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唐兆兴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54768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三国演义》读书感悟31-40篇

已有 2055 次阅读2017-8-21 04:23 |个人分类:《三国演义》读书感悟|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三国演义》读书感悟31-40篇_图1-1

(网络图片)

【品读《三国演义》】(31)何进起祸端

      何进作为大将军,兵权在握,却对后宫的宦官束手无策,这不能不说体现了他的无能。面对十常侍作乱,他本可以利用大将军的权力调动军队剿灭,却坚持要发檄文请京外之兵前来助力,这不能不令人费解。就连当时的曹操等人都难以理解。

      那么何进请外兵剿灭十常侍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是引狼入室,招来了实力强大的董卓,从而引发了变乱的祸端。

      何进身为大将军,实在不是因为自己的本事,全仗其妹在宫中得宠之故,他原来不过是一个出身卑微的屠户,哪里通晓辅佐朝廷这些大道理,只是一味我行我素,自以为是,良言不进,明知十常侍在宫中给他下了圈套,还要一意孤行,结果自取其祸。

      如果说桓灵二帝的昏庸拉开了汉朝末期大乱的序幕,何进就直接充当了后来群雄逐鹿、诸侯混战这一乱局的发起者。

【品读《三国演义》】(32)少帝之存废

      关于少帝被废,我认为是必然的。

      虽然说董卓擅自废立君主是大逆不道之举,但是从少帝本身看,再加之与陈留王(后来的汉献帝)相比,显得非常逊色。

      从少帝的集中表现上可见一斑。

      第一件事。在与陈留王逃至农庄被庄主发现后,庄主问曰:“二少年谁家之子?”帝不敢应。陈留王指帝曰:“此是当今皇帝,遭十常侍之乱,逃难到此。吾乃皇弟陈留王也。”

      第二件事。在第一次接见董卓的时候,绣旗影里,一将飞出,厉声问:“天子何在?”帝战栗不能言。陈留王勒马向前,叱曰:“来者何人?”卓曰:“西凉刺史董卓也。”陈留王曰:“汝来保驾耶,汝来劫驾耶?”卓应曰:“特来保驾。”陈留王曰:“既来保驾,天子在此,何不下马?”卓大惊,慌忙下马,拜于道左。陈留王以言抚慰董卓,自初至终,并无失语。

      通过这两件事不难看出,少帝比较懦弱,遇事之后更是毫无作为,而陈留王则不然,遇事沉着,镇定自若。董卓产生立废之心也就不足为奇了。

      无论董卓是否存在个人野心,当他第一次见到少帝时,至少他认为这样的皇帝不足以统治国家,恰恰少帝身边还有一位陈留王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董卓才产生废立之心,我认为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

【品读《三国演义》】(33)联盟真与假  

      《三国演义》中各路诸侯结盟伐董卓是一个重要章节。各路诸侯打着“剿灭董卓,匡扶汉室” 的大旗聚到一起,组成了以袁绍为盟主的联军,看起来实力非常强大,但是后来仍然逃脱不了失败的结局。

      原因何在?我认为,虽然这些诸侯结成了联盟,甚至“歃血为盟”,但是仍然是各怀鬼胎,貌合神离。这是讨伐董卓最后失败的根本原因。

      例如,孙坚前方取胜之后,向袁术催要粮草,而袁术却害怕孙坚做大而不发粮草,导致孙坚战败;孙坚意外得到传国玉玺之后,不按照盟约上交而私自隐匿,甚至发毒誓证明自己的清白,后来离开联盟回江东创业;曹操不满袁绍优柔寡断,私自出兵追击董卓导致大败,而后也离开联盟自行创业;刘关张三英战吕布,却得不到盟主的重视。

      再一个原因就是各路诸侯当时畏惧董卓的强大,而采用结盟的方式来制衡董卓,这恐怕也是结盟的原因之一吧。

      像这样的事情经常出现在这个“讨董联盟”中,联盟还能形成合力吗?还能摆脱失败的命运吗?

【品读《三国演义》】(34)李儒的悲剧  

      李儒作为董卓的铁杆拥护者,在董卓被诛杀之后,也未能逃脱被诛杀的结局。

      究其原因,我认为,李儒是一直忠于董卓所致,自从董卓在书中出场,李儒也跟着出场,他处处为董卓出谋划策,可谓忠贞不二,董卓对他也还是信任的,除了在处理吕布与貂婵的事情上发生了分歧之外,董卓最信任的谋士就是李儒。

      那么,董卓这种残暴无常之人,李儒为什么能够对其唯马首是瞻呢?难道例如看不出来董卓后来的行径已经属于大逆不道之举吗?我认为,李儒对这些还是明白的,作为一个文人,他对当时纷乱的时局又能起到多大的影响呢?

      对于李儒,吕布可谓对其痛恨万分,以至于当董卓伏诛以后,吕布首先想到的就是诛杀李儒,这也是李儒的悲剧所在,试想,如果李儒在董卓被诛杀以后,能够表态支持吕布、王允,还至于到被杀的地步吗?

      反过来,吕布、王允等人诛杀董卓之后,并没有想到让尽快回复朝纲,对于董卓手下的人并没有施以怀柔政策,让其归顺,而是斩草除根,不仅对待李儒,对待董卓手下的大将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的处理上就可见一斑。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儒之死也就是“覆巢之下无完卵”了。

【品读《三国演义》】(35)王允之为人  

      司徒王允最大的功劳就是施展连环计,除掉了董卓,但是他最后也难逃被董卓旧将处死的结局。

      究其原因,我认为,王允其人忠于朝廷,但是缺乏包容,换句话说,没有太大的远见。

      最典型的事件莫过于在董卓死后发生的两件事上。

      第一件是杀掉蔡邕。蔡邕虽然对于董卓之死感到悲哀,但是他却不是因为董卓是无辜者,而是为了报答当年董卓的提携之恩,而王允对于此事则十分痛恨,竟然不顾众人的劝解,将蔡邕处死,从而让自己的威望打了一定折扣。

      第二件是不赦董将。在董卓被诛杀后,其手下旧将李傕、郭汜、樊稠、张济请求朝廷特殊,按说,王允完全可以建议皇帝颁旨赦免四将,从而让这四员大将归顺朝廷,为朝廷效力。但是王允并没有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问题,而是从对董卓的怨恨上考虑,不赦四人,这也就为后来四人起兵埋下了伏笔。

      因此说,王允其人,忠诚有余,宽容不足,缺乏战略眼光。

【品读《三国演义》】(36)李肃与吕布  

      李肃在书中并非什么重要人物,但是他的短暂出场却令人思量。

      李肃出场的时候,是因为董卓败于当时在丁原手下效力的吕布而懊恼之时,李肃向董卓提出建议,他愿意以吕布同乡的身份去游说吕布来降。后来吕布禁不起金银珠宝、高官厚禄、赤兔宝马的诱惑,杀掉丁原而投奔董卓。

      李肃第二次出场的时候,因为王允联合吕布欲除掉董卓,需要一个人到董卓老巢--郿坞去传圣旨。这时候,吕布想起了当年游说他的李肃,而李肃则毫不迟疑地带着圣旨来到郿坞,并将董卓哄骗出来直到受禅台,最终吕布用画戟除掉了董卓,李肃在除掉董卓的斗争中可谓大功一件。

      李肃第三次出场的时候,是在董卓被除掉之后,带领李肃与董卓女婿牛辅交战,李肃因为败于牛辅,吕布将自己的同乡李肃斩首号令三军。

      李肃就这样完成了他的短暂出场,他游说同乡、跟随同乡,最后又死于同乡之手,不能不说是一大悲剧。而吕布呢,单单因为李肃败于牛辅就将其杀掉,实在是值得商榷。

【品读《三国演义》】(37)孙坚发毒誓  

      我对孙坚这个人比较佩服,毕竟他为东吴的江山社稷打下了基础,但是对于孙坚的结局则感到惋惜。

      孙坚在与各路诸侯一起讨伐董卓的时候,还是十分专注的,为了联盟,竟然断然拒绝了董卓的和亲。

      人都是有私心的,孙坚也不例外,当他从宫室的残垣断壁中意外得到传国玉玺之后,就听从了手下的建议,背弃盟约,回到江东单独打天下。

      为了证明自己的所谓清白,竟然在众诸侯面前发毒誓,正如书中所言:坚指天为誓曰:“吾若果得此宝,私自藏匿,异日不得善终,死于刀箭之下!”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最后他真的不得好死,中了刘表手下的埋伏,死于飞石、乱箭。

      孙坚居然自己正确语言了自己的结局,真是令人感叹。

      由此可见,毒誓不能轻易说出,有的时候真的能够遭到报应。

【品读《三国演义》】(38)陈宫真丈夫  

      陈宫在《三国演义》的前半部分颇有一些笔墨。但是他的人生轨迹却不复杂。

      陈宫本想与曹操共谋大事,于是释放了已经被通缉的曹操,舍弃了官位,但是当他看到曹操误杀好人吕伯奢时,对曹操的印象就大打折扣了,最后放弃了与曹操公事的想法。陈宫认为曹操是奸诈之徒,尤其反感曹操的座右铭“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我读了很多遍《三国演义》,每次读到有关陈宫的章节时,总是细细体会一下陈宫的人品,我认为,陈宫为人的主要特征是忠诚。

      后来,陈宫投靠了吕布,屡次为吕布出谋划策,成为吕布的得力助手,他为了吕布真可谓倾心付出,几无私心,因为在他眼里,吕布虽然无谋,却不似曹操奸诈,因此铁了心跟随吕布。

      只可惜,最后吕布败于曹操,殒命白门楼,陈宫也被曹操擒获,曹操并不想杀掉陈宫,毕竟陈宫是他的故友,本想劝说陈宫投降,但是陈宫终究反感曹操的为人,宁可自己被杀,也没有投降曹操,我认为,陈宫的死的确可惜。

【品读《三国演义》】(39)颠沛汉献帝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人活得最为身不由己,甚至于到了颠沛流离的地步,他就是汉朝的末代天子--汉献帝。

      汉献帝从即位开始也许就注定了他身不由己的命运,虽然贵为天子,但当时已经是诸侯割据,群雄争霸,天子只不过是诸侯之间利用的一个砝码而已。汉献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了他的皇帝生涯。

      他即位之初,董卓集团称霸朝廷,后来王允、吕布联手除掉了董卓,本以为可以天下太平了吧,结果,董卓旧将李傕、郭汜等兵犯长安,汉献帝被迫采取“丢车保帅”的战术,牺牲了大臣王允,又被迫给李傕等人加官进爵,于是朝廷又迎来了第二个权臣集团。不想,李傕、郭汜等有发生内乱,烧毁了宫室,此时的汉献帝已经与乞丐无二。后来,汉献帝又落入了杨奉、董承之手,而杨奉、董承也并非什么贤臣,各怀鬼胎,还是曹操接纳了汉献帝,但却令其迁往许都,最后,汉献帝成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工具。

      汉献帝的颠沛说明了汉家的确气数已尽,无力回天。这就是当时的现实,至于刘备后来打出“匡扶汉室”的大旗,我认为纯属掩人耳目,匡扶汉室是假,自立为帝是真。因此,对于汉献帝后来遭到曹丕的逼迫,我觉得不值得同情,他应该看清历史潮流,顺应时代发展,禅位于大魏。

【品读《三国演义》】(40)徐晃与吕布  

      徐晃与吕布两人的共同点之一是都有归降他人的经历。

      前者,吕布在李肃的游说下舍弃了丁原而投降董卓;后者,徐晃在满宠的劝说下舍弃了杨奉、韩暹投降了曹操。

      虽然两人均有这样的投降经历,但是从投降的过程来看,两人又有所不同,正因为存在的不同之处,才能反映出两人的不同人品。

      前者,吕布为了投降董卓有个见面之礼,走进大帐杀掉了丁原,提着丁原的首级来见董卓;后者,徐晃准备离开杨奉、韩暹,满宠也曾问他:何不杀掉此二人作为进见之礼?徐晃回答:以臣弑主,大不义也,吾绝不为。

      前者,吕布投降反映出他飘忽不定、出尔反尔的品质,最后终被人所弃,死于非命;后者,徐晃投降曹操后,受到了曹操的厚待,成为曹操帐下的一员大将。

      由此看来,同样是背主投降,命运也是不同的,更能够反映出人品的不同。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