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尽力避写时政评论文招惹是非,却又耐不住寂寞,于是便搜集民间文学遗产中有关过中国传统新年的若干话题,拼凑整理成篇发表,打发空耗的暮年余生光阴。
有道是,从新年初一到十五,民间有许多习俗和禁忌,都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天地神明的敬畏。尽管沧海桑田,时代在不断地变迁,但这种敬天知命的传统文化,依然在民间广为流传。首先传说的是,正月初一,开春吉祥。因为古代称为“三元”,即指大年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元、时之元、月之元。所以正月初一,是中国黄历新年的开始。尤其是大年初一吃饺子的风俗,是中国北方地区过新年的必备吃食,民间便有“舒服不如倒著(睡觉),好吃不如饺子”这说法。初一清晨,民家选定吉时在门外设置香案,摆放供品,焚香燃烛。同时敲响鼓乐,燃放鞭炮,象征赶走凶狠的年兽。人们敬拜天地四方神明,在院里焚香祭祀天地神祇,在屋里供奉诸神。
网络图
为了祈求年年康泰,神坛上的香烛须终日燃烧,不息不灭。有的家庭在神明前供奉汤圆,以表全家和美团圆;早起更换新鞋新衣,表示万象更新;亲友相互恭贺拜年,道吉祥说恭喜,祝福对方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为了招徕好运,初一还要到庙里烧头炷香,出门要朝向吉利的方向,取义“顺天时、顺地利、顺人和”,于是“天地人”才必会和谐沟通,万事大吉。中国民俗文化中,瓜子象征“多子多孙”;莲子、桂圆表示“连生贵子”;苹果、橘子、冰糖葫芦则表示“平安吉祥”。这些食物,都是过大年期间的首选食物。由于杯碗盘碟都是盛饮食的器皿,也是古代祭祀的礼器,代表着财气和福运,所以在正月初一忌讳打破,以免破了财运。倘若真不小心打碎了,则要用辟邪的红色纸包起来,放在祭神的香案上,诚心默念“碎碎(岁岁)平安”,待到破五之日再丢弃。另外,大年初一是新一年的开始,禁忌的事相对较多。比如,初一早上忌洗澡洗头、洗衣服、倒垃圾,以免冲掉或倒掉了财运。本文写作并发表此文的时间,恰是新年正月初二,就更应该着重描述“回门喜”这个民间风俗。也就是说,正月初二是出嫁的女儿偕同女婿回娘家的日子,称为“回门”,也称“迎婿日”。早期,还须由娘家兄弟前来迎接,并准备红包分送给小辈们。回门时不能空着手,必须带上双数的礼物和红包,因单数被认为不吉利。礼物分送给娘家的小孩,并且一定要在娘家吃完午饭,还需在晚饭前才可赶回婆家。这天,还要祭拜土地神,早期多以牲礼祭拜,现代逐渐改为鲜花水果之类。新年正月初三,史上民间称为“小年朝”,也称“赤狗日”。因为赤狗是熛怒之神,主管夏天。遇到赤狗,这一年都会不吉利,不宜外出或宴客。所以,这天老人多是足不出户,以免撞上煞气。而且“赤狗日”这天,还不扫地、不生火、不打水,可以睡懒觉迟起床,然后在家祀祖祭神。凡是住宅旁边有井的人家,除夕那天要贴上红纸条,要待到初三早上拿着香火、素菜到井边供养后才能揭开。据传说,这日是“老鼠娶亲”的日子,入夜后必须早早熄灯就寝,好让老鼠家族举行婚礼;并在家中各处撒盐与米,称为“老鼠分钱”。本笔者农历腊月25生日的头一天——腊月廿四,是送神日;而正月初四恰相反——是迎神日。在这天神明要返还下界巡护人间,继续监察人的德行。因此,正月初四要举行接神仪式,人们献以牲礼贡品、香烛纸马,恭迎各路神明返回人间。正月初四,主要迎的是灶神。这天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牲礼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传统的习俗充满了敬畏天地、回溯传统的浓厚气氛,人们以谦卑、知足的心态对待邻人和生活。正月初五,主要拜财神。因为初五又被称作“破五”,之前的禁忌过了这天便可破除,所以也谓“初五隔开”。恭迎财神在商界尤为隆重,这天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商家会在路边摆起供品,焚香拜神以求“大发利市”,同时正式开张。过年期间,由于大小店铺一起关门,商人便选择在正月初五开市,以祈招财进宝。这天一早,人们沐浴净身,穿戴新衣,准备鼓乐、供果、大香、鞭炮和烟花,举行祭拜。因财神不入暗堂,祭祀场面一般灯火通明。也有人焚烧纸质金元宝,放生表示对财神的敬仰。正月初五又称“五忙日”,禁止动土,否则可能会有灾害发生。几年前,笔者曾撰文阐述说:破五之日,像征着青少年从新年的这一天开始,便要“大的做生意,小的捡狗屎”了。一句话:人们为了生计,将在新一年的正月初五又开始忙碌起来了。在农历丙申年正月“破五”日,即公历2016年2月12日,笔者曾作拙词一阕《忆秦娥》,赠与忘年交好友央视新闻中心一线记者郭玉清女士。现重新发表如下,借以强化对“破五”日的重视。作者:狼头长啸李树身
赠央视新闻中心记者、忘年交郭玉清
《忆秦娥-丙申年正月“破五”日》
人减衣,东风渐扫飘零叶。
飘零叶,岁岁今日,返城泪别。
喜忧参半犹正月,不堪久留住家竭。
住家竭,生计捏碎,饥寒重叠。
(填于农历丙申年正月“破五”公历2016年2月12日)
新年正月初六,是“送穷日”。这天,民间要把破烂的衣服、杂乱的东西、垃圾扫出门外,点火焚烧穷气,俗称“送穷出门”。那些飘游不定、无吃无喝、异常艰苦、孤苦伶仃的孤魂野鬼、穷鬼们,会将这些垃圾物品捡去使用;这天,老百姓要做七张煎饼,放在还没有人行走的路上,洒杯酒,用以供奉无吃无喝的穷鬼,使他们早日得到超度。新年正月初七,是“人胜日”。传说中,这天女娲娘娘抟土造就万物生灵。前六天造出了家禽畜牧,第七天造出了人。几经演变,民间形成吃七样羮(七草粥)的习俗。据说若这日天晴,将代表人身安适;若阴雨,则疾病瘟疫生。据史书载,汉朝时庆祝“人胜日”,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还有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这天剪彩为花、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或戴在头发上。大唐时每到“人胜日”,皇帝要宴赐群臣彩缕人胜,率臣子祈祥祝安,登高赋诗。新年正月初八,是“顺星节”。这天,是诸天星君聚会的日子。中国民间,制作油灯,燃烧而祭。所以初八也称顺星日、接星节、祭星日。中华文化的源头,上起三皇五帝。按照道家的说法,每人每年都有一位值年星宿,也叫“流年照命星宿”,日、月、水、火、木、金、土、罗睺、计都九星轮流值年照命。人的一年中流年大运如何,由当年的值年星宿所掌握。所以初八夜晚,待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各户都会举行顺星祭典,旨在祭拜星君,以祈求星君的庇护。新年正月初九,是“天公日”。玉皇大帝是统领三界十方诸神以及人间万灵的正神,所以腊月廿五玉皇大帝亲自巡视下界各方,赏善罚恶之后,他一直到正月初九才返回天宫。而在这天,道家要在宫观中举行隆重的斋醮科仪。还有传说称,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天上人间各路神仙,都要在这一天升往天宫庆贺。人们会在庭院或寺庙的中央准备祭品,焚烧天公金,为玉皇大帝庆生。民间祭拜天公,全家大小都要沐浴更衣,斋戒行礼,妇人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的地方顶礼苍天,祈求天公赐福。有的地方,还有抬玉皇大帝神像游村巡街,以鼓乐娱神的习俗。新年正月初十,是“地生日”。大地上的万事万物,包括人、畜、房屋等都依地而存;谷、米、黍、麦、豆等都依地而生;人的忠孝节义都依地而立。人们以依地而生的瓜果蔬菜告飨神明、祭地。百姓要在屋檐下、墙角、水瓮里点灯、焚香、烧纸。因“十”与“石”同音,所以凡是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还要祭祀山神石头。新年正月十一,是“子婿如意日”。这天,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俗称“子婿日”。出嫁的女子,正月初二那天带上夫婿和礼物回娘家省亲。古时讲究“ 来而不往非礼也 ”礼数,所以岳父就用初九告飨神明后剩下的许多美食招待女儿和女婿,以示亲亲之礼。新年正月十三与十四,笔者忽略不表,最后一说新年正月十五提灯吃元宵话题。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古时称为“上元节”、“灯节”。这一节日,既有佛家燃灯敬佛之意,又有道家燃灯祈福之说。因汉明帝崇敬佛门,他听说正月十五僧人有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习俗,就下令在皇宫和寺院中燃灯敬佛,令天下百姓也都挂灯祈福。道家文化中,认为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是上元,它对应着天上赐福的天官,百姓就在上元节燃灯祈祷,祈求天祐平安。这一天有吃元宵的习俗,意即团团圆圆。台湾苗栗客家人不吃元宵,而做菜包吃,又称“猪笼粄”。据说在元宵夜,未婚女子摸黑偷摘葱与菜,即可觅得好夫婿。有俗谚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最后,笔者要说,随着历史的演变,燃灯敬佛、祈福的礼节走向民间,形成盛大喜庆的节日。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舞狮耍龙。众人携亲伴友赏灯、猜谜、看烟花、闹社火(乡村中表演的杂戏),载歌载舞地欢度良宵。比如,笔者的家乡自贡市,年年都举办闻名世界的大型彩灯会,以灯为媒,经贸搭桥,发展经济。下图:今年的“第27届国际恐龙灯会”正在举办之中。截图选自百度 鸣谢原创作者
随着元宵节的过完,喜庆的新年气氛告一段落,而这时的气候开始逐渐回暖,大地也从严冬酷寒中苏醒过来,重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