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荒村一叟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55291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在新疆石河子过年

热度 3已有 2515 次阅读2018-2-14 21:57 分享到微信

上世纪 60 年代初,那年二十岁的我,还在新疆石河子过了一 个春节。那是我在新疆过的第二个春节。

石河子当时是北疆的一座刚建设起来的新城,说是新 在当时还只能算是个轮廓,城区的面积很大,马路也很宽,路边都栽着一排排的树,房子全是漂亮的砖瓦水泥结构,全然没有大西北常见的泥路、土屋和黄沙漫漫。城区显得很松散,一个大手笔的城市规划正在按部就班地实施中。这里是汉族人的天下,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老乡,当地的维吾尔人和哈萨克人反倒成了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在新疆只要是汉族人都互称老乡,就像在国外凡是华人都视为老乡一样)。听说,这里很早以前只有几十户人家, 当地的哈萨克人是游牧民族,这里曾是古时候是迪化(今乌鲁木齐)通往伊宁的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驿站,这里水源充足,天山上的雪水是这里天然的固体水库,有大片的宜耕荒地。新中国成立后新疆的部队就地转为农垦部队,这里就成了新疆建设兵团第八师的驻地,(简称农八师)。原来的战士现在都已经成为各个部门的骨干(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国民党部队和平起义过来的人),现在农八师的地盘包括石河子周边数百平方公里的地方,有好几个大型农场和工厂。

那年春天,刚从南疆阿克苏转移过来时,我与十几个原酒钢水 泥厂的技术工人被分到一家水泥厂,干起了我们的老本行(从事机 械运转与维修)。与南疆相比,这里的经济条件要好得多,工资中的地区津贴也高些,特别是粮食形势比那里要宽松得多,我们每月 能吃到四十斤计划,而且大都吃的是白面。食堂里也正常有点土豆 白菜之类的副食品供应。可惜好景不长,当年秋后我们这十几个人 又被调离了那家深山中的水泥厂,与酒钢援疆的大部队汇合,参加一个大型水库的建设。这个水库面积很大,听说已经开挖了好几年,它的土方工程已经到了扫尾阶段,水库的围坝也快要达到设计高度,可以这样说,这个水库的最后一批土是我们这些酒钢人推拉上去的。前些日子在网上搜索到石河子卡子湾水库(现在叫南山水库),从图片中看到了水库的水面上碧波荡漾,大坝上杨柳依依,据说那里已经成了石河子的一处重要旅游景点。

这里的伙食比水泥厂明显差了许多, 主食绝大多数是高粱米和玉米面,一天三餐不是高粱米饭就是玉米窝头,副食也只有每餐一小勺子炒白菜。虽然粮食定量每月还是四十斤,但因为是干的重活,饥饿几乎是时时刻刻地伴随着我们,好像又回到了阿克苏。后来,伙食越来越差,白菜都是冻烂了的,难得见到土豆。

转眼间又到了 1962 年的春节,这可是我在新疆过的第二个年, 对于过年,人们最关心的就是能过上几天吃饱饭的日子,幸好,农 八师这次倒是没有让我们失望,大年三十的晚上,每个人发了三个,即一斤白面,一斤羊肉馅,一斤猪肉馅,让我们把这些材料领到宿舍里自己包饺子吃。

除夕的晚上和年初一的早上食堂不开伙。我是和浙江的小余和甘肃的小郑一同搭的伙,小郑有一个小木箱子,我们就在箱盖上铺上一张白纸,用瓶子在上面撖饺皮子。小郑是地道的北方人,是包饺子的行家内手,小余和我都没包过,那是我第一次包饺子,感觉也并不难。宿舍里有两个烤火炉子,饺子包好后便轮流着在上面煮。煮饺子用的水也是食堂门口冰堆上的冰块,煮饺子的锅大多数都是用的搪瓷面盆子。那时我们用的面盆都是兼做洗脚盆的,不过此时人们都对美食充满了渴望,也就顾不了许多了。

那个除夕夜我们三个人还就着饺子喝掉一斤白酒,那种酒是当地农场用高粱壳子酿造的,价钱不贵,也不要计划。第二天傍晚又吃到了一顿米饭,还有好几个炒菜,虽然那天食堂只供应了那一顿 中饭兼晚饭,但因为有上一天的三个支持撑着,肚子里觉得还特别舒服。算来我已经在大西北过了四个春节,这次是最丰盛的。第二天,食堂的饭菜就又恢复了常态,每餐仍是四两高粱米饭一小 勺子烂白菜。

记得在过年的前两天,我和同宿舍的五六个人没上工地,交给 我们的任务是跟车为食堂拉煤拉冰、打扫卫生。拉冰是一项又苦又 累的活儿,工地周边没有水源,用水全靠远处的一条冰河,我们必 须先用大铁锤和撬棍等专用工具将冰层敲开,再一块块地搬上卡车。 运回来后还要将其码放整齐。那个冰堆就等于是食堂里的水缸,我们宿舍里的用水也全靠那个冰堆。那时年轻,有时干得口渴难耐, 就大嚼碎冰,格崩格崩的声音就像是小时候吃的炒蚕豆。打扫卫生是没多少事可做的,倒也不是本来就很卫生了,而是太不卫生, 且没法打扫。 我们睡的工棚是一间很大的半埋在地下的土窝子,那种 是大西北常见的工棚,就是在地上挖一个长方形的坑,上面盖着人字形的屋顶,坑底的中间再挖一条米把宽的通道,其深度相当于床铺的高度,通道两边铺上一层稻草就成了两排统铺,一间土窝棚里睡三十多个人,一个冬天没地方洗澡,衣服也没法换洗,平时又都干的是出力流汗的重活,宿舍里的卫生状况就可想而知了。 想象得到,那里根本就没法打扫,干脆就不去动它,听之任之。

工地离石河子市区有几十里路,春节放假期间我们没地方去, 只能天天在周边闲逛,去得最多的是二十三团的团部所在地。二十 三团在卡子湾水库北边三四公里的地方,有一条新筑成的笔直的公 路通向那里,路的两边裁着树,想必现在已经成了游人如织的林阴 大道。那里也是农八师的一个农场,农场里的工人却大都是来自五 湖四海,我们在那里曾遇到一个江苏东台的人,他可是正规的政府 移民,他们那批来的人都是清一色的一对小夫妻带一个孩子。他们 在那里虽然每人每月只有 35 元工资,但粮食不算紧张,自己能开荒种点土豆,据说在大型机械收割过的玉米地里,一天能拾到十几斤玉米。

每次去二十三团都是与小余同行,小余常在路上和我谈起他的 家世,他的家乡是在风景如画的浙江千岛湖边,他父亲是个老中医, 他们弟兄四人分别取名福、禄、诗、书,他是老四叫必书。他的母 亲是二房,三个哥哥都不是母亲生的,他的大哥比他大二十几岁, 与他母亲的年纪差不多,有一次他还让我看过大哥写给他的信,是 用文言文写的,记得有一句弟之母,吾之母也,意思是叫他别挂念家中的母亲,他们会像对自己的生母一样地照顾她的。他的父亲早已不在。小余比我大两岁,他在家里上过初中,我们都喜欢在晚上看点书,因为整个宿舍里只有一张马灯,我们就想办法做了一个小油灯,那个灯是用缝纫机加注润滑油的小壶做的,点灯用的柴油是小郑想办法搞来的,工程上发电用的柴油成桶的存放在露天里, 他用一根线把小油壶从油桶的小口中吊下去,等油灌满了再提上来,一壶油充其量也不过一两多,灯光如豆,也能混几个晚上。

 二十三团有个不大的商店,有时能碰到有吃的东西卖,虽不要 计划,但价格极贵,有一种用贻糖拌花生米做成的花生糖,每斤售 价五元,那时那种东西特别稀罕,只要碰上了,都要买一点解解馋。 卡子湾水库的南面全是山,水泥厂就在那山里面,这个水库的水源 就是靠的那里的融雪。水库的面积虽然不是很大,但工程量是相当 大的,它是在山脚下三面围坝圈成的人工湖。这里的山与甘肃戈壁 滩上的光秃秃荒山迥然不同,即使是在冬天,只要不是刚刚下过大 雪,也还能看到一些绿色的植被。大山深处还有原始森林,不时有 装着树木的卡车从山中驶出,在山脚下也经常看到穿着羊皮大衣的 哈萨克人策马扬鞭。

还记得年初三的那天下午,听说在东面不远的一个农场的商店 可以买到棉花胎而且不需要棉絮票,我就想去买一条,那个农场比二十三团稍远一些,我去的时候是一个人从小路上斜插过去的,走了一个多小时。那个商店确是卖过棉花胎,就是春节前已经全部卖完了,当时还有一条没人要的残次品,棉花已经突突拉拉地从网纱中冒出来。考虑到在别的地方根本买不到,而且又不贵,是平价,就把那条次品买了下来。在回去的路上,阴沉的天空就开始飘起雪花,后来,雪越下越大,变成了一场从未见过的暴雪,走到中途时,远近都是白茫茫一片。如果是晴天,是应该看到了我们的工棚的,但是大雪已经掩盖了任何地面上的标志,更何况工棚露出地面的屋顶又不是太高。幸好我还能模糊地看到水库南面山的轮廓,否则的话, 就可能迷失方向葬身雪原了。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那年春节过后没多久我就成了大跃进后第一批回乡大办农业的下放工人,后来也 一直不曾有机会再去过新疆。虽然时光缓缓地流淌了五十多个春秋,但当年在新疆过年的那些人和事还历历在目,宛如昨天。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2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asdrtv 2018-2-14 22:51
现在的感觉怎么样?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