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习近平,于2018年3月7日。
今天,本文首先重温了习近平有关民生话题的金句。接下来,仍然是尽“人民+体验官”责无旁贷的义务,即推广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最新文化产品——《早安|你要默默拼搏,然后惊艳所有人》。
毫无疑问,“默默拼搏”是该文的关键词。而文中还推荐了“做好新年计划的9个方法”,是供读者择其切己有益者而用之。言之谆谆,用心良苦!
我们再将上述话题,与今(7日)晨华山穹剑发表的《西安封城第14天,我最担心的一幕,还是发生了……》一文相紧密联系起来论述,应是既符合时宜又能顺应民心的事情。
截图:社交网站网页搜索引擎
“西安,正在经历疫情以来最大的一场考验。近1300万的人口,封城14天,无数人为之揪心。截止至今天,西安仍然有3个高风险地区和63个中风险地区,并且本轮疫情还影响了5个省份,7个城市。著名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专家曾光甚至表示:‘西安疫情是继武汉封城后最严重的一回’。”
应当说,该文开篇的这段实事求是的描述,是读之必然令人万分心疼的。民生事大比天大嘛!
是啊,一晃,西安已封城长达14天了,却“仍然有3个高风险地区和63个中风险地区,并且本轮疫情还影响了5个省份,7个城市”。西安民众有多难?兹事体大,不容忽视!
曾经熙熙攘攘的街头和景区,如今冷冷清清。所有人居家隔离,定期核酸。很多人为吃饭难、看病难犯起了愁,甚至有人半夜说梦话,都在接龙买菜。
12月20日,西安“一码通”因扫码人数过载而导致系统直接崩溃。有小区居然想出了用“中国人不骗中国人”来发誓进门,搞笑之余,略显心酸。
12月21日,西安全员核酸紧张之际,核酸录入系统又接连溃败。更令人头痛的是,疫情与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正好撞了个满怀。加之,复杂的传播链同向进行,流调工作举步艰难。
困难和骂声接踵而至,但,西安没有趴下。防疫人员们顶着风冒着雪,为大家上门检测核酸。一次次核酸,一次次消毒,双手冻到快要失去知觉。一天接近300次的手部消杀,手指变得又红又肿。
隔离小区的地下室里,几十张简易的床,睡着奋战数夜的医护人员。他们盖着单薄的被褥,咬牙坚持着。多名医学院的学生披袍上阵,不顾危险提前进入了实习期。西安乃至全国各地的医生自发加入了线上义诊,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更多的西安病患。
不少高校因为封校和隔离,学生吃饭成了大困难。西安外国语大学的老师和食堂师傅们,为孩子们准备了19000份免费午饭。在他们眼里,“老师就算是去食堂帮灶,去颠勺送饭,也绝不会让大家饿着!”
疫情伴随着恶劣的天气,让很多研究生考生心生放弃的念头。但西安没有,它还在为这些学子努力着。被隔离的确诊考生,受到了特殊照顾:单人单间的考场,全程防护监考,让他的努力不付诸东流。
甚至是无法赶赴西安的考生也被考虑在内。一名河南考生眼见考试无望,已经做好了来年再前行的准备。却没料到陕西招生办给她打了数十个电话联系到她。并且多方协调,最终在河南当地为她安排了考场。而这只是其中之一,任何一个有希望解决就考问题的考生都没有被辜负。
类似的事件数不胜数,纵使键盘侠们批评声不断,这座城市的人也没有被动摇过。在他们心里,“与其站着指责,不如加入抗疫。”每一个西安人,都会拼尽全力,护好我们深爱着的这座小城,让它早日恢复生机。
是啊,我们应当为这座千年前就已经是世界都市的城市,见证了太多的兴衰,而西安人民早已把坚强、勇敢、乐观融进了骨血里的精神自豪!
因为,或许此时此刻的西安不是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大雁塔下、钟鼓楼前也不如往昔那般热闹非凡。但千年古城的信心仍在,努力仍在,希望仍在,魅力仍在。它只是和当初的武汉一样,面临着暂时的病痛和冬夜,这一切总有结束的那一天。待春暖花开,一起来人潮汹涌的大唐不夜城,感受长安城从古至今的繁华。
对此,笔者禁不住要弱弱地问喷子们,你们既然能被上述对西安封城14天的描述所感动不已,却为何对笔者于2022年1月5日发表的《不能不说的另一篇封城日记》又表现得无动于衷,甚至斥之为“敏感”呢?
笔者在该文中所讲述的“继武汉前作家协会主席、退休作家方方的《武汉日记》之后,又一《江雪:西安封城日记|长安十日——我的封城十日志》横空出世,其相关资讯高挂在搜狗、360、必应、百度、神马、今日头条、微信、哔哩等多个社交网站的网页搜索引擎上”,难道失实吗?难道喷子们真的十分惧怕谈论事实与真相吗?
难道笔者在该文所说的,“显然,通过屏蔽方式也好,删除方式也罢,全都比不上将其摆到桌面,按正面宣的尺度公开地议一议,比任随‘猜测与谣传’的效果会更好一些”,这话也有错,喷子们不敢直面吗?
至今,笔者仍然坚持确认,与对《武汉日记》具有同样的争议一样,《江雪:西安封城日记》也具有争议,这应该是纯属正常的社会舆论现象的客观反映,何以见怪?这应该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下,舆论界正能量的充分体现啊。
如今,西安封城已进入第14天,当地官方也在今天正式宣布,由于今天新增35个病例都在封控区、隔离点,“社会面基本实现清零”;达到解除条件的社区,经评估后将逐步有序地予以解封。这当然算得上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而与此同时,在此起彼伏的求救求助声以及一直都从没有缺少过的赞美声......各种声音混杂成一片的时候,为何一个弱女子——深度报道女记者江雪的声音,会几乎在一夜之间出现在许多网站自媒体的头条,并将她称为“武汉出方方,西安见江雪”呢?
我们再次讨论这个话题,还得从“西安的方方”江雪说起。
笔者首先要说的是,《江雪:西安封城日记|长安十日——我的封城十日志》一文,是因其文笔流畅、言词犀利、客观冷静地记录了作者在西安经历封城10天里的生活,描摹了她身边的众生百态和对西安模式的独立思考,所以才能在网络上获得广泛赞誉并转发。
在江雪这篇七千多字的文章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客观地记录她的亲身经历以及所见所闻;谈到了买菜难,如何以物易物;谈到了她如何向政府提解决问题的建议等等,似乎仅显得琐碎、真实而已。
但若要说到该文有什么比较敏感的地方,或就是文章在结束语的这一段话:“‘西安只能胜利’,这是正确的大话、套话,也是空话。与之类似的,还有‘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这句话是不错,但具体到每一个普通人,我们可能要想一想,在这里,我们是‘我们’,还是要必须被付出的‘代价’?”
而且江雪还另外写到,称“不管官方最终如何从宏大叙事去讲述这场苦难,但她只想去关心那些被羞辱、被伤害、被忽略的人们。他们原本不需要遭受这样的痛苦”。最后,她以一句“病毒没有在这城市带走生命,但别的,却很有可能”作为结束语。
这段结束语,或许正是江雪这篇《西安封城日记》真正最关键的所在。因为她所有的亲身经历的记录,而字数又极少得这么一点儿思考论述,实际上也是对西安“社会面清零”模式,提出了一个值得朝野质疑的问题:天灾与人祸,究竟哪个更为可怕?
忧国忧民,子规啼血;知无不言,言者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