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魏称王因为啥带来啥
称王是政治欲念恶性膨胀的反映,不认可周朝中央,野心无上线的膨胀,引起更加疯狂激烈的战争。作法自毙,最终被秦国都消灭。秦国也“万世之谋二世亡”。
徐州相王。公元前334年,魏惠王率领韩国和一些小国到徐州(今江苏徐州)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也承认魏的王号。简言之,魏惠王、齐威王订立了同盟条约,相互尊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在此之后,各国纷纷僭越称王,无视周王的权威。所以战国中后期的君主的谥号都是XX王,而之前的谥号都是XX公、XX侯,如齐桓公、晋文公、魏文侯、韩昭侯、秦孝公等等。注意(吴、越、楚三国春秋时期已称王)。
这标志着楚国自楚武王以来作为诸侯国里唯一称王者地位丧失,楚威王对此愤怒不已,“寝不寐,食不饱”。前333年,楚威王领大军伐齐,赵国、燕国乘机出兵攻齐。
魏、齐徐州相王是中原诸侯国中第一次称王及互相承认为王。在此以前只有不尊从周朝礼制的楚、吴、越才自称为王,它们的自称为王不被中原诸侯承认。像吴王夫差在黄池会诸侯,与晋国争霸主,晋国提出吴不得以称王为条件,夫差也只得去掉王号而以"公"的名号签盟。且这些称王的国家,中原诸侯都把它们当蛮夷加以排斥。因此,虽然楚、吴、越这些国家在春秋时就开始称王,但它们对社会的影响不大。
而齐、魏的称王却不同,它们都是接受周王加封的诸侯,直到战国时,这两国还在率诸侯朝周天子,作着在周天子的旗号下,当诸侯霸主的打算。齐、魏国君称王,就否定了周天子的独尊共主地位,周天子不但在实力上,而且在名号上从此也就与诸侯相一致了。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从春秋以来,建立在"挟天子以令诸侯"基础上的政治观也就随之消失。因此,齐、魏相王是战国时代政治史上一件惊人之举。
钱穆说"徐州一会,实当时诸侯称王之初步,战国惊人一大事(《先秦诸子系年考辨》九二)"。战国诸侯正式打出王号,实应在徐州相王之时。
在徐州相王之后,又出现了五国相王历史事件。一时各国不论大小纷纷称王,其中甚至包括中山国、宋国等当时的二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