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笔者有幸读到网友大石先生(女士?)的近作旅行游记《山乡的年味——太和场的除夕之行》,既欣赏该文的朴实无华、条理清晰的叙事文风,更欣赏作者镜头下展示的太和场村民过虎年春节别具特色的民俗民风。
比如该文讲述:太和场是临邛西南山区的一个小场,场的历史其实比较悠久,也是以前茶马古道的的一个节点,经过它,可以过上里,进入藏区。红军到邛崃时,在这里建立了太和区苏维埃政权。
但是在邛崃人的眼里,太和场很偏僻而陌生。这里的一些方言和习俗,与邛崃其它地方不太一样。有一次,我同一个太和人吃饭,我怕他夹不到菜,将菜碗往他面前挪了一下,他客气地说,搬得到!搬得到!邛崃人对这种情况,一般都说,拈得到!拈得到!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不说拈而说搬。由此我一直在想,他们的过年的习俗与邛崃其它地方也许会有什么不同。
图片:《山乡的年味——太和场的除夕之行》
比如该文讲述:太和冬天寒冷,在过年前后,村民有一个习惯,往往一家人或者亲戚朋友围在灶门前,将灶孔里木头燃烧后的桴炭铲出来放在地上,大家向火取暖,然后家长里短地摆龙门阵。在一家的灶门前,走亲戚的儿女亲家们喜盈盈地围坐在一起,抱着孙儿孙女说着话,孙儿孙女自顾自地吃着零食,玩着手机游戏。
图片:《山乡的年味——太和场的除夕之行》
比如该文讲述:一块一尺直径的树疙篼在中间慢条斯理地燃烧着,发出红红的光晕,它映红了人们的脸庞,也映红了墙壁,整个屋子都笼罩在红光和温润里。他们头顶上挂满的腊肉,被火烤出了油,不时滴到火上,燃出火苗,发出嗞嗞的声音。这个场景给人一种温馨的过年的浓浓的感觉。如果在过去就可以认为是一幅国泰民安的盛世农家图了。
图片:《山乡的年味——太和场的除夕之行》
比如该文讲述:太和过年的民俗,与过去相比,有保留继承,也有消失。但消失是主要的,这是因为我们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决定民俗的形成和消亡,与社会的形态和物质基础有关。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导向的。我们正处在旧的习俗在慢慢消亡,而新的习俗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时期。婴儿诞生,老人亡故,这是规律。民俗,我们也只能静待它的变革。
图片:《山乡的年味——太和场的除夕之行》
比如该文讲述:天刚黑,太和场方向,燃起了礼花,一束接一束,将山乡的夜空染得绚丽多彩,然后孔明灯也一盏接一盏,慢慢悠悠地升起来了,像是一颗颗星星。它们交相辉映,如果认为这就是年味,那么太和的年味是很浓的。 我到了太和场拍摄。太和场不大,一条两百米长的主街,叫太和街。人们主要集中在两座桥上放烟花爆竹。爆竹极少,大量是烟花,还有孔明灯。
图片:《山乡的年味——太和场的除夕之行》
点评
这篇游记不仅文字篇幅较大,彰显专业摄影水平的照片还多达数十张,而且相当精彩,令人过目难忘;同时,还能让读者立即产生急欲前往太和场一游的冲动情绪。
笔者难以将“比如该文讲述”继续下去,只好在该文留言两次。
第一次的留言是:“网友的这些照片拍得很好!这地方也很有特色。可惜,我老了。想去,却有心无力。”
第二次的留言是:“归纳得客观现实。点赞!”
《山乡的年味——太和场的除夕之行》的原文链接如下,请网友点击欣赏,相信你在欣赏之后,绝对会在心里呼喊:“真爽啊!”
原文链接
https://www.mala.cn/thread-1630079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