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网络图片)
初读《西游记》(1)阅读的理由
在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西游记》在我童年的时候就接触过,那时是通过阅读连环画认识的《西游记》,后来家中有了电视机,再后来有了1986版的电视剧《西游记》,看了也不知多少遍,百看不厌,这些就是我对《西游记》这部古典名著的粗浅印象。
前不久,我听了翟鸿燊先生的一个讲座,其中提到了《西游记》以及书中所阐述的哲理,更加提高了我对这部名著的兴趣。因此,决定正式阅读一下这部书,细细品味一下其中的哲理,也许这些哲理对于探讨人生是有所帮助的。
初读《西游记》(2)顽空与悟空
《西游记》第一回的末尾这样写道:打破顽空须悟空。
我在读到这句话的时候,细细地理解了一阵子,我的理解是:顽,就是冥顽不化;悟,就是理解、明白、领悟。空,可以理解为以因果而结缘的世间万物。这样的剖析之后,书中这句话的含义也就不言自明了。
如果以认识大千世界的角度看,我认为书中说的“打破顽空须悟空”可理解为,要想使自己能够脱离冥顽不化的状态,就要认真地认识、感知这个世界,只有逐渐认识了世间万物,自己才能有知识、有智慧的人。
如果将这句话用在今天,我们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不也是如此吗?人刚刚生下来,是无知的,经过学习、锻炼之后逐渐成长为有知的。一个大学生刚刚参加工作,肯定没有什么工作经验,也就是所说的刚刚进入职场,人生地不熟,甚至四处碰壁,但是当他在职场中逐渐学习和锻炼之后,工作水平和经验也就逐渐积累起来了。这也是对《西游记》中所说的“打破顽空须悟空”的一个实践。
要想实现“打破顽空”,就必须刻苦、努力、钻研,这样才能做到“悟”。
初读《西游记》(3)明白学与悟
在读到《西游记》第二回中“孙悟空学习七十二般变化”的情节时,我感觉到在求知上,不仅需要学,而且更需要悟。只有这样,两者兼备,才能学业有成。
学的含义是:效法,钻研。悟的含义是:理解,明白,觉醒。明白了这两者的含义之后,我认为,学的最终目的是悟,只有通过“学”才能做到“悟”。学而后悟,才能使自己真正掌握知识和本领,光学不悟,结果只能将自己变成毫无用处的书呆子。
孙悟空之所以能在斜月三星洞从菩提祖师那儿掌握真本事,其成功的根源就在于其不仅会学,更能做到悟,就像其所说的达到“一窍通,百窍通”的程度。
我们在学校学习文化知识的时候,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室、同样的教材,为什么学习的结果不同呢?就是在于学和悟。例如同学们都在做同一道数学题,也都做出来了,有的人只学会了单纯去做一道题,而有的同学却从这道题的做法中总结出与之相同类型的题目的解决办法,做到了举一反三,也就是做到了悟,因此,这样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肯定是非常好的。
所以说,我们无论做什么,不光要注意学,刻苦学,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悟,学会举一反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本领。
初读《西游记》(4)玉帝的包容
玉帝到底有什么可贵之处?我认为,其中首要一条就是玉帝的包容之心。记得以前从某种认识的角度看,尤其是在小人书中,玉帝被刻画成是一个穷凶极恶的形象。但是在1986版的电视剧中,玉帝的形象就改观了许多,他被塑造成为一个慈眉善目的形象。
我认为,这才是玉帝应有的形象。那么玉帝的包容之处体现在哪里呢?先说说猴王初问世的时候,玉帝的态度是什么?书中这样写道:玉帝垂赐恩慈曰:“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可见,对于一条新生命,玉帝并非如先前那么凶恶对待,甚至将其扼杀,而是采取了包容的态度。
后来孙悟空逐渐成了气候,天庭就有了想消灭孙悟空的想法,例如李天王之类的,但是当太白金星提出了招安的建议后,玉帝立即采纳,并下令太白金星前去招安,可见玉帝对孙悟空仍然采取了包容的态度。
再后来,孙悟空不满官封弼马温私自返回了花果山,自称齐天大圣。玉帝听说非常震怒,当太白金星再次提出招安的建议之后,玉帝仍然采取了招安的态度,将孙悟空授予“齐天大圣”的虚衔,令其掌管蟠桃园。只是后来孙悟空大闹蟠桃宴,反了天庭之后,玉帝才忍无可忍,想尽一切办法要消灭孙悟空,后来请来西天如来佛祖将孙悟空降服。
在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之后,每逢遇到麻烦,上了天庭找玉帝,居然口称“玉帝老儿”,而玉帝也不因此恼怒,每次都是命令神仙帮助孙悟空。
基于这些情节,我认为,玉帝作为天庭的最高统治者,他是合格的,他具有的包容之心是他作为天庭最高统治者的因素之一,那么玉帝到底是何许人也?书中作了这样的描述:佛祖听了孙悟空的话后,呵呵冷笑道:“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龙位?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这说明玉帝并非凡夫俗子,他也是历劫之人,最后高居天庭大位,连西天如来都佩服他。那么这样一个出身的人,具有包容之心就在情理之中了,因此,我认为,玉帝是一位有包容之心的人。
当今也有人说,你的心多大,你的事业就多大。玉帝以最大限度地包容对待生灵,他的结果是高居天庭大位,我们今天的人中,我们不妨想一想,凡是能干大事情的人,哪一个没有包容之心呢?
初读《西游记》(5)信仰与人生
《西游记》中,唐僧的三个徒弟悟空、八戒、沙僧原本是都是触犯了天条被贬下界,后来经过观音菩萨的点化而走上了西天取经寻求正果的道路。试想,如果没有观音菩萨的点化,他们三个的生存轨迹又会是什么呢?孙大圣呢会一直被压在五行山下不得翻身;猪八戒呢也不过就是云栈洞的洞主,沙僧也就是流沙河里的水怪,他们俩都不时出来吃人,为害众生。
菩萨对他们的点化实际上就是向他们传播一种信仰,有了信仰,他们的生存轨迹就有了新的目标,在信仰的驱使下,他们相继改变了原来的生存轨迹,也就是换了一种活法。
书中的人物是这样,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人呢?我认为,信仰同样重要,有了信仰,我们才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才有人生的动力,否则,就会一生碌碌无为。
信仰有多种多样,那么,人的一生要追求什么样的信仰?这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无数事实证明,信仰缺失,一生就会碌碌无为;信仰错误,就会为害他人,成为罪恶之徒,甚至成为人类的公敌。
初读《西游记》(6)善恶在一念
刚刚读了《西游记》第十六回“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再一结合电视剧《西游记》第六集“祸起观音院”的情节,不由得想起那位因为一时对唐僧的袈裟起歹念而殒命的老院主。老院主为什么自取其祸,究其原因就是电视剧中唐僧说的那句话:一念之差导致杀身之祸。
人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靠思想来支配的行动,这里的思想就是“念”,有的人在做事情的时候之所以偏离正常轨道滑入深渊,实质上就是他的思想观念发生突然改变所致。人间有善恶,又是为什么呢?归根结底也是由于有的人的思想在一瞬间发生改变而与其他人形成了对立面,因此也就分出了善恶、美丑。
为什么会有善恶与美丑?为什么有的人会出现一瞬间的转变?这里的原因就在于各种诱惑。人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这些诱惑就是对“念”的严峻考验,那些禁不起诱惑的人就会产生歹念,从而用歹念支配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而那些能够禁得起诱惑考验的人会依然在从善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毕竟“人之初,性本善”嘛。
一念之差,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存在的,都是需要面对的,人生道路上要经过许多考验、磨难、历练,就好像一道道关口一样,越过的关口越多,人生就会越有意义。为了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就一定要经得起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诱惑,把握好人生的方向,牢牢记住:善恶就在一念之差。
初读《西游记》(7)言语须谨慎
《西游记》“除妖乌鸡国”这一段在我的脑海中印象一直很深,主要还是因为电视剧的精彩所致。但是当我阅读了小说和连环画中的这段情节后,居然恍然大悟。
在阅读小说之前,我一直以为乌鸡国的国王是因为心地善良无端被妖怪陷害,读了小说之后才得知其真正原因,竟然是国王的一句失言所致。我不由得想到,言语谨慎是何等重要。
俗语云:祸从口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时失言,轻则伤害感情,重则甚至会引发祸端。至于书中乌鸡国国王那种情况实属幸运。
在电视剧《西游记》中,只反映了唐僧师徒如何帮助乌鸡国国王复活和夺回江山社稷,却没有交代乌鸡国国王为何会有如此遭遇,我感觉是一个遗憾之处。
我认为,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力求言语谨慎,这样才能让自己与麻烦和是非远离。
初读《西游记》(8)杜撰河神女
《西游记》第四十三回《黑河妖孽擒僧去,西洋龙子捉鼍回》中描述唐僧师徒四人途经黑水河时,有这样一段描写:只见那下湾里走出一个老人,远远的跪下叫:“大圣,黑水河河神叩头。”行者道:“你莫是那棹船的妖邪,又来骗我么?”那老人磕头滴泪道:“大圣,我不是妖邪,我是这河内真神。那妖精旧年五月间,从西洋海趁大潮来于此处,就与小神交斗。奈我年迈身衰,敌他不过,把我坐的那衡阳峪黑水河神府,就占夺去住了,又伤了我许多水族。我却没奈何,径往海内告他。原来西海龙王是他的母舅,不准我的状子,教我让与他住。我欲启奏上天,奈何神微职小,不能得见玉帝。今闻得大圣到此,特来参拜投生,万望大圣与我出力报冤!”
这是黑水河神的一段自我陈述,道出了黑水河中妖怪的来历,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电视剧《西游记》这一段的描述,两者居然存在着差异。原书中,并未提及河神有一个女儿,而电视剧《西游记》中居然杜撰出了一位女子,也就是河神之女,被妖怪掳走,并占领了河神水府,后来居然暗中相助唐僧脱离此难。读过《西游记》原书方知,这位河神之女居然是电视剧的一个杜撰,顿有恍然大悟之感。至于电视剧中为何要作此杜撰,真是不得而知。
初读《西游记》(9)凤仙郡剧情
我阅读《西游记》时总喜欢与经典版电视剧《西游记》对比,结果发现书和剧之间居然存在着差异。
就说《凤仙郡祈雨》这段故事吧,电视剧中对于凤仙郡的郡官所犯错误归结为因为儿子强抢民女,妻子护短,他因看不惯,在香案前厮打,将贡品打翻在地,恰逢玉帝下凡路过此地,正要享用,却见贡品被打翻在地,故而气恼,不给凤仙郡降雨。
而书中陈述的却是: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献供斋天,在于本衙之内,因妻不贤,恶言相斗,一时怒发无知,推倒供桌,泼了素馔,果是唤狗来吃了。
足见两者存在着很大差异。
再者,在这段故事里还有一处存在差异。那就是对于披香殿的米山、面山、大锁的描述。
电视剧中的描述:悟空带着八戒到披香殿施法术,企图捣毁米山、面山和大锁,后来居然还想玉帝提出质问,玉帝才不得已下令给凤仙郡降雨。
而书中的描述是:郡侯磕头礼拜,誓愿皈依。当时召请本处僧道,启建道场,各各写发文书,申奏三天。郡侯领众拈香瞻拜,答天谢地,引罪自责。三藏也与他念经。一壁厢又出飞报,教城里城外大家小户,不论男女人等,都要烧香念佛。自此时,一片善声盈耳。后来玉帝大喜,方给凤仙郡降雨。
这处差异,我觉得书中陈述得更佳,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而电视剧可能是为了增加观赏性而作的改动吧。因此,对于《西游记》,除了看电视剧之外,要想真正感悟其深意,必须认真读这本书。
初读《西游记》(10)蜘蛛精下场
《错坠盘丝洞》是《西游记》中的一段很经典的情节,电视剧中的情节一直历历在目,但是当我读过《西游记》原著时,还是发现了书和剧之间的不同。
对于蜘蛛精和蜈蚣精的下场,书和剧表述得截然相反。至于拍摄电视剧时为什么要进行这处改动,我还不得而知,但是如果要说毗蓝婆菩萨想收复妖精作为看门人的话,我还是认为书中说得有理,毕竟蜈蚣精的本领要强于那七个蜘蛛精。
再看看蜈蚣精与蜘蛛精之间的师兄妹关系是否牢靠呢?我认为,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牢靠。从这一段里就可窥见一斑:里面拖出七个蜘蛛,足有巴斗大的身躯,一个个攒着手脚,索着头,只叫:“饶命,饶命!”此时七十个小行者,按住七个蜘蛛,那里肯放。行者道:“且不要打他,只教还我师父师弟来。”那怪厉声高叫道:“师兄,还他唐僧,救我命也!”那道士从里边跑出道:“妹妹,我要吃唐僧哩,救不得你了。”
因此说,这七个蜘蛛精的下场是既可恨又可悲的。
初读《西游记》(11)惩戒朱紫王
《西游记》第六十八至七十一回所叙,也就是电视剧《西游记》中的《孙猴巧行医》那集,两者对比发现,电视剧中并没有介绍朱紫国王为何患了“双鸟离分”之症,只提到了观音菩萨的座骑金毛犼下界变作赛太岁,抢走了金圣宫娘娘而导致国王害病。
通过阅读原著,我明白了朱紫国王的真正病因,原来是自己年少时的一时冲动导致日后的三年磨难。由此可见,做事冲动不得,做人更不能作恶,否则是逃不脱因果报应的。
对于妖魔赛太岁,我觉得这家伙还不算坏到了极点,毕竟对抢来的金圣宫娘娘,还能以礼相待,无论是书中还是剧中皆可看出,而且它也是为了给朱紫国王消灾而来,某种程度上看,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通过对朱紫国王的惩戒,似乎在今天的人们是一种告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