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1|
今天笔者毫无心情撰写时政评论文,就换一个风格:聊侃。
什么叫聊侃?汉语词典的释义是“聊天调侃,谈天说地,闲扯家事,漫谈社会,以轻松随便的方式交谈,无拘无束地漫无边际地海阔天空地谈笑风生”;网络语称其为“吹牛逼”;北京土话称其为“侃大山”;川南方言则称其为“冲壳子”或“吹傻牛”。
话说中国历史上文治巅峰时期的宋朝,神童辈出,在有文字记载的史料中就多达10人,而且都是公务员。这是因为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建朝称帝之后,有感于五代十国时期武将乱政夺权的历史教训,同时结合自身得位的经历,便刻意打压武将并极力拉拢文官士人阶层。这便打破了隋唐以来的门第观念,即实行科举制度,努力地吸引通过科举加入到士人阶层寒门子弟,从而扩大士人阶层的群体,即史书上讲的“欲和士大夫共天下”。
到了宋朝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赵光义上位,似乎也有难以言表隐情,因此他也积极地拉拢士大夫阶层为他说话,所以他在位时疯狂增加科举名额,培养属于自己的士大夫阶层群体。而到了赵光义的儿子宋真宗赵恒上位之时,甚至亲自作诗鼓励天下人学文。他在诗中告诉全天下人,想要成为人上人,想要过上富贵的生活,那么就来科考吧!
为此,宋真宗赵恒还专门创作了传之后世而不腐的《劝学诗》。
《劝学诗·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在宋朝几代皇帝的持续鼓舞之下,朝廷不断地完善科举制度,即让科举成为一种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因此,宋朝社会的各个阶层都从骨子里接受读书的风气。宋朝从建国后扫平中原各国一直到“靖康之变”前,内部一直没有大的动乱,社会比较稳定,向往读书的士人可以安心求学。所以在这种双重有利环境中,宋朝的文风达到历史上的巅峰。
特别是北宋时期,因出现过多位神童,朝廷便设有专门的“童子举”来选拔神童培养,许多后来的名臣都曾在幼年时期有过神童的称号。
宋朝的10大神童名单及简历如下。
一、孙觌:他是神童的证据只有一句话:“五岁即为苏轼所器。”不过这位神童的名声相当差,差到朱熹修史时都不愿意写他。是由于在靖康时他诋毁主战派大臣李纲,金兵进汴京后他接受金人的招降,代替宋钦宗写投降表;宋高宗时期他又依附奸臣黄潜善、汪伯彦,主张杀岳飞。但他天生命好,足足活到88岁而终。
二、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神宗时期“熙宁变法”的主导人。他主导的变法和“商鞅变法”、“张居正变法”同被誉为史上三大变法。王安石被称为神童的说法:“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王安石自己是神童,他的儿子王雱也是个神童,20岁时就著书立说。不过王雱的体质差,三十多岁时就病死。
三、朱虎臣:他是唯一非文举神童而是武举子,而且还是武状元。9岁时他参加武举,比箭法时十中九;当众讲解《孙子兵法》时滔滔不绝,毫不怯场,所以被宋高宗赵构当场特赐为武状元,同时他也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位非成年状元郎。
四、方仲永:他应该算是史上最有名的神童,不过他是反面典型:“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他在王安石的《伤仲永》中被差评为这么好的苗子不好好培养,拿去拼命赚钱。在方仲永出名时,就连同为江西人的王安石都跑去求诗,可是王安石后来成为宰相,方仲永成为农夫。
五、司马光:他是编年体史书巨著《资治通鉴》的作者,幼时就有“神童”之名。史载:“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不但自己熟读,还能给别人讲学,很厉害。另外司马光幼年时砸缸救人的故事也是尽人皆知。司马光进入官场后,因为和王安石在变法上的分歧,逐渐成为保守党的代表。北宋时的党争愈演愈烈有司马光的一份“功劳”,所以后世人对司马光的看法褒贬不一,其主要原因是他曾经主张割让领土给西夏。
六、汪洙:他是在9岁时就能赋诗的神童,但考中进士的时间很晚,当官后的名声也不大。不过,他有两首诗成为名篇流传至今。一首是超长的《神童诗》,其中口口相传的名诗句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还有一首,就是人人挂在嘴边的《喜》:“久旱逢甘雨,他乡遇知音,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七、李淑:史载:“李淑时年十二,献文行在。真宗奇之,命赋诗,赐童子出身,试秘书省校书郎 。后召试,赐进士及第。”李淑的一生和藏书打交道,做的官也都和整理、编纂书籍有关。
八、杨忆:他7岁能文10岁能诗,11岁时就当着宋太宗赵光义的面做诗一首,因为诗中有“愿秉清忠节,终身立圣朝”这语句,宋太宗龙颜大悦,当场就授杨忆官封秘书省正字。等到他年满18岁时,又被宋太宗亲赐进士及第,直接就进入到士大夫阶层。
九、晏殊:他7岁能文,14岁就因“神童”之名而被地方官举荐,直接跨越县、省等地的考试,和当年的千余科考中试者一同参加殿试,因他答题迅速,被宋真宗赐为同进士出身,授官秘书省正字。宋真宗还允许他在秘阁(皇家图书馆)内继续攻读学问。晏殊步入官场后,最高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成为一代名相。
十、蔡伯俙(史载亦称蔡伯希):他应当是历史上有记载的年纪最小的神童,即3岁就跑去参加童子试......笔者要长篇大论一番这个神童,主要原因是他是旷古绝今国家公务员队伍中领工资时间最长的公务员;他3岁就开始领工资,历经六个皇帝,共领了85年公务员工资。
史载,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也就是荣王府发生大火的那一年,宋真宗听说开封出了一个神童名叫蔡伯俙,才3岁就能够颂诗百余篇。真宗本是很喜欢这种祥瑞的人事,于是在闰六月十五日派了内侍毛昌达去将这个小孩儿叫进宫来,自己要亲自看一看是真还是假。
蔡伯俙到了开封,他口齿伶俐,更难得的还是他不怯大场面,在大殿当着皇帝和大臣的面,硬是把真宗皇帝亲自写的一首诗给完整地背了出来。传说他背的,就是著名的诗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宋真宗相当高兴,当即就授给了他一个“秘书省正字”的职务,即类似于“皇家图书馆校对”的工作。同时,真宗还御赐了一首诗来表扬他的聪明伶俐:
七闽山水多才俊,三岁奇童出盛时。
家世应传清白训,婴儿自得老成姿。
初当移步来朝谒,方及能言便诵诗。
更励孜孜图进益,青云千里看前期。
就这样,这个三岁的孩子就成为了宋朝廷的公务员,开始领工资养家了。当然,三岁的孩子是不可能做好校对工作的,但真宗也没想过真的要让他去当校对。没过多久真宗就给他安排了一个新工作:去陪伴真宗唯一活着的儿子赵祯(时名赵受益)读书。
蔡伯俙:百度图片当时,赵祯5岁,蔡伯俙3岁,两个孩子玩儿得非常投缘。而且蔡伯俙虽然年幼,但是“情商”极高,非常知道怎么才能讨好赵祯。当时宫中的门槛很高,赵祯跨不过去,蔡伯俙就主动趴在地上给他当脚垫。
但他的任务毕竟是陪皇帝读书,两个孩子整日玩耍的行为不但遭到了老师的训斥,还引起了另一个陪伴他们一起读书的太子舍人、已经24岁的晏殊的不满。几年之后,因为蔡伯俙的父亲蔡龟从进士及第要去外地上任,蔡伯俙一个孩子在京城生活不便,真宗便给了他家一笔钱,把他送出宫去了。
在宋真宗驾崩以后,赵祯在刘太后的辅佐下当上了皇帝。到了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已经年满十六岁的蔡伯俙眼看着跟他一起陪仁宗读书的晏殊已经当过了枢密副使、御史中丞等这样的高官,而自己还拿着微薄的死工资,于是就给仁宗上书,请求给他安排一个有实权的职位,增加一些收入。
当时的宋仁宗已经长大成人,明白事理,虽然不再喜欢这个从小对他溜须拍马的玩伴,但是毕竟抹不开当年的情面,于是就给他安排了一个州郡长官的职务,同时还专门下文说:“这是特例,其他人不得效仿。”
再说蔡伯俙的官声并不好,经常受到言官的弹劾,但是每次都被宋仁宗保下;每次考核不达标时,仁宗看见他的名字也会叹口气说:“潜邸旧臣,且令转官。”
蔡伯俙就这样碌碌无为,但是风平浪静地在官场上混着,经历了宋真宗朝、宋仁宗朝、宋英宗朝、宋神宗朝,都屹立不倒。
直到元丰年间,已经约七十岁的蔡伯俙终于当上司农少卿、管勾江州太平观官职,他却还上书给宋神宗说:“我本来明年二月任期就满了,但是请陛下念及我三岁就受真宗皇帝钦点,现在已经满头白发了,家里又没有得力的儿子赡养,一旦退休就再也活不下去了,请陛下再让我继续担任管勾江州太平观的职务,也有点收入养家。”
神宗皇帝无奈,又答应了他的这个请求,让他继续在官场上苟着。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他又上书请求给子孙安排工作。神宗批了一个条子说:“蔡伯俙小时候曾经服侍过仁宗,给个特殊待遇吧。”
在神宗驾崩以后,哲宗继位。到了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哲宗再也没有给已经86岁的蔡伯俙面子,直接让他退休了,并按照规矩让他只能领受半薪。
生活质量陡然下降,蔡伯俙身体很快就被垮了。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蔡伯俙去世,享年88岁。他从3岁开始领工资,虽然工资不见得很高,但是一直领了85年(其中有两年是半薪),真可以说是大宋王朝也是后世历代领工资时间最长的国家公务员。
【注】:本文参考资料《伯俙字景蕃》《挥尘后录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