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4一些历史背景考证
参考小南山遗址的考古成果,应该是这样
装饰品的加工,在旧石器时代后期已经出现,山顶洞人已经有精致的钻孔技能。山顶洞古人类遗骨,证明人类存在广泛的交流互动。这样的互动范围频率迄今为止还被严重的低估。
小南山遗址第一期发现了中国北方最早的陶器,距今约一万四千年,与西伯利亚日本境内的早期陶器的发现相联系。小南山遗址玉文化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加工玉。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与词也应该有传承因素。
这些都是与人类广泛频繁的交流互动的结果。
距今一万年前开始逐渐出现了定居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
新仙女木事件,东亚人类在华胥一带幸存,初步促进了定居生存水平。华胥的华,应该是当时花的种类更多,更茂密。不同部族可能用某种花代表自己,华山应该是因为华胥的人们繁衍发展而命名。后来的人们觉得华山像花的形状。
山海经记载的太华之山应该是现在的华山风景区。华山应该是新仙女木事件后的人们扩散中成为这一带的中心之山,所以在山海经称之为太华,因为人们的祖先都来自华胥。
###############################################################
人类是互相交流的 这个时期已经充分认识到不能近亲繁衍
关于山顶洞人的种族,德国体质人类学家魏敦瑞曾认为老年男性头骨的测量指数很像西欧的化石智人,如克罗马农人,但根据形态观察,又可确定是原始的蒙古人种。女性头骨之一属于美拉尼西亚人类型;另一具则属于爱斯基摩人类型。甚至认为这些不同种族的成员组成了一个家庭。中国古人类学者的研究认为,老年男性头骨几乎所有的面骨测量指数都和现代的或化石的蒙古人种相近,而远于西欧的化石智人。从形态方面观察,头骨的许多特征,如鼻骨较窄,有鼻前窝、颧骨突出并且较直,以及有下颌圆枕等,都属于蒙古人种的特征。女性头骨之一,由于人工变形,不能作分析种族的正常依据。但其面骨部分的主要测量数值和指数,都接近现代的或化石的蒙古人种,其相似程度大于与现代美拉尼西亚人相似的程度。所有的形态特征也都更接近于蒙古人种。另一具女性头骨的测量结果表明,她是与爱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和中国人有密切联系的原始蒙古人种的代表。她比以上两具头骨具有更为显著的蒙古人种的典型形态特征。
山顶洞人代表原始蒙古人种,但个体之间尚有一些差别,表明当时蒙古人种正在形成之中,一些形态细节尚未充分形成。但有的学者认为,种族形成的时代比山顶洞人要早得多。(见彩图 山顶洞人复原像 )
山顶洞人的装饰品非常丰富,有穿孔的兽············
钻孔、磨制和染色技术,都是以前时期所没有的,这些新技术的运用显示出人类生产技能的提高,也使生活内容更加丰富。骨针的出现意味著当时已会缝纫。缝缀起来的兽皮既可搭盖住所,抵御风寒,也可掩护身体。而装饰品的出现,则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审美观念。山顶洞人将死者埋葬在下室,说明他们已经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有人认为尸体上及周围的赤铁矿粉象征血液,人死血枯,加上同色的物质,是希望死者在另外的世界中复活。
山顶洞人也使用火。根据他们已经掌握的摩擦和钻孔技术来推断,山顶洞人能够人工取火
###############################################################
小麦在东亚的考古发掘证明,神农氏的时代就在于这一时期。
《易.系辞》:"神农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有了剩余产品,还开始相互交换。注意,不仅仅是剩余产品,而且剩余产品的交换的分配也控制了。这样才完整的导致了原始社会向既得利益社会转变。
神农氏后期,出现了《墨子·尚同》记载的:人们的观点出现不一致,相互攻击。家族也出现矛盾分裂。人们都用水火毒药相互残害,以致有余力的人不能帮助别人;有余财者宁愿让它腐烂,也不分给别人;有好的道理也自己隐藏起来,不肯教给别人,以致天下混乱,有如禽兽一般。所以开始出现行政和官员,划分部族势力范围和行政区域。神农氏时期,人们听到任何意见都要层层上报。还能保持和平稳定。
《庄子·盗跖》说神农氏“无有相害之心”、《商君书·画策》说神农“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神农氏初期到中后期,还是保持了和平稳定。
###############################################################
《书·禹贡》:“织皮、崐崙、析支、渠搜 ,西戎 即叙。 孔传:“织皮,毛布。有此四国。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内。”
王肃曰「昆仑在临羌西,析支在河关西,西戎在西域」。王肃以为地名,而不言渠搜。今按:地理志金城临羌县有昆仑祠,敦煌广至县有昆仑障,朔方有渠搜县。
渠搜,古族名,一作渠叟,西戎之一,分布于今甘肃酒泉迤西至鄯善一带。其东徙者居于今内蒙古鄂托克旗南,故朔方城附近;其西迁者曾建国于葱岭之西。《隋书》沛汗条,又云为古渠搜国,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一带。
渠搜县,西汉置,属朔方郡,为中部都尉治。治所在今内蒙古杭锦旗北黄河之南。一说在今达拉特旗西北黄河南岸。东汉废。《水经·河水注》: “河水自朔方东转,径渠搜县故城北。”
——————————————————————————————
可能渠搜受到夏朝扶持,驱逐其他部族。渠搜的名称,好像与水利有关,和禹关系密切。可能是渠搜的扩散主导了西戎的形成和后来的分布。匈奴也有一部分来自西汉渠搜县一带的西戎。匈奴-突厥语言在夏朝之前就已经开始形成。语族的研究证明,一切源自汉藏语系。再地域化。
崐崙———应该是酒泉一带,夏朝时更加落后形成的边缘化部落群。
析枝可能与羌族有关系。
析枝,亦作“析支”。古代西戎族名之一。又称鲜支、赐支、河曲羌。分布在今青海积石山至贵德县河曲一带。孔颖达疏引王肃曰:“析支在河关西”。注意,析支距离西宁湟中王母传说地址距离近。
据记载,析支大致在今青海东南境河曲之地,古西戎国名,亦作赐支。司马彪曰,西羌者,自析支以西滨于河首左右居也,河水屈而东北流,迳于析支之一地,是为河曲羌。应劭曰,禹贡析支属雍州,在河关之西,东去河关千余里,羌人所居,谓之河曲羌。后汉书曰,羌地滨于赐支,至于河首,绵地千里,赐运载得,禹贡所谓析支者也。胡渭曰,汉人谓积石为河首,北音读析如赐,故云,其地后为党项所居。通典云,党项羌在古析支之地,汉西羌之别种,北连吐谷浑也。
析枝可能与西王母部族关系接近,随西王母一起迁徙。山海经记载母系社会部族附近有男性部族。《陈书·列传》中有“东女国,西羌之别种,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
###############################################################
应该搞清楚“织皮”是什么部族?与藏羌是否有关。也可能在黄帝时期已经位于和田与酒泉之间。
《史记·五帝本纪》:“南抚交阯、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为什么没有织皮?
《禹贡》:“厥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织皮,西倾因桓是来”。这是编织皮衣的意思。
唐 张说 《开元正历握乾符颂》:“织皮火毳,暍炎山,氾热海,向风来王”。
热海:古湖名,今塞克湖,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玄奘 《大唐西域记·跋禄迦国》:“山行四百餘里,至大清池,或名热海,又谓 咸海”。
宋 苏轼 《赐于阗国黑汗王进奉示谕敕书》之二:“璧马充庭,尚识 汉 仪之旧;织皮在篚,聊观《禹贡》之餘”。于阗国在今和田地区。
###############################################################
西王母是黄帝时期地位很高的母系社会部族,上古八大姓都带有女字旁,黄帝时期还有母系社会的传统,西王母部族是法定继承这个传统的。西王母部族从酒泉东逐渐西迁至吐鲁番好乌鲁木齐一带,后来因为丝绸之路的父系社会出现的社会环境恶化,有迁移至现在的湟源县-天峻县一带。昆仑的名称也随之而来。西王母来到这里,是因为这里是酒泉昆仑南面的南渊哈拉湖不远。西王母的到来使得青海省有了昆仑山。
(认为西王母和舜也是虞幕后代完全是谬论。恰恰相反,西王母的来历远高于“虞幕”。颛顼和西王母很可能有着祖先渊源,虞幕-穷蝉失败后的一部分人可能投靠西王母寻求庇护。)
《禹贡》:“昆仑,在临羌之西。即此明矣”。临羌城位于青海省湟源县,为湟源县城关镇尕庄村的南古城。尕庄原名沙岭子,地处药水湟水三角地带。实际调查中也曾发现青铜器时代卡约文化遗物。
《汉书·郡国志》:“临羌有昆仑山”。此类说法在《十州记》《西宁卫志》《西宁府新志》中都有记载,而古人所谓的临羌就在现在的青海省湟源县境内。
《汉书·地理志》:“金城郡……临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北则湟水所出,东至允吾入河。西有须抵池、有弱水、昆仑山祠”。王充《论衡·恢国篇》:“汉遂得西王母室,因为西海郡……西王母国在绝极之外,而汉属之”。这里的“金城郡治”指今青海民和县的下川口,当时叫“允吾”(读“铅牙”)。“临羌县”在今青海湟源县东南,以后又向东迁至今湟中县多巴镇一带。
有观点认为,天峻县的二郎洞,就是大名鼎鼎的西王母石室。
更多的观点认为,汉代学者所指的西王母石室在今湟源境内,即今日的宗家沟石窟群。野牛山就是禹贡和汉朝史书记载的昆仑山。
野牛山是西宁市海拔最高点。宗家沟石洞群处在野牛山之北,相距10公里左右。古籍《沙州记》:“沙州(今贵德、贵南东北,青海湖)一带有大山。羌胡父老传云为西王母樗蒲山。”
野牛山是祁连山支脉日月山的主峰,海拔4898米,山顶终年积雪,是青海湖地区的最高峰。蒙语称“河拉”“哈拉”,意为昆仑。
野牛山周边的藏族农牧民称野牛山为“阿妈索日格”,认为山顶供奉的女神是“大家的阿妈”。当地农牧民至今保留着祭祀“阿妈索日格”的风俗:每年农历7月18日向“大家的阿妈”敬献项链、手镯、镜子等女性使用的饰品。
学者苏雪林认为,西王母与昆仑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言西王母即言昆仑。野牛山上世代供奉着“阿妈”女神,绝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