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起龙头再创辉煌
■浦东的开放力度,举世惊叹
“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时下正在浦东新区展开。本次报道行动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已先后赴广东深圳、福建晋江等地进行集中采访,在全国掀起回首改革历程,展望未来图景,激发前行力量的热潮。
相信在上海采访的媒体记者,一定会感受到上海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决心和努力,以及在长江经济带、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勇当龙头的豪情和担当。
浦东、深圳、晋江,三个沿海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三个侧面。回首三地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共通的精神气质,那就是大胆突破,艰苦奋斗,永远前进。
改革开放之初,无论深圳还是晋江,甚至包括浦东,不说一穷二白,但基本处于很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改革,无发展,不开放,无希望。
从“三来一补”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深圳建立了一个窗口,撕开了一个口子,进而实现了沿海14个城市的全面开放,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深圳迈出了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第一步。
从1980年到1990年,浦东开发较之深圳晚了整整10年。从中央到上海,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浦东的开发开放,要更加深入,更加彻底。邓小平鼓励上海干部群众: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允许外国企业开百货店、允许外资银行进入、允许设立证券交易所、设立开放程度最大的保税区……浦东的开放力度,举世惊叹。
相比深圳、浦东,晋江的腾飞,更多来自地方的突破和群众自发的奋起。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晋江就出台了“五个允许”:允许群众集资办企业、允许雇工、允许股金分红、允许随行就市、允许供销人员按供销额提取业务费。一大批有志气、有拼劲、肯吃苦的农村“能人”毅然决然“洗脚上田”,晋江“草根工业”由此崛起。
中央咬咬牙给了政策,但如果地方上不能勠力同心,艰苦奋斗,那么突破越大,可能风险越大。浦东、深圳、晋江的创业历程,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讲不完的故事,也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1979年2000名基建工程兵从东北鞍山开赴深圳,开路、建楼、修桥。到1985年上半年,罗湖城区已建起60栋18层以上的高层楼宇,当年底竣工的国贸大厦,更是以“三天一层楼”刷新了中国建筑史上的新纪录,成为“深圳速度”的象征。打破“大锅饭”工资制度、敲响土地拍卖“第一槌”、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成立……靠着一股子拼劲和理想主义精神,特区人把一片沿海农村,建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一座现代化国际大城市。
浦东又何尝不是如此。浦东开发开放的先头部队不是2000名基建兵,而是被称“八百壮士”的800名各级干部。当时的浦东大道141号,几个部门合用一个办公室,几个人共用一张办公桌。手里没有蓝图,心中充满梦想。短短5年内,十大基础设施骨干工程全部提前竣工。凭着一股子不眠不休的创业精神,浦东干部群众以汗水、热血和智慧,闯出了一片新天地,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排头兵中的排头兵。
十多年前,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七次深入晋江视察,提出了做大民营企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晋江模式”,总结了“六个始终坚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的“晋江经验”,为晋江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这首晋江几乎人人会唱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浓缩了晋江人宝贵的人生信条。始终坚持在顽强拼搏中取胜,逆境求生、遇挫不弃,是晋江广大干部群众和企业家们的鲜明特质,也在全国闯出了名气,赢得了口碑。
走进新时代的浦东、深圳、晋江,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号召,肩负起新的使命和担当,改革开放再出发。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正式印发、香港与深圳共同发展落马洲河套地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不断推进……晋江重新标注自身定位: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品质城市。一向敢闯敢试的晋江人还把目光瞄向了信息工业的“粮食”——集成电路。
在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迈向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上海,使命更加艰巨光荣。当下上海正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打响“四大品牌”,同时抢抓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一带一路”和长三角一体化的重大机遇,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引领,始终勇立潮头,创新先行。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时代潮涌改革者进。浦东、深圳、晋江等沿海开放地区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特别是这些地方在新时代焕发出来的精气神,给予我们深刻而珍贵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