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今(26)日清晨,澎湃新闻-浦江头条发布“健康上海12320”微信公号消息:2022年4月25日0—24时,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661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5319例,其中968例确诊病例为此前无症状感染者转归,675例确诊病例和15120例无症状感染者在隔离管控中发现,其余在相关风险人群排查中发现。
这个消息显然是在证实:严密封控下的上海社会,被病毒反复地折腾、虐待,已鸡飞狗跳地混乱了长达快两个月时间,而疫情仍然未能得以平息。
原因何在?
今(26)日清晨,澎湃-浦江头条发布记者报道《从150多人到420多人,不愿做核酸的居民下楼了》一文自问自答:“核酸检测会导致交叉感染吗,楼里有确诊还能下楼吗,在电梯等密闭空间会增加感染风险吗……在出现确诊病例的楼栋,居民对于下楼做核酸或多或少有些疑问和抵触。”
显然,缩读该报道的答案,就是“居民对做核酸有疑问和抵触”。
记者报道再自问自答道:“如何保障安全的环境,引导居民科学有序地进行检测?楼内志愿者迅速成立了一支20人的抗疫突击队,落实好楼内消杀工作,有序叫号下楼,主动承包居民的垃圾清运和快递分发。渐渐地,楼内参加核酸检测的人数从150多人跃升到420多人。”
读至此,笔者并非“抵触”地在该文评论栏里留言——此文的主题,是在为频繁地做核酸辩护甚至开路,但又无法否认在做核酸时因群集也有被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便显得苍白无力。特别是反复提到“每天每个楼层都有‘喷洒消毒’消杀”,令人疑惑:如果消毒液都能杀死新冠病毒,那么又何必频繁做核酸呢?这是一对难解的矛盾!
言罢,继续借题发挥,试图用以消融郁接于心中的块垒。
有人豪言定义:中国的防疫政策,坚持“生命至上”原则。 在“人权”成为普世价值并大行其道的今天,纵观全世界,真正符合人权、人道主义的,“唯有中国做得最好”。
另有人把捷克斯洛伐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书搬出来,用书中内容强调:“如果我们真的全面放开,不顾及2亿多老人的处境,这背后是我们不可承受之重。 这份重量,不是用数学题算出来的。 是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良知。”
笔者年满76岁,应该也当得起“老人”这个充满时代荣誉感的称号;也有资格,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检验“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良知”。
也就是说在两年多的疫情期间,笔者始终坚持出门戴口罩、不群集的自我防疫方式,更未经历过“反复做核酸”折腾,而今却并未感到病毒对我的施压,遑论“承受之重”。
其主要原因,或是笔者没有资格生活在繁华拥挤、喧嚣噪杂的大上海,而是身在崇州秀丽山水间的一只闲云野鹤,亦是天然大氧吧里的一布衣老叟。如此,何惧新冠病毒哉?
的确,身处疫情中的上海老人,往往比年轻人活得更艰难,却也更容易被忽视。有鉴于此,便有人将新冠病毒的广泛传播,归咎于“许多老人拒绝下楼,接受反复做核酸”。看来魔都真是着了魔,居然把老人当作替罪羊。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不过,据说许多上海老人,原本生活在无比平静、安宁的环境中。他们的日常生活,无非就是买菜、做饭、养花,再就是和邻居聊天……可是,当疫情来袭,他们寓居的小区被封控了,他们也就成了彷徨无助的“孤岛”。
是啊,想想也是:他们也曾经朝气蓬勃地年轻过,也曾经是家庭的脊梁,也曾是时代的宠儿甚至骄子。可在当他们老了之时,不料却会面临这样一种前所未有的窘迫。
当代著名作家王朔在他的《致女儿书》一文里说:“小时候是怕父母,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为什么会“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呢?难道是在不知不觉间,他们早已被时代远远地抛在了后头,却又始终不敢轻发一言? 抑或是,他们没有了发声的空间,也没有了发声的勇气,只剩下忍气吞声,唯唯诺诺?
如果他们确如王朔所言,是始终不敢轻发一言的老人,但76岁的笔者却自认为决非是只能“唯唯诺诺”的老人;相反,笔者勇于替忍气吞声的同代老人们,喷发其不平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