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唐兆兴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54768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品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1-30篇

已有 2235 次阅读2017-8-22 01:42 |个人分类:《红楼梦》读书感悟|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品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1-30篇_图1-1

(网络图片)

品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1)世事之无常

      《红楼梦》这部书我已读过多遍,总觉受益匪浅,今天开始阅读其另一个版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评),阅读的同时,结合书中“甲戌之批语”,更有豁然开朗之感。以前自己虽然也多次读过《红楼梦》,但是其中的奥妙之处仍有诸多不解之处。今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不妨结合书中之注解,深深地领悟一下人生百态、世态炎凉。

      “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这句话是此书第一回中二仙师对那块“无才可去补苍天”的顽石说的一段话。意在告诫那块想堕入红尘的顽石。我认为,这段话实际上是在阐述一个人生道理,那就是“世事无常”。

      美中不足,好事多魔。这是我们经常谈到的,也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无论是人也好,事也罢,都没有十全十美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的,总要经历过一些磨难,才能走向成功。尽管我们总是追求十全十美,一帆风顺,但是这只能是一种愿望罢了,在为人处世的时候,我们只要尽全力就可以了,过于追求完美是不现实的。

      乐极悲生,人非物换。这句话是在警示人们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顺心的也好,不顺心的也罢,都要有一个正常的心态。遇到开心之事,固然可喜可贺,但也需要让头脑冷静,过于乐观的背后往往就存在危险的隐忧,正所谓“乐极生悲”;人非物换,我的理解是人和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有一句成语叫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意义与“人非物换”大有相似之处。

      到头一梦,万境归空。这句话是对人生全过程的一个概括,纵观一个人的一生,无论生前有多么轰轰烈烈,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也摆脱不了回归自然的规律;无论是他的人身轨迹多么光辉灿烂,当他走完自己人生历程的时候,能在后人的精神世界中留下一点儿记忆也就不错了。

品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2)封肃与风俗  

      在第一回中,甄士隐在家境潦倒的时候去投奔岳父封肃,本指望能够得到岳父的帮助,不想岳父对他的态度是“半哄半赚,些须与他些薄田朽屋;每见面时,便说些现成话,且人前人后又怨他们不善过活,只一味好吃懒作等语。”

      后因丫鬟娇杏被走上仕途、曾经被甄家资助过的贾雨村看中,又急忙向甄夫人建议,立即将娇杏送到贾雨村府上,他自己也得了很多钱财,于是又是一番“欢天喜地”。

      从这两件事上,可见封肃其人是一个十分缺乏亲情、一味喜爱金银钱财的人。从他的名字谐音上看,封肃即“风俗”。封肃正是那种趋炎附势、爱财如命、不讲人情的人的典型代表,他的性格特点所反映的也是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一种风俗。

      作者在写封肃这个人的时候,使用的笔墨很少,但却能刻划出这个人的形象、性格,也许是作者也很厌恶封肃这个人,厌恶世上的这种恶劣风俗的原因吧。

      在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里,如果把钱财看得绝对重要,那么他就会丧失基本的人情,甚至六亲不认,封肃的人物形象、为人处世风格就是人世间一种风俗的真实反映。

品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3)解析《好了歌》

      在书的第一回中,对于《好了歌》做了解析,这段解析是我以前阅读《红楼梦》时所没有想到的,我原以为这段解析是单纯地对当时的社会上的种种现象进行描述,当我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中看过注解之后,顿时有一种豁然开朗、恍然大悟之感,原来这段注解主要是针对书中随后描写的人物而进行的。在此不妨将我原来的理解与书中的注解进行对比。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甲戌侧批:宁、荣未有之先。]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甲戌侧批:宁、荣既败之后。]

      (我原来的理解:因为岁月变迁、官场沉浮,导致住宅发生的变化)

      蛛丝儿结满雕梁,[甲戌侧批:潇湘馆、紫芸轩等处。]

      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甲戌侧批:雨村等一干新荣暴发之家。甲戌眉批:先说场面,忽新忽败,忽丽忽朽,已见得反覆不了。]

      (我原来的理解:家业的破败与复兴)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甲戌侧批:宝钗、湘云一干人。]

      (我原来的理解:光阴似箭,青春一闪即逝,谁也摆脱不了走向衰老的自然规律)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甲戌侧批:黛玉、晴雯一干人。]

       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甲戌眉批:一段妻妾迎新送死,倏恩倏爱,倏痛倏悲,缠绵不了。]

       (我原来的理解:两个氛围截然不同的生活场景)

       金满箱,银满箱,[甲戌侧批:熙凤一干人。]

       展眼乞丐人皆谤。[甲戌侧批:甄玉、贾玉一干人。]

       (我原来的理解:如果不能很好地持家,大富豪宅也会变得家徒四壁,锦衣玉食也会变得沿街乞讨)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甲戌眉批:一段石火光阴,悲喜不了。风露草霜,富贵嗜欲,贪婪不了。]

      (我原来的理解:有的人光知道慨叹别人的前程,却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甲戌侧批:言父母死后之日。]作强梁。[甲戌侧批:柳湘莲一干人。]

       (我原来的理解:如果家教有方,孩子就可能成为栋梁之才)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甲戌眉批:一段儿女死后无凭,生前空为筹划计算,痴心不了。]

       (我原来的理解:这个倒是与书中的人物进行了联系,想到了史湘云)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甲戌侧批:贾赦、雨村一干人。]

       (我原来的理解:如果人一味贪得无厌,追求功名利禄,下场可想而知)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甲戌侧批:贾兰、贾菌一干人。甲戌眉批:一段功名升黜无时,强夺苦争,喜惧不了。]

       (我原来的理解:一个人由贫困潦倒走向达官显贵的变化)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甲戌侧批:总收。甲戌眉批:总收古今亿兆痴人,共历幻场,此幻事扰扰纷纷,无日可了。]

      (我原来的理解:古代官场乃至现代职场的一种现象)  

       反认他乡是故乡。[甲戌侧批:太虚幻境青埂峰一并结住。]

      我原来的理解:在官场中几经沉浮之后,丧失了自我)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甲戌侧批:语虽旧句,用于此妥极是极。苟能如此,便能了得。甲戌眉批:此等歌谣原不宜太雅,恐其不能通俗,故只此便妙极。其说得痛切处,又非一味俗语可到。蒙双行夹批:谁不解得世事如此,有龙象力者方能放得下。]

      (我原来的理解:有多少人,忙了一辈子,都不知道是为了谁而奔忙)  

      通过将自己的理解与书中的注解相对比,顿感自己读书的深度不够,知识水平尚存浅薄之处,不妨以此作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吧。

品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4)四春之解析

      贾府的四位千金小姐分别是元春、迎春、探春和惜春。用谐音的方法可以解释:原应叹息。这也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二回中的注解。我认为,对于“四春”的名字还可以做另一种注解。

      元春的“元”,可理解为“始”,也就是开始,元春,意味着春天的到来。

      迎春的“迎”,可理解为“接”,也就是接纳,迎春,意味着接纳春天。

      探春的“探”,可理解为“访问,看望”,引申为融入,探春,意味着融入春天。

      惜春的“惜”,可理解为“舍不得”,惜春,意味着对于渐渐远去的春天的一种不舍但又无奈的心情。

      如果采用这种注解,我的理解是贾府四位千金的名字综合起来正是反映了对春天在不同阶段的不同情感。

      换言之,如果把“春”再引申为“人生、光阴”,那么用“元、迎、探、惜”四个字连起来就可以理解为人们对匆匆流逝的光阴的态度,对人生的认识过程。

      如果采用这种思维来解读“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四个名字,我认为,还能起到一种警示作用,是对人生的一种警示。如果把春比作人生,那么元春就可理解为人生的开始,迎春可以理解为成长的喜悦,探春可理解为生活的沧桑,惜春理解为在生命即将终结之时的恋恋不舍。既然如此,我们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为何不能走出一个有意义的无怨无悔的人生轨迹呢?

品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5)赦政的态度  

      书中第三回关于林黛玉进贾府的描写中,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时候拜见了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王熙凤、迎春、探春、惜春等人,唯独没有见到她的两位舅舅----贾赦、贾政,这不免引起读者们的猜想。

      当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也曾想过其中的原因,也曾对一些读者的分析进行了拜读,经过认真分析,我认为,林黛玉没有见到两位舅舅的原因并没有那么复杂,从书中的两段话即可知道答案。

      黛玉去拜见大舅舅贾赦时的语言描写:一时人来回话说:“老爷说了:‘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暂且不忍相见。劝姑娘不要伤心想家,跟着老太太和舅母,即同家里一样。姊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伴着,亦可以解些烦闷。或有委屈之处,只管说得,不要外道才是。’”

      黛玉去拜见二舅舅贾政时的语言描写:王夫人(黛玉的二舅母)因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

      从这两段语言描写中,没有见到舅舅的理由已经写得很明白了,而且理由都很入情入理,尤其贾赦的那段话,说得还是蛮有人情味的。在此不妨进行一下剖析。

      连日身上不好。原因是:年纪大了,身体状况不理想。

      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原因是:黛玉的母亲贾敏仙逝,作为贾敏兄长的贾赦岂能不伤心,如果这时见到外甥女林黛玉,心里就会更加难过。

      基于这两条理由,贾赦没有见林黛玉也就很好理解了。

      劝姑娘不要伤心想家,跟着老太太和舅母,即同家里一样。姊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伴着,亦可以解些烦闷。或有委屈之处,只管说得,不要外道才是。这段话说得很是能反映贾赦作为黛玉的舅舅对她的关心。

      至于二舅舅贾政,因为当时没有在家,不见黛玉当然也就无可指责了。

品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6)虚幻与真实 

      书中第五回写到了“太虚幻境”。原文中是这样描述的:

       ......至一所在,有石牌横建,上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两边一副对联,[甲戌侧批:士隐曾见此匾对,而僧道不能领入,留此回警幻邀宝玉后文。]乃是: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甲戌双行夹批:正恐观者忘却首回,故特将甄士隐梦景重一滃染。]

  转过牌坊,便是一座宫门,上面横书四个大字,道是“孽海情天”。又有一副对联,大书云: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

  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

      表面上看,这个“太虚幻境”是一个存在于梦中的虚无缥缈的地方,只在甄士隐和贾宝玉的梦境中出现过,甄士隐虽然梦见此地,却没能走进,而贾宝玉不但梦见此地,还在警幻仙子的带领下进行了一番神游。

      对于这段文字,我认为,“太虚幻境”实际上是对世间林林总总的人物的浓缩与概括,至于其入口处的对联,则是对世态炎凉的真实总结和对世上之人的警示。

      虽然这个场所只存在于梦中,是虚幻的,但是它所反映的道理、描述的人生、道出的世态炎凉却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我认为,太虚幻境,虚儿不幻,“境”者,处所、地方、疆界也,是可以看得见的、真实存在的东西,放在“虚幻”之后,实际上是将虚幻与真实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品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7)多行方便事

      在书中第六回,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描写中,有一个人不能不提,她就是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

      刘姥姥作为一名山野村妇,为了生计,到京都的荣国府求一下救济,虽然说她和荣国府沾点儿远亲(她女婿家的祖上与王夫人娘家的祖上连了宗),但是深宅豪门的荣国府岂能是她想进去就进去的呢?

      刘姥姥当然也明白这一点,但是她没有打退堂鼓,而是想到了通过引见之人来达到这个目的,这个引见的人是谁呢?正是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

      一般来说,凡是公侯之家,不光主人地位煊赫,就连仆人也飞扬跋扈,但是周瑞家的却是个例外。当刘姥姥先来拜见的时候,周瑞家的不但没有闭门不见,相反,却是热情接待。

      正如书中所言:周瑞家的在内听说,忙迎了出来,问:“是那位?”刘姥姥忙迎上来问道:“好呀,周嫂子!”周瑞家的认了半日,方笑道:“刘姥姥,你好呀!你说说,能几年,我就忘了。请家里来坐罢。”刘姥姥一壁里走着,一壁笑说道:“你老是贵人多忘事,那里还记得我们呢。”说着,来至房中。周瑞家的命雇的小丫头倒上茶来吃着,周瑞家的又问板儿道:“你都长这们大了!”又问些别后闲话。又问刘姥姥:“今日还是路过,还是特来的?”[甲戌侧批:问的有情理。]刘姥姥便说:“原是特来瞧瞧嫂子你,二则也请请姑太太的安。若可以领我见一见更好,若不能,便借重嫂子转致意罢了。”[甲戌双行夹批:刘婆亦善于权变应酬矣。]

      我当初在阅读这一段的时候,也以为周瑞家的纯属假仁假义,满嘴客套话,但是后来故事情节的发展,让我对周瑞家的逐渐改变了看法。当然,周瑞家的与刘姥姥的女婿狗儿家曾有过往来,而且在一件事上还曾得力于狗儿家,如书中批注所言:在今世,周瑞夫妇算是个怀情不忘的正人。正是由于周瑞夫妇的良好人品,才能让刘姥姥最终进到了荣国府,见到了荣国府的当家人----王熙凤,而且在刘姥姥进荣国府的整个过程中,周瑞家的一直为其说好话,进美言,刘姥姥临回家的时候也得到了二十两银子和一吊钱的资助,这些钱财对于荣国府根本算不了什么,但是对于刘姥姥一家来说,真可谓是天文数字了,好像现代的平民百姓忽然中了彩票一样。

      刘姥姥自然要对周瑞家的表示感谢,便说道:“阿弥陀佛!全仗嫂子方便了。”周瑞家的道:“说那里话。俗语说的:‘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不过用我说一句话罢了,害着我什么。”正是这句“与人方便,自己方便”道出了周瑞家的善良人品。

      由此我想到现代社会,当别人有求于自己的时候,能帮上忙的最好尽力帮一把;实在是帮不上的,也不要给人家泼冷水;能够间接帮上忙的,例如给人家指点一下办事的步骤,替别人说上一句有帮助的话,也不失为一件美事。

品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焦大的抱怨

      书中第七回写到了宁国府的老仆人焦大。通过尤氏、秦氏的语言描写,交代了焦大的身世以及对宁国府的贡献,他可谓具有老资格的仆人了,因此也就有了一些脾气,这也无可厚非,通过尤氏、秦氏的语言描写,说明,平日里宁国府上下对焦大还是蛮不错的,谁都不肯难为他。但是焦大呢,因为资格越来越老,也就一时间忘却了自己的身份,居然敢趁着酒兴开始抱怨主子,我认为,这就是焦大考虑欠佳的地方了。

      抱怨也不是不可以,在自家人面前说几句也就行了,但是焦大竟然在荣国府的人面前抱怨他的主子,说也就说吧,还偏偏往宁国府的阴暗面上说,正如书中所言:“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俗语云,骂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焦大的这段厥词当然犯了大忌,因此,他受到了荣宁二府的主子的联合攻击,最终落得个“众小厮听他说出这些没天日的话来,唬的魂飞魄散,也不顾别的了,便把他捆起来,用土和马粪满满的填了他一嘴。”

      抱怨是要分场合、分对象的,从古至今皆如此。如果场合不恰当的情况下,大放厥词,只能招致适得其反的后果,甚至以后都会对自己不利;即便场合允许,也要看对方能否接受、认可你的抱怨之词,这就是要注意抱怨的对象,如果对方是一个良言不进之人,为了自己,最好不要向他抱怨,少说话为佳,这些在今天的职场上尤为如此。

品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9)四春与丫鬟 

      贾府的四位千金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的贴身丫鬟分别是抱琴、司棋、侍书、入画。四位丫鬟的名字均采用了动宾式合成词。四个动词对应四个名词:抱、司、侍、入对应琴、棋、书、画。

      作者用这四个词为四位千金的丫鬟命名,从字面上就可以说明这四位千金的出身,琴棋书画是诗礼之族的官宦人家的符号,把这四个字用在丫鬟身上,对其主人的地位和身份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通过多次越读《红楼梦》,我渐渐觉得作者写抱琴、司棋、侍书、入画四个人物还有着更深层次的用意。这四个丫鬟的名字、命运和她们的主人有着一定的联系。

      元春与抱琴。这二人在书中用的笔墨不多,尤其是抱琴,只是在“元春省亲”一回中提到。论待遇,抱琴由于跟随元春进宫,回贾府省亲的时候,贾府对她是高看一眼的,也许有的读者比较羡慕这种待遇。我们不妨仔细想想,抱琴,琴,应该是用于弹奏才能发挥其用途,实现其价值,整天抱着,将其束缚起来,再好的琴又有什么用呢?再说说元春,虽然说“才选凤藻宫”,但是俗语云:伴君如伴虎。宫深似海,元春纵然再有才华,还不是整天过着如履薄冰的生活吗?难怪她说,自己到了那种“见不得人的地方”。因此我认为,抱着的琴可以映射为深宫的人。

      迎春与司棋。司棋的谐音是“死棋”。迎春在书中被称为二木头,为人懦弱,毫无主见,她的婚姻更加不幸,虽然嫁给了权贵孙绍祖,但是过门之后不久就被号称“中山狼”的孙绍祖虐待致死,迎春的婚姻实际上是贾府抛出的一个失败的棋子,在官场上,步步惊心,有时候儿女婚姻也可以作为官场棋局中的一个棋子。再说说司棋,司棋虽然是一个胆子大、敢于追求爱情的丫鬟,怎奈当时的社会不允许她实现自由恋爱的梦想,最后为了追求爱情自杀殉情。主仆二人的婚姻上难道不都是一盘“死棋”吗?

      探春与侍书。写侍书的情节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书中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中,有如下描写:侍书等听说,便出去说道:“你果然回老娘家去,倒是我们的造化了。只怕舍不得去。”凤姐笑道:“好丫头,真是有其主必有其仆。”探春冷笑道:“我们作贼的人,嘴里都有三言两语的。这还算笨的,背地里就只不会调唆主子。”可见侍书与她的主子探春在性格上何其相似。作为丫鬟,一个下层人物,在贾府的主子面前,敢于以那种口气说话,就连贾府的内当家人王熙凤都说“好丫头,真是有其主必有其仆。”不由得使读者眼前一亮。而探春在贾府中兴利除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后为了朝廷和亲,远嫁藩王,成为签字所说的“两个王妃”其中之一,在渐渐成为一潭死水的宁荣二府中仿佛投进一块石子后又激起了微小的波澜。

      惜春与入画。惜春的性格冷僻孤拗,但她有一个特长就是喜欢绘画,以至于在“刘姥姥嬉游大观园”之后,贾母命其将大观园化成图画,她的丫鬟叫做入画,似乎也暗合了她的一个特点。先说说入画的命运,在“抄检大观园”之后,因为私传物品担上了嫌疑,后来向惜春求情,无奈,惜春铁了心要将其撵出贾府,为此还与自己的嫂子吵了一架,入画走了,而惜春呢,在贾府衰败之际,遁入空门。这一“遁”一“走”就是惜春主仆的最终结局。

品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10)瑞珠与宝珠  

      瑞珠与宝珠是秦可卿身边的两个丫鬟,在书中笔墨并不多,只是在秦可卿死后才写到她们两人的命运。

      书中这样描写瑞珠:因忽又听得秦氏之丫鬟名唤瑞珠者,见秦氏死了,他也触柱而亡。此事可罕,合族中人也都称赞。贾珍遂以孙女之礼殓殡,一并停灵于会芳园中之登仙阁。

      从书面上看,瑞珠成了秦可卿的殉葬者,其命运可谓悲剧。

      书中这样描写宝珠:小丫鬟名宝珠者,因见秦氏身无所出,乃甘心愿为义女,誓任摔丧驾灵之任。贾珍喜之不尽,即时传下,从此皆呼宝珠为小姐。那宝珠按未嫁女之丧,在灵前哀哀欲绝。

      从书面上看,宝珠不但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而且还使自己的身份由丫鬟一下子变成了小姐。

      从这两个丫鬟的结局看,虽然说她们的结局不同,一死一生。但是她们却都是为了同一个人,那就是秦可卿,由此也可以说明,秦可卿在生前对她们俩都是很好的,从而说明了秦可卿的人品。

      瑞珠触柱而亡,贾珍命家人以孙女之礼葬之,可谓哀荣倍至;而宝珠愿以义女之身份为秦可卿摔丧守灵,贾珍命家人以小姐身份看待,可谓悲哀之中的喜事。每每看到电视剧《红楼梦》中这一段的时候,我的心理也会不由自主地感伤,甚至落泪。

      在贾府那样的深宅大院,一个丫鬟无法掌控自己命运,尤其是瑞珠和宝珠直接和间接地知道了她们最不该知道的事情,她们肯定面临着被灭口的危险,瑞珠作为直接知道贾珍与秦可卿之事的人,自知贾珍不会放过她,又无法逃脱贾府的深宅,只能选择为主殉葬这一悲剧结局;而宝珠作为间接知道这件事情的人,受到报复的可能性要小一些,但是善待她们的主子秦可卿撒手尘寰,她和瑞珠在宁国府里也就没了依靠,尤其是瑞珠选择了自杀,这就使宝珠变得更加势单力孤,前途未卜,怎么办?宝珠选择了另一种活法:愿为秦可卿义女,为其守灵,尽女儿之道。这样以来,即使秦可卿去世了,她也不至于面临险恶的境地。

      这二位丫鬟的一死一生也恰恰满足了宁国府掌门人贾珍的虚荣心理,一是知情者自杀,他的这件可耻之事也就死无对证了;二是秦可卿没有生育后代,丧礼之上正需要这种守灵殉葬之人。恰恰这时,瑞珠、宝珠做出了各自的选择,贾珍的心理是很平衡和满足的,因此当他知瑞珠和宝珠的决定时,欣然应允,而且给这二位丫鬟提升了身份。

品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11)伪君子净虚

      书中第十五回中提到了一个尼姑,也就是水月庵里的老尼净虚。按说,净虚已经是一个出家之人,远离了红尘,修身敬佛才是本份。可是这位净虚偏偏不这么做,而是涉足红尘之事,甚至间接弄出了两条人命。这是净虚的第一个错误;在处理张金哥定亲的过程中,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样也为了巴结王熙凤,不惜变相地教唆王熙凤一步步滑向谋财害命的深渊。这是净虚的第二个错误。

      净虚,从名字上看,前者说的是“净”,说的是出家之人自当六根清净,潜心修行;后者为“虚”,我的理解是虚假、虚伪,尤其是将净虚这个法名扣在水月庵的老尼头上再合适不过了。

    净虚,实际上就是虚伪的六根清净,表面上远离红尘,实际上凡心未泯,从其语言上可见一斑,书中的净虚不但明目张胆地涉足别人家的儿女亲事,而且对于贾府与官场同僚的亲疏远近也颇知一二,以至于办事情去求谁都心知肚明,由此可见,这位净虚尼姑每天念的都是什么经?她最终能修成正果吗?

      因此,每次当我读到这段情节的时候,对净虚总要增加几分憎恶,非是憎恶其身份,实是厌恶其虚伪,真是名如其人啊,净虚,虚伪的六根清净之人。

品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12)荣华似云烟

      书中第十八回将贾元春省亲的全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一幅极致奢华的画卷呈现给了读者;在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也基本如实地将元春省亲进行了演绎。

      元春省亲对于贾府而言无异于一个极其重大的节日,为了迎接元春省亲,贾府几乎倾全府之力,不仅在人力上做了准备,例如采买了十二个唱戏的女孩子组成戏班,甚至还大兴土木,修建了号称“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供元春休憩之用,其豪华程度至甚就连贾元春都觉得“太过奢华了”。那么,贾府为了迎接元春省亲如此大动作,值得吗?

      我觉得真的不值,花费大量钱财为了元春省亲的一瞬间,可谓伤及贾府的元气,虽然说贾府每年都有朝廷的俸禄,也有外来的收入,“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但是为了迎接元春省亲而花的钱财究竟有多少呢?估计也得像贾琏的乳母赵妈妈说的,把银子都花的像倘海水似的!

      元春省亲的时间毕竟有限,用现代话说,也就几个小时的功夫吧,为了这几个小时,贾府上下,一齐动员,生怕迎接失礼,那么作为贾府迎接的贵宾--贾元春真的需要这么样的奢华场面吗?我认为,元春是不主张这么过分奢华的,毕竟元春也是贾府的人,她能不为自己的娘家着想吗?场面越大,花费越大,这个道理元春是心知肚明的,难怪元春回到贾府,看到这样的场面时,叹息道,太过奢华了。

      从这件事上,我不禁想到了现代社会在婚丧嫁娶上的巨大花销,场面越大,认为越有面子,在这观念的驱使下,全然忘记了勤俭持家的古训,为了筹办典礼,几乎倾囊而出,那场面可谓要多壮观有多壮观,有的甚至还将结婚称之为“大婚”,岂不知“大婚”是指天子或诸侯的婚娶,从这个词的滥用上,也能说明一些人不切实际的追求。难道一个人将自己的婚礼叫做大婚,他就真能当皇帝吗?

      奢华的典礼背后是什么呢?有的是父母创业的艰辛,甚至还有的是高高筑起的债台。再奢华的婚礼也不过就是短暂的一瞬间,这之后,一切又回归平静,典礼之后的日子又当如何度过呢?日子是需要一天一天认真地度过,这才是人间正道。因此,我认为,荣华似云烟,日子需长久。

品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13)矛盾不宜结  

      书中第十九回写道:李嬷嬷又问道:“这盖碗里是酥酪,怎不送与我去?我就吃了罢”说毕,拿匙就吃......少时,宝玉回来,命人去接袭人。只见晴雯躺在床上不动,宝玉因问:“敢是病了?再不然输了?”秋纹道:“他倒是赢的。谁知李老奶奶来了,混输了,他气的睡去了。”宝玉笑道:“你别和他一般见识,由他去就是了。”说着,袭人已来......宝玉命取酥酪来,丫鬟们回说:“李奶奶吃了。”宝玉才要说话,袭人便忙笑说道:“原来是留的这个,多谢费心。前儿我吃的时候好吃,吃过了好肚子疼,足闹的吐了才好。他吃了倒好,搁在这里倒白糟蹋了。我只想风干栗子吃,你替我剥栗子,我去铺炕。”

      每次读到这一段文字,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袭人。因为书中明写了酥酪是宝玉留给袭人吃的,而当袭人还没回来的时候,恰恰来了一个自恃年高有资历的李老奶奶将酥酪吃得一干二净之后扬长而去。当宝玉和袭人相继回屋后,得知此事后,宝玉心中肯定十分不满,如果这个时候袭人再说上几句刻薄之语(换成晴雯肯定如此),那么矛盾就会立即产生,甚至迅速升级。

      为了不与李奶奶这样的人发生冲突,袭人采取了化解矛盾的才略,也就是声称自己更喜欢吃栗子,而不太喜欢吃酥酪,这样一来,作为主子的贾宝玉也就说不出来什么了,因为酥酪被李奶奶偷吃产生的怒气迅速消退,转而去替袭人剥栗子,一场冲突得以化解。

      从这段故事情节中,我非常敬佩袭人为人处世的人品,身为一个丫鬟,得到了主子的信任,却没有以此为资本,对别人吆五喝六,反倒是处处从大局着想,不仅不去制造矛盾,而且遇到矛盾去努力化解,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在当今的职场中,类似这样的情节也并非没有,但是又有多少人会像袭人那样从团队的大局着想化解矛盾呢?有的人一旦得到了这样机会,便得理不饶人,恨不得利用被领导信任的资本,将对方置于死地,如果都是这样做的话,那么一个团队还能精诚团结吗,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还能融洽吗?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我觉得,不妨想想袭人的做法吧,正所谓:矛盾(冤家)宜解不宜结。

品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14)李嬷之品行  

      李嬷嬷是贾宝玉的乳母,在贾府里是有一定身份的,即为乳母,本应该是一位慈善的老人,对于贾宝玉的丫鬟们应该爱护才对,可是这位李嬷嬷的所作所为呢?我们从几件事儿上来认识这位李嬷嬷。

      第一件事是阻止贾宝玉饮酒。书中第八回,贾宝玉、林黛玉来到梨香院看望薛宝钗,薛姨妈留宝玉、待遇吃饭,并且给宝玉吃酒,而这时李嬷嬷也随宝玉一起到梨香院,见到贾宝玉吃酒,便使出杀手锏----提到宝玉的父亲贾政,吓得宝玉当时兴致全无,多亏薛姨妈从中相劝,方才草草地吃了几杯。也许是李嬷嬷真的为宝玉着想,但我认为,李嬷嬷这么做更多地是为了自己不因为宝玉在外吃酒而遭到老太太的训斥,换言之,保全自己。

      第二件事是偷吃了枫露茶导致丫鬟茜雪被逐。在这件事上,茜雪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那么为什么李嬷嬷偷吃了枫露茶这点儿小事就导致茜雪被逐出贾府呢?我认为,主要是贾宝玉十分厌恶李嬷嬷的为人,厌恶到什么程度呢,一听到李嬷嬷几个字就会气不打一出来,所以,当贾宝玉听到茜雪说李嬷嬷偷喝了枫露茶之后,大发雷霆,用茜雪做了药引子,将其逐出贾府,实际上是贾宝玉对李嬷嬷发泄怒火。由此事可见,李嬷嬷倚仗自己是宝玉乳母的身份,全然不把宝玉和丫鬟们放在眼里,为所欲为,暴露出了她自私自利的嘴脸。

      第三件事是在书中第二十回,拄着拐棍谩骂生病在床的袭人。这段描写所用笔墨不多,书中做了这样的描写:只见李嬷嬷拄着拐棍,在当地骂袭人:“我抬举起你来,这会子我来了,你大模大样的躺在炕上,见我来也不理一理。一心只想妆狐媚子哄宝玉,哄的宝玉不理我,听你们的话。你不过是几两臭银子买来的毛丫头,这屋里你就作耗,如何使得!好不好拉出去配一个小子,看你还妖精似的哄宝玉不哄!”句句伤人心,以至于袭人先只道李嬷嬷不过为他躺着生气,少不得分辨说“病了,才出汗,蒙着头,原没看见你老人家”等语。后来只管听他说“哄宝玉”、“妆狐媚”,又说“配小子”等,由不得又愧又委屈,禁不住禁不住哭起来。从李嬷嬷这段动作和语言来看,她完全被刻画成一个泼妇的形象,与贾宝玉乳母应有的慈眉善目的形象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实在令人生厌。

      从这三件事上,我认为,李嬷嬷就是一个自以为有资本就可以胡作非为的人,自己已经有了年纪,却为老不尊,自损形象,难怪贾宝玉都厌恶她。同样是乳母,贾琏的乳母赵嬷嬷就得到了贾琏夫妇的尊重,不仅如此,贾琏夫妇还为赵嬷嬷的两个儿子安排了差事。

品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15)灯谜与命运

      在书中第二十二回写到节日之夜大家猜灯谜这一段。我当初阅读《红楼梦》的时候只是欣赏作者的编制谜语的文笔,并没有更多的想象。今天,当我阅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时候,看到书中之注解,方有恍然大悟之感。

      这一段主要写了七个人的灯谜,按照先后顺序分别是贾母、贾政、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和宝钗所出灯谜。灯谜的题材也是不拘一格,有一句话灯谜,有对仗式灯谜,也有诗歌型的灯谜。

      对于这几个人所杜撰的灯谜,我认为可以从灯谜的本意去理解,也可以将灯谜的含义加以引申去解读。

      贾母的灯谜:猴子身轻站树梢。

      我认为,通俗易懂,却不乏文采,易于被猜着,在这样大规模的家庭联欢会上出这种样式的谜语很适合,毕竟到了节日,大家以取乐为主嘛。谜底是荔枝(一种水果)。而书中的解读是:“树倒猢狲散”。我认为,这是一种引申的解读,不仅暗示贾府将来的命运,也可以作为一句警语,鞭策治家者要好生持家,方能避免家运败落。

      贾政的灯谜: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

      谜底是文房四宝中的砚台。出此谜语者,应该是读书之人,贾政作为贾府中的勤于读书之人,出此谜语,正合身份。我认为,这个谜语也能反映出贾政的人生追求。

      贾元春的灯谜: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谜底是爆竹。书中的解释:才得侥幸,奈寿不长,可悲哉!影射元春未来的命运。我认为,元春在节日里出此谜语,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与节日有关,并非想到未来的命运如何如何,因为谜底是爆竹,爆竹正是节日用品之一。元春的谜语无可厚非,而且与节日相衬。

      贾迎春的谜语: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

      谜底是算盘。书中解释为:此迎春一生遭际,惜不得其夫何!我认为,很有道理,算盘由一个个算珠通过不同的档位组合而成,算珠是任人拨弄之物,如果把迎春的命运看作是一粒算珠,那么她身不由己、任人欺凌的悲惨结局就可想而知了。

      贾探春的谜语: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谜底是风筝。书中解释:探春远适之谶也。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致流散也,悲哉伤哉!风筝一旦断了线,只能随风飘逝,飘向海角天边,这个谜语应该暗合探春远嫁时的情景:一番风雨路三千........

      贾惜春的谜语: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谜底是佛前海灯。书中解释:此惜春为尼之谶也。公府千金至缁衣乞食,宁不悲夫!我认为,这条谜语与惜春的性格喜好比较相符。记得在“送宫花”那一回中写道:只见惜春正同水月庵的小姑子智能儿一处顽笑,见周瑞家的进来,惜春便问他何事。周瑞家的便将花匣打开,说明原故。惜春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那里呢?”足见惜春小小年纪将逐渐将红尘看透,心向红尘之外,因此这条灯谜为惜春所写就不足为奇了。

      薛宝钗的谜语: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书中并未点名谜底是什么,也没有注解。我认为,宝钗采用一首七言律师写的这则谜语正式对自己未来婚姻的预测,薛宝钗在婚姻上第一选项是到宫中参加选秀,结果未能实现;于是退而求其次,在贾府中选择了贾宝玉,怎奈贾宝玉的心并不在她的身上,与她并没有夫妻之缘,即使是当林黛玉“魂归离恨天”的时候,薛宝钗实现了“出闺成大礼”的夙愿,与贾宝玉结为夫妻,但是贾宝玉的心依然没有放在她身上,足见其婚姻的失败与不幸。因此,薛宝钗的谜语实际上就是对自己未来命运进行了很好的注解。

品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16)茜雪的影射  

      书中第七回、第八回提到了一个丫鬟,所用笔墨并不多,但是她的结局却给读者留下了很深的悬念,她就是茜雪。

      描写茜雪的文字在此毋庸赘述,只是茜雪被撵出贾府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此,红学爱好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通过阅读,我不妨对茜雪这个人也进行一下粗浅的解读。

      茜,从字面解释:大红色。

      雪,是水或冰在空中凝结再落下的自然现象,或指落下的雪花。

       “茜雪”二字合起来可以解释为:大红色的雪。

      那么,自然界有这种颜色的雪吗?没有。作者又是为何要起这个名字呢?

      我认为,“茜雪”二字实际上影射了贾宝玉未来的命运。

      茜,红色,代指贾宝玉的笔名“怡红公子”。

      雪,指茫茫雪野。

      我记得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结尾处,贾宝玉一个人身披斗篷在白茫茫的雪地里越走越远,因此,我认为,茜雪影射的就是贾宝玉,而茜雪离开贾府与贾宝玉(怡红公子)独自走在雪地里有异曲同工之妙。

品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17)马道婆之恶

      马道婆在书中所用笔墨很少,但却能反映出她的品行。我认为就用一个字概括足矣。那就是:恶。主要表现在谋财、害命、两面三刀几个方面。

      谋财方面。

      第一次写的是马道婆哄骗贾母。要每日向庙里提供四十八斤灯油,结果贾母一测算,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虽然贾府不难于此,但是为一小儿(贾宝玉),如何服众?结果,贾母没有中计,马道婆见欺骗不成,于是又开始为自己的话打圆场,最后,到底是贾母一心为了宝玉着想,向马道婆提供了一日五斤灯油了事。

      第二次写的是和赵姨娘一起准备算计王熙凤和贾宝玉。为了达到目的,显示摸透了赵姨娘的心理,然后对其连哄带吓,结果,赵姨娘果然相信了她,要她帮忙除掉王熙凤和贾宝玉,而马道婆呢,看见赵姨娘已经中招,于是就开始向赵姨娘摊牌,除了向赵姨娘索取已有的体己之外,还要赵姨娘写下五百俩银子的欠契。

      害命方面。

      马道婆作为贾宝玉寄名的干娘,按说还是贾宝玉的长辈呢,但是为了和赵姨娘联手,为了得到钱财,她也不顾这种身份,而是看看白花花的一堆银子,又有欠契,并不顾青红皂白,满口里应着,伸手先去抓了银子掖起来,然后收了欠契。又向裤腰里掏了半晌,掏出十个纸铰的青面白发的鬼来,并两个纸人,递与赵姨娘,又悄悄的教他道:“把他两个的年庚八字写在这两个纸人身上,一并五个鬼都掖在他们各人的床上就完了。我只在家里作法,自有效验。千万小心,不要害怕!”可见,马道婆的心事如何地狠毒。俗语云,虎毒不食子。贾宝玉虽然是马道婆的寄名干儿,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亲人了吧,但是为了那几百两银子,马道婆还哪管什么亲人不亲人的,想出了最为拙劣的办法,准备直接置王熙凤和贾宝玉死地。好在有癞头和尚、跛足道士对着通灵宝玉念诵一番,使王熙凤、贾宝玉二人脱离此难。

      两面三刀方面。

      主要反映在马道婆拜见贾母时的表现与后来和赵姨娘联手谋害王熙凤、贾宝玉的表现方面。

      我读《红楼梦》多遍,每每读到这个章节时,总是对马道婆产生一种痛恨的想法。

品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18)小红的转机

      小红原名林红玉, 是贾府管家林之孝的女儿,在大观园里怡红院当差。因犯了贾宝玉、林黛玉的名讳,所以书中将其称之为“小红”。

      通过书中的描写,我认为小红是一位勤劳善良、心地豁达的女子,贾宝玉第一次知道小红,是在书中第二十四回,宝玉要吃茶,结果袭人、麝月、秋纹、碧痕等一时间都不在屋里的时候,小红的出场恰恰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为宝玉倒了茶。

      书中做了如下描写:宝玉见没丫头们,只得自己下来,拿了碗向茶壶去倒茶。只听背后说道:“二爷仔细烫了手,让我们来倒。”一面说,一面走上来,早接了碗过去。宝玉倒唬了一跳,问:“你在那里的?忽然来了,唬我一跳。”

      由此可见,小红的出现,对于贾宝玉而言是那么突然,作为怡红院的主人,连其中的丫鬟都不认得。相当于现在的某些管理者不认识手下的员工一样。

      那么小红为什么一直没有被贾宝玉发现呢?这段描写道出了其中的原委:宝玉一面吃茶,一面仔细打量那丫头:穿着几件半新不旧的衣裳,倒是一头黑鬒鬒的头发,挽着个□,容长脸面,细巧身材,却十分俏丽干净。宝玉看了,便笑问道:“你也是我这屋里的人么?”那丫头道:“是的。”宝玉道:“既是这屋里的,我怎么不认得?”那丫头听说,便冷笑了一声道:“认不得的也多,岂只我一个。从来我又不递茶递水,拿东拿西,眼见的事一点儿不作,那里认得呢。”

      由此可见,小红在被贾宝玉发现之前,都是在默默无闻地干着幕后的工作,就好像现在的职场一样,有的人干的工作都是在台前,而有的人干的工作是在幕后,在台前干工作的人就容易被管理者记住;而在幕后默默奉献的员工就很难被管理者发现。当然,这两种岗位上的员工在待遇上肯定是会有所不同的。这个道理古今皆同啊。

      小红在怡红院里很久了,不仅贾宝玉才刚刚认识;她还受到同行们的误解、排斥,例如秋纹、碧痕等就因为这次小红给宝玉倒了茶就开始用语言编排她,说她做巧宗,等等,后来,还出现了晴雯也编排她的情节,其实这些对于小红来说的确不公平,小红虽然进行了辩解,但是谁又肯听呢?

      小红在大观园内应该说是比较压抑的,首先是工作没做在明面上,都是幕后的,甚至连自己所在的怡红院的主人贾宝玉都不认识她;其次是遭到了同行的排斥。但是小红又是幸运的,她的人生转角就是贾芸的出现,贾芸出现以后,贾宝玉也认识了她,再后来她居然还有了一个岗位上的选择,那就是被荣国府的管家王熙凤看中,因为王熙凤很欣赏小红的办事风格和能力,于是立即将其调离贾宝玉所在的怡红院,这样,小红就不用再受到同行的排斥了,也不用听同事们的冷言冷语,在王熙凤手下办事,可以说是符合小红心愿的。再者,小红因为一方手帕与贾芸结缘,等到后来贾府败落之时,自己也寻到了人生的归宿,可以说是有一个比较理想的结局。

品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19)巧姐与大姐  

      本书的第二十七回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且说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并巧姐、大姐、香菱与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迎春因说道:“林妹妹怎么不见?好个懒丫头!这会子还睡觉不成?”宝钗道:“你们等着,我去闹了他来。”说着便丢下了众人,一直往潇湘馆来。

      本书的第四十二回中的描写:凤姐儿笑道:“到底是你们有年纪的人经历的多。我这大姐儿时常肯病,也不知是个什么原故。”刘姥姥道“这也有的事。富贵人家养的孩子多太娇嫩,自然禁不得一些儿委曲;再他小人儿家,过于尊贵了,也禁不起。以后姑奶奶少疼他些就好了。”凤姐儿道:“这也有理。我想起来,他还没个名字,你就给他起个名字。一则借借你的寿;二则你们是庄家人,不怕你恼,到底贫苦些,你贫苦人起个名字,只怕压的住他。”刘姥姥听说,便想了一想,笑道:“不知他几时生的?”凤姐儿道:“正是生日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日。”刘姥姥忙笑道:“这个正好,就叫他是巧哥儿。这叫作‘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要依我这名字,他必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

      第一段文字提到了巧姐、大姐两个人,巧姐应该是王熙凤和贾琏的女儿,巧姐的名字是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时候起的,而在二十七回以前,刘姥姥尚未第二次来到荣国府,在第二十七回中却出现了巧姐的名字,我读过之后实为不解,再者,王熙凤经常称呼自己的女儿为大姐儿,也就是巧姐(刘姥姥起名之后改称),那么大姐、巧姐同时出现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第二段文字描写的正是刘姥姥给大姐儿起名叫巧姐的理由和过程,从第二十七回、第四十一回的相关文字描述看,大姐儿和巧姐应该是一个人,如果这两个名字同时出现,又是什么原因呢?

      如果进行一番解释,只能说二十七回中的大姐儿是一位名叫傻大姐的粗使丫头,那么像傻大姐那样身份的粗使丫头又如何能有资格与李纨、凤姐、贾府三艳、薛宝钗等上等人一起在大观园内玩耍呢?这也是我读到这段时产生的疑问。

品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20)小红的品质  

      在书中,丫鬟小红是一个很值得记住的人物,我除了看书之外,还多次看了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对于小红(原名林红玉)逐渐有了新的认识。

      前一篇博文中已经提到了小红在贾府中岗位的变化,从而带来了人生命运的转机,那么是什么能为小红的人生带了如此巨大的转机呢?除了客观因素(机遇)之外,更重要的是小红的自身品质。

      在书的第二十七回有很大篇幅对小红的举手投足进行了描写,在我看来,不妨将其品质性格归结为以下几点:

      心胸豁达,不计小结。小红原本在怡红院,做着幕后的工作,默默无闻地就连怡红院的主人贾宝玉都不认识,这也罢了,对于她更为不公平的是,还是不时遭到晴雯、碧痕、绮霰等人的排挤、打压,而且还不容她申辩,就是这种情况下,小红也没有进行辩驳,而是装在心中,以忍了之。

      办事精明,干脆利落。这一点从王熙凤让她回屋里办一件事情和回来之后的口头汇报上就可以看出。给我留印象最深的就是小红向王熙凤汇报的把一段对话,而且还是在大奶奶李纨那里汇报的,面对两位主子级别的人物,她做到了镇定自若。一段精彩的汇报之后,就连一向对别人要求严格的王熙凤都笑着夸赞她。“好孩子,难为你说的齐全。别像他们扭扭捏捏的蚊子似的......”说着又向红玉笑道:“你明儿伏侍我去罢。我认你作女儿,我一调理你就出息了。”

      真心实意,心地善良。小红跟随了王熙凤之后,也就远离了晴雯等人的奚落、打压,我原以为小红的选择有些投机的成分,但是当我看到在狱神庙羁侯所中,对于身陷囹圄的王熙凤,小红依然是精心服侍,没有怠慢,当王熙凤气绝身亡的时候,小红的哭喊是那样的凄凉,那样充满着感情,我不由得为之动容(电视剧《红楼梦》第36集中的一段)。正所谓,好人终于好报,小红后来嫁给了因为一方手帕而相识的贾芸,得到了很好的人生归宿。

品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21)慈祥与宽容

      本书第三十八回中有这么一段: 

      贾母笑道:“我喜欢他这样,况且他又不是那不知高低的孩子。家常没人,娘儿们原该这样。横竖礼体不错就罢,没的倒叫他从神儿似的作什么。”

      这句话虽然字数不多,但是却能体现出贾母的慈祥、宽容,虽然在贾府里高高在上,晚辈们理应对贾母毕恭毕敬,在贾母看来,如果一味地追求那样,家里就没有亲情了,一味地追求礼数只能让家庭成员之间越来越疏远。如果有外客在场,礼数一定是要讲的,但是如果都是自家人,只要大的礼数不错也就罢了。

      我读过《红楼梦》多遍,对于贾母,我从不将其看作是一个封建礼数的卫道士,一个封建最高统治者的代表,相反,我认为,贾母是一位大事不糊涂、小事不拘细节的宽仁长者。

      抛开这本书,我们不妨看看今天的职场,在一个单位开会的时候,如果最高管理者总是摆出一副正襟危坐、高高在上的架势,那么谁还敢在会上发言呢,又何以去倾听员工的心声呢?

      那样的最高管理者听到的只能是员工们套话式的发言、违背自身意志的恭维,如果是那样,还要开这样的会有必要吗?倒不如像贾母那样,放下架子,与员工打成一片,让员工摆脱拘谨的心态,与员工自然而然就可以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了,单位的人际关系也会因此而变得和谐融洽,那样对单位的长远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品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22)妙玉之品性

      对于妙玉之品性,我认为寥寥数语难以说清。在书中妙玉的笔墨并不多,主要集中在第四十一回和第五十回中,在这两个章节中,第四十一回描写得最为集中。

      妙玉的品性(人品与性格)我认为可作如下概括:

      贫富分明。有人说,妙玉自命清高,视自己之外的人均为俗人,不放在眼里,实际上呢,当贾母一行来到栊翠庵时,她主动忙前忙后,招待贾母喝茶,而且言语之间透漏着谦卑。对于村妇刘姥姥呢,就因为一只茶杯被刘姥姥用过了,就不想要,甚至想砸碎完事。

      凡心未泯。妙玉即为出家之人,却没有落发,而是带发修行,说明她并没有完全出家,至少在思想上还没有完全脱离凡尘,再者,她对于同龄女子例如宝钗、黛玉等总是喜欢用冷笑的口吻说话,而对于贾宝玉则不同,也许是因为贾宝玉喜欢参禅悟道的缘故吧,她与贾宝玉说话向来投机,还有一件事,就是第五十回中,李纨派贾宝玉去栊翠庵讨要一枝红梅花这件事,贾宝玉呢真的就不负使命,顺顺利利就要来了一大枝红梅花,这要是放在别人去,可能要得来吗?

      陈水沏茶。书中第四十一回言道: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妙玉自以为梅花上的雪水无论放置多长时间都是干净的,于是将其珍藏五年之久,殊不知,水如果放的太久了,不但不洁,甚至都不适合饮用。由此可见,妙玉的性格孤僻到何等程度,就连林黛玉都了解她这一点。

      因此,妙玉的判词中写道: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品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23)真诚换真心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嬉游大观园,在书中是非常精彩的一章,电视剧《红楼梦》中也表现得非常到位。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遭遇和第一次进荣国府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因为偶然的机会,和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投缘了,于是才有了和贾母一起嬉游大观园的特殊待遇。

      不仅如此,在刘姥姥离开贾府的时候,还收到了贾府上下送给的钱物,用书中的话说“堆着半炕东西”。这么多的回赠礼物,仅仅是凭着刘姥姥的一张嘴和她带来的那些倭瓜野菜吗?

      我认为,并非如此。我通过阅读,认为,书中的刘姥姥是一位真诚朴实的老者,言语幽默,善于外交,精于打理生活。因此,她带着倭瓜野菜二进荣国府,是怀着真诚之心来的,还有一个理由,应该是对第一次进荣国府时得到资助的回报,因此说,刘姥姥这个人是知道感恩的,因此才有了后来挺身而出救了平儿和巧姐。

      既然刘姥姥是真诚的,那么贾府在回赠刘姥姥钱物的时候,是怀着什么心理呢?我认为,应该是出于真心才送给刘姥姥那么些礼物。以至于刘姥姥千恩万谢,念佛不止。

      在写送给刘姥姥礼物的时候,有这样的语言描写:刘姥姥忙赶了平儿到那边屋里,只见堆着半炕东西。平儿一一的拿与他瞧着,说道:“这是昨日你要的青纱一匹,奶奶另外送你一个实地子月白纱做里子。这是两个茧绸,作袄儿裙子都好。这包袱里是两匹绸子,年下做件衣裳穿。这是一盒子各样内造点心,也有你吃过的,也有你没吃过的,拿去摆碟子请客,比你们买的强些。这两条口袋是你昨日装瓜果子来的,如今这一个里头装了两斗御田粳米,熬粥是难得的;这一条里头是园子里果子和各样干果子。这一包是八两银子。这都是我们奶奶的。这两包每包里头五十两,共是一百两,是太太给的,叫你拿去或者作个小本买卖,或者置几亩地,以后再别求亲靠友的。”说着又悄悄笑道:“这两件袄儿和两条裙子,还有四块包头,一包绒线,可是我送姥姥的。衣裳虽是旧的,我也没大狠穿,你要弃嫌,我就不敢说了。”平儿说一样刘姥姥就念一句佛,已经念了几千声佛了,又见平儿也送他这些东西,又如此谦逊,忙念佛道:“姑娘说那里话?这样好东西我还弃嫌!我便有银子也没处去买这样的呢。只是我怪臊的,收了又不好,不收又辜负了姑娘的心。”平儿笑道:“休说外话,咱们都是自己,我才这样。你放心收了罢,我还和你要东西呢。到年下,你只把你们晒的那个灰条菜乾子和豇豆、扁豆、茄子、葫芦条儿各样干菜带些来,我们这里上上下下都爱吃。这个就算了,别的一概不要,别罔费了心。”刘姥姥千恩万谢答应了。平儿道:“你只管睡你的去。我替你收拾妥当了就放在这里,明儿一早打发小厮们雇辆车装上,不用你费一点心的。”

      通过平儿的直接表述和间接转述,足以说明,贾府对于刘姥姥这门“穷亲戚”的态度还是真心的。因为这一段的语言描写非常实在,并没有虚幻之词。

品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24)尤氏的品性  

      尤氏在书中出场的次数并不少,我读过《红楼梦》(通行本)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后,对尤氏也有了一些印象,总体看,尤氏其人,属于善良之人,只是在管理宁国府上没有建树。

      尤氏的第一种品性是懦弱。主要反映在两件事上,一是她知道秦可卿和贾珍之事以后,拿着那根可以称为“罪证”的簪子默默垂泪,以至于在秦可卿举行丧礼的时候,她因此气病了。二是当王熙凤知道贾琏偷娶尤二姐之后,到宁国府里大吵大闹,指弄得尤氏毫无办法,任凭王熙凤吵闹。

      尤氏的第二种品性是精明。主要反映在经贾母授权为王熙凤攒金庆寿这件事上,经过她的精心打理,生日庆典内容丰富,弄得近乎完美。因为尤氏知道生日庆典的幕后人物是贾母,于是首先通过鸳鸯了解贾母的喜好,这才是生日庆典成功的关键。

      尤氏的第三种品性是惜弱。这也反映在她主持王熙凤的生日庆典这件事上,她知道众人集上来的银子的分量是不同的,于是他将丫鬟、姨娘的银子在集齐之后又偷偷地还给了她们。

      尤氏的第四种品性是无主。没有主见表现在家庭方面,也就是宁国府内,面对丈夫贾珍的为非作歹,她毫无办法,甚至于连儿子贾蓉都管束不了,作为家庭主妇,真的有些遗憾啊。

品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25)黛玉的包容  

      本书第四十五回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就有蘅芜苑的一个婆子,也打着伞提着灯,送了一大包上等燕窝来,还有一包子洁粉梅片雪花洋糖。说:“这比买的强。姑娘说了:姑娘先吃着,完了再送来。”黛玉道:“回去说‘费心’。”命他外头坐了吃茶。婆子笑道:“不吃茶了,我还有事呢。”黛玉笑道:“我也知道你们忙。如今天又凉,夜又长,越发该会个夜局,痛赌两场了。”婆子笑道:“不瞒姑娘说,今年我大沾光儿了。横竖每夜各处有几个上夜的人,误了更也不好,不如会个夜局,又坐了更,又解闷儿。今儿又是我的头家,如今园门关了,就该上场了。”黛玉听说笑道:“难为你。误了你发财,冒雨送来。”命人给他几百钱,打些酒吃,避避雨气。那婆子笑道:“又破费姑娘赏酒吃。”说着,磕了一个头,外面接了钱,打伞去了。

      其中几次语言描写,我认为很能说明黛玉的性格。黛玉的性格也许大家都认为是比较刻薄,尤其是说话不让人,这一点,连贾府的丫鬟都深知。甚至因此不支持宝黛的婚姻,转而支持能够“善解人意”的薛宝钗嫁给贾宝玉。但是当我们读到这一段时,还能说黛玉的性格就是一味刻薄吗?

      答案是否定的。这段文字通过几次语言描写,恰恰说明了黛玉对下人的理解,对下人的宽容,同时也指出了贾府在管理家务方面存在的漏洞。但是,黛玉明知道上夜的婆子们设局却不予阻拦,反倒去理解她们,我想原因无怪乎是,黛玉认为这些上夜的婆子们也不容易,略微设一个赌局也可以消遣解闷,并无关大雅。因此,黛玉对于婆子们的这种举动采取了包容的态度。俗语云:水至清则无鱼。我想,作为知书达理的官宦小姐,林黛玉对这个道理也是熟知的。

      这对描写让黛玉的性格被刻画得更为丰满,我想,如果黛玉真的嫁给了贾宝玉,凭着她的聪明和才智,在治家上未必能输给薛宝钗,甚至要强于王熙凤。

品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26)鸳鸯的心灵 

      说到鸳鸯,她也就是贾府里的一位丫鬟。但是在丫鬟队伍里,鸳鸯却是笔墨较多的人物之一。为什么呢?因为她工作的地点在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身边,可谓职务很低,地位很高。

      处于这样的优越地位,鸳鸯却没有像社会上一些人那样有恃无恐,仗势欺人,相反,她处处替别人着想,甚至替别人掩饰,例如她在大观园中偶遇迎春的丫鬟司棋与潘又安幽会一事,不但没有向上报告,而且还替司棋掩饰了过去。

      我还佩服鸳鸯的一点就是她不畏权势,连荣国府大老爷贾赦的命令都敢违抗,对于贾赦逼婚宁死不从,在地位和富贵面前,她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操守。

      我每次读到鸳鸯的篇幅,总是被鸳鸯的美好心灵、善解人意的品格所打动。对于鸳鸯的评价,正如书中贾母所言:“有鸳鸯,那孩子还心细些,我的事情他还想着一点子,该要去的,他就要了来,该添什么,他就度空儿告诉他们添了。鸳鸯再不这样,他娘儿两个,里头外头,大的小的,那里不忽略一件半件,我如今反倒自己操心去不成?还是天天盘算和你们要东西去?我这屋里有的没的,剩了他一个,年纪也大些,我凡百的脾气性格儿他还知道些。二则他还投主子们的缘法,也并不指着我和这位太太要衣裳去,又和那位奶奶要银子去。所以这几年一应事情,他说什么,从你小婶和你媳妇起,以至家下大大小小,没有不信的。所以不单我得靠,连你小婶媳妇也都省心。我有了这么个人,便是媳妇和孙子媳妇有想不到的,我也不得缺了,也没气可生了。”

      由此可见,作为一个普通的丫鬟,鸳鸯的品格得到了贾府上下的认可,这实属不易,但更重要的一条就是鸳鸯金子般的品格是一贯的,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品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27)学诗看黛玉

      书中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对香菱向黛玉学习作诗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描写。所用笔墨之多,细节之详,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这一段之所以写得详细,我认为,原因无怪乎两条。

      首先是为了反映林黛玉的文才,毕竟前面已经写了“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其次是表现林黛玉教香菱作诗那种认真、负责的精神。

      林黛玉给香菱讲解作诗的技巧和奥妙,作为读者,读过这个章节之后也是受益匪浅,这也是读者的一大收获。

      也许很多人都认为林黛玉性格孤傲,言语尖酸,我认为,那些都是表面现象,林黛玉的内心是善良的,对朋友是坦诚的。从她教香菱作诗的那种认真负责的劲头就可看出,她应该是毫无保留地教香菱作诗。

      现实生活中,在为人处世的时候,就应该坦诚,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友谊;在做工作的时候,就应该认真、负责,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

品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28)大观园春秋

      我在阅读此书的时候,最喜欢大观园的章节,大观园的荣枯也不断地影响着自己的心情。大观园的荣与枯其实也正反映了园中那些年轻人的命运。

      当我阅读到贾宝玉、黛玉、宝钗等相继搬进了大观园的时候,我认为,那是年轻人走进了自己的一方乐土。这一阶段代表着生命的萌牙期。

      当我读到大观园中的人物越来越多,尤其是“争赋即景诗”那个章节,心中感到无比畅快。这一阶段代表着生命的繁盛期。

      当我读到“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去寻各自门”以及黛玉魂归天国的时候,心中感到很悲伤,因为这一阶段代表着生命的枯萎期。

      可以说,大观园的兴衰不但影射了贾府的兴衰,更是影响了读者的心情,这也是本书的一大成功之处。

      也许自己心理有些脆弱吧,每当身边的同事的调出与调入,我都会想到大观园的章节,心情也随之会受到影响。

品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29)聚散芦雪庵 

      每次读到书中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一段,我都会为那些人物感到高兴,因为那次起诗社几乎集合了大观园中的年轻主人(包括外来亲戚,例如李绮、李纹、薛宝琴、史湘云、香菱、邢岫烟)等,美中不足,缺少了不会作诗的迎春和喜欢作画的惜春。妙玉因为是修行之人,居然也为大家贡献了一枝栊翠庵里的红梅花。

      这次聚会不仅是大观园里海棠诗社活动的顶峰,也是这些无忧无虑的年轻人命运的转折点,也可以说是书中的一个高潮部分所在,在这次聚会之后,大家的命运也就各不相同了。正应了秦可卿托梦王熙凤时所说的“盛筵必散”。

      再说这次即景联句诗的主题:雪。雪是一种降落到人间之后不能长久的东西,也就是说以雪作为这次活动的主题,也预示着这样的美好生活并不能长久,即便是贾府这样的豪门望族,也最终摆脱不了盛极必衰的规律。

      再者,像未婚的探春、宝钗、黛玉、湘云、李绮、李纹、薛宝琴、邢岫烟等,将来都要为自己选择夫婿而奔忙,在那个媒妁之言、父母包办的年代,她们又有谁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呢?对于香菱而言,她在大观园里学习作诗、参加诗社应该是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随后的故事情节也证明了这一点。当我想到这些的时候,心中也不免为这些人物未来的命运产生一番感慨。 

品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30)袭人的荣耀

      书中第五十一回中写袭人回家为母奔丧一段,所用笔墨尤为细致,可以说将袭人的返家之旅安排得井井有条,无微不至。那么,袭人作为贾府里的一个大丫头,何以享受主家如此荣耀呢?

      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袭人的为人处世得到了贾府上下的认可,尤其是贾府里的几个重要人物----贾母、王夫人、凤姐对袭人可以说无可挑剔。

      袭人作为服侍贾宝玉的丫鬟,对贾宝玉照顾得十分精心,处处在意,不仅照顾贾宝玉的起居,甚至还以自己的人格来影响贾宝玉的处事,对贾宝玉屡次劝戒,虽然起不了做大作用,但是她还是经常那样做。

      袭人在与自己平级的丫鬟相处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忍让为主,例如与晴雯发生冲突的时候,她多半采用了忍让的态度。

      袭人虽然说是丫鬟的身份,但是由于工作场所的原因,她的身份并不低,从职责上,她有权指挥调度下面的丫鬟、婆子,有权对她们发号施令,但是,袭人从来没有以上级的身份对待她们,而且处处宽容她们,理解她们,因此,她的人品也得到了更下一层人员的认可。

      袭人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例如,她曾经和王夫人单独谈话,谈及正在成长中的贾宝玉的一些事情,让作为贾宝玉母亲的王夫人也深为感动,因此将她的待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综上所述,袭人在自己家里有事的时候能够得到贾府如此眷顾也就不难理解了。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