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唐兆兴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54768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红楼梦》读书感悟(40岁时阅读)1-41篇

已有 10173 次阅读2017-8-21 04:53 |个人分类:《红楼梦》读书感悟|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红楼梦》读书感悟(40岁时阅读)1-41篇_图1-1

(网络图片)

再读《红楼梦》(1)昔日的结缘

     说到《红楼梦》这本书,可以说是我所读过的课外书中次数最多的一本,最初接触这本书是在初中、高中时代的课文中,记得当时所学的两篇课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和《林黛玉进荣国府》。再就是1987年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上演和以后的重播,我只要有机会就会收看,百看不厌。这是我与《红楼梦》最初的缘分。

     后来,在暑假的时候,闲暇无事,我就从邻居家借来了小说《红楼梦》,利用一个假期看完了第一遍,大学毕业以后,在1996年5月,自己上班以后,到书店购买了一本《红楼梦》,每逢工作之余就开始阅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从书中品味到了百态人生,品味到了人间冷暖,每读完一遍,感受都是不同的,自己离开校门之后,走向社会,接触到的人和事越来越多,仔细想想,《红楼梦》这本书中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不正是社会的缩影吗?虽然时过境迁,但是人世间的纷乱复杂、悲欢离合、嬉笑怒骂等等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如此啊。

再读《红楼梦》(2)品味好了歌  

      《红楼梦》第一回中提到一首《好了歌》,记得当时在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开篇也出现了这首歌,不过当时由于年龄和阅历等原因,没有那么深的体会。今天,当我再一次读到《好了歌》的时候,不由得思绪万千,放眼百态人生,体会世间冷暖,这篇《好了歌》将人生百态、世间炎凉刻画得是多么淋漓尽致啊。

      当今社会,人们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在奔波、劳碌着,那么,这么无休止的付出到底为了什么?有人说,为了功名利禄;有人说,为了老婆孩子;更有人冠冕堂皇多说,为了伟大的事业云云。其实,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奋斗是生存之本,无可厚非。但是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看透人世间的本质,才不枉活一生,才能制定自己奋斗的目标。

      人生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好了歌》作了最详尽的诠释。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也许有人认为,《好了歌》描写得过于夸张,但是,我们回过头来仔细想想,当官的能一辈子都当官吗?当这种人一旦呼吸停止,等待他(她)的和普通百姓一样就是一个坟头,古往今来,为自己修建豪华墓葬的人大有人在,那些人想让自己死后也成为王侯将相,但是他(她)们可曾想到,后来的人会将其豪华墓葬以考古的名义发掘出来,谁还管墓主人生前的威严呢?人们只知道一味地赚钱,疯狂地赚钱,甚至不择手段,等到他们拥有的金钱堆积如山的时候,甚至他们都未曾体会到实现金钱价值的时候,积劳成疾甚至锒铛入狱就是他们的结局;再恩爱的夫妻当一方故去之后,另一方也会因为时间逐渐抹平思念的创伤而重选择新的生活;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作为长辈,总是惦记着儿孙,呵护他们,关心他们,但是作为子女能够经常“回家看看”的又有多少呢?写到这儿,我在想:自己有时候因为工作太忙,经常以这个理由作为不经常去看望父母的托词,实际是不对的,有时候实在不能去看望,打个电话也是可以的,这很值得我反思,甚至说,每当父母知道我要出差的时候,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表面上是唠唠叨叨,实际上每一句话都是对我的关爱呀。读了《好了歌》之后,我们不妨仔细想想,如果把它当作对人生的一种鞭策,那么,我们一定会走出更加精彩的人生。

再读《红楼梦》(3)晓旭与黛玉

      在读《红楼梦》的时候,每当我读到林黛玉的章节之时,眼前就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的形象,也许是自己电视剧看得太多的缘故,当我读到《林黛玉别夫进京都》一章时,随着目光在文字上的移动,电视剧中的情节仿佛又浮现眼前。有人说,林黛玉就是陈晓旭,陈晓旭是为了林黛玉而生,我比较赞成这样的说法。

      遥想当年,为了拍摄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剧组费尽千辛万苦,从全国各地挑选了一批优秀演员,虽然他们(她们)当时几乎不是明星,但是这批演员为了演好《红楼梦》,苦练琴棋书画,努力向书中的人物靠近以致于融进了书中。所以当电视剧上演的时候,观众百看不厌,以致于将《红楼梦》中的人物能够直接与演员对上号。在诸多版本的影视剧《红楼梦》中,我认为最能胜任林黛玉的莫过于已故的陈晓旭。

      说到这儿,就不能不说其中的缘由。当时为了拍好1987版《红楼梦》,演员被选拔上来以后,集中学习琴棋书画很长时间,因为剧中的人物是需要这些技艺的,当时的演员为了能够胜任角色,宁可自己勤学苦练,而没有像现在的演员动不动就用替身,可见当时的演员是多么敬业呀。其实,我们平日里做工作也是如此,例如写文章,以前在信息并不发达的时候,作者都是凭借自己的思维来写作,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创,如今,信息时代到来了,有的人一写文章就去上网下载,这与演员频繁使用替身有什么区别?换句话说,就是造假,造假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变成《红楼梦》中所写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作为一名演员,陈晓旭能够将自己融入所扮演的角色之中,因此才能留名后世;作为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有的人遇到问题就去想旁门左道,而不是自己开动脑筋,总想借助他人之力,甚至将抄袭与剽窃作为一种习惯,那么世界上的原创还能有多少啊?

再读《红楼梦》(4)谈谨小慎微  

      黛玉进贾府这段我在高中时代作为一篇课文学过,记得当时老师讲过,当林黛玉知道外祖母家与别处不同,又加上所见前来接她的这几个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所以采取了“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来约束自己。

      说到这儿,那么黛玉这种谨小慎微的态度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我喜欢这种态度,无论做什么事情,应对什么情况,绝对不能鲁莽行事,那样最终吃亏的只能是自己。在职场中更是如此,例如,某位大学生刚刚来到一家单位工作,对这家单位完全陌生,那么他进这家单位的情况与林黛玉进贾府又有什么区别呢?这个时候就需要自己采取谨小慎微的态度,逐渐熟悉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则,逐渐适应工作的脉络与节奏,这样才能使自己尽快融入这个团队。反之,如果新到一家单位刚刚开始就我行我素,天马行空,结果是什么呢?只能是到处碰壁,受人非议,更何谈去融入这个团队呢?

      我所在的单位近年来每年都有应届大学毕业生前来工作,由于这些年轻人采取了这种谨小慎微的态度,加之他们具有的素质和能力,不久就和单位的“老人”打成了一片,而且很快地进入到各自的工作角色中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逐渐发挥出了他们的聪明和才智,成为单位不可缺少的新生力量。

      从这里可以看出,林黛玉进贾府所采取的谨小慎微的处世态度是可取的,为她以后在贾府立足打下了人脉基础,在现代职场上,采取这种态度,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将使即将拼搏在职场上的人们受益匪浅。

再读《红楼梦》(5)伪善说雨村

      在《红楼梦》中,贾雨村并不是一个主要人物,但是他的几次出现却与贾府的兴衰变迁有着关联之处。我不想以红学家的角度对其评判,只想谈谈自己对这个人物的一些看法。

      贾雨村在书中刚刚出现的时候,是一个栖身葫芦庙的穷秀才,卖字为生,后遇甄士隐周济得以上京赶考,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他也命运多舛,仕途几起几落,后来黛玉之父林如海将其介绍给贾府,才有了靠山。贾雨村在其时起时伏的人生轨迹中所表现出的性格是很值得研究的。

      有人说,贾雨村的性格十分虚伪,我并不这么看,别的不说,单说她得知英莲(恩人甄士隐之女)丢失,而自己正当官服加身得意之时,说:“不妨,我自使番役务必探访回来。”后又遣人送了两封银子、四匹锦缎,答谢甄家娘子,又寄一封密书与封肃,转托问甄家娘子要那娇杏作二房,封肃喜的屁滚尿流,巴不得去奉承,便在女儿前一力撺掇成了,乘夜只用一乘小轿,便把娇杏送进去了。雨村欢喜,自不必说,乃封百金赠封肃,外谢甄家娘子许多物事,令其好生养赡,以待寻访女儿下落。从这件事上看,贾雨村应该是真心想帮助甄家寻找英莲,而且他还知道答谢甄家,足见其尚有报恩之心,这也是他善良的一面。

      初涉官场,他遇到了薛蟠致人于死地的命案,并不掌握官场潜规则的他命令发签拿人,从这个动作描写上看,他也想做一个清官、好官,后来门子的眼色使其狐疑不定以致于收回签子,这说明他开始对官场产生了怀疑,明明案情很清楚,却无法办案,于是他向门子打听缘由,等到他拿到门子给他的“护官符”之后,开始顿悟,从而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这个时候,他不再是愤青一族,而是一个开始圆滑世故、明哲保身的官场老手了。这个时候,他知道了自己恩人女儿的下落,但是他哪里还想到昔日甄家的恩情,早已将其抛之脑后。他想的是如何依靠贾府这座大靠山实现自己的仕途了。判断葫芦案一事反映出贾雨村在官场规则的作用下性格开始发生了转折,逐渐成为了一名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贾雨村的性格中还有虚荣的一面,当他知道门子就是昔日自己栖身葫芦庙中的沙弥后,觉得自己的出身背景被别人掌握,实在不妥,于是想了个办法“杀人灭口”,这件事情也反映出了贾雨村的爱慕虚荣以致于到了阴险的地步,这种性格是十分可怕的,凸现出了人性的弱点。

      那么,贾雨村天生就是一个伪君子吗?非也,实在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使然,铁铮铮的事实告诉他:要么做大官,要么做百姓,两者水火不相容。贾雨村能够从一个有善良之心的人变成了一个口是心非、道貌岸然、阴险狡诈的伪君子,这不能不说外部力量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再读《红楼梦》(6)判词写人生  

      《红楼梦》中曾经提到人物的判词,所谓判词就是对一个人的命运用诗词的方式做的总结概括。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通过判词得到了体现,读到这里,我不禁在想: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的判词又是由谁来书写呢?

      《红楼梦》中写了太虚幻境,在那里,人物的最终命运一目了然,看过人物的判词之后,我并非想对号入座,但是我认为判词表面上是刻画的某个人物,实质上是对社会现实淋漓尽致的反映。

      人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社会的细胞,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人生轨迹,如果将人生轨迹加以记述,这就是人生的判词。所以说,人生的判词归根到底是由每个人自己书写的,因为脚下的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如果想将自己的判词写得华美,那么就需要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再读《红楼梦》(7)贤字话袭人

      袭人是小说《红楼梦》中一个很重要的人物,虽然她不是千金小姐,但是在小说中她的篇幅并不算少。作者曹雪芹对于袭人的概括除了判词之外,还用了一个“贤”字。

      对于这个“贤”字,我的理解是贤惠。对于袭人的评语已经有很多版本,我也不想赘述。我只想从一件事情上评说袭人。那就是在贾宝玉夫妇潦倒的时候,遇到了已经成家嫁给了优伶蒋玉菡的袭人,袭人并没有用势力的眼光来对待贾宝玉夫妇,依然称呼“宝二爷、宝二奶奶”,而且在生活上给予了贾宝玉夫妇无微不至的照顾。

      从这件事情上我看到了袭人的可贵品质,她出身贫苦,后被卖到贾府当丫环,由于她的贤惠、识大体,深得贾府上下器重,在贾府的生活应该说是比较舒适,后来贾府败落,她被迫离开了贾府,嫁给了贾宝玉的好友蒋玉菡,有了属于自己的家,结局也是比较好的。

      当她遇到了已经潦倒的昔日的主子,如果是现在,恐怕贾宝玉夫妇早就被抛弃了,因为贾宝玉已经一贫如洗了,用某种思维看,已经没有交往的必要了,以免给自己招惹是非,正所谓“人走茶凉”,但是袭人没有这么做,她不顾昔日的主子已经一贫如洗,仍然悉心照料贾宝玉夫妇的生活,这是多么善良的品格啊。如果将这件事情拿到现代社会,别的不说,有多少人在领导还在任的时候,唯唯诺诺,言听计从,一旦领导退居二线之后,他们就立刻改变了嘴脸,甚至中断联系。

      有人说,患难朋友才是真正朋友。一个人在做高位之时,家中人头攒动;当他变成一介平民之后,还有几人愿意和他来往呢?袭人的品质可以说是黎民百姓心地善良的真实体现,就凭这一点,袭人配得上一个“贤”字。

再读《红楼梦》(8)行善无大小 

      刘姥姥在《红楼梦》中并非一个大人物,曹雪芹对她也没有太多浓重的笔墨,只是描写了刘姥姥三进三出贾府的经历。刘姥姥这样的贫苦之人居然能进出官宦豪门,而且与其确立了亲戚关系,这与其深厚的社会阅历、得体的外交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在我看来,贾府里与刘姥姥最投缘的人应该是那位曾经不可一世的“凤辣子”----王熙凤。记得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见到的最大的官就是大管家王熙凤,虽然没有受到热情接待,但也未空手而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受到了包括王熙凤和贾母这样的元首级人物在内的贾府上下的热情接待,满载而归,而且还为王熙凤的女儿取了名字----巧姐;当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时,看到了贾府已经衰落,王熙凤此时已经命悬一线,巧姐也处境险恶,这时候刘姥姥毫不迟疑地决定带巧姐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从王熙凤与刘姥姥的三次交往中,可以看出,王熙凤虽然在贾府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对于刘姥姥这样的贫苦之人,她虽然刚开始并不放在眼里,但是仍然能给刘姥姥在生活上以周济,使得刘姥姥这位贫苦而且善良的老人记住了王熙凤乃至于贾府的恩情,虽然说第一次只得到了王熙凤赏的二十两银子,但是这二十两银子对于一个贫苦的庄户人家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对于改变生活的状况是大有帮助的。因此说,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时,王熙凤只是礼节性地给了她恩惠,甚至并没有把刘姥姥这个人放在心上,但是刘姥姥是一位懂得报恩的善良的老人,她就这样记住了王熙凤的恩情。也就是说,王熙凤在贾府虽然骄横跋扈,得罪了很多人,但是就因为她不经意地周济了刘姥姥这样一位贫苦的村妇,才不至于到后来贾府衰败、自己女儿身处绝境时一筹莫展,才有了后来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时的报恩壮举。

      从王熙凤与刘姥姥的交往这件事上,我想起了一句古话:“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是啊,人都是有人性的,知恩报恩感恩是人的一种美德,《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正是这样的一个人,她受到了荣国府的周济,逐渐改变了自己生活面貌之后,当她得知荣国府遭难、恩人身处绝境,便义无反顾、挺身而出,营救自己的恩人。经常行善事,对自己有百利而无一害,所以说,行善无大小。

      不过我们现在行善事应该改变方式,免得碰上讹诈的人,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不要直接对他们采取行动,打电话报警也是行善。

再读《红楼梦》(9)多面王熙凤  

      在《红楼梦》中,王熙凤是一位重要人物,暂且不说她在贾府中的显赫地位,如果从人物性格来评价,我认为,王熙凤具有多面性格,也就是说,她的性格并不能用简单的“好”与“坏”来评判。

      体现在她三次对待刘姥姥的态度上。她从“高高在上”、“以礼相待”到“好言相求”,应该说每一次的态度都不是虚伪的。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她根本就没瞧得上这个乡下人,看在王夫人的面子上带答不理地地打发了;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因为碰巧贾母得知,十分欢喜,于是,善于审时度势的王熙凤立即和刘姥姥“亲热”起来,满嘴“姥姥长、姥姥短”地叫着,赠送许多金银不说,而且还委托刘姥姥给女儿起名;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之时,正逢荣国府败落,巧姐遇险,她已经顾不得面子了,向刘姥姥苦苦相求,搭救巧姐。每一次表现出来的都没有掺假,至少,刘姥姥给她的女儿起的名字,后来被她采用了。这三种态度体现出王熙凤性格复杂的真实性。

      体现在她对贾瑞的态度上。贾瑞初见王熙凤,起了淫心,被精明的王熙凤察觉,刚开始王熙凤设计戏弄贾瑞,为的是让他悔改,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王熙凤一开始就要弄死贾瑞,从书中可以得出结论。再后来由于贾瑞不思悔改,变本加厉,因此才上演了“王熙凤毒设相思局”一幕。从这件事上,我认为,王熙凤并非完全的蛇蝎心肠。

      体现在她对待宝黛的爱情上。王熙凤对于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感情采取的是支持的态度。从书中多处情节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至于后来采用调包计策,我认为,王熙凤已经无能为力了,因为她纵有三头六臂,也敌不过上方的旨意,要知道,远在宫中的贾元春支持的是贾宝玉和薛宝钗,因此说,王熙凤在宝黛之间并没有起负面作用,相反,她是支持宝黛爱情的。至于说扼杀宝黛爱情的旧势力,王熙凤并不属于这个行列,这是体现她的善良之处。

      体现在她协理宁国府这件事上。秦可卿死后,宁国府乱成一团,急需一位精明强干的管理者出山,这个时候,王熙凤从贾珍手中临时接过管理大权,短短时间内,对宁国府在管理中存在的诸多弊端进行了梳理与纠正,下人们虽然怕她,恨她,但还是暗暗佩服她的管理才能,这充分体现了王熙凤精明强干之处。

      体现在她放高利贷上。作为贾府的大管家,王熙凤掌握着财经大权,于是她就利用职务之便,向外放高利贷,自己捞取好处,赚取体惜,甚至连丈夫贾琏都全然不知,这件事情反映出了王熙凤的好利专营,属于负面性格。

      体现在对待尤二姐问题上。王熙凤害死尤二姐这一部分应该是比较“精彩”的,而且王熙凤采取了环环相扣、不漏声色、杀人于无形的手段,将尤二姐残害致死,甚至又唆使张华告状、派人灭口等,体现出王熙凤的心狠手辣的残忍一面。

      从以上几点足以反映出王熙凤的多面性格,不但是王熙凤,哪个人没有两面性格呢?就好像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人亦是如此,所以,我认为看待一个人,不要单纯地用好与坏来下结论。

再读《红楼梦》(10)烈女说晴雯

      前不久,我看电视的时候,看到晴雯的扮演者张静林(安雯)坚决为已经入狱的丈夫偿还巨额债务的事情。联想到小说《红楼梦》中晴雯的命运,不由得感概万千。

      晴雯在书中并非主要人物,但是她的存在却为红楼女子增色不少,使红楼女子的性格更加丰满,更加鲜活。

      在书中,晴雯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她遭人诬陷却又孤立无助,但是晴雯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对于各种外部势力,她毫不畏惧,敢于和王善保家的那种有点儿来头的人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表现出了她性格上的刚烈,所以我想用“烈女子”来形容晴雯。

      现实生活中,真正像晴雯那样的女子又有多少呢?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又有多少像安雯那样对已经身陷囹圄的丈夫不离不弃,并且毅然依靠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其偿还巨额债务,安雯的这种精神与其扮演的晴雯又何其相似啊。

      从晴雯身上,我读到了人性中的真善美,也读到了促使晴雯“寿夭多因诽谤生”的假恶丑,晴雯的刚烈性格如果在今天,还能有多大的生存空间呢?

再读《红楼梦》(11)金哨与囚犯

      2012年2月16日,在中国足坛反赌扫黑行动中,原著名国际足球裁判陆俊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半,昔日的叱咤绿茵场的判官今日已成法律审判的对象,变成了阶下之囚。

      这件事情让我联想到《红楼梦》中的一段话: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书中仅用寥寥数语便道出了人世沧桑。

      《红楼梦》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从兴到衰淋漓尽致地演绎了人世的一幕幕悲喜剧,今天的人们呢,同样逃脱不了这种看似戏弄人的法则。

      当年的陆俊是何等的威风,今天的他又是何等狼狈,同样一个人,有时候一夜之隔就能使命运发生逆转,在当今社会屡见不鲜。

      有人看《红楼梦》,看的是爱情,看的是悲剧,看的是奢侈等等,我看的却是《红楼梦》一书对人情冷暖的真实演绎,我认为,如果将书中的人情冷暖看透,那么在现代社会上演的那一幕幕就不足为奇了。

      有时候,命运似乎在戏弄人,例如,一个女子,昨天还是频频上电视、面对鲜花掌声的商界女强人,今天就是即将面对死刑的囚犯;昨天还是正襟危坐、发号施令的什么什么大人物,一夜之间就可能走上被告席,接受法律的审判。

      那么,到底是命运在捉弄人吗?非也,每个人脚下的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欠下的债迟早是要还的,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裁判靠假球黑哨操纵比赛,那么他由此欠下了违法乱纪的债,需要靠什么还债呢?靠的是他的人格、尊严、财产和自由等等。

      当我们读了《红楼梦》之后,再和现在的一幕幕联系起来,我们应该认识到,只有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宰者,命运需要靠自己来把握,最终才能不被命运无情的捉弄,才能活出有意义的真实人生。

再读《红楼梦》(12)迷途当知返

      读到《红楼梦》中“王熙凤毒设相思局”一章时,看到贾瑞的最终结局,不觉想到“迷途知返”这句话。其实,在《红楼梦》中,当贾瑞第一次被王熙凤哄骗没有得手时,他如果能够知错就改,也就不至于执迷不悟,进而再一次受到王熙凤的制裁,最终一病不起,命丧黄泉。

      我认为,王熙凤在发现贾瑞对其起色心之初,并没有一下子想置其于死地,而是通过一次欺骗是的告诫劝其改正,如果贾瑞能够接受王熙凤的这种告诫,知错就该,也就不会因此丧命。但是贾瑞色心不死,对王熙凤的第一次告诫置若罔闻,结果呢越陷越深,当王熙凤察觉贾瑞不知悔改之后,就开始进一步对其进行制裁,这也正是贾瑞最终丧命的原因。

      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充满各种各样的诱惑,如果在诱惑面前,人们能够判断是非,迷途知返,也就不至于会锒铛入狱甚至命丧刑场。每当我看到一些死期临近的贪腐之人痛哭流涕地写《悔过书》的时候,我想,那个时候他们是在真正地忏悔,但是悔之晚矣。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做到“迷途知返”,反而越陷越深,最终和贾瑞一样早早地到阎王爷那儿报到了。

      所以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我们发现自己在走弯路的时候,需要的是及时纠正,否则就会一错再错,错上加错,从而导致自己人生里程的提早终结,无论是谁,都应该记住这句话,迷途当知返。

再读《红楼梦》(13)元春的幸福

      贾元春作为贾府的长女,被选进凤藻宫,对于贾府来讲真实天大的喜事,就连秦可卿都把这件事托梦给王熙凤。嫁入宫廷,在外人看来应该是最大的幸福,但是贾元春真是这么看吗?

      非也,元春省亲奢华的背后就是她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与悲哀,不然怎么能说自己到了“那见不得人的地方”呢,有人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其实对于嫁入宫廷这件事,贾元春自己是最清楚的到底是不是得到了真正的幸福,其他人呢,都羡慕她命好、造化大,并不能体会贾元春身居宫闱的苦处,相反,贾府正是利用贾元春才选凤藻宫而更加得势,也就是说,贾元春不但自己没得到幸福,反而成了家族得势的砝码,也为自身的命运埋下了隐忧。

      从这件事上,我们再把目光转向当今社会,有很多女子总是渴望加入豪门,穿金戴银,认为那样才不枉活一生,才得到了真正的幸福,实际上这样真的就幸福了吗?我记得,有一个女孩儿,与一富豪子弟相识、结婚,本来想自己成了阔太太,高人一等,结果呢,结婚以后,在婆家几乎成了提线木偶,每天需要按照时间起居,就连随意坐在沙发上都要受到限制,生活上毫无自由,在经济上,更是完全受婆家支配,更别说挥金如土了,这种婚姻算得上幸福吗?还有的女子嫁入所谓豪门,完全成了人家的使唤丫头、生育工具,甚至连点儿尊严都没有,尽管到了外面打扮得很入时,乘着豪华轿车,去着高级饭店,但是苦处又有谁能知晓呢?

      婚姻来自缘分,幸福更来自缘分,只有真正的有缘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如果非要刻意去得到什么,即使得到了,那也只是表面文章,实际上自己仍然一无所有。  

再读《红楼梦》(14)姻缘的错过  

      柳湘莲在《红楼梦》中并不算什么重要的人物,他的出场次数也不多。我在读到柳湘莲的章节时,对他的命运感到惋惜,他本来可以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但是在关键时刻,他错过了,他辜负了尤三姐对他的一片痴情,导致三姐自刎殉情,而他也遁入空门。

      说到姻缘,我想谁都不会陌生,姻缘需要很多因素才能形成。缘分是最主要的因素,大家都知道,缘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那么姻缘就是婚姻的缘分,同样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薛蟠本来想给浪迹江湖的柳湘莲成一个家,以报答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恩情。而柳湘莲也默许了此事,随后薛蟠等人给他介绍了尤三姐,柳湘莲满口答应,并将佩剑当作定情物送给了尤三姐,本来是好的开端,但是柳湘莲听贾宝玉介绍尤氏姐妹之后,顿感后悔,于是将定情物索回,尤三姐此时心灰意冷,拔剑自刎殉情。柳湘莲以为尤三姐也不过是粉尘女子之流,却不想尤三姐真正钟情于他,当看见尤三姐自刎的时候,柳湘莲悔之不及。

      通过阅读这个章节,我认为,姻缘是不可错过的,一旦错过,可能将遗憾终生,遇到钟情于自己的人说起来并不容易,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在姻缘的处理上绝对不能鲁莽,如果柳湘莲能够再进一步了解尤三姐的情况,也就不会造成后来的悲剧。当今社会,如果说两个人在大学、工作单位等场合相识,一旦投缘就会发展成相知、相恋、相爱、相守。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真正能打动自己的人并不多,如果一旦遇到了那个令自己怦然心动的人,就不要轻言放弃,要勇敢地去追,否则一旦错过,即使将来自己仍然能够建立家庭,另一半也未必就是最令自己心动的人。

再读《红楼梦》(15)好心得好报  

      平儿在《红楼梦》一书中只是众多丫环中的一员,但是她出场的次数却很多,书中用了一个“俏”字来形容她,其实,我通过几件事对她的人格进行了剖析和总结,那就是她有一颗善良、公正的心。

      在虾须镯事件中,平儿为了避免闹得鸡飞狗跳的混乱局面,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方法,悄悄地进行了处理,就连贾宝玉为了这件事都对她感激不尽。

      在玫瑰露与茯苓霜事件中,为了尽量避免下人们受到王熙凤的责罚,她将此事压了下来,进行了仔细调查之后进行了公证的判决,平息了各方势力的争斗,事后她主动向王熙凤作了汇报,当王熙凤决定对这些下人进行处罚时,她又主动劝说:“何苦来操这心!,得放手时须放手,什么大不了的事,乐得不施恩呢。依我说,纵在这屋里操上一百分的心,终久咱们是那边屋里去的,没的结些小人仇恨,使人含怨.况且自己又三灾八难的,好容易怀了一个哥儿,到了六七个月还掉了,焉知不是素日操劳太过,气恼伤着的。如今乘早儿见一半不见一半的,也倒罢了。”一席话,说的凤姐儿倒笑了,说道:“凭你这小蹄子发放去罢,我才精爽些了,没的淘气。”

      王熙凤是贾府里的管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平儿则是王熙凤最为得力的助手,虾须镯和玫瑰露这两件事平儿如果采取了扩大事态的做法,也未尝不可,那么结果就是很多无辜之人也要受到责罚。平儿在处理这两件事上,采取的是尽量维护下人的利益,尽可能缩小处罚的范围,同时又采取了公证、公平的态度,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还有一件事,就是在贾府破败的时候,她和刘姥姥合作将王熙凤的女儿----巧姐营救出去,免遭厄运,这都充分说明了平儿有一颗善良的心,在贾府复兴之时,贾琏十分感激平儿,将其扶为正室。

      在现代职场中,中层干部是联系基层职员和高级管理层的纽带,如果中层干部都能像平儿那样,那么整个团队何愁不和谐呢?至少做一个像平儿那样的善人,多做善事,我想迟早会得到好的回报。

再读《红楼梦》(16)冷漠的结局 

      在读《红楼梦》的时候,薛宝钗的形象一直在我脑海里萦绕,书中给她的概括是“冷”,细想想,怎么一个冷字了得?薛宝钗的性格中除了冷之外,还有一个就是专营。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不惜一切代价,但是她忘了一条,达到目的并不一定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薛宝钗真的喜欢贾宝玉吗?我想应该是真的,但是她逐渐感觉到贾宝玉并不喜欢她,因为她总是劝说贾宝玉考取功名,受到了贾宝玉的强烈反对,甚至摔门而去。

      然而,薛宝钗为了得到荣国府未来当家人的地位,开始从长计议,包括对贾府里相关的上下人等采取了怀柔政策,逐渐赢得了他们的好感、信任,更有自己的姨妈----王夫人撑腰,关键时刻为自己撑保护伞,就这样,薛宝钗最终在深爱着贾宝雨的林黛玉归天之时与贾宝玉拜堂成亲。

      宝钗可以说是成功了,因为她击败了林黛玉赢得了贾府里“宝二奶奶”的地位,但是她的婚姻并不幸福,贾宝玉在婚后仍然想着林黛玉,为林黛玉而哭泣,可见,她并没有赢得贾宝玉的心,最终贾宝玉弃她和家人而去遁入空门就是最好的例证。

      从薛宝钗的婚姻观来看,如果说单纯为了嫁入豪门,成为贵妇人,结局并不一定就像她想象得那么理想。看看当今那些一味追求嫁入豪门的所谓名人,有的成了人家的生育机器,有的成了人家的花瓶,有的甚至只是徒有虚名,连支配婆家财产的资格都没有,林林种种。所以说,在婚姻上,不能不切实际地采取薛宝钗专营式的婚姻观,必须仔细想想,达到了目的之后,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

再读《红楼梦》(17)空门与凡间

      在金陵十二钗中,有一位带发修行之人,也就是妙玉。通过阅读《红楼梦》,我认为,妙玉是一位游走于空门与凡间的女子。她带发修行,表明尘缘未断;她身居庵中,表明她又想与尘世隔绝,遁入空门,妙玉的举止行动随时都受到空门与凡间的影响,甚至身不由己。

      有人说,既然想入空门,就应该将尘世彻底忘掉,彻底与之隔绝,然而事实上,空门与凡间真的就能完全隔开吗?非也,妙玉想把栊翠庵作为她的修行之所,但是仅与栊翠庵一门之隔的却是一个多姿多彩、充斥着七情六欲的大观园,而妙玉的活动并不局限于栊翠庵中,这就表明了她仍然对凡间有着一丝留恋。

      在“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一章,大观园举行一个聚会,大家非要赏雪后的红梅花,而红梅花恰恰就生长在栊翠庵内,于是大家就想着法子找妙玉要一枝红梅花,派谁去呢?最终宝玉担当此任,圆满完成了任务。换做别人,大家都没有信心,甚至都对妙玉的性格有抵触,就连贾府的大奶奶李纨心里都清楚,妙玉并非对所有的人都反感,只有贾宝玉是一个例外,妙玉带发修行,看似不食人间烟火,与大观园里的其他人划清界限,其实不然,在贾宝玉过生日的时候,她主动送去祝福的帖子;贾宝玉来到栊翠庵,她拿出自己的体己茶来,并且用自己平日喝茶的器皿倒茶给贾宝玉喝;贾宝玉来要红梅花,她毫不迟疑,亲自帮助挑选。这都说明,妙玉对凡间是存有留恋的,甚至说,她的七情六欲并没有断,但也只能用暗恋的方式来慰籍自己了。

      实际上,空门与凡间的距离正如《红楼梦》中描述的栊翠庵那样,仅仅一门之隔。同时,遁入空门和留恋凡间也只在一念之差,这种想法随时都有可能改变的。在当今社会,很多人都希望到庙里参拜,祈求好运,那么,当他们迈进庙门的时候,他们就已经离开了尘世,当他们虔诚地参拜之后,就会迈出庙门,从而又回到了凡间。所以说,不仅仅是妙玉,就连今天的很多善男信女们也是一样,怀着各种复杂的心情不断地在空门与凡间游走着,不断充实着自己的人生。

      我认为,薛宝钗的冷漠性格注定了她将来生活的冷清结局,在《红楼梦》的很多人物中,我并不太喜欢薛宝钗的那种“冷”,更厌恶她的那种婚姻观,为她的冷清结局感到悲哀。

再读《红楼梦》(18)黛玉的幸运  

      紫娟从黛玉进贾府之后就被贾母委派服侍黛玉,并且与黛玉非常投缘,相处得情同姐妹,可以说,遇到了紫娟,黛玉有了说话的人,这既是黛玉的缘分也是幸运。

      在时刻充斥着尔虞我诈、你争我夺的贾府,要想独善其身,取得生存的权利谈何容易,更何况黛玉在父亲病逝之后已经成为孤儿,仅仅依仗着贾母的疼爱而寄居贾府,过着表面上千金小姐、实际上寄人篱下的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黛玉的处境可想而知,紫娟虽然也是贾府的人,但是对外姓人黛玉却是真心实意,凡事都为了黛玉着想,甚至连婚姻大事都为黛玉考虑,作长远打算,有了这样的贴心人,何尝不是黛玉的幸运。  

      黛玉的性格使得她很难与贾府里的人相处,甚至很多人都不喜欢黛玉的性格,但是紫娟却能与之相处,而且成为了黛玉的另一个主心骨。作为丫环,紫娟在黛玉烦恼的时候帮助其解忧,发现黛玉和宝玉争吵的时候出面解劝,瞅准一切机会总想为黛玉的婚姻大事说话,这是多么难得的人哪。

      在今天的职场上,也充满着明争暗斗,人际关系因为利益的关系充斥着变数。在这种情况下,职场上真正的朋友也就微乎其微,很多都是表面文章,像黛玉与紫娟这样的莫逆之交寥若晨星。有人说,朋友也是一种财富,在险象环生的职场上,朋友更是不可或缺,所以说,在《红楼梦》中,黛玉遇到紫娟是一种幸运;在今天的职场上,我们如果能够遇到紫娟这样真心实意的朋友,应该说也是一种十分幸运的事情。

再读《红楼梦》(19)善良赛黄金

      在《红楼梦》一书中,鸳鸯作为贾府最高统治者贾母的贴身丫环,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就连王熙凤也对其敬三分,鸳鸯作为离最高统治者最近的人,在贾府上下具有很好的口碑。

      那么,为什么鸳鸯能有这么好的口碑呢?概括起来就是鸳鸯有一颗善良的心。她为人正直,从不依仗贾母的权威吆五喝六,拿腔作势,不但对贾府的太太、小姐们倍加尊敬,就是对丫鬟们也是如此。

      如果把鸳鸯的情况拿到当今社会,拿到当代职场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就拿一个企业来说,在总裁身边工作的人大多都是肆无忌惮、动辄对其他人员吆五喝六的嘴脸,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甚至利用自己的所谓独特身份干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俗语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现在这种人并非没有,这样的人每天总是围绕一个人来转,甚至都忘记了自我,狐假虎威。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变成那个样子,其人品也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果单单依靠命令来服人,可能有朝一日会也被别人制服,那么也就是这种人最终悲剧结局的根源所在。

再读《红楼梦》(20)万恶与一善

      《红楼梦》中的贾赦是一个很不受欢迎的人,他的人品相信很多读过此书的人都是了解的,可以说是一个坏人。我读过此书之后,对贾赦另有一番看法。贾赦的品行再怎么恶劣,他还是有一点儿人情味的,他还是讲亲情的。书中对贾赦在这方面的描写最突出的就是林黛玉进贾府的章节。当林黛玉拜见过贾母等人之后,按理应该拜见两位舅舅,贾赦是林黛玉的大舅舅,于是由大舅母邢夫人引领到贾赦院拜见。书中是这样描述的:邢夫人让黛玉坐了,一面命人到外面书房去请贾赦。一时人来回话说:“老爷说了,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暂且不忍相见,劝姑娘不要伤心想家,跟着老太太和舅母,即同家里一样。姊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伴着,亦可以解些烦闷,或有委屈之处,只管说得,不要外道才是。”黛玉忙站起来, 一一听了,再坐一刻,便告辞。

      从这段文字的描写中,我认为,贾赦的话在情在理,虽然是通过丫环转述,但却是不是虚伪的。不妨分析一下,林黛玉的母亲也就是贾赦的妹妹去世不久,贾赦应该是知晓的,同胞之情应该是有的,心中肯定悲伤,如今自己唯一的外甥女林黛玉又来到贾府,他何尝不感到悲伤,再加上年纪大了,可能会接受不了这样的刺激,所以当林黛玉拜见他的时候,他不忍心相见,只能通过丫环传话的方式与林黛玉联系了,再者,贾赦传过来的话是充满对外甥女林黛玉的关心的,我读到这里时,总在回味,即使是现代社会,长辈对晚辈关心的话语也不过如此而已。

      从分析贾赦人品来看,他虽然有一万条罪恶,但是他还有一条以亲情为主要特征的善良之处。所以,我认为,不论看待什么人,都不应该采取一棍子将其打死的做法,要全面地看待,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才是正确的。很多例子我并不想在博客上列举出来,总之,看待一个人无论他是谁、是什么身份、背景,都要以一颗公正的心全面看待,只有这样,才能完全认识一个人。

再读《红楼梦》(21)豪门莫轻进

      尤二姐在《红楼梦》一书中所占篇幅并不长,但是她的坎坷命运却让人印象深刻。尤二姐是一个悲剧型的人物,她小时候处境就不太好,自从和贾府沾了边以后,她就好像一头栽进了一个难以自拔的陷阱。她本不是什么公府千金,在贾珍、贾琏等纨绔子弟的诱惑下,一步步向这个最终吞噬她生命的深井中走去,她也想有一个依靠,过上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但是事实证明,她嫁错了人,俗语云:女怕嫁错郎。她在婚姻上的关键一步就犯了严重的错误,她天真地以为嫁给了贾琏这样的富家子弟,自己日后就有靠了。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贾琏的身后还有一口想要吞噬她的生命的陷阱啊。

      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样才有人生的主动权。尤二姐的一生几乎没有掌握自己命运主动权的时候,总是处在一中逆来顺受的境地,包括她的婚姻,禁不住贾珍、贾蓉等居心叵测之辈的蛊惑,最终委身贾琏。在古代,做妾也未尝不可,但是对于尤二姐却真的不可以,因为她遇到了王熙凤这样一个“机关算尽太聪明”的强人,当尤二姐被王熙凤赚入大观园之后,也就注定了她的悲惨结局。

      当今未尝不是这样,在婚姻问题上不要受别人蛊惑,不要丧失主动权,这样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尤其是豪门,在绫罗绸缎的背后,也可能暗藏着一道道白色绞索;在名称显赫的光环下也可能暗藏着杀人的利剑,掌握主动权,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豪门莫轻进!

再读《红楼梦》(22)青灯古佛旁

      贾惜春从一名公侯世家的千金小姐最后成长为一名独卧青灯古佛旁的出家之人,从她的成长经历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所处的环境,完美的人生一共需要三大精神支柱:亲情、友情和爱情。在这三者之中,亲情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其他情感的基础。贾惜春从小没有父母疼爱,因此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发展为孤僻、自闭、冷酷的复杂性格,在她的视野内,世界就是冷酷的,没有一丝温暖,因此逐渐产生了悲观厌世的念头,导致最后的出家。

      说到这儿,就不能不说孩子的成长,一个人从孩提时代如果缺少了亲情,那么其性格就会逐渐偏离正常的成长轨道,当今社会,有的年轻夫妇为了追求浪漫或者出外谋生,生完孩子之后交给老人照看,结果,孩子长时间不与他们在一起,就会导致亲情的缺失,亲情的缺失是用其他方式所不能弥补的,设想,如果父母长时间脱离与孩子的交流、接触,那么将来亲子之间又会有什么感情呢?有的人为了达到一些目的,不与孩子交流、接触,结果当孩子与其见面时形同路人,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在人的成长方面,贾惜春的人生轨迹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反面课程,是一本典型的反面教材。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一对年轻夫妇为了外出打工赚大钱,一年一年地将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照看,毋庸置疑,爷爷奶奶肯定会细心照料孩子,但是他们就没有想到:父母的爱是其它任何东西也取代不了的。要想让孩子有一个完美的人生起点,请不要离开孩子,请给孩子一点儿亲情吧。

再读《红楼梦》(23)害人如害己 

      在《红楼梦》一书中,夏金桂所占的篇幅并不多,当我读到有关于夏金桂的章节以及观看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时,这个人还是给我留下了一定的印象。

      夏金桂的性格应该说尖酸、刻薄、嫉妒、阴险、手辣一应俱全,虽然她也长得如花似玉,不然呆霸王薛蟠怎么能看上呢。当薛蟠将其迎娶进门之后,夏金桂的性格就一点点地释放开来,将薛府闹得鸡犬不宁,连薛府的首脑薛姨妈也无可奈何。

      夏金桂的下场是可悲的,因为香菱(薛家当年买来的甄老爷的女儿英莲,后改叫香菱)的美貌赛过了她,她就心生嫉妒,居然想用砒霜毒死香菱,好在香菱命不该绝,侥幸躲过此难,结果呢夏金桂倒把自己毒死了。

      从夏金桂的人生轨迹我们可以看出,做人不论身处什么身份、地位,切莫过于专横、跋扈,对别人应该多一些宽容、体谅。在今天的职场中也是如此,但凡一个真正优秀的管理者,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一定会注意对员工的包容、理解,这样他领导的团队才能发展成一个优秀的团队,从而实现企业的基业常青。如果一个企业的管理者不能容人、飞扬跋扈、对员工非打即骂,那么谁还愿意在这样的企业工作呢,久而久之,这样的管理者就会众叛亲离,变成孤家寡人,他领导的企业还谈得上什么基业常青呢?

      对别人宽容一些,不要总想着将别人怎么怎么,那样自己的人生之路也会越走越短,总要害死别人的人,经常会因为聪明过头害了自己,古代的酷吏之一来俊臣就是死于自己发明的用来刑讯逼供的“请君入瓮”之法,换句话说,那些一味对别人飞扬跋扈的人在对别人残酷无情的同时也是在挖掘自己的坟墓。

再读《红楼梦》(24)走进大观园 

      大观园在《红楼梦》中是各色人物主要活动场所之一,它是由假山、亭台、楼阁、道路、湖水、小桥、围墙、花卉等诸多元素组成的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活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每个人物都有符合自己特点的活动场所,例如贾宝玉的怡红院、林黛玉的潇湘馆、薛宝钗的蘅芜院、贾元春的省亲别墅、贾迎春的紫菱洲、贾探春的秋爽斋、贾惜春的藕香榭、李纨的稻香村以及妙玉的拢翠庵等等,除了这些公子千金在园内生活之外,还有各自的部下,也就是各种等级的丫环。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人员以及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与相应的景物交织在一起,并演绎着一个个悲喜交集的故事,才形成了一个天人合一的生活空间,取名叫作大观园也就名副其实了。

      我们今天的职场何尝不是这样,在一个工作单位,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其内部人际关系纷繁复杂,各种利益交织缠绕,有着不同职能、不同特色的部门,设置各种各样的工作岗位,由形形色色的工作人员充斥其中,其中又充满了各种诱惑、挑战、陷阱甚至争斗,这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何其相似。我们一旦走进职场,就好像走进大观园一样,从进入职场那一天,我们就将自己融进了各种利益争斗、各种人际关系交织、各种思想激烈碰撞、各种名利诱惑甚至各种陷阱深藏的大观园中了,谁又能逃脱得了呢?

      今天的职场圈子就好比作是《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有的人在园子里能够独善其身,有的随波逐流......因此说,在今天阅读《红楼梦》一书,并不是为了单纯地感受贾宝玉和林黛玉只见那缠绵悱恻、令人心碎的爱情悲剧,也不是为了用以一种眼光来旁观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我更喜欢通过阅读这本书感受拼搏于职场上的人们的各种境遇、品味人世间的冷暖沧桑。

再读《红楼梦》(25)岫烟的境遇

      在《红楼梦》中,有一位地位显要却家道贫寒又知书达礼受人尊重、惹人怜爱的女子,那就是邢岫烟。论亲戚,她是荣国府长媳邢夫人的亲侄女,就凭着一层关系,按说在大观园中应该是呼风唤雨、养尊处优吧。非也,作为亲姑姑的邢夫人对她只是面子上的事情,并无太多怜爱,久而久之,连下人们她都没有能力支使,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邢岫烟采取的是面对现实、不卑不亢的处世方法,再加上她知书达礼,逐渐赢得了包括王熙凤在内的高层人士的尊重与怜爱,更幸运的是薛姨妈还将他许配给薛宝钗的弟弟薛蝌,使她将来有了理想的归宿。

      在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邢岫烟的戏份很少,主要是局限于大观园内,如果把大观园比作一个职场,那么邢岫烟在其中是什么地位呢?应该属于管理层中的弱势群体。有人说,管理层不应该有弱势群体,实际上呢?管理层并非每个人都能高薪厚禄,就好比作一家大型企业,总裁和普通职员同属企业的管理者,总裁的工资和普通职员的工资能一样吗?总裁多还是普通职员多,我想大家心理都很清楚。

      有人说,《红楼梦》中的千金小姐无不养尊处优、绫罗绸缎、养在深闺,当你仔细读了这本书之后,就会发现在千金小姐这个称号的背后也隐含着林林种种的苦辣辛酸。就好比作当你走进一家大型写字楼,里面的职员统一身着制服,西装革履,冷眼一看,很多人会以为他们个个都是挣着高薪、开着豪车、住着高楼之辈,实际上呢,有多少这种打扮的人连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都没有,还属于“漂”一族啊。

再读《红楼梦》(26)难得木石缘  

      在《红楼梦》一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一见如故,一见钟情, 这是前世的“木石姻缘”使然。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感情可以用专一来概括,尽管他们最终没有冲破封建的枷锁,以爱情悲剧结局,但是他们之间的“木石姻缘”却是难得的、珍贵的。

      今天的人们总要说到“缘分”这个词,歌词中“前世、今生”字样也比比皆是,我们生活在大千世界,两个人从相识、相知、相恋、相依、相伴、相守,一切皆是前世结下的缘,如果说人有前世的话(尽管有的思想观念并不认为如此),那么他们在前世结下的就是木石之缘。

      正是有了木石之缘,才会有朋友、知己、恋人、情侣、夫妻等身份和概念的出现,诸如朋友、知己、恋人、情侣、夫妻等关系的形成可以理解为两人木石之缘的长短,正是有了这种或长或短的木石之缘,才会使我们的社会通过一个个缘分的集合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和生机勃勃的气象。

      这种木石之缘也需要我们去珍惜,才能历久弥新。今天,一些年轻人对感情采取不负责任的游戏的态度,朝秦暮楚,视交友、恋爱、婚姻、家庭为草芥,任意践踏这种难得的缘分,实在不应该提倡。由于一些不良思想的左右,在我们的身边不断上演着一幕幕以各种情感作为剧本的悲喜剧,在人世间不断演绎的一幕幕感情悲喜剧,实质上就是前世结下的木石之缘的终结与发展。

      一句话,缘分难得,让我们去珍惜吧。

再读《红楼梦》(27)海棠咏佳句

      读《红楼梦》一书,其中纷乱的故事情节令人心潮起伏,甚至悲喜交集。每次读到与“海棠诗社”有关的章节时,我都会感到心情放松,在这部分章节里,先不说人物刻画得如何如何出彩,单就其中的诗篇就已经令人叹为观止了。

      在“海棠诗社”这一部分,先后出现了由探春、宝钗、宝玉、黛玉和湘云共同创作的《海棠诗》,接下来是林黛玉夺魁、由众人创作的《菊花诗》、薛宝钗独占鳌头的《螃蟹咏》,巅峰之作是芦雪庵《即景联句诗》,薛宝琴《新编怀古诗》谢幕。从“海棠诗社”的几次活动中,展现给读者的是快快乐乐的各路诗人,大家以文会友,以诗会友,我认为这是本书中故事情节最为轻松、惬意的章节。

      写到这儿,我想起了现在提倡的建立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这绝不能单纯停留在用彩虹门挂起来的标语上,更重要的是需要落在实处,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学习深入人心。《红楼梦》中的“海棠诗社”是建立学习型组织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诗社这个平台,大家聚在一起,共同选出题目,各自施展文学才华,既是快乐的事情,又可以从别人那里学到新的知识。

      《红楼梦》中“海棠诗社”部分描写出了学习的乐趣、学习的魅力,诗社的创建逐渐吸引了许多新成员,高峰的时候,就连王熙凤这样的肚子里没有墨水的人都前来凑热闹,居然还给《即景联句诗》开了一个好头,引得众诗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共同创作了涵盖不同的风格、文采飞扬的《即景联句诗》,香菱也拜林黛玉为师,刻苦学习诗歌创作也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这种形式现代人也可以借鉴。我单位的摄影爱好者协会就是一个例子,随着生活条件逐渐改善,单位的很多人都购买了数码相机,开始学习摄影,领导看到这一苗头,立即决定成立摄影爱好者协会,并设立组织机构,定期组织活动,举行摄影作品展,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大大提高了职工的摄影水平,陆续有新的成员加入协会,把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理念落在了实处,得到了职工的普遍认可。这与“海棠诗社”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正所谓:海棠咏佳句,笔墨见真功。

再读《红楼梦》(28)锋从磨砺出

      在《红楼梦》一书中,有一个关于勤学苦练的章节,即第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一章,详细描述了香菱为了学习作诗虚心向林黛玉求教,在林黛玉的指导下,逐渐开始写诗的情景。在这一章,作者通过描写林黛玉教香菱作诗变相地阐述了写诗作赋的一些知识,读了之后,感到很有收获。 

      古语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啊,要想学习知识、本领,不刻苦学习钻研是万万不行的,要想学习就要学出个样来,否则就是一知半解,一事无成。

      读完了大学,并不意味着自己已经身怀绝技,可以独闯江湖了,到了工作单位,很多东西都需要自己重新学习、领悟、实践,才能提高工作水平,学习就要有一种严谨求实认真的治学态度,就拿我自己来说,星期天,我接到一个临时工作任务,写一份事迹材料,需要一个长篇的和一个简要的,我接到任务后,很不以为然,因为事迹材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了,何况都是真人真事,只需进行文学加工就可以了,经过一番构思,长篇稿写完了,按照文件要求,大约写了2000字,还需要写一个微缩稿,也就是简要事迹。当我开始动笔的时候,忽然感觉到简要的反倒不如长篇的容易写,于是立即暂停写作,开始研究如何简化一篇文章的方法。刚刚开始觉得很容易进行简化,单纯以为简化就是对文章进行删减,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需要重新整合思路,可以说是重写一篇文章,当稿件写成经过领导审核上报完成的时候,我除了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心情放松之外,更重要的是又有了新的收获。

      从《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到自己的工作实践,虽然时代有了跨越,但是学习是没有时代限制的,可以说这样说,同样写一篇文章,有的人上网东拼西凑,写出了这篇文章;有的人则认真构思,精心创作,同样写出这篇文章,哪种做法有收获呢?答案我想谁都知道。为什么很多国外大企业经常开发出前沿产品,而我们的一些小企业只能去山寨人家的产品;在核心技术产品方面,我们有多少?我们生产出的产品有多少都是别人的贴牌产品啊?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治学态度的截然不同造成的。

再读《红楼梦》(29)真相与谎言  

      在《红楼梦》一书中,林黛玉的梦醒在何时?我认为,是醒在傻大姐的一句话:“我们宝二爷娶宝姑娘......”正是这一句话,道出了贾母、王熙凤等人已经制定并且要实施的“掉包”计策,让林黛玉的梦想彻底破灭,从而将林黛玉的生命推向了终结。

      我们不妨来一个假设,假设林黛玉并不知道王熙凤已经为贾宝玉娶薛宝钗制定了“掉包计”,一直被蒙在鼓里,或许她的生命还不至于那么快就终结。但这样的假设并没有出现,既然假设不存在,那么使林黛玉生命走向终结的就是真相了。

      《红楼梦》中,“掉包计”的真相使林黛玉出现了生与死的变故,可见真相的力量是多么不可估量。在真相与谎言之间也就是隔着一层层薄薄的窗户纸,当这层纸没有被捅破的时候,人们会一直被谎言蒙蔽和禁锢,生活在谎言之中,当这层窗户纸一旦被捅破,真相就会大白于天下,人们就会恍然大悟,在认知和判断上就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如果不能抓住学习的关键,那么即使真正去学了,也会是事倍功半,甚至一无所成,学知识也需要抓住关键,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那样才能学有所成;在看待事物的时候也是如此,如果一味地去看表象,那么我们的思维就会被禁锢、被蒙蔽,就失去了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就会作出错误的判断,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透过表象看本质,只有看透了事物的本质,才做到正确看待事物,正确判别是非。

再读《红楼梦》(30)女怕嫁错郎

      《红楼梦》中的贾迎春是一位老实无能、懦弱怕事的人,她不但文采不如姐妹们,在处世为人方面也只知一味退让,任人欺侮,居然有“二木头”的诨名。这样的性格再加上悲惨的境遇,导致她由于婚姻的不幸而惨死。

      贾迎春的命运的确是悲哀的,她小时候没有享受到真爱,长大之后,自己又十分懦弱无能,堂堂公侯千金却被卖给了孙绍祖那样的“中山狼”,这虽然有当时的社会局限性,但是一旦嫁入那样的婆家也就决定了她的悲惨结局。

      俗语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想想看,这句话说得多么有道理啊。从古至今,女子选婆家对一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幸福和悲剧有时就在一念之差。

      当今社会,我们在不同情况下需要做出各种各样的人生抉择,每一次抉择都将直接影响我们的命运,从贾迎春的命运上看,如果我们不能把握好自己的命运,抉择的方向错了,那么就会“一着走错,满盘皆输”。很多事情都是如此,例如报考大学就是一门学问,高考得了高分,未必就能考上自己满意的大学,大学毕业后,未必就能找到自己称心的工作,究其原因,都在于在每一个人生关口上抉择的错误。

      所以说,要想避免“入错行,嫁错郎”悲剧在自己身上发生,今天的我们一定要抓住机会,做好每一个人生关口的抉择,从而自己决定命运。

再读《红楼梦》(31)知子莫若父  

      《红楼梦》一书中,贾政平日里对贾宝玉要求非常苛刻,每次看见宝玉几乎都是训斥,很少给笑脸。就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也没有夸赞宝玉,应该说贾政的家教方式纯属封建家长制的风格,对于贾政的评价先辈们已经有很多高见,很多人都是从阶级斗争的角度看,说贾政就是一个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徇私枉法、无所不为的伪君子。

      我不想一味地去逢迎前人的看法,我只想通过一件事情也就是在书中的第120回中的一段阐述贾政的温情一面。其中有这样的动作描述:一日,行到陵驿地方,那天乍寒下雪,泊在一个清静去处。贾政打发众人上岸投帖辞谢朋友,总说即刻开船,都不敢劳动。船中只留一个小厮伺候,自己在船中写家书,先要打发人起旱到家。写到宝玉的事,便停笔。抬头忽见船头上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向贾政倒身下拜。贾政尚未认清,急忙出船,欲待扶住问他是谁。那人已拜了四拜,站起来打了个问讯。贾政才要还揖,迎面一看,不是别人,却是宝玉。贾政吃一大惊,忙问道:“可是宝玉么?”那人只不言语,似喜似悲。贾政又问道:“你若是宝玉,如何这样打扮,跑到这里?”宝玉未及回言,只见舡头上来了两人,一僧一道,夹住宝玉说道:“俗缘已毕,还不快走。”说着,三个人飘然登岸而去。贾政不顾地滑,疾忙来赶。

      还有一段是语言描述。贾政叹道:“你们不知道, 这是我亲眼见的,并非鬼怪。况听得歌声大有元妙,那宝玉生下时衔了玉来,便也古怪,我早知不祥之兆,为的是老太太疼爱,所以养育到今,便是那和尚道士,我也见了三次:头一次是那僧道来说玉的好处,第二次便是宝玉病重,他来了将那玉持诵了一番,宝玉便好了,第三次送那玉来坐在前厅,我一转眼就不见了。我心里便有些诧异,只道宝玉果真有造化,高僧仙道来护佑他的,岂知宝玉是下凡历劫的,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说到那里,掉下泪来。众人道:“宝二爷果然是下凡的和尚,就不该中举人了,怎么中了才去?”贾政道:“你们那里知道,大凡天上星宿,山中老僧,洞里的精灵,他自有一种性情,你看宝玉何尝肯念书,他若略一经心,无有不能的,他那一种脾气也是各别另样。”说着,又叹了几声。

      从这两段描述足见贾政也具有人之常情的温情一面,他对自己的儿子宝玉实际上是充满了父爱,在明晓宝玉的身世之后,完全没有了往日的严厉斥责,表现出来的完全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充满温情的爱,他实际上对宝玉还是了解的,宝玉并非没有才学,他心中是清楚的,尤其是看见宝玉和一僧一道飞奔而去时,他已经顾不得自己身上的官服,顾不得自己的道貌岸然,在雪地里奋力去追,但终究没有追回宝玉。此时,他明白了,宝玉是降落凡间的仙人,不属于他,不属于贾府,19年的父子之情令他声泪俱下,并且在众小厮面前为宝玉解释,夸奖宝玉,这些都反映出了贾政对宝玉的那种真挚的父爱,正所谓:知子莫若父,父爱重如山。

      由此可见,父亲对于自己的子女那种感情是多么恩重如山,父亲几乎不要求子女报答什么,但却是最了解子女的人,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在忙于自己各种追求的同时,可否抽出一点儿时间来体会一下父亲那种重如泰山的爱呢?

再读《红楼梦》(32)贾母明大义  

      贾母在《红楼梦》中的出场次数几乎贯穿了整部书,可谓举足轻重,那么贾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呢?记得以前在课本中学习《红楼梦》时,老师总是给我们讲,贾母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典型代表,她扼杀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是宝黛爱情悲剧的始作俑者,几乎把贾母给弄成了反面人物。

      其实,在我看来,读《红楼梦》这本书,不要用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来评判人物,我们应该站在一个新的立场上去看待每个人物,这样才能公正地评判其优缺点。对待贾母也应该如此。

      我认为,贾母能够做到贾府最高统治者地位,这说明她是一位精明能干、善于理家的人,不论是刚刚嫁入贾府作重孙媳妇,还是后来成为贾府的“老祖宗”。有人说,贾母成为贾府最高统治者以后,已经不理家,只管享乐去了,真的如此吗?非也,在《红楼梦》第一零七回“散余资贾母明大义”中已经给了我们一个强有力的答案,而且这个答案是通过贾母自己说出来的。这足以说明,贾母精明能干的性格从年轻时的表现到晚年时的内敛从未改变,就是在现代的大家族中,能有这样一位掌门人也是家族的福分哪。

      还有的观点认为,贾母的后代胡作非为,干什么的都有,从而否定贾母的形象。我认为,这也不妥,我们不妨仔细想想,有哪家的父母从孩子出生就希望孩子成长为罪犯呢?从古至今,恐怕难找。即便是孩子犯了罪,坐了大牢,就能说父母也有弥天大罪吗?也不能,孩子出生以后,父母有责任教导,但是在成长道路上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孩子本身,父母不能跟在孩子身边一辈子,当父母已经进入老年的时候,孩子已经成年,他们做什么难道父母都能完全控制得了吗?

      贾母对宝玉和众孙女的疼爱是真心的,包括对林黛玉、史湘云的关爱也是真心的,这正是她作为一位长辈具有的慈爱之心的表现,说明她是一位很有亲情味儿的老人,至于她最后否定了宝黛的爱情,我认为,这由不得她自己,要知道,除了贾母,在贾家还有一位权威----远在深宫的大姑娘----贾元春哪,有一次,贾元春给宝玉及众姐妹礼物的时候,单单贾宝玉的和薛宝钗的一样,林黛玉的和迎春姐妹的一样,这不是一个信号吗?尤其是在封建君主制社会中,宫中的命令高于一切呀。到了给宝玉婚姻定夺的关键时刻,贾母并不是最后拍板的人,所以,我认为,不能认为贾母葬送了宝黛的爱情。

再读《红楼梦》(33)家和万事兴  

      《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事件的影响是很大的,直接结果就是屈死了晴雯、逼死了司棋、撵走了入画。那么这件事的间接影响是什么呢?是离散了贾府的人心,正如探春所说:“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我认为,探春的一席话是对“抄检大观园”事件作了最好的注解。

      别的不说,一个家庭,只有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包容,才能和和睦睦地过日子,家业才能逐渐兴旺起来,其实这个道理谁都懂得,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家和万事兴”。

      那么,家庭成员之间有没有矛盾呢,回答是肯定的,有矛盾也不可怕,既然是一家人,就需要互相沟通,在内部化解矛盾;即便是不能化解的,也要求同存异,互相包容,同在一个屋檐下,说白了也是一种缘份,既然是一种缘分,也就应该去珍惜,家庭成员和睦了,就会营造出浓浓的亲情氛围。什么是幸福家庭?不仅仅是锦衣玉食就是幸福,像贾府那样自己抄检,互相丧失信任,尽管是锦衣玉食,但那是幸福的家庭吗?

      老百姓常说的“过日子”,实质上过的是“人”,一个家庭,人心和睦,就会有凝聚力,每逢佳节,合家团聚,家庭的幸福之感不言而喻。反之,一家人各怀心事,到了该团聚的时候都不想回家团聚,那样还算什么家庭呢?现在有不少企业集团都是家族企业,例如泰国正大集团、中国台塑集团等等,在创业过程中,都得益于家庭成员的和睦、团结和共同奋斗,方始家业兴旺,事业发达。正所谓“家和万事兴”。

再读《红楼梦》(34)初恋弥足贵  

      《红楼梦》一书的主线之一就是贾宝玉、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通过阅读此书,我认为,宝黛之间的爱情是有着牢固基础的,黛玉初进贾府之时,就和贾宝玉一见如故,这就是爱情的基础;宝黛之间从青梅竹马发展为志同道合,这是对爱情的不断巩固。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人感情的专一从书中的很多情节中就可以体现出来,然而宝黛之间的爱情以悲剧结局,当贾宝玉最后不得不违心地与薛宝钗结婚的时候,他在无奈之余选择了放弃与逃避,最后遁入空门。

      贾宝玉做出选择的原因何在?我认为,除了宝黛爱情的专一、志同道合等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宝黛之间的纯真爱情是两个人共同的初恋,林黛玉无论生死,在贾宝玉的感情世界已经占据了绝对的地位。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初恋在感情历程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今天的我们也是如此,初恋的滋味有时感到青涩,有时感到甜蜜,有时候未必以喜剧结局,但是初恋的情节、感觉却是以后的恋爱中所没有的,即使我们最终没有和初恋的人成为生活伴侣,那么在以后的生活中,初恋的情节仍然不能从我们的脑海中消失,仍然会不时地萦绕于我们的脑海之中,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以后,仍然到潇湘馆中追思林黛玉就是最好的例证。有时候,初恋的标准甚至会不自觉地成为以后恋爱中某些因素的标杆。

      在人的一生中,初恋只有一次,不论结局如何,初恋都是我们每个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因为初恋是我们的爱情闸门正式打开的第一把钥匙,没有这把钥匙,我们何以开启恋爱旅程,何以走进婚姻的殿堂,何以组建属于自己的家庭......所以,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珍惜初恋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哪怕是深深地埋藏在心底。

再读《红楼梦》(35)岁月的感慨  

      梦里梦外看红楼,不觉已然四十秋。

      岁月峥嵘知炎凉,任由黑发染白头。

      与其任由光阴逝,不如着笔写春秋。

      功名利禄莫痴迷,拨开迷雾醒红楼。

再读《红楼梦》(36)亲情重如山

      一天中午,我参加了一位同事女儿的升学宴,按照习俗,这位已经拿到大学通知书的准大学生应该在开席之前讲话,主题就是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同学和感谢来宾。这个孩子说到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时候,再一想到自己即将远离父母,到外地求学,禁不住热泪盈眶,和父母热烈拥抱,大家无不为之动容。

      回到家里,打开电视,正逢播出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我看了几个镜头就知道,演的是元春省亲,于是坐下来认真看了起来,这一集的故事情节无不围绕眼泪而展开。从得知元春即将省亲的盼望、元春回府骨肉团聚的激动直至元春省亲结束离府回宫时大家告别的不舍,大家都是用眼泪将其表达了出来。看了这一集,我也默默地跟着流泪,而且是不由自主地流泪。

      无论是升学宴上主角讲话时的落泪还是《红楼梦》中元春省亲时的眼泪,我想,其根源都是相同的,那就是亲情。

      在生活中,为亲情是最不容忽视的情感,也是最宝贵的情感,它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的宝贵财富,孩子走得再远,也不能忘了自己的父母、自己的老宅,“常回家看看”不仅仅是一首歌,更是人们对亲情的呼唤。《红楼梦》中对亲情的描写是那么令人动容,这不仅仅得益于作者的文笔,我想,更有作者对亲情的真实体会。作为读者,在阅读《红楼梦》的时候,我认为,细细体会其中的亲情、其中的温馨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亲情重如山。

再读《红楼梦》(37)倾听葬花吟  

      心里忽然感到压抑,打开电脑,又听了几首熟悉的老歌,其中就有一首是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葬花吟》,想想书中的林黛玉,再看看剧中的扮演者陈晓旭,如今已香消玉殒,细细地品味一下其中的歌词,眼泪不觉哗哗地流了下来,索性不管这些,就让自己的压抑随着哭泣释放一下吧。人的喜怒哀乐属于天性,因此,我觉得哭泣这种表达情感的方式有时候也会有助于心境的调节。

      为什么说倾听《葬花吟》会流泪呢?除了那凄美的旋律之外,还有那令人痛彻心扉的歌词。林黛玉葬花,实际上埋葬的是她的一生。《葬花吟》中有一句是“他年葬侬知是谁”,想想这句话,不仅仅是林黛玉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今天的人们又有谁知道是谁将来能让自己回归自然呢?社会就是一个大染缸,每一个人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经历各种熏染,从而使原本的纯洁无暇变得五颜六色,要想实现“质本洁来还洁去”,又谈何容易呀。因此,《葬花吟》中的唱词实际上是在对上天发问,对人生质问,对自己疑问。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句话名为写花,实以喻人。当百花盛开的时候,人们争相驻足观赏,不乏赞美之词,但是当花儿一旦凋谢,又有谁在去关心那棵开花的植物呢?看看书中的宁荣二府,当家业兴旺的时候,门前摩肩接踵,宾客络绎不绝,当宁荣二府一旦家业凋零,那些房客好似树倒猢狲散了。我们回过头来想想现在,又何尝不是如此啊?

      尽管《葬花吟》是一首人生的悲歌,但是我认为《葬花吟》唱出的正是人生的真实,这首歌没有华丽的辞藻,用的只是朴素的语言,通过花的命运讲述了人的命运,以花喻人,不仅仅比喻林黛玉,对当今的人们也是一个昭示。林黛玉生活的只是一个园子,也就是大观园,大观园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那里浓缩了大社会中的所有元素。而我们生活在一个个场中,什么职场、情场、商场、名利场......在这些场中,我们又有多少人能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呢?随着各种场沉浮的人又何止少数啊?

      林黛玉咏唱《葬花吟》,因为她看透了人生的本质,看透了命运的起伏,看透了社会的纷繁复杂,虽然她以弱小之躯不能去改变现状,但是能够看透本质也不枉活此生,我认为,《葬花吟》是深刻剖析人生、剖析命运的教科书,细细品味,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大有裨益。

再读《红楼梦》(38)仁慈薛姨妈

      薛姨妈在小说《红楼梦》里出场的次数并不很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有一段情节是描写薛姨妈和薛宝钗来到潇湘馆看望黛玉的事儿,在这一段故事情节中,薛姨妈几次语言描写,我们可以对其性格了解一二。

      语言描写一:“我这几日忙,总没来瞧瞧宝玉和他,所以今日瞧他两人。都也好了。”

      抛开薛宝钗与林黛玉之间婚姻上的竞争这个因素,我觉得,薛姨妈这句话是出于真心,并没有虚伪的成分,作为长辈,又是亲戚,薛姨妈这句话是非常自然和亲切的。

      语言描写二:“我的儿,你们女孩儿家那里知道?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儿,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那怕隔着海呢,若有姻缘的,终久有机会作成了夫妇。这一件事,都是出人意料之外。凭父母本人都愿意了,或是年年在一处,已为是定了的亲事,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比如你姐妹两个的婚姻,此刻也不知在眼前,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

      薛姨妈在已经到了谈婚论嫁年龄的宝钗和黛玉面前说这番话,既像给孩子们讲故事,又像是告诉孩子们婚姻的真谛,至于宝钗和黛玉之间的婚姻竞争,我想,薛姨妈也身不由己。

      语言描写三:“你这姐姐,就和凤哥儿在老太太跟前一样,着了正经事,就有话和她商量;没有了事,幸亏她开我的心。我见了她这样,有多少愁不散?”

      薛姨妈虽然是薛府的“老太太”,但是她的儿子薛蟠经常在外惹是生非,作为母亲,怎能不为之烦恼,幸好薛宝钗在母亲身边为母解忧,薛姨妈这番话某种程度上道出了自家的情况,这句话也表明薛姨妈的坦诚。

      语言描写四:“也怨不得他伤心,可怜没父母,到底没个亲人。”又摩挲着黛玉,笑道:“好孩子,别哭。你见我疼你姐姐,你伤心,不知我心里更疼你呢。你姐姐虽没父亲,到底有我,有亲哥哥,这就比你强了。我常和你姐姐说,心里很疼你,只是外头不好带出来。他们这里人多嘴杂,说好话的人少,说歹话的人多:不说你无依靠,为人做人配人疼;只说我们看着老太太疼你......”

      薛姨妈这番话及说出了黛玉的苦衷,又讲出了黛玉的复杂处境,说得非常现实。

      有人说,薛姨妈的所作所为是虚伪的,我看不然,虽然薛姨妈与黛玉之间的亲戚关系较远一些,但是她深深理解黛玉的处境,除了言语上的安慰之外,还叫人送给黛玉一些滋补品,因此,我认为,薛姨妈是一位有着仁慈之心的长辈。

再读《红楼梦》(39)判词的隐语  

      子系中山狼, 

      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 

      一载赴黄粱。

      这是《红楼梦》一书中贾迎春的判词,从这首判词中我们不难知晓贾迎春未来的命运。除此之外,当我读第一句的时候,不禁又想到了一个字----孙。

      这里的“孙”,是指贾迎春的丈夫孙绍祖。为什么读这首判词的时候能够联想到“孙”字呢?

      答案在判词的头两个字上。“子系”这两个字组合起来就是繁体字的“孙”字----“孫”,由此可见作者曹雪芹的用心良苦。

      因此,我认为,贾迎春的判词不仅影射了她的悲惨命运,同时也告诉读者将她折磨致死的凶手。那就是像中山狼一样凶恶的孙绍祖。

再读《红楼梦》(40)门子的下场

      《红楼梦》中有一个小人物出场的次数很少,但却值得注意,这个人就是贾雨村当官时的门子。

      门子原是葫芦庙的一个小沙弥,后来为了生存,蓄发弃佛,来到衙门充当了门子,后来,当贾雨村到了应天府任职的时候,他便和贾雨村攀上了近乎,但最后终因帮助贾雨村判断了葫芦案,导致贾雨村“害怕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的事来,因此心中大不乐业,后来到底寻了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他才罢。”

      那么门子为何能有这样的下场呢?按说他与贾雨村有着患难之交,贾雨村应该对其提携才对呀,结果却被贾雨村卸磨杀驴,远远充发。我认为,根本原因就是门子对贾雨村了解得太多了,以至于贾雨村看见他有如坐针毡之感,感到他的存在是对自己的威胁,于是才决定让其在眼前消失。

      门子的下场不能不令我们深思,在现代的职场中,如果一个人的存在对他的上级构成了威胁,他还能有好的结局吗?如果上级是宽宏大量的,就把他束之高阁,这还算好的;如果上级是小肚鸡肠的,他的命运又将如何呢,答案不言自明,还用得着去想吗?

      说到这儿,我想到了郑板桥那句经典名言“难得糊涂”。有时候该糊涂的时候就要糊涂,如果一个人事事都去较真,俗语云“水至清则无鱼”,那么他最终只能是孤家寡人,无人理睬,甚至走上了门子一样的人生轨迹。

再读《红楼梦》(41)远虑与近忧

      在《红楼梦》一书中,秦可卿这个人物出场的篇幅很小,但她却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暂且不论她的出身与死因,单凭她在临死的时候给王熙凤托梦的几段话,不难看出,秦可卿这个人是有着前瞻思想的。

      在托梦的话语中,出现了“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树倒猢狲散”、“盛筵必散”这几个关键词。秦可卿用这几个词语描述了贾府的未来命运,可见,秦可卿在观察事物、看待问题上具有的前瞻性。

      俗语云: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秦可卿一席话道出了贾府的未来,也指出了贾府的目前的隐忧所在。由于贾府平日里不注重谋长远,因此,当贾府出事之后,果然迅速衰落,也就应了秦可卿之言。

      秦可卿所说的“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树倒猢狲散”、“盛筵必散”这几个关键词,实则阐述着很深刻的哲理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人们也是一个很好的警示。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