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1|
相信古体诗词爱好者都知道闻名古今的“建安七子”,多是天赋奇高、才华横溢、少年成名者。今天,笔者将与网友共同赏读“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作《七哀诗三首·其一》。
据史料记载,公元192年6月,董卓的部将李催、郭汜在长安作乱,大肆烧杀劫掠,这时王粲逃往荆州依靠刘表以避难。此诗便是王粲初离长安前往荆州时所作。
七哀诗三首·其一
作者:(两汉)王粲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由于此诗较长,笔者将其译成白话文于下。如果偶现瑕疵,诚望网友不吝指教。
西汉国都长安城的天空,黑云翻滚。此时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在这里兴兵作乱,给人民造成巨大灾难。我忍痛告别了中原故土,只得把自身暂时寄托给那遥远的蛮荒之地江南荆州。在送别我时亲戚们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更是依依难舍地攀着我的车辕。
当我走出门时,满目萧条,唯一可见的只有一堆又一堆白骨遮蔽郊原。有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在路边,之后她又轻轻地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婴儿的哭啼声似乎撕裂着母亲的心,使饥饿的妇人在离去时忍不住回头看了看,但终于还是一咬牙洒泪独自逃荒去了。
饥饿的妇人临别时对弃婴诉说:“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有谁能让我们母子双双保全?”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因实在不忍再听到如此伤心的话。在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行时,我回过头远望故土西京长安,忽地领悟《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禁不住伤心地叹息起来。
【浅析】
对于诗题“七哀”的解析,《文选》与《敬斋古今黈》中的诗评者,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有诗评者认为:“人之七情有喜、怒、哀、乐、爱、恶、欲之殊,今而哀戚太甚,喜、怒、乐、爱、恶、欲皆无有,情之所系惟有一哀而已,故谓之七哀也。”
另有诗评者指出:“所以名为‘七’哀,也许有音乐上的关系,晋乐于《怨诗行》便是用的这诗作为歌辞的,就分为七解。”
本笔者才疏学浅,对诗题“七哀”的本义,就更不知所云。但对诗中开篇首句,还是有些领悟:诗人离开长安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李傕、郭汜作乱,大肆烧杀劫掠,百姓遭殃,造成了社会大动乱。
诗中的“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句,写的十分真实感人:在行将别离“相追攀”之时,“悲”的不仅有“亲戚"还有“朋友”,这便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和亲戚朋友的深厚感情,而此时更是一种悲惨气氛,读之必会让人感到这是一场痛断肝肠的生离死别。
诗中“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的“复”字,显然是特意说明诗人并非第一次迁徙离开长安。而恰是这个“复”字,它不仅表现了眼前凄楚的情况,而且勾起了诗人对悲惨往事的回忆,因此其中便蕴涵着无限感慨与哀伤。
诗中“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句,是一路上见到的景象,使诗人触目惊心:见到的是累累的白骨,遮蔽了无垠的平原。这是“豺虎”作乱的这场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其景象惨不忍睹。
诗中“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泪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这六句,同样紧扣前句“出门无所见”,强调诗人见到的不仅是“白骨蔽平原”,还有“饥妇人弃子”的真实事件。这便是诗人以惨绝人寰的事例,深刻地揭露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鲜明生动,催人泪下!
全诗的末句“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是说诗人面对汉文帝的陵墓,面对动乱的社会现实,这才终于才懂得了《下泉》诗作者思念明王贤君的急切心情,因而从内心发出深深的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