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海内东经的海是里海 稿
2018-09-29 14:09
各个时期的黄帝族首领的政治中心不同,坐标点就出现不同。既得利益阶级社会出现,更是为了各种目的抹杀历史。后来人不知道曾经的历史,更没有地理见识,越发搞得东拉西扯莫名其妙。
山海经的内容已经是旁枝末节,最重要的已经抹杀,完全是残缺不全的。现在发现的一些重要考古遗址竟然完全没有记录,就是这些原因。
周朝到现代,严重的有三次,孔丘参与破坏周王朝的政变大肆毁坏典籍,秦始皇时期的破坏,董卓的破坏。当然历朝历代的社会动荡和战争,各种目的的思想钳制导致的破坏,不亚于过去的大破坏。
海内东经
海内东北陬以南者。
钜燕在东北陬。
国在流沙中者埻端、玺【日奂】,在昆仑虚东南。一曰海内之郡,不为郡县,在流沙中。
——————————————————
中亚地区和中亚沙漠地带
在周穆王时期,后来的汉唐,中亚到里海咸海完全是中央政权的管辖范围。
国在流沙外者,大夏、竖沙、居繇、月支之国。
——————————————————
大夏在今天的阿富汗北部,古代大夏月氏的位置应该比汉唐时期还往西。
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苍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仑虚东南。昆仑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
——————————————————
图兰人种早就存在,因为新仙女木事件结束,亚欧互相迁徙,出现图兰人种。大夏,月氏就是这样。
轩辕黄帝时代到达里海,有一处昆仑虚就在里海与中亚沙漠之间,有一处昆仑山在阿富汗以西。当时有一些欧罗巴人种已经来到中亚到达今天的阿富汗中东部,所以出现“西胡”。
这个“西胡白玉山”应该是阿富汗玉矿带。阿富汗玉产自欧亚大陆的大山之中,那里的玉石自然袒露在山体之外,蒙受亿万年烈日的曝晒,却不失其水分和光泽,反而色如凝脂,油脂光泽,精光内蕴,厚质温润。
到了夏朝中期,中央政权势力范围收缩,中亚的人口人才流失,西方来的欧罗巴人种开始侵入,虽然没有能力入侵中亚,但是从阿富汗南部入侵了南亚次大陆。这是公元前1700年开始的。
海内东经的这个海,只能是里海,还可能包括波斯湾。轩辕黄帝时代从这里与西亚交流,车轮技术的引进更可能是从这里。
现在的昆仑山脉,也是名副其实,不是后来人的牵强附会,张骞和汉武帝也不算搞错。因为黄帝时代的人们通过昆仑山脉西端来到里海的昆仑墟昆仑山,昆仑山脉东端是西王母南迁青海湖的所在之处。
雷泽中有雷神,龙首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
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
琅邪台在渤海间,琅邪之东。其北有山,一曰在海间。
韩雁在海中,都州南。
始鸠在海中,辕厉南。
会稽山在大楚南。
————————————————
这是后来人搞混了。还以为海内是指东部沿海,与琅琊混在一起。
……………………………………………………………………………………………………
2020-8-17
括地志云:“又阿俤达山亦名建末达山,亦名昆仑山。恒河出其南吐师子口,经天竺入达山。妫水今名为浒海,出于昆仑西北隅吐马口,经安息、大夏国入西海。黄河出东北隅吐牛口,东北流经滥泽,潜出大积石山,至华山北,东入海。其三河去山入海各三万里。此谓大昆仑,肃州谓小昆仑也。禹本纪云‘河出昆仑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隐避为光明也’。”
————————————————————————————
在今阿富汗境内西部有一个昆仑。
这个记载符合《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的:“国在流沙外者,大夏、竖沙、居繇、月支之国。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苍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仑虚东南。昆仑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大夏在今天的阿富汗北部,古代大夏月氏的位置应该比汉唐时期还往西。在周穆王时期,后来的汉唐,中亚到里海咸海完全是中央政权的管辖范围。
到了夏朝中期,中央政权势力范围收缩,中亚的人口人才流失,西方来的欧罗巴人种开始侵入,虽然没有能力入侵中亚,但是从阿富汗南部入侵了南亚次大陆。这是公元前1700年开始的。
现在的昆仑山脉,也是名副其实,不是后来人的牵强附会,张骞和汉武帝也不算搞错。因为黄帝时代的人们通过昆仑山脉西端来到里海的昆仑墟昆仑山,昆仑山脉东端是西王母南迁青海湖的所在之处。
……………………………………………………………………………………………………
山海经的可靠性,不亚于荷马史诗,甚至有些方面没有荷马史诗的神化程度。中国人需要考证山海经,不能像希腊土耳其似的,让外国人考证荷马史诗特洛伊战争。
比如凤凰,其实就是红腹锦鸡。古代有一些大的鸟类,受到人类捕杀灭绝。上古以前的红腹锦鸡应该比现在的体形大,色彩羽毛更丰富多彩。为了生存,只能体形小一些,羽毛少一些短一些,这样速度更快更高。所以现在的红腹锦鸡——栖息于海拔500-2500米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林缘疏林灌丛地带。性机警,胆怯怕人。听觉和视觉敏锐,稍有声响,立刻逃遁。
山海经一些山的记载,明显就是广西到云南越南老挝缅甸的山区。
一目人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在强烈阳光下,光线过强使眼睛感到不舒服,只用一只眼睛会更适应。在阿尔泰的环境中,光线对眼睛的刺激更大,所以人们就用一个眼睛。这也是人们带的面具,还能保护另一支眼睛。
《海外北经》、《海内北经》及《大荒北经》都提及“一目国”和“一目民”,所谓“有人一目,当面中生”。通过对所记方位的判断,与希罗多德的记载可谓不谋而合。
神木石峁遗址出现了一目人的玉石像。荷马史诗《奥德赛》,古希腊神话,欧洲各国史籍中,以及《一千零一夜》和中国的《太平广记》等文献中均有记述。
古文献记载阿尔泰山在很久以前恰巧存在过“独目人”。公元前七世纪,最早到中国探险的欧洲人——古希腊人亚里斯底阿斯,从黑海的东北方出发,向东行至中国的阿尔泰山一带,前后花了两年时间,完成了有史记载以来西方人最初的中国之行,并将旅行见闻写成《独目人》一书。
后来,公元前五世纪时的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对中亚北部作了一些描述,记载了三个民族:秃顶的阿尔吉帕人、伊赛顿人和独目的阿里马斯普人,他们分别分布在哈萨克丘陵、伊犁河与楚河流域、阿尔泰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