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周栎枫
近几十年来,东北亚地区几乎从未平静过,而造成该地区持续动荡的原因,几乎都可以归之于朝鲜金氏政权的胡作非为。近年来,朝鲜更是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而发展核武,并屡屡进行核武试验及导弹发射,上月底更试射了据称是实力最强的洲际弹道导弹“火星-15”,并宣称其射程覆盖美国本土全境,且可搭载超大型核弹头。此事甫经曝光,立刻引起朝鲜半岛,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局势更趋紧张。
随之,美国国家安全顾问麦克马斯特直言,与朝鲜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与日俱增。同时,美国公开推动对朝鲜更为严厉的极限制裁,且美韩在朝鲜半岛上空举行代号为“警戒王牌”的史上最大规模的联合军演。
来自美国驻韩日空军基地超过230架战机,包括最新隐形战机F-22猛禽和F-35闪电II战斗机,以及1万2000名美军官兵参与此次军演。媒体披露,特朗普已决定发起对金正恩的斩首行动;韩国宣布对朝斩首行动部队于日前正式成立;中国官方媒体则声言,既说服不了朝鲜,也劝不动美国,只能做好应对最坏变数的准备。
所有这一切给外界的感觉是,新一轮朝鲜战争或即将爆发。
提及朝鲜战争,人们当然会忆及1950年那场极为惨烈的朝鲜战争,以及中国的“抗美援朝”参战行动。二战后,美苏达成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线为界的南北分治协议,而朝鲜独裁者金日成与斯大林合谋,首先发动了侵略韩国的战争,且几乎消灭了韩国。
其后美国等16个国家依据联合国决议出兵朝鲜半岛,解救了韩国。就在朝鲜频临灭亡之际,中国在斯大林的胁迫下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中国的“抗美援朝”挽救了金氏独裁政权,甚至与朝鲜结下了“鲜血凝成的友谊”。
然而,事实却是残酷的。在上世纪50年代,朝鲜把中国的一些领土抢了过去;朝鲜领导人更为猖狂,到中国访问时提出要去中国东北地区“视察”的要求。正如近日中共中央党报《人民日报》刊载的一篇评论文所言:“如果不是金日成要统一半岛,半岛怎么会爆发战争?中国卷入其中,付出了几十万人的生命,引发了中美长达20年的对抗,甚至使两岸问题搁置至今,中国承担了朝鲜当年‘任性’与妄动的大部分成本。”这种对当年“抗美援朝”的反思是值得称颂的。
然而,应该反思的不仅仅是当年的“抗美援朝”。
中国一直以所谓的地缘政治来考虑中朝关系,即面对美国的亚洲战略,中国视朝鲜为战略缓冲地带。这其实是过时的陈旧思维。在上世纪中叶之前,这种思维还勉强符合实际,在当今的核武与远程导弹时代,区区的半岛有何战略缓冲地带的作用?如果朝鲜真的具有战略缓冲地带的价值,中国又何须反对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中韩两国还为此闹得不可开交。
再者,长期以来,金氏政权罔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与联合国的制裁决议,大力发展核武,这不仅给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也给中国东北地区造成核污染。试想如果朝美开战,美韩势必要摧毁朝鲜的核武库,那将给中国东北民众造成极为严重的灾难性后果。而朝鲜发展核武更给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找到了借口,进而给中国造成了安全隐患,并给本已友好的中韩关系造成极坏的影响。
中国虽然在遏制朝鲜发展核武方面尽力了,但几乎无效。或许中国既担心朝鲜拥核对中国构成威胁,又担心朝鲜衰落后中国面临着美韩的威胁。因此,虽然中国主导了解决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欲使朝鲜放弃核武,但朝鲜极不配合,而中国又未对朝鲜施加更大的压力,以致朝鲜不顾各方的反对,退出六方会谈,最终使得解决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成了“笑谈”。
上面所提到的诸多方面都是中国应该反思的。正如伟大的政治家、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所言,“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或许正是上述所说的那些因素,使得中国彻底认清了朝鲜政权的真面目,为了自身的国家利益,中国近年来在朝鲜问题上采取了和以前颇为不同的政策。
比如,习近平主政中国后,没有像他的多位前任那样访问平壤,而是抛开朝鲜访问韩国;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对朝制裁决议的酝酿;对金正恩政权屠杀张成泽、金正男等事表达强烈不满;遵守联合国决议减少中朝之间的贸易等,均可看出中朝之间早已没有了“鲜血凝成的友谊”。
最近中国更是取消了中朝之间的航班、封锁了两国之间的桥梁,更有媒体报道中国在中朝边界建设多座朝鲜难民收容站、对某些支持朝鲜发展核武事业的行为予以制止等。更令外界震惊的是,中共十九大后成为中国最高领导人之一的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接见来访的日本公明党主席山口那津男时坦言,中朝正为朝核问题而“对立”。这正说明了中朝关系的现实。
可以这么说,中国近期所采取的诸多举措,正是对以前的对朝政策反思的结果。无论从国家利益还是国际影响的角度来说,这都是非常正确的,中国不会再受到上世纪50年代对朝政策的束缚,而更多考虑的是国家利益与形象。
作者是中国电子科技大学前教授
现为加拿大时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