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在亦师亦友“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表的《夜读:对未来的最大慷慨,就是把努力献给现在》这一短文中,其关键词无疑应是“未来”与“现在”两个词汇。
该短文中“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这句话,显然是来自成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一古训。它旨在强调“如果早就在10年前就动手种树的话,那么如今的树已经长大成林成森,并成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有用之材。
换言之,既然未能在10年前的最好时间种树,已经错失良机,那么就只得像读书那样,翻过前边一页从“现在” 这一页读起。若另换句成语来表达,则“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较恰当。
笔者从“未来”与“现在”这两个用来表现时间距离的词汇之中,似乎已经产生了颇多引伸的观点,并开始了情难自禁地进行自我辩论。其表现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们错失“10年前种树良机”的?也就是说“种树”与“不种树”的大辩论,在10前就显得十分激烈,但“不种树”辩方居然莫名其妙地获胜。
显然,尽管在10年前成功地排斥了“种树”观点的那群人貌似强大,可是从现在“不种树”的失败结果来看,则又只能是体现出了他们的真弱小。
换言之,即貌似强大的极端化思维,正在或已经通过我们倾向于认同自己的错误观点、同时排斥和诋毁与我们不一样的正确观点,并用来否认摆在我们面前的存在主义客观现实。因此一旦极端化思维形成了,那么我们便可以合理地否认和逃避自己身处于大千世界中,不得不时刻面对的脆弱和荒诞行为。
如果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角度去看待“未来”与“现在”或“种树”与“不种树”的存在关系,那么我们便会当然地希望尽最大努力,去帮助人类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尤其在“扶大厦之将倾”的艰辛万难路途上,同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柯克·施奈德博士报名竞选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席的举动,便能给予我们巨大的鼓励。
因为,柯克·施奈德博士关于极端化思维的研究,在目前看来尤其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他的观点不仅能为理解当前人们所面临的的政治困境提供理论上的蓝图,也能警醒我们非黑即白的极端化思维可能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让我们将来不要重蹈这样的覆辙。
柯克·施奈德博士所研究的“极端化思维”,指的是人们倾向于过度吹捧某一种观点,把任何其他观点都归为异类的思维习惯。这些人生活在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里,他们认为周遭的事物不是天使就是魔鬼,要么好或要么坏,要么成功或要么失败,抑或不是英雄就是狗熊等论点。
当然,其他心理学理论中也存在许多和极端化思维类似的例子。比如,在认知行为疗法中所说的“全或无-思维”,客体关系理论中提到的“分裂”以及个人构建心理学所强调的“敌意”等等。
对此,柯克·施奈德博士明确地指出,极端化思维与其他思维方式的不同在于它的存在主义理论基础。因此,他将极端化思维看作人类对自身无助的现实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人类是渺小无助的,也是微不足道的。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这些认识是相当可怕的。因为极端化思维可以通过让我们倾向于认同自己的观点,同时排斥和诋毁与我们不一样的观点,来否认摆在我们面前的存在主义客观现实。因而一旦极端化思维形成,那么我们可以合理地否认和逃避自己身处于大千世界中不得不时刻面对的脆弱和荒诞。
毕竟极端化思维中对某一观念的极大认同,甚至是狂热地追捧给了我们少有的安全感。这些极端的观点和论调让我们误以为自己的生活有了真正的目的,自己的生命也更加重要和有意义了。通过乐此不疲地给这个世界输出自己的观点,我们便似乎可将“无意义地存在于世上”的焦虑拒之门外。
然而接踵而来的,则是我们为这种虚无缥缈的安全感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当你把自己的观点凌驾于其他观点之上时,我们就默认了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只不过是自己的附属品而已;同时,在心理上我们也就在不知不觉地缩小了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不过更糟糕的还是,我们可能会教条地为了维持这种虚伪的自我安慰,而去极力贬低他人。
因此本期《夜读》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确是具有“亡羊补牢”般存在主义客观现实价值。所以我们应当提倡“趁现在时光正好,去努力、去坚持、去付出,不困于情、不乱于心,不纠结过去、不畏惧将来”为人处世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