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有可能是真老了的缘故吧,近日突然愈加感觉自己文思枯竭,不思创新,所以今(20)日只好将2020年10月6日撰写的旧作——文学评论《古诗十九首之一<青青河畔草>赏析》发表如下。
首先肯定地说,古诗《青青河畔草》,应当是古代思妇所设想的闺怨之作。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而且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与作者 ,也有多种说法。有史家考证认为,中国早期诗歌是一个复制系统,虽找不到“古诗”早于建安时期的确凿证据,但《古诗十九首》及建安诗歌大部分的重要组成诗作,或应该是“建安七子”之一, 即曹操的儿子曹植之早期作品。
从《三国志 武文世王公传》中可知,曹植是曹操25个儿子中的第三个儿子。曹植自幼颖慧,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且能出言为论,落笔成文,深得曹操的宠爱。
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是“最可定大事”者,几次想立他为世子。但由于曹植行为放任,不拘礼法,屡犯法禁,使曹操颇为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在立储争斗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得立为世子。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巨大变化——他从一个过着奢华享乐生活的贵族王子,突然就变成了处处受大哥曹丕限制、打击的对象。
配图选自百度 诚谢原创作者
作者:(两汉)无名氏
古诗-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笔者继续抛砖引玉,用自己的愚钝悟性,将此古诗译成白话文于下:
河边的草地满目青翠,园中的柳树郁郁葱葱。那个体态盈盈,临风凭虚的女子,独立楼头。她倚窗当轩,容光照人,就好像皎洁皓月。她红妆艳服,打扮精心,体态盈盈,姿容姣美。她用纤纤手指扶着窗儿,眺望着远方。她曾经是从事音乐歌舞、常年卖唱的乐人,现在却成了天涯游子的妻子。那远行在外的游子,始终没有归来,丢下她独守空房,实在让她感到难以忍受的寂寞与孤苦。
【赏析】
笔者认为,此诗描写的虽然只是人间重演过无数次的平凡人的生活镜头,并仅运用了平凡的即景抒情方式和人们常见的写作章法。诚如明代布衣学者谢榛在《诗言》中般所说,是“秀才说家常话”式平凡语言。但其中的韵味十足,却又显其很不平凡。的确,能于平凡中显示非凡的境界,就是此诗以及《古诗十九首》所刻意雕镌的精妙所在也!
最难能可贵的是在《青青河畔草》诗中,作者所运用的六个叠字的音调,极富于自然美与变化美。尤其是在声律尚未发现的当时,诗人能够仅依靠直觉便奏出了天籁般的音乐声音,这就难免让南朝著名的诗评家钟嵘在所著的《诗品》一书中,评说《青青河畔草》是“蜂腰鹤膝,闾里已具”。
于此可见,六个叠词将“声与形”结合起来,便给叠词的单调中赋予了丰富的错落有致的变化。而这样单调中的变化,恰好又出神入化地传达出了女主人公孤独却甚为凄美的形象,也更加表达出她那寂寞而又烦扰的心声。
我们应当看到,《青青河畔草》并非属于“悔教夫婿觅封侯”式的精致委婉动听,它实则应是古代乐人(倡家女)内心毫不掩饰的尽情坦露。或也正因她几近无告的这般呐喊,方才能与其明艳的丽质形成强烈对比,于是也更能震撼人心——在游宦成风而希望渺茫的汉末,中下层妇女的命运,就是个性化、典型性的悲剧命运。
(注:此文原是《啸李树身日记(72)》中的辅文,现在略做修改,首次单独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