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核心提示:琚立铭(时任广东省委办公厅机要秘书):有一天我们在他家里散步,他就说,时间不多了。康生一个条子,毛主席念了一遍,就变成毛主席语录了,搞得我十六年都没有工作,我这十六年的大好年华都浪费了,我现在时间不多了。现在我要用一天的时间,干两天的工作。所以他就是这样拼命的精神,中午开会,晚上十一点多钟开会,礼拜六、礼拜天加班,加点开会,处理问题,调查研究,就是以这种精神,就是一天要干两天的活,把他那个损失的时间弥补过来。
习仲勋:21岁的陕甘边革命委员会主席
1934年,21岁的习仲勋当选为陕甘苏维埃政府主席,彼时的习仲勋实在年轻,上年纪的乡亲们都叫他娃娃主席。从1934年开始,在刘志丹、谢子长、高岗,习仲勋等人的带领下,陕甘根据地的范围扩大到二十几个县,而此时国民党军队重点“围剿”红军在南方的根据地,中央红军被迫开始了长征。1935年10月,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中央红军,到达了陕北吴起镇,与红十五军团会师。
习仲勋和彭德怀坐镇陕甘宁力挫胡宗南
1947年春天的陕甘宁,被内战的硝烟遮蔽。 3月13日,二十五万大军在胡宗南的指挥下直逼延安。3月16日,毛泽东发布密令:从3月17日起,所有驻陕甘宁的野战军和地方武装,统归彭德怀、习仲勋指挥。这一决定至关重要,彭德怀是原八路军的副总司令,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而习仲勋则是陕甘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在当地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两人协同指挥,有利于动员陕甘宁边区的一切作战力量。
习仲勋一人担当经略西北重任
1950年1月19日,西安市十万余人举行集会,庆祝西北军政委员会成立,彭德怀、习仲勋、张治中分别就任主席和副主席。1950年国庆,西北军政委员会在西安举行了游行和大阅兵,但谁也没有想到,两天以后,一架从北京飞来的专机,突然接走了彭德怀。直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异国土地上作战的消息公布之后,人们才知道,彭德怀已经在10月22日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了鸭绿江,此后,经略西北的重任,落在了习仲勋的肩上。
习仲勋受冤16年后出山建设广东经济特区
杨应斌(时任广东省委秘书长):仲勋同志来这,虽然直接领导的时间就两年八个月。但是他所发生的这个作用,因为在这个期间恰恰是关键时刻,因此对后来广东的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
凤凰卫视2月20日《我的中国心》,以下为文字实录:
曾子墨: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的白色恐怖中,一名三原师范的学生,因为参加革命活动而遭到逮捕。两个月后,这名学生被转送到西安军事裁判所,当时西安的最高军政长官宋哲元看到这名稚气未脱的孩子,立即决定将他交保释放。但是,宋哲元并没有想到,这位只有15岁的年轻人,已经在他的监狱里成为中共党员,并在5年后,与刘志丹、谢子长等人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21岁就出任陕甘边革命委员会主席,他便是后来被毛泽东称为“群众领袖”的习仲勋。
习仲勋:21岁的陕甘边革命委员会主席
解说:1913年10月15日,习仲勋出生在陕西富平县淡村镇,13岁就在家乡立诚学校加入了青年团,1927年,习仲勋一出狱,随即被中共陕西省委派往西北军从事兵运工作,成为西北军的一名见习军官。1932年,习仲勋所在的部队,开赴陕甘交界处的两当县,中央(中共)陕西省委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指示19岁的习仲勋发动“兵变”。
丁文辉(两当兵变参加者):暴动了以后,这就是根据这个省委的这个指示,他的计划变成是陕北红军游击第五支队,习老那时候就是政委,目的地要往陕北拉,跟刘志丹要会合。
解说:这支由年轻人领导的年轻的队伍,从一开始就陷入了重围之中。习仲勋率领部队一路突围,后来终因弹尽粮绝被打散,两当兵变失败,习仲勋只好赶赴照金根据地,在那里,他见到了刘志丹。
刘力贞(原陕西省人大副主任,刘志丹女儿):他们是在杨柳坪第一次见面,是在照金南面的杨柳坪见的面,见面的时候,习老说他情绪不太好,意思就是说感到两当兵变失败了,永寿也没打下来,那时候习仲勋仅仅只有19岁,我父亲就说,你这个失败,意思就是说,算不了个啥。我比你失败得还多,我都失败了,就搞兵运失败了,大大小小70来次。
解说:习仲勋来到照金根据地不久,陕西省委派来杜衡担任红二十六军的政委。杜衡一来就撤销了刘志丹的职务,并把谢子长调离部队,他命令部队频繁而盲目的出击,敌人越打越多,根据地却越打越小。最后杜衡突然叛变,使中共在陕西的组织和刚成立的红二十六军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张邦英(时任中共耀县县委书记):当时仲勋同志是陕甘边特委的负责人之一,当时三支武装正处于困难时期,这三支武装是统一行动,还是分散活动,有不同的意见。集中行动就可以从小仗打大仗,慢慢地发展起来。
解说:1934年,21岁的习仲勋,当选为陕甘苏维埃政府主席,彼时的习仲勋实在年轻,上年纪的乡亲们都叫他娃娃主席。从1934年开始,在刘志丹、谢子长、高岗,习仲勋等人的带领下,陕甘根据地的范围扩大到二十几个县,而此时国民党军队重点“围剿”红军在南方的根据地,中央红军被迫开始了长征。1935年的10月,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中央红军,到达了陕北吴起镇,与红十五军团会师。
王世泰(时任红二团团长):1935年党中央,中央红军,在长征路上极端困难的情况之下,来到了陕北,毛主席讲,假设没有陕甘宁边区,这一块根据地的话,那中央苦了,那困难大了。
曾子墨:初到陕北的毛泽东,从陕甘边区许多村镇张贴的标语和布告上,熟悉了习仲勋的名字。在瓦窑堡召开的陕甘边区干部动员大会上,毛泽东第一次见面了习仲勋,他惊讶地发现,这位苏维埃主席原来如此年轻,1936年9月,中共中央在宝安召开了一次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只吸收了两位地方干部参加,习仲勋是其中的一位。会议结束后,他被就派往关中,担负起开辟关中根据地的重任。
解说:关中,扼守着陕甘宁边区南大门,战略地位重要。关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存亡,直接关系着延安的安危,习仲勋深知其中的要害。他一到关中,就发动群众建立政权,最初,他只能率领游击队伍隐蔽在山里,活动十分困难。
张凤岐(时任中共关中地委组织部长):习仲勋来的这一段,这个地区这个敌人的围剿,减轻了一点,就利用这样的空隙,我们发展了一批,原来这个苏区,这边上一般都扩大了五六里,不过哪一个县都发展了。
张贵德(时任中共关中地委科长):东北军、西北军、国民党中央军,包围得多得很,包围得很严实,他说当前形势非常严峻,西安事变以前,军事上讲敌人占优势,政治上讲我们占优势。
张凤岐:关中地委是处在陕西这个陕北的最前面,所以只有利用这个山区,这个边远地区,这后边这些地区敌人是不常去的,就是利用这样的矛盾,巩固了后方,发展了前方。
解说: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全面抗战。陕甘革命根据地成为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大本营和出发地,这时的习仲勋已经建立了关中根据地,中央陕西省委也随后搬迁过来,在整个抗战期间,关中始终是陕甘边区的前哨阵地,习仲勋在当地苦心经营,功不可没。
张贵德:我印象最深就是,第一群众,第二干部,这一点就是他和人的关系,善于处理人和人的关系,给我印象最深的,干部群众没有说他不好的。
解说:1941年,延安开始整风,在“西北局高干会议”上,习仲勋联系西北的实际情况,对“左”倾进行批判,深得毛泽东的赞赏。会议即将结束,中共中央已经决定调他到绥德,担任地委书记,兼警卫旅政委。这项任命让习仲勋感觉有些突然,毛泽东鼓励他说,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就不敏感了,到新的地方去,也是锻炼。习仲勋到绥德上任时,已经是初春,但残冬的寒意仍然笼罩着这座陕北古城。当时康生在陕北主导“抢救失足者”运动,出现了反特务斗争严重扩大化,这股错误的风潮,也在绥德蔓延开来。
王丕祥(时任绥德师范学生干部):整风的时候,大家在一起整啊,我们学校有个大操场,近万人就在那操场里面,然后有人只要递一个条子,说某人是特务,马上你就得上台来检讨。你要是说不承认的话,下不了台嘛,所以习书记就说是,你把我习仲勋叫到台上来,我也不承认,可我下不了台嘛,这就是责备这个逼供,这个轻信。
解说:习仲勋将绥德“抢救运动”中存在的问题,向上做的汇报,这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很快制止了“抢救运动”,无论是在关中,还是在绥德,习仲勋始终把经济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他到绥德上任的1943年,正是陕甘宁边区被长期封锁,经济处于最困难的时期。他在上任后几个月时间,就走遍了全区六个县几十个乡镇,并在大生产运动中,领导绥德积极响应,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劳动模范。1944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劳模大会上,表彰了习仲勋。《解放日报》为此专门发表社论,号召所有边区军民,向习仲勋和359旅旅长王震学
习仲勋和彭德怀坐镇陕甘宁力挫胡宗南
抗战的后期,国民党已经把重心从日本人身上转移到中国共产党这里。1945年7月,在陕甘宁边区制造摩擦的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出动三个师的兵力,占据了关中根据地宽一百余里,纵深二十余里的大片区域。为了迅速收复失地,中央指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成立爷台山反击战临时指挥部,任命张宗逊为司令员,习仲勋为政委,统一指挥这次反击作战。习仲勋刚到中央组织部报到,便临危授命,昼夜兼程赶赴关中。
丁文辉:胡宗南那个时候,还没有大举进攻延安的时候,想把关中那个爷台山夺下来,想把它占领。
刘懋功(时任关中分区警一旅三团团长):他们指挥部当时石门关,习仲勋又派人把我叫到石门关,专门跟我谈了一次,说这个仗怎么打,你要在西边把敌人牵制住,还要一部分呢,留一个营,这一个营配合打爷台山。
解说:8月7日,张宗逊、习仲勋指挥爷台山反击战,参战部队采取近战、夜战的打法,不到三天,就歼守敌五个连及一个营部,俘敌营长以下百余名官兵,并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这次战役,成为习仲勋作为政治工作者,和军事指挥员,参与重大战役的起点。
解说:1945年10月,一边国共签署了“双十协定”,另一边共产党已经看出国民党剿共的端倪,北方战线吃紧。因此,中共中央西北局原负责人高岗调赴东北解放区工作,不久之后,毛泽东提议,由习仲勋接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在向党内介绍习仲勋时,毛泽东说,我们选了一位年轻的同志,担任西北局书记,这是一位群众中走出来的领袖。这一年,习仲勋三十二岁,是中共中央各个分局中,最年轻的书记。
此时,国民党军队已经在美国的帮助下,加紧占领战略要地。蒋介石充分利用停战时机,调集11个正规军,26个师,约三十万人,以郑州绥靖主任刘峙为总指挥,将中原军区所属的三支部队,层层包围,中原解放军面临弹尽援绝的严重处境。远在延安的毛泽东,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先后给习仲勋亲笔写了九封信,毛泽东在给习仲勋的第八封信中写道,胡宗南似有向陇东进攻之计划,我们如何应对,请加筹划,并见告。在写这封信之前,毛泽东还曾在延安王家坪八路军总部,接见了习仲勋。
当面征询他对接应359旅军事部署的意见,按照毛泽东的指示,习仲勋立即动员西北局一百多名干部和两个连组成的武工队,打入国民党通知的麟游山区,开展敌后游击战。同时,又和张宗逊指挥晋绥联防军迅速向南县出击,攻占陇东与陕西间的一批重要的据点,强行的突破敌人的几道封锁线,打乱胡宗南的部署。8月29日,习仲勋所属部队,终于和苦战了80余仗,突出重围的359旅会师,为之后解放军控制西北留下了有生力量。
无定河畔这座波罗堡,历史上就是屯兵重地。这座古堡扼守着长城内外,特别是无定河以南的大片战略要地,为了抢占进攻延安的先机,国民党军很早就在榆林到横山一线,布下重兵。驻守波罗堡的陕北保安指挥部副指挥胡景铎,是著名爱国将领胡景冀的胞弟,也是习仲勋在富平立诚中学的同学。这年的春天,一位不速之客走进了古堡,给胡景铎带来了习仲勋的口信。
范明(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联络处处长):我公开讲我是什么人,是习仲勋把我派来的,要我来看你,叫你起义,就是这样。因为他们知道我们那个关系,另外他不会,绝对不会出卖我们的。马上就把我接进去,接进去以后就开了三天三夜的会,研究如何起义,到那个城门楼上,把那些起义的计划写了十大条,搞了以后,拍了板,走到那个什么地方,走那个北路回来,约的是10月10号起义,回来以后我们就赶紧给习仲勋打了电报,习仲勋就坐了那个专车,就到绥德,来跟我见面,研究以后就决定要起义。
解说:范明在波罗堡与胡景铎就起义的细节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并同习仲勋一起返回延安,向中共中央做了汇报。很快,由西北局组成一支精干队伍,秘密进入波罗堡,横山起义很快准备就绪。
范明:决定起义以后,这个时候就把它下边人都约好了,约好以后到那一天,我们晚上把部队集合好,约好了到他的那个墩台上就打旗号,打了旗号以后,胡景铎的部队就起义了,把那些国民党的都绑起来,然后把城门开开,过来把我们迎进去。
张雄飞(陕西横山波罗镇居民):那天还是黑黝黝的天,我们准备念书,起来一看,街上铺门也不开,结果就是胡六,就是胡景铎,带着二三十个人,就是连发盒子,盒子枪都是提着,这跟往常不一样,他们就上了南门。上了南门以后,就把共产党迎回来了,他迎回来的。最后回来,胡六(胡景铎)在前头走,共产党排成一行子,都穿着灰衣裳,戴着毡帽,拿着枪,进了指挥部了。所以在这个吃饭以后,胡六的队伍就变成,这番号变成了民主联军,中午以后都知道了,群众说胡六投了八路军了。
解说:习仲勋策动的横山起义,给西北之敌以极大震动。这支起义部队,并编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骑兵第六师,胡景铎被任命为师长,并于1946年底率部开赴延安整训。毛泽东在习仲勋陪同下,接见了骑六师营以上干部,他幽默的对大家说,胡景铎能从蒋家这条船下来,上共产党这条船,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蒋家这条船,现在看起来很大,但已经千疮百孔,很快就会沉没。而共产党这条船是结实的大船,是会越来越大的一条船。
曾子墨:1947年春天的陕甘宁,被内战的硝烟遮蔽,3月13日,二十五万大军,在胡宗南的指挥下直逼延安,3月16日,毛泽东发布密令,从3月17日起,所有驻陕甘宁的野战军和地方武装,统归彭德怀、习仲勋指挥,这一决定至关重要,彭德怀是原八路军的副总司令,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而习仲勋则是陕甘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在当地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两人协同指挥,有利于动员陕甘宁边区的一切作战力量。
解说:局势险恶,毛泽东在习仲勋与彭德怀的催促下,离开了延安。不过,他在撤离之前,作出了中共中央留在陕北的决定。并电告彭习二人,如果打破胡宗南、即可改变局面。几天后,几乎就在胡宗南率军进驻延安的同时,彭德怀和习仲勋率西北野战军,在离延安不远的青化砭,伏击了国民党孤军深入的31旅,全歼近三千人,俘虏少将旅长李纪云等一批将校军官,缴获大量武器弹药。战斗结束后,参战部队迅速打扫了战场,很快消失在黄土高原的群山中,以至几天,胡宗南都未能找到31旅的下落。
王世泰:把胡宗南的力量牵制住,不让他调到其他根据地,就是当时从战略上面,彭德怀和习仲勋,我们都执行了党中央这个决定。
解说:军事上的不断胜利,为当时中国各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创造了条件。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土地问题是争取民心的一个关键。1947年7月,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讨论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随后,西北局与晋苏分局在绥德的义合召开了贯彻《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干部大会。然而,习仲勋逐渐发现,当时土改主要负责人之一的康生,开始滥用晋绥土改的“经验”,“左”的风潮蔓延到了陕甘宁边区。他对此深感忧虑。
张克(时任中共西北局财务科长):康生搞的土改试点,在义合这次会议上,因为有了不说扩大化,不说这个什么,又有了极“左”情绪。
张和亭(时任绥德行署专员):山西的土改的影响基本过来了,康生到山西搞土改,他提倡群众要咋办就咋办。实际上群众要咋办就咋办,不对的,应该要党的领导。
张光(时任《解放日报》记者):我也去参加了土改,那也是很残酷的。
张克:那时候早就不知道什么政策了,说是地主,好多村子,一晚上都在打,打得,叫的,哭的,要什么,要元宝。
张光:所以这种情况下人们都鸦雀无声,人都不敢说,因为那时候在晋绥没有人敢,在晋西北,谁敢说反对这个事情。谁反对马上就把你拉出来,当成地主来斗,就是这样。可习仲勋那个时候,他就敢去跟毛泽东讲这种情况,所以他这个人实事求是,这一点我印象特别深刻,所以他就讲,毛主席就接受这个意见。这个土改整个在全国搞,各个解放区都是这个整法,是习仲勋的意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解说:1948年1月9日,毛泽东先后批示和转发了习仲勋的两份报告,特别是在后一份报告里,习仲勋就陕甘宁边区老解放区土改中出现的政策偏差提出了意见。强调应当实事求是,严格掌握划定成分的界限,不搞扩大化。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南京,此时的习仲勋则开始承担起西北局大量繁重的日常工作,在他的领导下,西北解放区的民众被广泛动员,支持解放大西北的战争。仅在刚刚解放的关中地区,西北局就筹得军粮49万石担。
张俊彪(原深圳文联主席):说西北五省解放战争,虽然是彭老总指挥西北野战军在前方打,习仲勋主要在后方做地方工作,群众工作,你就单讲粮草弹药供给这一点,那都是了不得事情。
解说:多年以后,中国遇到上百年不遇的饥荒。习仲勋在得知了关中百姓的灾情,紧急调运了几百万斤粮食,救助关中的百姓。这不只是因为这片土地曾经养育过他,更重要的是,他从来没有忘记,当年西北战场上,关中人省吃俭用支援前线的情景。
曾子墨:打下西安后,长期统治着甘肃、宁夏广大地区的马步芳、马鸿逵协同胡宗南一起出兵反攻,解放军的第一野战军用了不到10天的时间便打破了这次反攻,同时习仲勋又在榆林上演了拿手好戏,策动国民党第22军左协中部队起义,和平拿下了塞北重镇榆林。此时的西北已经完全掌握在共产党的手中,整个中国的战局完全明朗。
习仲勋:一人担当经略西北重任
解说:1950年1月19日,西安市十万余人举行集会,庆祝西北军政委员会成立,彭德怀、习仲勋、张治中分别就任主席和副主席。1950年国庆,西北军政委员会在西安举行了游行和大阅兵,但谁也没有想到,两天以后,一架从北京飞来的专机,突然接走了彭德怀。直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异国土地上作战的消息公布之后,人们才知道,彭德怀已经在10月22日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了鸭绿江,此后,经略西北的重任,落在了习仲勋的肩上。
何载(时任西北局组织部处长):彭老总离开以后,全面工作都是由他做的。习仲勋和彭德怀一样,第一是很尊重民主人士,所以,张治中等这些军政委员会的人,都佩服彭德怀,也佩服他,他们处得很融洽。第二个,习仲勋很关心他们,经常去看望民主人士,找民主人士谈话,征求意见,习仲勋在这一点上比较突出,还有一个事情,习仲勋处理民族问题处理得比较好,比如说宁夏的民族问题,青海的民族问题,他都处理得比较好,这个都受到中央和毛主席的突出表扬过。
解说:当时的西北有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五个省区,占整个新中国面积的四分之一还多。解放之初局面混乱,当时,全区较大的股匪,就有470多支,肃清匪患成为西北军政委员会最紧迫的任务之一,但当时的中国民族宗教矛盾又错综复杂,像青海、黄河上游的尖扎、同仁一带,是藏族聚集的地区。青海解放初期,昂拉部落头领项谦,发动叛乱,凭着险要地势武装割据。
杜华安(时任中共青海同仁县县委书记):中共中央西北局当时有指示,注意这个少数民族地区,不要发生大的动荡,就是不要发生叛乱。昂拉管着八个县,那个时候,项谦是昂拉千户。他管的地区不小,他叛乱了,叛乱以后,我们就想办法争取项谦嘛,那个时候。
解说:当时,有人主张进行军事进剿,迅速镇压。习仲勋接到报告后,立即给青海方面打电话,指示他们绝不能打,万万不可擅自用兵,只有在政治瓦解无效后,才能考虑军事进剿。后来,青海先后派出官员和藏族部落首领、活佛等50多人,17次到昂拉劝说项谦,只要他和余留在青海的国民党脱离关系,协助人民解放军,肃清昂拉地区的土匪、特务,青海将保证项谦本人生命和财产安全。1952年夏天,项谦终于向人民政府投诚,特意到兰州,向习仲勋敬献了哈达。
主政大西北,民族问题至关重要。习仲勋已经看到特殊情况,无法用相同的政策统一执行,在视察青海塔尔寺时,他了解到这里居民世代耕种寺院土地,并把生产收获的麦草,供给寺院烧锅做饭,当做神圣义务。如果依照当时全国土改政策,将土地分到各家各户,寺院就无法烧火做饭,因此当地居民纷纷请求不要土改。习仲勋向上汇报后,主持西北局会议作出决定,凡是寺院辖区的农牧民暂不实行土地改革,此后,在西北执行土改政策中,习仲勋都以保护少数民族的利益为重要参考,这不仅使西北五省区土改进行平稳,同时也赢得少数民族的认可和拥护。
习仲勋是中共党内最早开始研究民族问题的领导者之一,西藏和平解放后,他特意致电毛泽东和党中央,对入藏干部如何做好民族工作提出建议,这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
范明(原中共西藏工委第二书记):说在这个事情上,习仲勋出了很大的力,也就是按照毛主席和彭总他们的指示,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必须组成队伍,从西北进去。把这一路打通进去,我们带了3000多匹骆驼,2000匹马,我们进军的时候,一个人两匹马啊,所以进军能够成功,历史上都没有那样个阵势。连过通天河的船,我们都带着了。
解说:西北解放前夕,当时还很年少的藏传佛教领袖十世班禅,站到中央人民政府一边,向毛泽东和朱德发出致敬电,并派代表到西安,会见了彭德怀和习仲勋。1951年4月,应邀前往北京参加西藏和平谈判的十世班禅路经西安,习仲勋代表西北局到机场迎接。在20世纪20年代,九世班禅被迫离开了西藏,直到最后圆寂,都未能返回世代主持的扎什伦布寺。西藏解放后,为十世班禅归藏创造了有利时机,1951年底,经中央政府与十世班禅协商,班禅及其勘布厅成员,决定立即归藏,习仲勋代表毛泽东和中央政府到青海塔尔寺为十世班禅送行。
范明:他做事情非常仔细,同时对人事安排什么的,都搞得很好,重要的是他给那些进藏干部,就是在我后面留守的那些同志,有一个讲话,十大条,这是习仲勋在西藏问题上的贡献。
解说:为了护送班禅归藏,西北局和西北军区派出了优秀干部和精锐卫队,习仲勋还亲自批准将一辆汽车大卸八块,捆在牦牛背上,让班禅带进西藏。
何载:从延安的西北局到西安的西北局期间,他的威信很高,第一认为他比较实事求是,第二是能抓主要问题,第三是能掌握毛泽东思想,对毛主席思想抓得紧。具体的表现在一个是土改,土改他由于义合的经验,土改比较稳,虽然后来有些人对他不理解,说他右倾,但是现在看来他不是右倾,他是正确的。第二就是肃反政策,他搞得比较稳,因为解放以后,一个是土改,一个是镇反,这两件事情是很重要的,他都抓得很稳。第三,习仲勋的长处,就是善于和民主人士合作,所以西北民主人士有部分信仰共产党和他有关系。
习仲勋受冤16年后出山建设广东经济特区
曾子墨:1952年夏末,中共中央决定,调五位各大分区负责人进京任职。习仲勋只带着卫士,悄然离开了西安,离开了他托付青春的西北大地。在北京,习仲勋先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1962年,在诡异的政治环境中,习仲勋被康生诬陷,背上了“利用刘志丹小说反党”的罪名,被审查、关押、监护,长达十六年之久,那是他人生中最暗淡的日子。曾子墨:作为当年红军的特区,70年前陕甘根据地为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创建者之一习仲勋功不可没,而40多年后,当中国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当年经营特区的习仲勋,恰好在此时被重新启用,于是他提议再一次创建特区,不过这次的目标,变成了经济特区,地点也选择在了他主政的广东省。
解说:1977年,习仲勋结束了长达十六年监禁与下放,离开河南洛阳,回到北京。不久之后,经当时的中共中央副主席叶剑英元帅提议,习仲勋被任命为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兼广州军区第一政委。
琚立铭(时任广东省委办公厅机要秘书):有一天我们在他家里散步,他就说时间不多了。康生一个条子,毛主席念了一遍,就变成毛主席语录了,搞得我十六年都没有工作,我这十六年的大好年华都浪费了,我现在时间不多了。现在我要用一天的时间,干两天的工作。所以他就是这样拼命的精神,中午开会,晚上十一点多钟开会,礼拜六、礼拜天加班,加点开会,处理问题,调查研究,就是以这种精神,就是一天要干两天的活,把他那个损失的时间弥补过来。
杨应斌(时任广东省委秘书长):仲勋同志来这,虽然直接领导的时间就两年八个月。但是他所这个,发生的这个,他因为在这个期间,恰恰是关键时刻,因此对后来广东的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
解说:十年浩劫,给广东造成了深重灾难。这个曾是南中国最富庶的省份,到了连温饱都难以维持的地步。更为严重的是,在毗邻香港的宝安,东莞一带,居民逃港事件十分严重,原因是香港新界农民的收入,几乎是深圳农民收入的一百倍。习仲勋上任后不久,就亲自到宝安深圳一带进行考察,亲眼所见的情景,让习仲勋百感交集。
张汉青(时任广东省委副秘书长):后来习老一看,当时好几万人啊,宝安县,而且这些好几万,都是精、壮、青年啊,这样的主要劳动力,主要的生产力跑去外边。
琚立铭:他到了樟木头那个收容站,到了好几个地方看,因为当时和港英达成协议,说每天呢,就送回来两次,就是非法入境的,每天香港交回来两次。它需要劳动力的时候,它就不交,它多余的劳动力,它就交回来,所以呢,当时的时候,它已经是这个人满为患,香港已经人满为患,已经超过它的负荷了,所以就抓回来很多。
杨应斌:他那一次回来就非常的激动,心情非常的不好,他说同样都是广东人,这个人为什么不在这里,丢荒了,深圳丢荒了很多地方,那都跑这个香港去。跑到香港去生活就过得好了,这可见还是个政策问题。
解说:做了多年群众的工作,习仲勋已经看出,外逃并非是当地农民的原因。根本还在于内地经济极端贫困,这一点不解决,外逃就会一直持续。
嘉宾:习仲勋同志他说,怎么能够这样搞呢?他就说要分析为什么外逃?对这些外逃人员,这些基本的看法,都是基本群众嘛。那你应该是采取一些疏导的办法,甚至我有时候听到一些说法,说走出去一些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张勋甫(时任中共宝安县委书记):他也是教育我们,早就说,你必须搞好生活,必须使人民富起来,才能够解决偷渡逃跑的问题。如果光采取截的办法,不叫人家跑,今天不跑明天跑,明天跑不了,还后天跑,他还是要跑。他说老百姓讲得很清楚,就是因为那边富。
杨应斌:所以他后来向中央提出这个政策,很多都是他亲自体会到,这个问题不解决,广东是没有办法上去,所以才提出要政策嘛。
解说:决策层感觉到了破釜沉舟的时刻,1978年11月,邓小平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
邓小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的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解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解说:被标志位中国命运转折点的十一届三距交汇随后召开,参加会议的习仲勋回到广东后立即作出传达,并在当时就提出,广东省毗邻香港,对于搞四个现代化来说,这是很有利的条件。我们可以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搞补偿贸易,搞加工装配,搞合作经营。
杨应斌:他怕很多地委书记思想不通,那要我跟黄静波同志,带着地委书记去参观,到香港去。一到香港大家也不用看,先看我们在家里,节衣缩食省下来出口的东西,在香港根本卖不起价钱,农产品很多都是泰国的,马来西亚的,日本的,台湾的,菲律宾的,所以当时大家看了以后,心里就很难受了。就是因为思想一统一以后,这些干部回去,马上又组织县委书记去参观,这样一来就使得干部的思想,很快就统一起来。所以我就讲,仲勋同志他在这个,他在集中了干部好的意见,形成了省委的决心以后,他很快通过这种形式,来贯彻到下面,所以搞得开放改革的思想,很快在全省能够统一起来。
解说:1979年4月,广东负责人在中南海,向决策层做了重要汇报。当时的省委书记王全国,代表广东作了详细的发言,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一边主持会议,一边作了许多补充,公开提出要改变不合理的体制。他大胆假设说,如果广东相对独立,预言只要中央给政策,亚洲四小龙不算什么,广东完全也可以成为一条龙,会上习仲勋还专门找邓小平作了汇报。事隔多年,王全国仍然对当时这段经典对话,记忆犹新。
王全国(时任中央广东省委书记):那名义上是华国锋,实际上当家的是谁,大家都知道,当然找小平。小平同志在党内威望也很高,所以很多人找小平同志汇报,以后很多人就讲特区这个话,杀出一条血路来,是谁汇报,这汇报,那汇报,其实那都是瞎猜的。我跟着仲勋一块嘛,他去汇报,回来跟我讲的嘛,是先向常委汇报的,常委很赞成。当然这个我就记不准了,是小平找他去,还是他主动找小平,我就不知道了,他就去找小平同志汇报。
小平同志就讲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特区嘛,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嘛,怎么讲这个“特”字来的呢?广东时候要实施特殊政策,灵活措施,所以才有这个“特”字,这一个“特”字呢,小平同志讲,特区嘛,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这样来的。他不是后边讲了,没有钱,小平同志说,没有钱,你们就杀出一条血路来,这样讲,原话就是这样。
解说:杀出一条血路的想法,让深圳成为改革改革开放最受优惠的地区之一。凭借好风而上青云,然而,和特区一起长大的一代年轻人,很多并不知道这位老人的名字,也不知道,他晚年曾经在深圳居住了十几年。
曾子墨:2002年5月24日,89岁高龄的习仲勋在北京逝世,2005年5月,习仲勋的骨灰回到了故乡陕西省富平县,车队沿途经过的道路上,西北的父老乡亲在道路两旁,迎接游子归来。他的骨灰撒在简朴的墓园中,他永远的安息在他的关中老家。感谢您收看《我的中国心》,下周我们再见。
深圳是小平同志种的一块试验田,现在长的苗又壮又肥,这条路是对的,一定要走下去。——习仲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