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好人
2019-03-15 20:54
在现实中普遍性存在的——就是假好人。这个问题是既得利益阶级社会的大问题现象,也是人文必须革命的,是品质正邪不两立的必然革命对象。
必须明确的是————不是恶人,但也不一定就是好人,也并不是不好不坏呀、也好也坏呀。
其实,也知道做恶人也不划算有麻烦。但是,真做好人——注意,是假道德假道义愚弄人当傻子的所谓做好人,更不划算。但是,好人的形象名气是有利可图的有用处的,因此就下功夫研究做假好人了。
其实是或多或少程度的乡愿,准确的说是狡虚小市民。乡愿其实就是小市民。乡愿的世界,必然是大盗——各类歪门邪道的环境基础,必然是不合理社会的基础。
不怕人坏,就怕人假。使坏,我可以不跟你玩;使假,我可能就会吃亏上当。
假好人,对自己是有害的,对后代特别有害。使心用心都对后代有害,古代人就知道十分聪明休使尽常留三分与儿孙。
真正的好人,有智识,不需要使心用心,高级先进,厚积精气神,真正的大吉大利。人们可以实践检验,是不是对小聪明形成压倒性优势。不用使心用心,不发散精气神,一切了如指掌。
写的很准
钱理群:鲁迅笔下的群众是戏剧的看客
2017-02-09
他们有种种的不幸,因此他们希望向别人倾诉。那么看客们是怎样看待别人的不幸和别人倾诉自己不幸的需求的呢?大家还记得祥林嫂的阿毛被狼吃掉以后,祥林嫂到处向人们倾诉她的不幸,鲁镇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去听她讲。有许多老太婆因为没有听到感到很不舒服,然后成群结队赶去听。听她什么呢?听她讲故事。请同学们注意这个词:“故事”。明明是祥林嫂的不幸,现在这个不幸在看客眼中,就转化为“故事”。
故事是什么?就是娱乐的材料。在听祥林嫂倾诉的时候,开始人们掉下眼泪。但是大家注意,这个掉眼泪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是感到一种自我的崇高——你看,我还能同情你。等眼泪流完了,故事也听完了,然后大家“满意地”走了。注意这个描写:“满意地”走了,还一边“议论”着。请大家琢磨,这个“满意”、这个“议论”的背后是什么?这些看客们来听祥林嫂讲,完全不是出于对她的同情,而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太无聊了,想寻求一种刺激。隔壁邻居一个老太太儿子死了,多惨啊。所以在听的过程中把祥林嫂的不幸转化为自己的快乐,打消自己的无聊,得到一种满足。
在中国,所有人的不幸,都会在看客现象当中转化为别人的一种快乐。这个地方,正是显示出国民的全部的残酷性和麻木性。这种心灵的残酷和麻木,也是鲁迅感到极为痛心的。也就是说,没有真实的同情,只有利用别人的痛苦,这个现象在我们生活中仍然到处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