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唐兆兴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54768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红楼梦》读书感悟(45岁时阅读)1-17篇

已有 1961 次阅读2017-8-22 01:51 |个人分类:《红楼梦》读书感悟|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红楼梦》读书感悟(45岁时阅读)1-17篇_图1-1

(网络图片)

【再次品读《红楼梦》】(1)一次历练一场梦 

      阅读《红楼梦》已经好多遍了,如今自己已经45岁,在人生的道路上又积累了很多阅历,今天又开始阅读《红楼梦》,感觉已与当年有所不同。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也就是一个记载于石头上的故事。石头因何会产生故事,因为石头在人间有了一次历练,一次刻骨铭心的历练,没有历练何来记忆?

      人生也是如此,当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上,就开始了历练的过程,当我们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世态炎凉之后,回过头来就会觉得那就是一场梦,除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被打下不同的烙印、肉体经历了新生到衰老之外,还会有什么收获呢?

      人生的历练犹如一场梦,梦醒了,也就是尘埃落定之时,就像《红楼梦》书中所写的那块石头,又静静地躺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回到了它的起点。真像一首歌唱的那样“终点又回到起点,到现在才发觉。”

【再次品读《红楼梦》】(2)月圆之夜真与假  

      俗话说,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甄士隐和贾雨村在中秋月圆之夜相聚之后,甄士隐倾心相助贾雨村上京考取功名,待甄贾二人中秋聚会结束之后,二人的命运就开始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

      甄士隐家在另一个月圆之节元宵节被葫芦庙的一把大火烧得家道败落,女儿英莲也不知所踪;而贾雨村却由一个落魄书生摇身一变成为做官之人。由此看来,月圆之夜是甄贾二人命运的分水岭。

      月圆也有圆满之意。那么何为圆满?我认为从事物的两面性来看,真假并存才能称之为圆满。真假也是相对而言,没有真,又哪里来的假呢?真与假也是互相交融之中并存的。

      甄士隐在月圆之夜相助贾雨村,到二人命运发生巨大变化。这是否能够揭示当时社会真与假之间的斗争呢?在假面前,真的不但要渐渐隐去,还要为假的存在助一臂之力。甄士隐的谦逊代表着真实和美好,而贾雨村的不羁代表的是虚伪和丑恶。在虚伪和丑恶面前,真实和美好往往会被无情地利用,这也就是真与假之间斗争的一种写照吧。

【再次品读《红楼梦》】(3)英莲走失谁之过 

      英莲乃甄士隐与妻子封氏半百之年才得来的女儿,然而却在象征着团圆的节日元宵节之夜将其丢失。有人说,这是甄士隐家的宿命。那么,导致英莲走失的原因是什么?

      我认为,主要原因是甄士隐夫妇。作为掌声明珠,他们竟然让仆人抱着英莲到街上观赏元宵节的社火花灯,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样的父母心可真够大的。纵然自己高人一等,又怎能放心将自己的骨肉交与他人呢?更何况托付的这位霍启并非可靠之人,从他的名字谐音可理解为“祸起”,从他在英莲走失之后远遁他乡的做法看也能够验证他的人品,从而更能够看出甄士隐夫妇的失职。

      从这点分析,英莲走失根源就在于她的父母,仆人霍启虽然有责任,但那仅仅是失职。

      英莲,真如其名字谐音一样,“应怜”。看着可怜。她竟然在本该合家团圆的日子里与家人分离,这是何等的悲剧呀。

【再次品读《红楼梦》】(4)风俗难以敌高层  

      甄士隐的岳父叫封肃,当甄士隐家道败落之后去投奔他的时候,他既感到无奈,更对其百般嫌弃,而当贾雨村做官之后到他家寻找恩人甄士隐时,他却表现出另一番嘴脸,毕恭毕敬,小心翼翼,为了攀附贾雨村,硬生生撺掇女儿将丫鬟娇杏送到了贾雨村府上。

      如果把封肃谐音为风俗,贾雨村代表高层,在高层面前,风俗的表现又当如何呢?风俗虽然是民间历经一个又一个时代流传并形成的文化,但是不同的朝代对风俗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有时候,千百年的风俗也要因高层的意志而发生改变,例如春节的有关习俗就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鞭炮的禁与放一直到这个时代争论不休的话题。

【再次品读《红楼梦》】(5)不听告诫又怨谁  

      这日,偶至郭外,意欲赏鉴那村野风光。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的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曰: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雨村看了,因想到:“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我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何不进去试试。”想着走入,只有一个龙钟老僧在那里煮粥。雨村见了,便不在意。及至问他两句话,那老僧既聋且昏,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雨村不耐烦,便仍出来,意欲到那村肆中沽饮三杯,以助野趣,于是款步行来。

      文中这一段文字描述的是贾雨村对门上挂有“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对联的智通寺的态度,实质上反映的是贾雨村对于“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句警示格言的态度。这副对联实际是在告诫人们如何正确面对贪欲,如何能够左右人生。贾雨村作为一个混迹于官场的人,本来应该多听听这方面的告诫,以求自己仕途和人生的平稳,然而,他面对告诫却颇不耐烦,以至于远离了告诫。一个不听良言的人,他的前途又能好到哪里去呢?当他走到绝路感到后悔的时候,再想到这句话还有用吗?

【再次品读《红楼梦》】(6)黛玉为何进京都  

      书中所云:黛玉母亲贾敏去世以后,京都外祖母致意务去,加之其父林如海又表明态度:自己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黛玉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

      由此看来,林黛玉别父进京都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外祖母挂念,二是父亲态度坚决。每当我读到这段时,总是在想,仅仅是这两个理由,就要让黛玉离开家园,寄人篱下吗?

      从这两个原因分析,第一个原因还可理解,因为贾母在女儿去世后,甚是想念,就想把外孙女接到身边,一则关心照顾,二则也满足自己思念女儿的愿望。第二个原因我总认为不太容易理解。林如海在妻子去世后,年已半百,更加需要晚辈照顾,黛玉作为他唯一的女儿应该留在身边尽孝才是,为何反将黛玉送到京都呢?虽然从林如海的表态中,也能体现出对黛玉的关爱,但是俗话说,哪儿好也不如自己家好。这个道理林如海不会不知道吧。

      林如海送黛玉进京都还有其他目的吗?

      如果有,我想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黛玉将来的婚姻,贾府中有贾宝玉,年龄与黛玉正好相配,这是林家十分清楚的,林如海执意要黛玉进京都,应该是想到了这一点,如果是这种原因,那么,作为父亲的林如海真是用心良苦,为了女儿的未来,牺牲自己晚年的天伦之乐。从这一点来看,林如海对黛玉的父爱真是重如泰山啊。

【再次品读《红楼梦》】(7)入乡随俗很重要  

      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段已经被选入教科书。每当读起这一段时,我都为黛玉的小心谨慎、随机应变感到敬服。她去做客的虽然是自己的外祖母家,用现在的话说,那是实实在在的亲戚,不用拘束。但是在重视礼节的古代,尤其是在社会上地位显赫的公侯世家,这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外人也好,亲戚也罢。走进那样的高贵门庭,礼节是很重要的。如何做才能不失礼呢?除了小心谨慎、随机应变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入乡随俗。

       “入乡随俗”这一点也可以用在现代交际上,到了一新的场所、新的地方,一定要去适应当地的风俗习惯,这样做才能尽快适应新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要学会“客随主便”。当然,要守住自己的底线,这是个大前提。

【再次品读《红楼梦》】(8)无形枷锁困李纨  

      说到李纨这个人,给我的印象,她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封建社会家庭妇女形象。 李纨,从字面谐音为“里完”,也就是说这个人从内些深处就已经丧失了激情与活力,难怪书中说她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她安守妇道,这是正确的,但是她在生活中毫无激情,完全丧失了活力,这就是她的悲剧所在。那么造成她如此命运的根源是什么呢?我认为,是禁锢她身上的封建道德的那种无形枷锁。看看她的教育经历就可知其中的缘故。李纨年轻时,父亲李守中坚持“女子无才便有德”这种腐朽的理念,并将其灌输给她,让她阅读一些《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禁锢女性思想观念的书籍,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罢了,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试想,一个女孩儿,从小就受到这种教育,她从思想观念上就已经注定被禁锢,她的生活激情和活力从小就被扼杀殆尽,长大之后又能有多大起色呢?思想观念上如果被禁锢,也就意味着人生被一种无形的精神枷锁禁锢,这一辈子也就真的从内里开始完结了。

【再次品读《红楼梦》】(9)寻找缎子作何用  

      在《红楼梦》第三章里有一段关于找缎子的情节。那是在黛玉刚刚进贾府时,王熙凤挑起的话头,也是向王夫人汇报早些时候到楼上找缎子的结果,原文这样写的: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在这段关于“找缎子”的故事情节中,我产生了疑问,王夫人责成王熙凤提前找缎子到底用意何在?是专门为了给黛玉裁衣服吗?还是另有他用呢?我多次阅读过《红楼梦》,每次阅读到这段时,总会留下疑问,也总会作用不同的判断。

      王夫人作为林黛玉的二舅母,从全书看,和黛玉直接打交道的次数屈指可数,这次算是间接和林黛玉打交道吧。对于她让王熙凤上楼找缎子的用意,在林黛玉进贾府之前,应该是和黛玉无关,后来当林黛玉进贾府时,正巧王熙凤向她汇报起这件事,王夫人才让王熙凤随手拿出两个给林黛玉裁衣服,而且特意写了“随手”二字,这是否也预示了王夫人不可能和林黛玉走得很近呢?

【再次品读《红楼梦》】(10)物件殉葬尽孝心  

      第三章里,有一段贾宝玉怒摔通灵的故事情节。从这段故事情节中,我发现了一个习俗,那就是殉葬。

      说到殉葬,从奴隶社会开始就出现了,直到明朝明英宗宣布废除了用活人殉葬的习俗。那么书中借贾母之言道出了殉葬一事。书中所言,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带上。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贾母所言的殉葬是指用生者的随身物件装入逝者的棺椁中,以示殉葬之礼和尽到孝心。贾母所说的这种殉葬方式我觉得还是可取的,不说古代人,现代人是否也有这样的做法呢?

【再次品读《红楼梦》】(11)僧俗仅在一念间

      每次阅读《红楼梦》,我都要在一个小人物身上费些心思。这个小人物就是门子。

      门子本是葫芦庙里一位小沙弥,也就是僧人。僧人当以慈悲为怀,这个门子在葫芦庙里修行之时,还算是守本分,尤其是遵守僧人的条规,虽然在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但从一些只言片语中也不能认为门子在修行之时就有恶行劣迹。

      当小沙弥因为葫芦庙无法生存而被迫蓄发还俗,尤其是充当了官府的门子之后,他原本修炼过的心灵就渐渐地被当时的社会所熏染,进而开始变得市侩、势力、冷酷、无情。从小沙弥到门子,从僧家到俗家,这两个转变预示着人的性格、品质发生的转变,人之初,性本善。做好事、做坏事有时候就在一念之差。

【再次品读《红楼梦》】(12)袭人者袭他人也  

      袭人的名字来自诗句“花气袭人知昼暖”,是贾宝玉所起。这个名字与袭人的人品比较吻合。

      所谓花气袭人,那是一种令人无法抗拒的温柔的袭击,不知不觉就侵入了人的心脾。那么书中这位袭人,做事风格也是如此。表面上看,袭人做事不温不火,非常得体,甚至很少发脾气。那么袭人真的如此吗?

      非也。袭人的做法恰恰就是温柔地袭击对方。例如,对贾宝玉,她是靠与贾宝玉初试云雨情来征服贾宝玉,锁定自己在贾宝玉身边诸多丫鬟中的统治地位。对王夫人,为了巩固自己在王夫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在贾宝玉挨打之后,她竟然对王夫人说:“我只想着讨太太一个示下,怎么变个法儿,以后竟还教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当王夫人问起原因时,她回道:“太太别多心,并没有这话。这不过是我的小见识。如今二爷也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况且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姊妹,虽说是姊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便是外人看着也不像。一家子的事,俗语说的‘没事常思有事’,世上多少无头脑的人,多半因为无心中做出,有心人看见,当作有心事,反说坏了。只是预先不防着,断然不好。二爷素日性格,太太是知道的。他又偏好在我们队里闹,倘或不防,前后错了一点半点,不论真假,人多口杂,那起小人的嘴有什么避讳,心顺了,说的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贬的连畜牲不如。二爷将来倘或有人说好,不过大家直过没事,若要叫人说出一个不好字来,我们不用说,粉身碎骨,罪有万重,都是平常小事,但后来二爷一生的声名品行岂不完了,二则太太也难见老爷。俗语又说‘君子防不然’,不如这会子防避的为是。太太事情多,一时固然想不到。我们想不到则可,既想到了,若不回明太太,罪越重了。近来我为这事日夜悬心,又不好说与人,惟有灯知道罢了。”

      袭人这番话真的是替贾府着想吗?我认为不是。她口口声声说防止贾宝玉和其他姑娘们做出不利于名声的事情,实际上与贾宝玉做出不利于名声之事的人正式她自己。袭人的这种做法竟然赢得了王夫人的好感,以至于王夫人心内越发感爱袭人不尽,忙笑道:“我的儿,你竟有这个心胸,想的这样周全!我何曾又不想到这里,只是这几次有事就忘了。你今儿这一番话提醒了我。难为你成全我娘儿两个声名体面,真真我竟不知道你这样好。罢了,你且去罢,我自有道理。只是还有一句话:你今既说了这样的话,我就把他交给你了,好歹留心,保全了他,就是保全了我。我自然不辜负你。”

      袭人这种风格如果在职场中那可真是防不胜防,以温柔杀人要比利刃杀人效果更可怕。

【再次品读《红楼梦》】(13)敢想敢做刘姥姥

      刘姥姥是一位朴实的农村妇女,她心地善良,作风淳朴,从她身上能够体现出底层劳动人民的生存现实。不仅如此,刘姥姥还是一位敢想敢做的老人,她做事干脆利落,想做的事情毫不犹豫,无所畏惧。最为典型的事情就是进荣国府求资助和舍身救巧姐脱虎口。

      对于到荣国府求资助这件事,是她看不惯女婿喝闷酒浇愁时说的,到荣国府求资助就连他的女婿都不敢想,可是刘姥姥恰恰想做。刘姥姥说:“如今咱们虽离城住着,终是天子脚下。这长安城中,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去罢了。在家跳蹋会子也不中用。”“谁叫你偷去呢。也到底想法儿大家裁度,不然那银子钱自己跑到咱家来不成?”“这倒不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谋到了,看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我倒替你们想出一个机会来。”“我也知道他的。只是许多时不走动,知道他如今是怎样。这也说不得了,你又是个男人,又这样个嘴脸,自然去不得,我们姑娘年轻媳妇子,也难卖头卖脚的,倒还是舍着我这付老脸去碰一碰。果然有些好处,大家都有益;便是没银子来,我也到那公府侯门见一见世面,也不枉我一生。”这几番话将刘姥姥敢想敢做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舍身救巧姐一事。刘姥姥更是与平儿合作,敢于和贾府的人斗智斗勇,最后将面临被狠舅奸兄出卖的巧姐救了出去,这也应了巧姐“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的命运。

      要想做事,首先需要的就是勇气,敢想敢做很重要,当我们做事情犯犹豫的时候,不妨学习学习刘姥姥的做事风格吧。

【再次品读《红楼梦》】(14)宫花事件坏事者  

      送宫花这件事源自薛姨妈的一番好心,因为薛宝钗对首饰并不感兴趣,于是决定将家中的十二枝宫花分别送给贾府三春、林黛玉和王熙凤。薛姨妈在送宫花前对负责办理此事的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又做了一番叮嘱,可谓天衣无缝。薛姨妈是这样安排的:“这是宫里头的新鲜样法,拿纱堆的花儿十二支。昨儿我想起来,白放着可惜了儿的,何不给他们姊妹们戴去。昨儿要送去,偏又忘了。你今儿来的巧,就带了去罢。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人一对,剩下的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了凤哥罢。”  而负责送宫花的周瑞家的在执行过程中却擅自更改顺序,本来应该最后送给王熙凤,她却最后送给林黛玉,以至于当她送花给林黛玉的时候,遭到了林黛玉的抢白。送宫花本来是件高兴的事儿,却变成了烦恼。这件事是林黛玉的错吗?非也,错就错在送宫花的坏事者周瑞家的身上。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执行一件工作任务不能擅自更改方案,如果在执行过程中擅自更改方案,甚至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像周瑞家的这种人不适合去执行公务,因为她没有领会人物发出者的意图,再加之自己有小算盘,结果将任务执行的结果变得很遭,甚至留下了败笔。

【再次品读《红楼梦》】(15)金玉缘之炒作者  

      宝钗因笑说道:“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说着便挪近前来。宝玉亦凑了上去,从项上摘了下来,递在宝钗手内。宝钗托于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宝钗看毕,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听了,忙笑道:“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八个字,我也赏鉴赏鉴。”宝钗道:“你别听他的话,没有什么字。”宝玉笑央:“好姐姐,你怎么瞧我的了呢。”宝钗被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宝玉忙托了锁看时,果然一面有四个篆字,两面八字,共成两句吉谶: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宝玉看了,也念了两遍,又念自己的两遍,因笑问:“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

      从这一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所谓“金玉良缘”一说居然首先出自薛宝钗的丫鬟莺儿(黄金莺)之口。一个丫鬟竟然敢对自己上级的婚姻表达看法,甚至指明方向,其中难道有什么奥妙吗?莺儿首先表露了“金玉良缘”的观点,我认为这绝非她的突发奇想,在贾宝玉到粒香院探望薛宝钗之前,薛家应该有这种想法,而且薛宝钗应该对金玉良缘一说深信不疑,否则一向不喜欢穿金戴银的她也就不至于将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大字的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戴在身上,这件首饰应该是薛宝钗的精神寄托和未来婚姻的指路明灯。

      作为贴身丫鬟的莺儿对这件事肯定牢记在心,因此她也和薛宝钗一样在寻找与所谓“金玉良缘”相匹配之人,贾宝玉此来正好走进了她们的视野之内,因此,莺儿就忍不住透露了“金玉良缘”的观点,从某种角度上看,“金玉良缘”真正的提出者是那位送字的癞头和尚,深信这个观点的是薛家上下,莺儿只是“金玉良缘”的炒作者和推动者。

【再次品读《红楼梦》】(16)倚老卖老李嬷嬷  

      李嬷嬷作为贾宝玉的乳母,本来应该受人尊敬,但是书中却将她描写成了一个倚老卖老的人,令人反感。她的倚老卖老不仅仅是破坏了欢快的气氛,甚至还一度酿成丫鬟被无辜逐出贾府的惨剧。

      让我们看看李嬷嬷的所作所为。

      在贾宝玉探望薛宝钗的时候,薛姨妈正在热情招待贾宝玉吃酒,她作为一个仆人竟然不知好歹地去劝阻,还拿出贾政来威胁,这种做法令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十分反感。

      趁着贾宝玉不在屋的时候,将贾宝玉留下来的一碟豆腐皮包子拿走给自己的孙子吃。

      偷吃贾宝玉的枫露茶,使得贾宝玉怒火中烧,差点要撵走丫鬟茜雪。

      胡乱挑丫鬟的刺:“只从我出去了,不大进来,你们越发没个样儿了,别的妈妈们越不敢说你们了。那宝玉是个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家的。只知嫌人家脏,这是他的屋子,由着你们糟塌,越不成体统了。”被丫头们评价说:“好一个讨厌的老货!”

      偷吃酥酪还振振有词“别说我吃了一碗牛奶,就是再比这个值钱的,也是应该的。难道待袭人比我还重?难道他不想想怎么长大了?我的血变的奶,吃的长这么大,如今我吃他一碗牛奶,他就生气了?我偏吃了,看怎么样!你们看袭人不知怎样,那是我手里调理出来的毛丫头,什么阿物儿!”

      通过这几件事情,我认为,这位李嬷嬷十足一个倚老卖老之人,不能摆正自己身份,毫无长辈做派。这样的人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属于令人反感的群体。

【再次品读《红楼梦》】(17)茜雪被撵为哪般

      茜雪出场的次数屈指可数,对她的描写主要集中在“枫露茶”事件。

      茜雪捧上茶来。宝玉因让“林妹妹吃茶。”众人笑说:“林妹妹早走了,还让呢。”

  宝玉吃了半碗茶,忽又想起早起的茶来,因问茜雪道:“早起沏了一碗枫露茶,我说过,那茶是三四次后才出色的,这会子怎么又沏了这个来?”茜雪道:“我原是留着的,那会子李奶奶来了,他要尝尝,就给他吃了。”宝玉听了,将手中的茶杯只顺手往地下一掷,豁啷一声,打了个粉碎,泼了茜雪一裙子的茶。又跳起来问着茜雪道:“他是你那一门子的奶奶,你们这么孝敬他?不过是仗着我小时候吃过他几日奶罢了。如今逞的他比祖宗还大了。如今我又吃不着奶了,白白的养着祖宗作什么!撵了出去,大家干净!”说着便要去立刻回贾母,撵他乳母。

      这个事件产生的后果就是李嬷嬷和茜雪被撵走。从李嬷嬷后来又出场来分析,她还不算被彻底撵走,只是贾府不欢迎她了,而丫鬟茜雪的命运就不同了,她被彻底撵出了贾府。

      仅仅是为了一杯枫露茶,就导致茜雪被冤枉随后被撵走,由此可以折射出当时社会底层劳动者的命运是什么样子?作为底层劳动者根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命运几乎被上层所左右,上层的喜怒有事直接决定了底层的生死存亡。

      茜雪是《红楼梦》中第一个被撵走的丫鬟,导火索仅仅是一杯并不算名贵的枫露茶,一杯茶喝完了可以再沏,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生存的资本,未来又会是怎样的呢?在枫露茶事件中,茜雪没有任何过错,他对贾宝玉的乳母尊称李奶奶,无可厚非,在这种情况下,李奶奶要喝枫露茶,作为丫鬟,她有反对的权利吗?没有。而贾宝玉却因为枫露茶不仅责骂了李嬷嬷,更撵走了无辜的茜雪。

      茜雪作为劳动者的一员,尽职尽责,无怨无悔,却落得一个被撵的结局。这就是事实。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