朝的表音文字,又有商朝的表意文字,当两种文字不能相通时,作者就在夏朝表音文字后面,又用商朝的表意文字重复说一遍的原理,我们就可以把“曼兑”理解为“牙交。”只不过“曼兑”是夏朝表音文字;“牙交”是商朝的表意文字,如此一来,“圣木曼兑”不足为奇。“圣木曼兑”就是“挺木牙交。”
“挺木牙交”又是何物?
《易纬通卦验》说:“遂皇始出,握机矩,表计宜,法北斗,其刻曰‘苍渠通灵,苍牙通灵’”;又说:“撢度出表,挺后名知,命陈效睹。”
意思是说,燧人氏之初的帝王,手握方牙机矩,观测北斗七星斗柄的旋转规律,观看方牙机盘风向仪的转动,定八方信风来向,以直木为表,在挺木上契刻度位,计算周天(一年)历度,以苍矩、苍牙通天地之灵,颁布天索信风历,所以揆度出于表木,挺木牙交后,而知天道、地道、八方之名,命令东侯(陈)星官效仿,以观测日、月、星辰的升降运行。此后凡继承挺木牙交职业者,继天而王。
《易纬通卦验》一语道破天机。原来“挺木牙交”是燧人氏观测季候风的一种仪表。
既然《山海经》说“挺木牙交”就是“圣木曼兑。”那么本文主题要解说的《山海经》“圣木曼兑”其实就是燧人氏观测季候风的一种仪表,并不是什么怪模怪样的神树。不仅如此此后凡继承挺木牙交职业者,继天而王,以风为姓,因此伏羲就是挺木牙交职业者的后裔。


10、
根据传说,黄帝时期应该有系统的文字。

沮诵,相传为黄帝的左史,与仓颉共造文字。
沮诵————名字好像是泡制竹木帛防腐剂和规范发音的。
卫恒《四体书势》:“昔在黄帝,创制造物。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睹鸟迹以兴思也。因而遂滋,则谓之字。”
黄帝时有大鸟街图,体备五色,三文成字,首文曰慎德,曰文曰信义,膺文曰仁智。有臣沮诵(亦作颂)仓颉观鸟迹以作文字,此文字之始也。《云笈七言》


仓颉造字的传说始于战国,《荀子》《吕氏春秋》都称是“仓颉作书”。

《荀子》,在其“解蔽”篇中说道:“故君子壹于道而以赞稽物。壹于道则正,以赞稽物则察……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意谓擅长文字书写的人很多,而只有仓颉能够在当中脱颖而出,其关键在于他能够“壹于道”且明察事理。

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君守》,也有“奚仲作车,苍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鮌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然而非主道者,故曰作者忧,因者平”的记载,将仓颉作书与制作车、稼、刑、陶、城等具体、实用的事物并举,意谓仓颉作书也属于精当合宜的行为,不过,《吕氏春秋》认为这些事物的制作都属于臣子之道,是臣

汉代起,把仓颉称为黄帝之史官,“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先秦典籍《世本》称,造书的除了仓颉之外,还有另外一人,这个人叫做沮诵,《世本·作篇》:“沮诵、苍颉作书。”宋衷注《世本》称:“沮诵、苍颉,黄帝史官。黄帝之世始立史官,沮诵、苍颉居其职矣。”也就是说,沮诵和仓颉一样,都是黄帝的史官,而且沮诵位置还居于仓颉之前。晋代书法家卫恒作《四体书势》称:“黄帝之史,沮诵仓颉,眺彼鸟迹,始作书契。”

汉代经学家高诱认为,仓颉创造了文字后会使得民风不再淳朴,老百姓会弄虚作假,甚至为了蝇头小利而抛弃农活使土地荒芜,结果导致所有人都挨饿,所以“弃耕作之业而务锥刀之利。天知其将饿,故为雨粟;鬼恐为书文所劾,故夜哭也。”
不过,高诱对于“鬼夜哭”还作出了另一个解释,他认为“鬼”是“兔”的误写,兔子害怕人们会杀兔取兔毫作毛笔,所以夜哭。


11、
许慎《说文解字序》说: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按许慎的这一叙述,文字的发展经历了自包羲氏画八卦,到神农氏结绳记事,再到仓颉造书契的历史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许慎所叙述的这一文字发展谱系,是构建在《周易·系辞》所述的文字发展脉络基础上的。《系辞》对于从作八卦到结绳记事,再到书契产生的文字发展谱系有较为完整的记载,文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与许慎相同的是,《系辞》也梳理了这一从八卦到书契的演变过程,并将之融入自伏羲到神农、黄帝、尧、舜五帝治理天下的历史叙事之中。大家知道,在东汉的古文经学思想系统中,《周易》具有五经之首的地位,而作为古文经学家的许慎依据《周易》来构建文字发展的历史谱系,可说在情理之中。许慎在《周易》所述的文字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结合了《世本》所载仓颉是黄帝时史官的说法,将“书契”的作者归于黄帝时候的史官仓颉,从而构建了完整的文字发展脉络。在这一发展脉络中,仓颉造字一事被纳入圣人造文字和治理天下的历史叙事:仓颉继承了伏羲、神农的未竟之业,顺应了天地的意志,取法于自然的物象而造出了文字。按照这种逻辑,文字成为顺应天地、自然而来,能够辅助王政或者说“宣教明化”的工具,也为王者“宣教明化”设立了法度。“仓颉造字”说也因之具有了合法的地位。


12、
a、
仓颉故里位于河南濮阳南乐县梁村乡吴村
仓颉,史皇氏,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西十八公里吴村人。南乐仓颉陵庙位于“一脚踏两省,一手摸三县”的吴村,是豫北冀南一带的著名古迹。
据《万姓统谱·卷五十二》:记载,“上古仓颉,南乐吴村人,生而齐圣,有四目,观鸟迹虫文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乃轩辕黄帝之史官也”。
《明一统志·人物上古》亦记载:“仓颉,南乐吴村人,生而齐圣,有四目,观鸟迹虫文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乃轩辕黄帝之史官也”。

b、
新乡市原阳县。依然传承着仓颉出生地留后村(今齐街镇留后村),仓颉“观奎星、察鸟迹、辩兽蹄”造字的桑园(今阳阿乡桑园村),仓颉观察揣度后定字之地“文定”(今阳阿乡文定村)及仓颉称帝的都城衙地(今齐街镇留后村西北隅)。原阳,位居中原腹地,是古“阳武国”和秦汉古县“阳武”所在地。今日原阳县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由“阳武”与“原武”两县合并而成。古“阳武”治所与所辖区域均在今原阳境内。史书及《阳武县志》记载:“仓颉生阳武葬利乡”,且“造字于阳武、建都于阳武、称帝于阳武”。文字学家也认为原阳是仓颉造字的发源地。中国仓颉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史国强坦言:“原阳在仓颉文化研究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现代有专家认为,仓颉出生于衙地,南留侯就在衙地。据传,衙地就是今天原阳县太平镇一带,太平镇东西两侧,现在还有东衙寺、西衙寺两个古地名存在。在东衙北一公里处就是仓颉出生地侯岗,与南留侯村相连。据村上老人讲,仓颉就出生在村东的侯岗上。侯岗古代有仓颉祠540亩,有石人石马、碑林牌坊,香火旺盛。仓颉祠紧邻官道,来往官员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赶考举子,来此必拜。后祠庙毁于战火,早已不复存。县志载,过去村上有“仓颉故居”断碣一方,文革中不知去向。

c、
另一说陕西白水县阳武村人{杨武村},也许是仓颉的嫡系部族在这里。

d、
白水仓颉庙
白水仓颉庙是国内唯一仅存的纪念文字发明创造的庙宇,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白水县城东北35公里处的史官乡,庙东一里多为武庄村,相传仓颉生前曾在此村生活居住过;庙南一里余为史官村,是后人为纪念仓颉,以其官职为村名;庙西北方向约五里为地彭衙村,是古白水县衙所在地;庙西南方向约二十公里有阳武村,是仓颉的出生地。

在渭南市白水县仓颉墓冢的东北侧,有一株5000年古树,这株古树至今枝繁叶茂,高逾16米、腰围7.8米、根围9.9米,树纹像奔腾的河流。这株古树相传为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仓颉去世前选择墓地时,亲手栽植这株柏树作记号。有学者叫它文化之源,被誉为“文明之根”,也叫长寿树。

e、
仓颉造字台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长里村北,台高6米,周长100余米,方形,系夯土建筑,原为土台,在夯土中曾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器皿遗物,推知为上古文化遗址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

f、
仓颉造字遗址公园位于陕西省洛南县城关镇人民路,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据《策海·大书》载有:“仓颉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仓帝受之,遂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山川、指掌而创文字。”这里说的就是陕西洛南县(原雒南)城西北24公里处的阳虚山。阳虚山是仓颉造字的地方.亦是周易八卦的源头,

g、
洛汭在今洛阳市洛宁县境内,今洛宁县兴华乡西北仍留有仓颉造字台,是后人为纪念仓颉帝而建造。
纬书《河图》:“仓颉为帝南巡狩,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出此水中也。”郝懿行案:“《水经注》云:‘洛水又东至阳虚山,合玄扈之水。”《河图》是最早记载仓颉造字地点的文献资料。“玄扈洛汭”在今洛阳市洛宁县罗岭乡元扈山南麓玄扈河与洛河交汇的洛河转弯处。今洛宁县兴华镇阳峪河东侧的半山腰,有“仓颉造字台”遗址。相传,这里就当年仓颉依洛书而创造文字的地方。


h、
凤凰衔书台位于河南新郑县城南,相传为仓颉造字的地方。后人为了纪念仓颉造字之功,后人把河南新郑县城南仓颉造字的地方称作“凤凰衔书台”,宋朝时还在这里建了一座庙,取名“凤台寺”。

i、
鲁山县仓头乡,古迹有下仓头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西周古墓群、楚长城、仓颉祠。仓颉文化遗迹遗存十分丰厚。这里拥有全国唯一的集造字台、祠堂和墓室于一体的古建筑和独特的“一墓三坟”古墓葬制。

j、
有几处仓颉墓

陕西白水县白水县东北五十里仓颉庙仓颉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仓颉墓是传说中黄帝的史官仓颉之墓。


南乐仓颉陵,位于河南南乐县,原称仓颉祠,县西北吴村附近,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154年),其后屡毁屡建,1966年一次毁灭性的劫难,使仓颉庙成为废墟。吴村西侧仓颉墓亦被挖开,出土大量仰韶和龙山时期的器物遗存。仓颉墓与仓颉庙西东相望,是一个高五米的大土丘。


开封仓颉墓,在今城东北9.5公里、黄河大堤之外,刘庄村的北侧。明《汴京遗迹志》载:“仓颉墓在城北时和保。俗称仓王冢是也。”


平顶山市鲁山县仓颉冢。位于现鲁山仓头乡乡政府院内,冢上有仓颉祠。经许多史学专家考证,仓颉死后,葬于鲁山仓头,黄帝赐名仓子头。仓颉冢位于现鲁山仓头乡乡政府后院,冢上有仓颉祠。
鲁山县北依洛阳市、南临南阳市、东接平顶山。这与仓颉看到河图洛书的有关。古代每个部族有一个主要职务职业,如重黎、月母、羲和、共工、祝融。仓颉部族是造字。


河南省虞城县古王集乡李大夫村委堌堆坡村西北隅仓颉墓,西据商丘市主城区不足五公里。(现如今划归为商丘市示范区民安办事处辖属),


山东省东阿县铜城办事处王宗汤村东南1.5公里处也有一座仓颉墓,现在是新修建的。
考古调查和勘探。发现王宗汤村的仓颉墓地原是一处面积约有10000平方米的大型龙山文化遗址,这与古史传说中的黄帝时期相对应。那么,这里很有可能是一处黄帝时期仓颉部落活动或居住过的地方。因此,留下了大量的仓颉遗迹和历史信息。
《东阿县志》引《路史·禅通纪》云:“仓帝(即仓颉)居阳武,葬利乡,疑墓在寿光者为是。”
据说周朝初年,在寿光的仓颉墓中,曾出土“鸟迹书”。这一说法见于元代《至正金陵新志》一书: “昔周初于仓颉墓下得石刻,藏之书府,至秦李斯辨其八字云:‘上天作命,皇辟迭王’。叔孙通识十三字。”宋郑樵著的《通志》中也载:“仓颉石室记二十八字,在北海(即寿光)仓颉墓中,土人呼为藏书室……
对于仓颉墓室的准确位置,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也有详细记载:“巨洋水自湖东北流,经县故城西……城之西南,水东有孔子石室,故庙堂也。”郦道元说的“巨洋水”即寿光的弥河。“孔子石室”即仓颉墓中石室。“故城”是西汉时的寿光县城,在现在洛城镇牟城村一带。在寿光古县城牟城西侧,即韩家牟城。


白水县仓颉墓的证据晚于寿光仓颉墓的证据,且是孤证,相比之下,仓颉墓在寿光较可信。《金陵新志》载,寿光仓颉墓中石室出土于周代。元郑杓《衍极》云:“北海亦有仓颉藏书台”。据在寿光城西南八公里孙家集出土的文物看,仓颉墓在寿光比较可信,目前也为多数史家所公认。仓颉的栖居之地,历来为帝王将相、骚人墨客顶礼膜拜之处,留有诸多诗文。———————————————这有些吹嘘


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也详细记载了仓颉石室的准确位置.


13/
宽草堂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yanzhixue
2014-03-19 23:17 (2014-03-19 23:17:16)
一、书法精神

·汉字是表意文字,不是表音文字。
与世界上其他的文字不同。所以能够承载文化的传承。

·汉字是怎么诞生的。
与通常说法不同,我认为汉字是与鬼(祖先)神(神仙)交流的工具。举例:殷商与西周交界时期的甲骨文,只有1毫米左右。这与给人看的目的不相符合。

西周甲骨文的认识是始自1956年李学勤先生的《谈安阳小屯以外出土的有字甲骨》。在周初历史上比较重要的地方如山西洪赵、河北邢台、北京房山、陕西周原等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甲骨文。尤其是陕西周原地区,于1977和1979年出土了1.7万余片甲骨,其中有字甲骨304片。2002年以来周原地区又有新发现。

另一种是一批奇特的微刻甲骨文。这批甲骨文是在陕西岐山县古周原凤雏村发现的,共有293片甲骨。甲骨上的文字细小如芥籽,笔划细如秋毫,需借助5倍以上的放大镜才可辨认,但字迹清晰、笔划刚劲流畅。书法分直笔和圆笔两种,直笔方直劲健,圆笔圆润婉逸。其中有一片甲骨仅2.7平方厘米,像小硬币大小,刻字面积仅1.7平方厘米,上面却刻有30个甲骨文,其字细若发丝,个别的字径还不足毫米。这批甲骨文是西周时的作品,记载的多是西周灭商之后,周文王晚年到周康王初年的内容,但是,为什么要刻得这么小?是什么人用什么工具刻出来的?在古代尚没有放大显微技术的情况下,又是怎样辨认的?这些至今还是一个谜。如今,这批珍贵的微刻甲骨文收藏在陕西省岐山县文物管理所。
(<殷墟之外的三种甲骨文> 本文来源: http://news.cang.com/info/69068.html

《淮南子·本经训》 :“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高诱注:“苍颉始视鸟迹之文造书契,则诈伪萌生,诈伪萌生则去本趋末、弃耕作之业而务锥刀之利。天知其将饿,故为雨粟。”

许慎《说文解字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书法的“修身克己”。
古人:“书为心画”。
蔡邕:“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刘熙载:“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知识分子在日常习书中“吾日三省吾身”

·统治阶级用书法统摄知识分子的心灵
书法类似我们现在的军训。
唐科举制度,士子通过礼部试,进士及策后,不直接授官,须再通过吏部选官一关。其内容,先试收判,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为合格;试而后铨,察其身言,身必体貌丰伟,言须言辞辩正。四者合格,再经注(询问所能,拟定何官)、唱,方由吏部上于尚书仆射,由仆射转门下省反复审核。手续甚繁。故有出身二十年而不得官职之人。


14
四、笔势

势的概念:势,是中国历代书论中出现频率较多的一个概念。古无“势”字,《说文解字》段注:“盖古用执字为之。”
执,会意。繁体字从幸从丸。“幸”意为“被外力控制住”,“丸”,或作“瓜”,球形物。“幸”与“丸”联合起来表示“球被控制住,不再滚动”。本义:球形物被拿持住,不再滚动。

蔡邕《九势》:“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百事可乐,“来劲了”。)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凡落笔结字,上(上一笔)皆覆下(下一笔),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15、
榜书笔法。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榜书》:“榜书,古曰署书, 萧何 用以题‘苍龙’、‘白虎’二闕者也;今又称为擘窠大字。


16、
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甲骨文,你从哪里来?
大河报  2019-10-18 09:19  大河客户端记者 张丛博
盛行于商代的甲骨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按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相当成熟”之前,起码还应有一个比它更早的“初步成熟”的发展阶段。
殷商甲骨文已经是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汉字之“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原则均有体现。显然,甲骨文不可熊是商代后期突然出现的,在它的前面必然还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关于殷商甲骨文横空出世的猜想,只能说是脑洞大开。但消除这个疑问,还要依靠严谨的考古学。
1953年,考古工作者在郑州二里岗发掘出土了两片刻着文字的字骨。其中一片牛肋骨引人注目,骨的两端残缺,骨片“有十四处经过刻工,刻字较小屯甲骨文字稍浅而略粗”,表现出原始的契刻特点,被认为是发现最早的甲骨卜辞。
对于郑州商城有无带字的文物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对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说:“郑州商代遗址二里岗文化时期已经发现了文字,而且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年代明显早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是用毛笔蘸朱砂写在陶器上的文字,目前这种朱书文字发现有20多个”。
顾万发的观点正是来源于郑州小双桥商代遗址等重要考古发现。在郑州西北郊小双桥遗址出土的陶器中,以书写有朱书文字的陶缸最具代表性。这种用朱砂作颜料书写的文字数量虽然不多,但多数文字保存完好,字迹较清晰。
主持过郑州小双桥遗址考古发掘项目的宋国定教授认为,在陶器上书写所用的颜料使用了朱砂并可能掺入了粘合剂,质量较高,同时从流畅的线条、优美的字体结构,可以看出当时的文字的使用已经比较成熟。
他说:“从字形、笔画、结构及表现手法分析,朱书文字是与甲骨文属于同一系统的商代文字,尽管象形文字较多,但与殷墟甲骨文存在着明显的承袭关系。同时,小双桥朱书文字还具有一定的原始性,以单体字为主,少见多字组合而成的词组或句子。由于这种缸类陶礼器仅发现于祭祀区的地层和遗迹中,也说明这种现象尚未推行到民间。”
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测年数据,郑州小双桥遗址的绝对年代约为公元前1435年-前1412年。而安阳殷墟的时间跨度,大致为自公元前1319年第20代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国。文字的成熟程度与年代的先后之间显然存在着某种关联。

二里头文化或夏代有没有文字?这是学术界探讨已久的问题。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即认为,我国在夏代初年就有文字了。参与和主持过二里头遗址发掘的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杜金鹏,根据目前的资料,认为二里头文化时期已经有了表达一定思想意识的语言符号,可以称之为“原始文字”。
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发现过许多“刻画符号”,这些符号,一般见于大口尊和卷沿盆的口沿上,系陶器烧成后在使用的时候,用锐器刻成的。在许多器物上,反复刻画的刀痕非常清楚。
在杜金鹏看来,说它们是装饰性的符号,显然不妥。考虑到这些符号所在的器物种类与位置,推测其中有的符号是用来做标记,大概这些陶器常在公共场合使用,做了标记可互相区分。但是,这些符号中有的确实应该就是早期文字,分别表述数字、植物、器具、自然景象。一些字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均可找到相同和相似的字。
而在陕西商县紫荆遗址,所出土的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陶器上,也发现了陶文,说明当时的文字也在较大的范围内通行。
那为何二里头文化,至今尚未发现可以确认的成篇文字?杜金鹏揣测其缘由,一是当时能认识、掌握文字的人很少,王室典册又埋藏在特定地点,很难发现;二是受文字载体质料及埋藏环境的限制。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文字载体和书写工具。如果你来到安阳殷墟博物馆,或许会对一件特别的文物产生兴趣:朱书玉戈。这是一件白色的兵戈形玉器,但上面竟然隐约可见几个淡红色的文字。根据专家的解读,玉戈上的字表达的意思是,某人在兆地抓了一人,进而献俘或献器于上级。
不过,让你兴趣盎然的很可能不是文字的内容,而是文字的载体和书写的工具。因为讲解员的一席话,可能会打破了你的固有认知:这件文物说明,商代文字已经非常成熟,甲骨文并不是商代文字的全部,当时社会生活中,人们在其他场合使用文字比甲骨文要丰富得多。
玉戈上的字呈红色,说明它是用笔蘸着朱砂,先写上去然后再刻的,写字的笔很有可能就是毛笔。
早在史前时期,从河南仰韶及西安半坡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彩陶,上面的花纹、符号,都必须用软的毛笔才能画成。
《尚书·多士》载:“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古文字学家王蕴智举例说,甲骨文中就有“典”和“册”字,是简牍的象形,如串起来的竹简,“在殷墟时应该也有写在竹简上,但由于竹简竹木容易腐烂,年代久远保存困难,所以不容易有实物发现,而写在甲骨上的保留了下来”。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还把甲骨文看做当时的一种比较特殊的俗体字,也就是日常使用的简便字体。

来,不妨从距今七千多年前的贾湖刻符开始一番回顾梳理——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裴李岗文化龟甲上,发现有契刻的“符号”。

仰韶文化陶器上有多种“符号”,它们都可看做是文字起源的兆头。

大汶口文化陶尊上的多种“符号”,有人说是“族徽”或“神徽”,也有人认为即是文字。

山东邹平丁公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陶片上,发现刻有排列有序的11个文字。

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一件陶寺文化晚期陶壶上,一个有朱书的“文”字,从字体结构上看与甲骨文几无别差。

登封王城岗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晚期陶片上,发现一个刻上去的字,有学者释读为“共”。

浙江平湖庄桥坟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的原始刻画符号,被古文字研究专家认为是一种原始文字。


17、
商朝人用什么写字?甲骨文先书后刻,商代已经用笔写字了
书房记2020-08-26 06:20  文/郭峰(书房记专栏作家)
在殷墟发现的甲骨上,还有少数用朱砂写成但还未刻的文字。这也说明,有一些甲骨文是用毛笔先写再用青铜刀或者玉石刀刻上去的(刻刀在安阳都有出土实物)。
4300年前的神木石峁古城,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彩绘壁画,就是用毛笔画的。
至于“刀笔吏”,那刀不是刻字的,是削,写错了削掉重写,相当于橡皮。
因为文字的发明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绝不是仓颉老人家坐在家里,一个字一个字创造的。而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短期内不可能形成如此完备的文字体系,一定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也许上千年。
有人说,你说的不对,满文就是短期内创造的。
满文借鉴蒙古文,蒙古文借鉴回鹘文,回鹘文借鉴粟特文,粟特文字母又起源自叙利亚字母,叙利亚字母又源自阿拉米字母,阿拉米字母很古老,是从腓尼基字母分化出来的,腓尼基字母主要是依据古埃及的图画文字制定的。你看看,创造个文字容易吗?延绵了几千年。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