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网络图片)
《红楼梦》对联之感悟(1)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从观看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到1996年开始阅读《红楼梦》全文,不知不觉已经20余年的时光,在这20余年的时光里,通过生活的磨练,自己的阅历也逐渐在丰富,对小说《红楼梦》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书中的对联是很值得阅读的元素之一,每一副对联如果细细品读,也是受益匪浅。对于《红楼梦》中的对联,先前已有很多文学大家进行过剖析和解读,本人也不想赘述他们的观点,只想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来阐述自己的理解。
书中第一回提到一副对联,也就是“太虚幻境”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副对联不但具有讽刺意味,而且还道出了真与假、无和有之间存在的一种纠结的关系。在大千世界中,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从古至今也没有一个绝对的令人信服的结论,人们也一直在进行探索着。
莘莘学子寒窗苦读,为的是什么,归根结底是为了拿到一纸含金量很足的文凭,给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添加更加有利的砝码,以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水平。那么当一些几乎没有含金量的山寨货有时候也能起到同样作用的时候,对于寒窗苦读的学子而言,读书到底是否在走一条冤枉路呢?寒窗苦读与投机取巧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做好事帮助别人,是一种体现人间真善美的行为。有人说,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当我们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老师总是这样教导我们,让我们做一个乐于助人、品德高尚的人,这应该算是真理吧,但是当我们看到有的人做了好事之后,反倒被对方讹诈,甚至有的人为了救别人牺牲了自己,而得救的人却冷冰冰地转身离开等事情屡屡出现的时候,这种真理在我们的心目中又能产生多大的说服力呢?当我们看到做了好事之后竟然被对方讹诈这种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还不去改变原有的看法吗?
从以上两个例子看,真与假之间的确不应该是绝对的,虽然真善美是人类追求的主流,但有时候,假恶丑的影响超过了真善美,就像有些人所说,假话说一千遍也会变成真理。这也就形成了“假作真时真亦假”。
《红楼梦》对联之感悟(2)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红楼梦》第二回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这日,偶至郭外,意欲赏鉴那村野风光。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的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曰: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雨村看了,因想到:“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我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何不进去试试。”想着走入,只有一个龙钟老僧在那里煮粥,雨村见了,便不在意。及至问他两句话,那老僧既聋且昏,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
我认为,这副对联在书中实际上就是告诫已经在官场上有了前科的贾雨村,是一副警示性的对联。其含义是:当一个人已经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财富的时候,他仍然贪得无厌,利令智昏,等到触犯法律走向犯罪深渊的时候方才幡然回复,但为时已晚。
有一句俗语叫做“贪婪成性”,经常来概括形容那些贪得无厌之徒,这也指出了人具有的一种劣根性,只不过是不同的人,对于贪婪的控制能力不同而已,控制得当,即为合法所得;失去控制,即为不义之财。
从古至今,贪得无厌之徒几乎历朝历代都有,别的不说,清朝的和珅,论家产已经达到了富可敌国的地步,但是他仍然不肯罢休,总以为无人敢动他,结果乾隆皇帝晏驾之后,他很快被嘉庆皇帝抄家,处以极刑。这个时候,纵然他后悔,又有什么用呢?
反观当今之人,哪一个即将被处以死刑的人临终的时候不是痛哭流涕,翻然悔悟,可是这样的后悔有用吗?早知今天的悔悟,为何当初自己不去约束控制自己呢?换句话说,造成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于他们自己在当初没有更好地认识自己,约束自己,以至于一步步滑向毁灭的深渊,他们的下场不会有人同情的,他们的毁灭只能让百姓拍手称快。
因此说,在《红楼梦》第二回中提到的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实际上就是一句警句,在告诫贾雨村的同时,也在警示大家:人生最难买到的药就是后悔药,该收手时就收手,否则将遗憾终生。
《红楼梦》对联之感悟(3)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红楼梦》第一回中:雨村吟罢,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曰: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恰值士隐走来听见,笑道:“雨村兄真抱负不浅也!"雨村忙笑道:“不过偶吟前人之句,何敢狂诞至此。”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这副对联的寓意很多,但只从字面来解读,是很容易理解的。无论是晶莹剔透的美玉还是光彩夺目的金钗都因无人能识而被困于牢笼一般的“椟”和“奁”中,那是怎样一种怀才不遇的郁闷心情啊。贾雨村通过对这两种物件遭遇的描写来抒发自己深陷无名、怀才不遇、希望有朝一日大展宏图的心情。
以前,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我曾学过韩愈的《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正如韩愈所言,无论是什么朝代,光有经天纬地之财、安邦定国之志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伯乐去发现,一切都是空谈。
萧何月下追韩信;祁黄羊内举避亲、外举不避仇;鲍叔牙举荐管仲;徐庶走马荐诸葛;欧阳修让苏轼“出人头地”。这些都是举荐和发现人才的例子,通过举荐和发现,我们的史册中才写进了韩信、管仲、诸葛亮、苏轼等一大批赫赫有名的人物。
这副对联在今天,可以反映出人才的挖掘与使用中存在的一些现象。有一天,我上网看到这样一组图片,反映的是一些本该星光闪耀但却仍然默默无闻的配角演员,如果看看他们曾经出演的很多让人记忆深刻的角色,本应该成为镁光灯下的大明星,但是为什么事与愿违呢,因为有圈子里的“规则”使然。
在这方面,古今皆同。事实证明,一个人要想成为人才,光有自己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那些“高人”看好你,你再有雄才大略,再有无限忠心都是空谈,也只能成为在椟中求善价的“玉”和在奁内待时飞的“钗”。
《红楼梦》对联之感悟(4)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红楼梦》第五回中:当下秦氏引了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抬头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画的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不看系何人所画,心中便有些不快。又有一幅对联,写的是: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对于这副对联,很多人都已经做了解读。有人从小说本身的角度解读,有人从当时的社会思想角度去解读,也有人结合当今去解读。
我每一次读《红楼梦》的时候,也喜欢去思考这副对联所表达的含义,读《红楼梦》不能一味地沉溺其中,如果跳出小说的圈子去阅读,也会大有收获。
对于这副对联,我喜欢从做人与做事方面去考虑。
现在,很多学者在讲课的时候都会说,做事先要学会做人。做人的确是一门学问。人活一辈子,学习始终贯穿其中。小时候,我们向父母长辈学,向兄弟姐妹学;上学以后,我们向老师学,向同学学;走向社会以后,我们就应该向社会学,向单位的同事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我们的阅历,使我们不断走向成熟。
这副对联中的“学问”和“文章”实际上指的就是学习,人生天地间,世事、人情是我们必须接触的,如果不把“世事”、“人情”作为学习的对象,那么我们的人生就是不完美的人生。
一提到“世事”、“人情”,有人就会同“圆滑世故”相联系,我认为这是不对的。试想,如果一个人对人情世故毫不知晓,又何以在社会上与他人相处,还要去谈什么做大事呢?久而久之,这个人就会被社会所孤立,甚至抛弃。
因此,我认为,《红楼梦》中的这副对联从一个角度看,应该是对做人的一种告诫,值得我们细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