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网络图片)
感悟《包容的智慧》(1):从战争的是非说起
有一件事情至今令我记忆犹新。1990年8月2日,伊拉克悍然攻占了邻国科威特,造成了令世人震惊的海湾危机。为了恢复科威特的国家主权,国际社会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斡旋,但是最终无果而终。于是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组建多国部队以军事手段恢复科威特的主权,得到了数十个国家的响应,于是海湾地区战云密布,短短几个月之内就集结了70万大军,战争一触即发。
当时我正在读高中,同学们也在课余时间议论着此事,很多同学仍然坚持认为美帝国主义又将发动侵略战争的观点。有一天,广播报道说,一架多国部队的美军战斗机在海湾地区训练时坠毁,当时正在教室里上晚自习的同学们很多人居然开始鼓起掌来。
每当记忆中闪现这件事情,我总在想:为什么有的人对伊拉克入侵主权国家科威特无动于衷,而美国等31个国家经联合国授权组建联军使用军事手段帮助科威特恢复国家主权却遭到敌视呢?我们究竟需要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件事情?谁好谁坏,谁是谁非,难道在这个世界上是有绝对界限的吗?
我们不妨翻开历史的画卷来分析这个问题。例如,纳粹德国、日本、意大利发动世界大战,实行法西斯统治,我们认为他们此举是反人类的犯罪行为,是坏的,错误的;反之,以美英法苏中等国家组成同盟国联合起来抗击法西斯就是正义之举,是对的,同样是在打一场战争,其性质是截然不同的。苏联和我们同为东方阵营,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给我们提供了很大援助,一度被我们称之为“老大哥”,但是当苏联背信弃义撤走援华力量,而使我们陷入非常困难的时期,尤其是后来由于苏联的挑衅发生珍宝岛事件,我们是否还会说“老大哥”如何如何地友好呢?凡此种种。如果我们的思维方式总停留在一个时空里来看待在已经变幻的时空里发生的事情,我们的思维就会陷入僵化,甚至倒退。
种种事实表明,谁好谁坏,谁是谁非,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界限。我们应该看到,同生在一个星球,人和人之间、群体和群体乃至国家和国家之间应该相互依存,即使一时间爆发了利益上的冲突,也不应该永远处于战争状态,也就是说,战争与和平也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和平,也不存在永久的战争。正因如此,整个人类文明史在这种战争与和平交织的洪流中才能滚滚向前,人类历史上发生的每一场战争,交战各方的拼杀即使再惨烈,也不足以毁掉全人类,哪怕是世界大战最终也要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而终止。每一次战争的阴云消散之后,人类总能够清理战争的废墟,然后开始创造新的文明。这是一股什么力量形成的呢?那就是包容,是人类社会对每一名成员的包容。
感悟《包容的智慧》(2):我们学到的爱与恨
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一只瓢虫或者别的昆虫突然落在你面前的桌子上,这个时候等待瓢虫的有两种命运,一种是顺其自然,或者爬走,或者飞去;另一种命运呢,就是找一个工具将其弄死了之。记得以前在学校里学习成绩排在前列的学生会被称之为“好学生”,反之就被称之为“坏学生”。老师通常都喜欢所谓的好学生,而厌恶那些所谓的坏学生。为什么我们对生灵会有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置方式,对同样的学生又要用好与坏来区分呢?这就需要从我们接受的教育说起,从我们学到的爱与恨说起。
我们的知识来自教育。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已然成为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无论哪一种教育,根本目的或者说是根本出发点都是叫人向善,但是有的人在接受了教育之后反倒是学会了仇恨,心态也随之变得冷酷无情,在他们眼中,只记得哪些人是敌人,是邪恶的。这种教育的结果实际上已经与教育的出发点背道而驰。
有人说,东西方的教育存在着差异,但是不管存在什么样的差异,东西方的教育的主体确实具有着共同点,那就是人。也就是说,东方人和西方人都是人,既然都是人,那么都具有人性,人性是人的根本属性,这是毋庸置疑的。人性向善,这也是一个共同点,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因此东方和西方的教育也存在本质上的相同之处。从教育的核心内容上看,东方的教育主张仁爱,西方的教育主张博爱,不管是哪一种爱,都是要求人们在受教育之后要学会并实践于人类社会的。一谈到爱,我们都会想起相亲相爱这样的字眼,其实爱的内涵又何止于相亲相爱呢?例如,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竞相伸出援手,这种爱就是一种博大的爱----大爱,大爱是无疆的。有着大爱的人,他们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如果他们连一只昆虫都容纳不下,都要置其于死地,他们又何以谈得上有爱心甚至大爱呢?
一个人如果一味地从教育中去寻找恨,只学会去恨什么。那么久而久之,他的心理就会变得阴暗、冷酷,人性就会发生扭曲,从而使人变坏。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教育在这个人身上就是失败的。
感悟《包容的智慧》(3):守住自己藏宝的土壤
转眼又是一个周末,在工作之余,我不止一次在想:今天的我们还需要保留自己的个性吗?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们都在为着不同的目的奔波劳碌着,觉得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人大有人在,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寻求到摆脱这种压力的方法和途径。
从本质上讲,我们从事各类工作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人们就组成了一个浩浩荡荡的疲于奔命的大军。虽然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大量的而繁重的体力劳动已经通过智力手段将人们解放出来了,但是人们依然感到紧张、压抑,甚至有的人走上了极端,以自杀来了断自己的生命。其实,我们在疲于奔命的时候,逐渐地被自己确立的种种制度磨练成了麻木不仁的生命体,除了姓甚名谁等不同之外,都在向着“机器人”和木偶演化,这样一来,我们就失去了属于自己的最后阵地--个性。
一谈到个性,有的人便夸夸其谈,高谈阔论,但是我们可曾想过,在当今社会还有多少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呢?个性是每一个人的宝贵财富,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人和人之间有所区别的标志之一,如果丧失了个性,那么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就会变得机械麻木,社会的进步也就无从谈起,人类文明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延续下去呢?
个性是人生存与发展的最后阵地,如果丧失了个性,那么也就丧失了生存的意义,更谈不上发展,如果不想去做人云亦云的机器,不想做让人操控的木偶,那么我们就应该守住自己的最后阵地--个性,也就是守着自己藏宝的土壤。
感悟《包容的智慧》(4):藏富于民与基业常青
我们经常把民富国强作为对未来生活的期盼,那么如何理解民富国强这个词汇呢?我们不妨用通俗的话来解读一下。天下百姓的最大愿望毋庸置疑都希望过上“衣食无忧,富足充裕”的生活,这里的百姓包括你,也包括我,涵盖了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这是百姓对自己生活确立的最高标准。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存在的,作为国家的子民,也就是国民,都明白一个道理,光是自己过上幸福生活是不够的,自己的幸福生活还要靠一个强大的国家提供保障,因此,希望国家强大就成了百姓对国家未来发展目标的期盼。
其实民富国强还可以用辩证唯物观来解读,那就是两者之间存在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民富是国强的基础,而国强又是民富的保障。试看那些民不聊生、战火涂炭的国家哪一个是强大的呢?非洲一些国家经常发生武装冲突,使得百姓背井离乡,甚至大批死于战火,这样的国家能是强大的国家吗?如果国家的力量衰微,不足以抵御外敌入侵,国民即使再富裕,当外敌入侵之时,不堪一击。富裕的生活在一瞬间就变成了过眼云烟。中东的科威特是一个靠开采和出口石油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国家,由于石油贸易的丰厚利润,使得该国的国民生活非常富裕,但是当伊拉克侵略者的铁蹄踏进国土的时候,他们的国家在瞬间土崩瓦解,百姓都沦为了亡国奴,昔日的富裕生活也随之不复存在。
在明晰了民富国强的道理之后,我们不妨想一下,如何实现国强民富的目标?中国古代的儒家学派认为,德是本,财是末,德是发财的基础;“外本内末”则会“争民施夺”。“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如果没有与民同乐的德养,即使有了巨大的财富,有谁愿意为你维护基业常青呢?如果人家都愿意跟着你,真心实意地为你出力,又何愁事业做不大做不强呢?这里所说的“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实际上阐明了一个团体、一家企业乃至一个国家要想日益强大、基业常青所需要的东西,那就是藏富于民,方能基业常青。
感悟《包容的智慧》(5):生存发展的主动权
当我们共同探讨一个问题的时候,大家应该各抒己见,才能将问题分析透彻,俗语云:理越辨越清,话越说越明。但事实上,有多少人能够真正阐述自己的观点,又有多少人是人云亦云呢?诚然,这里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有的人明明可以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却不想说;有的人对问题没有分析透彻,无法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就说不出来;真正能够说出自己观点的人虽然属于非多数,但是碍于面子,那些无法表达自己观点的人也就开始不分是非地随声附和,于是探讨的结果就是真正能够阐述观点的人占据了主动权。
人与人之间是这样,国家与国家之间也是如此。当联合国安理会在对重大国际问题进行表决的时候,如果各个成员国不能各抒己见,总有国家怀着做乘车的思想,那么最终的表决结果很可能就不能代表大多数国家的利益,背离了大多数国家的利益。换句话讲,这样的成员国是不负责任的,因为由于他们的做乘车思想导致了很多国家利益的损失,使很多国家在国际社会上失去了对命运的掌控权。
在人类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其实是充斥着各方面的竞争,谁占据了主动权,谁就会在各种竞争中抢得先机,至于那些随声附和的人,他们的命运也只能被少数人牵着鼻子走,从而丧失了对自己命运的掌控权。
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看我们是否掌握了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如果我们没有能力自己判断,就会陷入恐慌、焦虑、浮躁,被人牵着鼻子走。所以,找回自己的心性,找到是非真假的判断力,就是从根本上夺回自己生存发展的主动权。
感悟《包容的智慧》(6):屈人之兵与化敌为友
我们经常能遇到这样的问题,比如说,观看一场体育比赛,总是要关注谁能夺冠;哪个地方发生战争,总是想看看究竟谁能成为征服者。凡此种种现象,都凸显了我们的一种心理----缺乏包容。其实,体育比赛也好,两国交战也罢,还有另一种现象存在,但是经常被我们忽视。例如,两支球队经过一场激烈的比赛之后,肯定有一支球队成为了胜利者。当胜利者走上冠军领奖台的时候,他们在领奖之前都要拥抱一下那支告负球队的队员,然后才戴上属于自己的桂冠;战争也是如此,世界大战可谓惨烈,几十个国家连年交战,人员死伤无数,财产损失更是难以估量。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日意组成的轴心国尽管逞一时之能,横行世界,但是正义终究要战胜邪恶,以美英法俄中等大国组成的同盟国凭借其强大的力量最终将其战败。轴心国被占领之后宣布投降标志着战争的结束。那么,怎样才能知道轴心国已经臣服了呢?有人说,他们的国土被同盟国占领,他们的武装力量土崩瓦解就可以说明这一切。
其实不然,我们不妨看看战争结束之后发生了什么,当纳粹德国被盟军占领宣布投降以后,盟军已经掌握了他们的命运,按某种思维的推断盟军完全可以将其国民斩尽杀绝,以绝后患。但是盟军却没有这么做,与此相反,却在占领德国的同时,帮助他们清理战争的废墟,通过马歇尔计划对处于战争废墟上的德国进行长期援助,帮助他们重新恢复国民经济,甚至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自己的国家,经过这样的援助,使德国得以重新回归国际社会,成为国际大家庭的一员。也许有的人想不通,为什么美国等盟国要帮助已经被他们占领的国家恢复经济、重建国家呢?既然已经占领了他们的国土,就应该让他们臣服才行啊。其实,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制胜之道。那么真正的制胜之道又是什么呢?正如书中所说的,真正的制胜之道不是屈人之兵,而是化敌为友。
感悟《包容的智慧》(7):追逐与放弃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奔忙着,追逐着,从追逐自己立足之地,再到追逐财富,然后去追逐权势,这样仿佛具有惯性的徒劳过程几乎要伴随一生。那么追到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呢?昨日下午看了一部片名为《贪之害》的教育片,其中描述的那些为了追逐名利、财富而不择手段,最后锒铛入狱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些人在活着的时候,在高位的时候,就已经处于这种快速驱动的追逐的链条上了,他们也可能明知道这样做将来的后果,但是他们却没有放弃这种追逐,不但不思放弃,反而变本加厉,他们追逐的同时也在逐渐背离自己当初的人生轨迹而滑向不可自拔的深渊。
人需要上进,也需要一种积极向上的追求,这本无可厚非,即便是想获取财富,也要通过合法的手段,俗语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通过贪腐而获得,那么这样的财富来得快,去得会更快,而且去的时候还要带上一个追逐者,当一个个贪官在死刑临刑的时候才说出那些后悔的话,此时后悔又有何用呢?难道说临刑前的忏悔就能够使自己摆脱法律的制裁吗?或许他们想用这样的忏悔来警醒后人,但是后人又有多少受到启迪呢?
为什么非要等到死到临头才后悔当初,为什么不学会放弃呢?当脑子里闪现出贪赃枉法念头的时候,如果闪现之后决定放弃,又何至于一步步偏离正确的人生航向而走向犯罪的深渊呢?正如一个贪官在死刑临刑之前说的:贪污来的一沓沓钞票实际上就是给自己送葬的一沓沓纸钱啊。尽管他们这样的觉醒来得晚些,对他们自己已无太大作用,但是对于后人应该是有告诫作用的,当人们将自己的肉体和灵魂运行于追逐的链条上的时候,不妨在追逐的时候也适当地进行放弃,在正道上的我们一定要去追,背离正道的我们就应该去放弃,这样的人生才是正确的人生。
感悟《包容的智慧》(8):人性中彰显的包容
美国人民设立的一个阵亡将士纪念日,源自1868年祭奠美国南北内战双方战死的60万人;1991年,中国留学生卢刚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射杀6人后,遇难者安妮女士的悲伤的三兄弟给卢刚家人致信:“安妮相信爱和宽恕。此刻如果有一个家庭正承受比我们更沉重的悲痛的话,那就是你们一家。我们想让你们知道,我们与你们分担这一份悲痛……”2007年5月的弗吉尼亚校园枪击案里,韩裔凶手赵承熙连同被射杀的32个无辜生命一起在那片宽阔的绿地上受到祭奠。
这三个事件如果换一个政治环境、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文化背景恐怕是不可想象的,甚至是难以接受的。有人会说,为什么要对敌人进行祭奠、安慰和原谅呢?敌人就是敌人嘛。这种思维的正确与否我们暂且不论,我们不妨说说中国的两句古语:冤家宜解不宜结,冤冤相报何时了。相信这两句话很多人都知道,也明白其含义,而且在我们的文学著作、戏剧影视里面也经常会出现,但是为什么对这句的内涵进行实践的诠释的时候,很多人就要将其深刻的内涵弃之脑后呢?
记得我小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叫作《万水千山总是情》,剧中描写的几个家庭几代人之间从开始的仇人相见到最终的化敌为友,甚至结为亲戚,全剧以刀光剑影开头,以皆大欢喜落幕。细想一下,和发生在美国的上述三起事件难道没有共性吗?共性是什么呢?那就是其中彰显出的伟大的人性,从伟大的人性中彰显出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包容。
感悟《包容的智慧》(9):坚持也是一种力量
记得在学校的时候,老师经常引用一句话:做一件好事很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并且用雷锋的事迹加以佐证。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贵在坚持。
我们做事情如果半途而废,遇到困难就犹豫,遇到挫折就退缩,那么到头来将一事无成。对于工作而言,我们需要树立一种以坚持为特征的职业精神。有了这种职业精神,我们做工作的时候才不至于半途而废。坚持也可以造就出一种个性,也是干好工作的一股强大的力量。
别的先不说,就拿足球来说,如果说,我们的球队今天学习巴西的桑巴风格,等到过一段时间觉得还是欧洲的力量型打法更好一些,于是又改学欧洲足球的打法,结果呢,当我们的球队来到国际赛场上的时候,队员们表现出来的就会是一种不伦不类的风格,失败也就是必然的了。
坚持可以创造个性。还以足球为例,巴西队坚持其桑巴风格,玩的是技术足球,一直坚持下来,结果成就了“五星巴西”的美誉;德国队一贯以日耳曼人的钢铁意志作为自己的灵魂,坚持强悍的力量型打法,结果是在国际大赛中屡创佳绩,男队和女队一共夺得5次世界杯冠军;意大利坚持采用防守反击的战术,使得世界诸强都对其头疼;荷兰坚持采用长传冲吊,闪耀着“无冕之王”的光环.....而我们的球队呢,每一次聘请教练之后都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在国际上就没有一个代名词来体现球队,这样毫无章法与风格的球队在国际比赛中焉能不败?
因此说,干工作需要一种坚持的劲头,因为坚持能够成就自己的风格,体现自己的职业精神。我们回过头来再想想,坚持是什么呢?坚持就是一种力量。
感悟《包容的智慧》(10):疯子精神与爱岗敬业
企业精神是一个企业的灵魂。现代化的企业都在竞相挖掘和提炼自己的企业精神,并且以自己的企业精神来激励员工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奋斗。纵观林林总总的企业精神,我们不难发现其中都存在着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要求企业的每一名成员爱岗敬业。
衡量一个员工是否优秀,最重要的一条也是最基本的一条应该是爱岗敬业。试想一名员工如果连自己的工作岗位都不热爱,又何谈去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呢?著名媒体企业“凤凰卫视”的精神是这样概括的:“这是一个疯子和五百个疯子的故事。”后来,凤凰卫视的总裁刘长乐补充说,现在已经有一千个疯子了。这句话我们不难理解,“一个疯子”自然是指总裁刘长乐,“五百”乃至“一千”个疯子就是指凤凰的员工。
那么,为什么称呼凤凰卫视的成员为疯子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永远被自己的工作热情燃烧着,脑海中不停冒出新的创意,他们对重大事件有着不可遏止的“渴望”,他们一走进演播室和拍摄现场就情绪高昂。采访时他们被认为“过度活跃”,一旦有大事发生,他们就兴奋紧张过度,常常会连续工作十几或几十小时,自我陶醉,乐在其中。这实际上就是包括总裁刘长乐在内的每一名员工所具有的那种高度敬业精神的体现。凤凰卫视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最根本的原因,我认为就是凤凰拥有一个具有着高度爱岗敬业精神的团队,人们总说,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凤凰的团队正诠释了这句话。从一个小的电视频道做起,到现在信号覆盖全球五大洲、拥有五个专业频道和其他衍生产品的国际性的华文媒体,靠的是什么?最根本的就是他们的无坚不摧的团队和他们具有的高度的爱岗敬业精神。
凤凰卫视如此,对于其他任何一家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内部的最大动力就应该是员工的精诚团结、爱岗敬业。在企业,也不妨挖掘出每一名员工潜在的那种“疯子”精神,只要每一名员工的“疯子”精神被挖掘出来,那么,这个企业何愁不会做大做强呢?所以,企业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做大做强,就必须培养员工的“疯子精神”,企业发展也需要员工的“疯子”精神。
感悟《包容的智慧》(11):跨栏定律的启示
一些颇有成就的教授之所以走上艺术道路,有很多是受了生理缺陷的影响,人体患病器官为了抵御病变,其代偿性往往比正常的器官机能更强。这是一位名叫阿费烈德的外科医生在对艺术院校教授的调研过程中发现的现象,他将这种现象称为“跨栏定律”。例如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就属于这种类型。对于个人发展而言,跨栏定律阐述的是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所遇到的困难的程度。也就是说竖在他面前的栏越高,他跳得也越高。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的很容易就解决了,我们会感到一身轻松,但是我们付出的也不多;有的问题则具有很高的难度,解决的时候就需要我们开动脑筋,费尽心机,有时甚至弄得心力憔悴、焦头烂额。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当问题一旦被解决的时候,我们又会有一种什么感受呢?除了轻松之外还会产生一种难得的畅快之感,那么这种畅快之感来自哪里?
回答很简单。这种感觉直接来自我们为了解决难题进行攻关之后产生的成就感,这种一次又一次的成就感才能给我们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换句话说,正是这一道道难关的攻克带给了我们一次又一次的进步,我们在攻克难关的同时,也要感谢这些难题带给我们的进步。这也正印证了中国那句古语:吃一堑,长一智。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并非都是坦途,当我们走在坦途之上的时候,我们应该感到庆幸,当我们面对难关的时候,我们决不能退缩,而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攻克人生道路上的难关,难关之后仍然可以走上坦途,因为攻克难关的同时,我们会收获很多很多......
感悟《包容的智慧》(12):洞察与感动
当俄罗斯别斯兰人质危机发生后,到达现场的唯一的华文媒体是凤凰卫视,许多独家画面也都是由凤凰卫视拍摄的,在人质危机现场,可谓九死一生,但是凤凰卫视记者卢宇光一边大喊:“恐怖分子开始向我们冲过来了!”一边撤离,虽然是撤离,但是他手中的摄像机仍然启动着,持续工作,大量的经典镜头就这样被定格。这些独家镜头后来被全世界的媒体采用,包括美联社等外国大型主流媒体。
媒体企业如此,我们在从事日常工作的时候,要想真正去做好一项工作,完成好一项任务,就应该去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对与工作相关的因素作一个细致的了解与认知,这就是所说的洞察。光有洞察还不够,对于工作还要热爱,尤其是自己从事的工作岗位,如果想在本职岗位上干好,就应该去热爱这个岗位,其实无论是哪一种工作岗位,都是社会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这就像是生态系统中的链条一样,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生态系统都要遭到破坏,因此,我们不应该歧视任何一种工作岗位。
有时候,我们在学习某某先进模范人物事迹的时候,常常情不自禁地泪流两行,为什么?因为他们的事迹是那么的真实,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岗位充满了一种无比的热爱,所以他们的工作才能得到世人的认可与感动。这样的人相信我们都能够深深地记在心中。孔繁森与藏族孤儿情同一家、王晶以亲情对待和感化服刑人员、王瑛在纪检战线克己奉公、焦裕禄一心想着兰考人民、雷锋对别人的无私帮助、时传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王进喜建设油田的铁人精神、许振超的精湛技术、钱学森的求学报国等等等等,他们的身份不同,但是他们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用一个个真实的篇章丰富着他们的人生文集,因此,老百姓能够记住他们,怀念他们。是什么力量给予他们那么大的魅力呢?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拥有的那种令人敬佩的职业精神,即对工作的深入细致与无限热爱。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打动人的一定是真实的力量,深入才有洞察,热爱才能感动。
感悟《包容的智慧》(13):镜子和鞭子
一句赞美的话语能够愉悦我们身心,因此,当我们听到这样那样的赞美之词后就会神清气爽,笑逐颜开,这是很自然的反应。但是,每一件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不可能听到的都是赞美之词。那么当我们听到另一种声音感觉又是如何呢?相信大家都能够想得出,这种反应大多与“横眉立目”、“暴跳如雷”等结缘。
在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是冷静,当我们听到批评的言辞甚至身处逆境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其中的原因呢?俗话说,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佛家讲究的因果在我们的尘世中也是能够得到体现的。百密一疏,当我们做事情的时候无论自己想得多么周到细致,也会出现一些纰漏,这些纰漏恐怕就是反对批评之声的来源吧。当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还会为那些批评反对之词而暴怒吗?
对于那些赞美我们的人,我们应该感谢;对于那些批评我们的人呢?我们应该敬重,正如书中所讲的那样:他们是镜子和鞭子,让我们发现自己脸上的灰尘,鞭去我们身上的惰性。
感悟《包容的智慧》(14):隐形武器--软实力
单位现在正在建设地勘企业文化,以提升自身的软实力,那么什么是软实力?乍一听来,软实力好像是一个新名词,但细细想来,这个词汇只是最近才进入我们的视野而已,它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创,他认为,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是一国综合实力中除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之外的另一组成部分。
这一概念的提出,明确了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将它提高到了与传统的“硬实力”同等甚至比其更为重要的位置——正如约瑟夫·奈所言,“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围绕“软实力”的一系列研究,明示人们以一种新型、全面和平衡的发展路径,在提升各级主体综合实力问题上启迪着人们的新思维。
“软实力”概念一经提出,便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积极响应,世界各国纷纷研究并认真谋划提升自己的“软实力”。“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
“软实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内容: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三是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四是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五是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六是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七是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
美国人肯在宗教上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每逢重大国事关头,远如珍珠港事件,近如“9·11”,都是通过宗教文化彰显了美国国民那种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应该是美国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我们地勘企业建设自己的行业文化,其根本目的显而易见,那就是让地勘文化入脑入心,在职工种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增加地勘单位自身的感召力和对职工的吸引力,以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
综上所述,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所指的就是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力、文化力、外交力等软要素。两者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和协调。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物化,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在当前全球化浪潮、信息革命和网络时代的大潮下,硬实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软实力则具有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超越时空,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说,硬实力在较量中是一种有形的武器,那么软实力则属于一种威力强大的隐形武器。
感悟《包容的智慧》(15):勇气--奋斗的原动力
记得我在2004年参加了单位组织的拓展训练,其中有一个项目好像叫做“过天桥”。大体内容就是由所在组的组员轮流用绳子拽住悬在7.5米高空的一块长条桥板,其中一名队员需要首先攀登到7.5米高空处桥板的一端,然后在桥板上行走到另一端就算成功。但是桥板的稳定需要其他队友在地面上通过向不同方向拽住撑绳方可使桥面保持稳定。当时按照训练的规则,我们每一名队员都要通过这座“桥”,轮到我的时候,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攀上了7.5米高的桥的一端,然后在其他队友的关照下开始上桥,刚一迈上桥板的时候,我的心霎那间紧张起来,总是害怕桥板不稳定自己掉下来,曾经一度在桥中间止步不前,当我迷惑彷徨的时候,队友在地面上用力拽住撑绳和给我加油鼓劲的举动突然使我增添了莫大勇气,在这种勇气的驱使下,我最终还是完成了这个训练科目。
说到这儿,就不能不说说勇气。现在回头想一想,如果当时我停留在桥中间因为恐惧而止步不前,最终就只能站在那个地方吗?显然回答是否定的,往回走呢?还是要怀着恐惧的心情,向前走也一样,既然两种选择的付出都是相同的,为什么不选择走向成功的选项呢?有时候,成功和失败只在一念之差,那么是什么导致这一念之差出现两种结果呢?那就是勇气。这就好像书中所说的那样:攀登险峰最初的原动力就是勇气,而一旦勇气消耗殆尽,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山崖,更让人魂不附体。这时候,只有重振勇气,才能向死而生。
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都要为了生存而奋斗,这就和拓展训练一样,当我们选择了一个正确的奋斗目标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勇往直前,我们就会逐渐增加成功的砝码,如果我们中途失去了信心和勇气,那么等待我们的也只能是半途而废乃至失败。因此说,人生奋斗的原动力是什么?那就是勇气。
感悟《包容的智慧》(16):解决问题与化解问题
在书中,作者谈到东方与西方管理的差异时认为:东方的管理模式属于柔性管理,而西方的管理模式属于刚性管理,这两种管理模式是存在着明显不同的:
首先是思维方式上的不同。东方是二分为三的,它会寻求一个中间路线,不去追究是非,或者说也难以分清晰是非。我们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或者在日常工作中不难发现这样的例子。中国人面对问题或矛盾时喜欢提出上策、中策与下策就属于这种情况;西方的管理思维是一分为二,它明辨是非,一定要追究对或错。计算机出自西方,无论什么类型的计算机最终识别的都是二进制数据,这是人所共知的,这恐怕也是西方人思维方式的一种体现吧。
其次是目的上有差异。东方管理是要化解问题;西方的管理目的是要解决问题。化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存在很大区别的。先从概念上看,“解决”从本义上解释为“处理使有结果”;“化解”从本义上解释为“溶化消解”。解决问题,有的时候会治标不治本,解决了一个问题,又会出来另外一个问题,问题越解决越多。而化解问题,有些类似中医治病,可以达到既治标、又治本的效果。例如,中国人在面临矛盾的时候总喜欢用化解一词也就不足为奇了。
感悟《包容的智慧》(17):剩菜的故事与无为而治
书中提到一则“剩菜的故事”,大意是:一位母亲为了家庭、儿女,一辈子甘心情愿地吃剩菜。其实这位母亲的行为就是一种“感动”式的管理。所以说,感动的管理,不是用规矩来要求人,而是要懂得尊重、包容、平等,彼此立场互换,要让人“感动”后心甘情愿地发心奉献,所以感动的管理不是命令、指示、权威,而是要让人自动自发,这也就是古代的道家提出与倡导的“无为而治”。
记得有一次我到银行领取工资,到了营业大厅一看,只见几个柜台前已是人满为患,但仔细一看,有的柜台前人是扎堆地拥挤一处,紧紧包围了那个小小的服务窗口;有的窗口前却是排成一列纵队,大家按照顺序来到服务窗口前办理业务,我自然而然就加入到了排队的人群之中,按照顺序向窗口移动,并且不时地瞟一眼那些扎堆的人,我来的时候自然是排在队尾,过了一会儿,当我再向后看的时候,在我的身后已经按照一列纵队又增加了好几位,就这样排队向前移动,不知不觉就轮到了我自己,当我办理完业务之后,再看一眼旁边旁边的窗口,不但由于人群扎堆争抢顺序业务办理得缓慢,而且又增加了几个人也跟着扎堆。
这件事情从表象看来,我们不难发现:如果第一个人、第二个人知道排队的话,那么紧跟而来的第三、第四个人乃至更多的人一般都会自动去排队,这样办理业务的效率也就会随之提高;反之,最靠近柜台的人就不去排队,后续而来的人又怎么能按照顺序排队呢?从深一层看,前面的人排队与否将直接暗示和指挥后续人员的行为。类似的还有我们的居家生活的一些细节,例如,在家中的茶几上放置好烟灰缸,外来的客人就会自觉地将烟头放入烟灰缸中,不至于扔一地烟头;但如果不放置烟灰缸,自己家里人抽烟之后扔了一地烟头,那么外来的客人的烟头又怎能不弄得遍地都是呢?我想这些行为也算是一种“无为而治”的体现吧。
感悟《包容的智慧》(18):恶后握手与百年仇恨
“洋人可以打一架之后回来握握手,中国人打一架可是一百年的仇恨,三代都报不完的仇恨!为什么我们缺少海洋般的包容性?没有包容性的性格,如此这般狭窄的心胸,造成中国人两个极端,不够平衡。”----柏杨
当我们观看国际足球比赛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交锋的两队队员在遇到场上有队员摔倒的时候,往往是首先将摔倒的球员拉起来,这种举动经常超越了球队、国家;美国是在经过艰苦卓绝的独立战争推翻英国殖民者才获得独立的,这原本应该是互相视为仇敌的两个国家,但是当美国独立并逐渐成长为世界超级大国的时候,与英国的关系却由仇敌变成了盟友关系。我想,这样的事例在不经意间就给柏杨先生的话提供了佐证。
当今世界处于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经济正在全球化,世界正在一体化,和平与发展已经被公认为当今世界的主题。既然我们已经处于这样的时代,又有谁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发动世界大战呢?虽然世界大战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国家之间在各个领域内的竞争还是日趋激烈的,那么如何对待这种竞争呢?那就是要采用和解、包容、多元的思维来才能认识到历史的正途和世界的本质。
和解对于国家之间在非战争条件下取得发展进步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包容是国家之间取得和解的前提;多元是我们所必需要承认和面对的现实,也是我们要具有包容心理的客观缘由。我们现在经常提到互惠双赢,这是十分可贵的一种认识,因为互惠双赢可以取得共同进步,如果没有和解、包容、多元的思维我们又何以去实现互惠双赢呢?
在当今世界,人和人之间需要包容,方能和睦相处;团体与团体之间需要包容,方能共同生存;国家和国家之间互相包容,方能共同创造人类文明。那么,包容到底是什么呢?包容其实是一种大智慧,那么包容的境界是什么呢?我们不妨引用一句禅语,那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感悟《包容的智慧Ⅱ修好这颗心》(1)人生的舵手
在这本由刘长乐和星云大师所作的《包容的智慧II修好这颗心》一书的开篇就提到:人生是一条激流,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舵手。凡事都不是命定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改变自己的命运。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不由得在想:我们经常探讨人生,感慨人生,寻找人生的方向,对于这些疑问,我们找到了真正的答案了吗?
通过读这句开篇语,虽然寥寥数语,我认为,这句话的比喻是很贴切的,是啊,有时候我们说岁月如同一条长河,而我们就如同这浩瀚长河中的一叶扁舟。我们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已经启动了自己的这叶扁舟,在我们人生的航程中,这如同一条长河的岁月就是驱动我们前进的动力,那么我们航行光有动力是不行的,还要确定航行的方向,只有明确了航行的方向,我们的人生之路才有理想和目标,那么,如何使我们这叶人生的扁舟能够沿着一条能够实现我们理想和目标的航线来行驶呢?这就需要有舵手,有了舵手,才能把握、控制好前进的方向。
究竟谁是我们人生航船的舵手呢?换句话说,谁是我们命运的主宰者呢?答案是唯一的,那就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的人生航船失去了舵手,那么我们得到的将是随波逐流的人生,我们的命运将是飘忽不定的。当然,在我们的人生航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浅滩、暗礁,这就需我要我们勇敢去面对,去度过这些难关险地,在我们面临艰险困境的时候,我们更要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做一个能够掌好自己命运的舵手,我们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感悟《包容的智慧Ⅱ修好这颗心》(2)机会的接纳与排斥
1927年,美国政府宣布肉眼看不见但又确实存在于天空中的无线电波是“国有财产”。这个决定,使美国从此把世界的信息主权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中。沿着这条道路,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他们使数字化地球雏形显现,全球十大媒体集团美国占了七席,这艘巨大的传媒航母主导了世界传媒娱乐业的发展。今天,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达到二万八千多亿美元,几乎接近整个中国的GDP。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应该思考一下,为什么美国传媒航母在世界上能够独占鳌头?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美国在无线电刚刚起步的时候就看准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从而将其进行了定位并大力发展。当那些没有接纳这一高科技甚至将其拒之门外的国家认识到无线电的巨大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时候,为时已晚,发展的主动权早已丧失,也就不可避免地在这一领域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不难分析,对于发展的机会的接纳与排斥,其后果是截然不同的,古语云,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这句话真实地表述了机会的重要性和一闪即逝的特点以及对于人生发展道路所起的作用。这样的例子从古至今都是层出不穷的。
历史上的官渡之战就有这样一个细节,当曹操和袁绍相持许久,已经达到十分焦灼的时候,曹操发现自家粮草出现短缺,于是修书派人回到后方筹粮,但这封书信恰恰被袁绍的谋士许攸获得,当许攸将此书信献与袁绍的时候,却被袁绍讥笑,于是许攸来投曹操,并给曹操制定了乌巢劫粮的计划来破袁绍。当时曹操手下的文武对许攸这样投降的人士并不信任,还劝曹操不要相信许攸的计谋,在这个紧要关头,如果曹操也对许攸之计进行排斥,那么日久必然会因为粮草不济而失败,在这决定胜败之际,曹操毅然相信了许攸的计谋,成功地实施了乌巢劫粮计划,从而为打破袁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途岛战役中,当日本海军战机正在航空母舰上换装炸弹和鱼雷,处于防备松懈的关头,其实这就仅仅是几分钟的时间,美国海军航空兵的舰载机突然从天而降,给了日军一个致命打击,从而导致日军在中途岛战役上的失败,美军也从此扭转了太平洋战场上的局面,为以后太平洋战争取得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机会有的是自己创造的,有的是偶然产生的,无论是哪一种机会,当它们来临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迅速决断,抓住机会,那么等待我们的就一定会是成功和喜悦。由此可见,对于机会的接纳与排斥,一定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
感悟《包容的智慧Ⅱ修好这颗心》(3)做人首先要修心
在这本书中,作者阐述了做人的首要条件,那就是要修心。所谓修心就是为心找一个可以安顿的地方。那么,这里的心是指什么呢?我认为是指心境。心境又是什么含义呢?所谓心境就是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是开心或悲伤,传达到我们心里的这种感觉就称之为心境。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应该让心境在哪里安住呢?有的人将一切心思都用在了金钱上,有的人将心思倾注于情感上,还有的人将心思放在追求荣耀上,不同的心境也就产生了不同的人生追求。
那么,我们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考虑如何做人,既然要考虑做人,就要考虑如何修心,也就是说我们要考虑究竟将我们的心境安住在哪里?单纯用在金钱上吗?人活着固然需要金钱,但是单纯去追求金钱,而忽视了人应该拥有的其他的属性,例如感情、生活等等,那样的人最终也只能是纯粹的众叛亲离的守财奴了;单纯用在情感上吗?那么这个人就会一辈子都走不出各类情感的漩涡,始终徘徊挣扎于各类交织的情感世界中不能自拔,一辈子就会被套上无形的枷锁而固步自封;单纯去追求荣耀吗?现在的确有的人为了追求功名而不择手段,但是到头来却难逃“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结局,正像有一首歌唱的那样:“时时刻刻忙算计,谁知算来算去算自己。”
如果将心境安住于这三者之上,那么心境就会缺失、变化、短暂,在做人的道路上也就不会走得太远。由此看来,修好我们的心境,确定好我们的人生追求,对于做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做人首先就要修心。
感悟《包容的智慧Ⅱ修好这颗心》(4)人生与使命感
本书的作者星云大师认为:人是为了使命感才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他在阐述这个观点的时候,还列举了动物的例子。他认为,狗以看家为使命,猫以捕鼠为使命,鸡以司晨为使命,蜂以酿蜜为使命,牛以拉车负重为使命,马以日行千里为它的使命。就连动物们都有着自己的使命,作为万物之灵的我们人类,怎么能没有使命感呢?
读到这里,我想,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活在世上?有人说,我为了赚钱而活着;有人说,我为了做官而活着;也有人说,我为了练就一身本领而活着......这里所提到的赚钱、做官、练就本领等等既是这些人活着的目的,更是他们认为应该肩负的使命,因为一个人只有将这些作为自己肩负的使命,才能拥有前进的动力,才能具有责任感,这个人才能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奋斗。
从这一点说,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就是因为使命感的存在。换言之,一个肩负着使命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感悟《包容的智慧Ⅱ修好这颗心》(5)人生与无常
在此书中,作者星云大师提到了“无常”这个词。我们平日里有时候发一番感慨的时候就会说:世事无常。那么,这个“无常”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都知道,世间万物没有一成不变的,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之类的话语,它们所表述的就是“无常”的意义。
无常是宇宙人生一切现象的真理。正因为无常才使生命的诞生与灭亡相连续;正因为无常,我们的人生才能有着无限的光明,无限的生机;也正因为无常,才为我们的人生开拓更宽广的空间,如果没有无常,我们遇到的很多苦难、挫折将永远都无法燃起解脱的希望。
现在我们再解释一下“无常”的含义,所谓无常就是迁流、变易的意思。世界上的人物你我、有情无情等,哪有不迁流变化的呢?如果用另一种说法解释就是:我们生活的宇宙空间时时刻刻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记得在学校上政治课的时候,老师讲到: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看待世界万物。这里提到的“发展”的实质也就是“无常”。
我们都知道,生命是可贵的,无常是迅速的。为什么说,凡事都没有绝对的呢?其根本原因就是“无常”的普遍存在。再美好的东西,因为有了“无常”,所以它是缺陷的;人的青春美貌,也不能永远常驻,所谓青春常驻也只能是人的一种奢望罢了;人的地位权力也不能永远拥有,在民主的国家里,干部是有任期的,任期内你拥有的权力地位在任期结束以后就不再拥有了。
每当人们提到“无常”的时候,总是认为这个词不吉利,总想避开,实际上,“无常”不是完全消极的,星云大师认为,本来没有的,因为“无常”,也可以发生改变,正所谓:从无到有;再比如,我贫穷,因缘际会,我就会发财了;我在没有知识的时候显得愚笨,当我勤奋攻读以后,就会变得聪明;本来是空旷的土地,集合各种建材就会建成高楼大厦;这些不都是无常的现象吗?
“无常”不可怕,“无常”也躲避不了,我们也不用惧怕“无常”,因为我们任何一个人都逃脱不了“无常”的规则。所以,我们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应该正确认识和体会到“无常”这个真理,在“无常”中开创自己的未来,规划人生的轨迹。未做完的事情要赶快做好,不能过着“明日复明日”那种寒号鸟式的生活,如果那样,一旦在无常中生命到了终点,就会觉得壮志未酬,枉此一生。既然如此,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谋划人生,在“无常”中实现不断自己的价值,我们的人生才会近趋完美,我们才不会留下终生遗憾。
感悟《包容的智慧Ⅱ修好这颗心》(6)人生与缘分
我们平时总会说:大家在一起工作、学习,都是因为我们有缘分。那么,缘分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缘分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无形的连结,是某种必然存在的相遇的机会和可能。正如星云大师所说,一粒种子,你把它放到地毯、桌子上,它不会成长,因为地毯、桌面都不是它进行生长的缘分,那么谁是它生长的缘分呢?是土地、阳光、水。我们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完全孤立的东西也是不存在的,每个人的成功也要依靠很多的条件、缘分来帮助才能取得。正所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们在交往中,有时候朋友的一句话就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和境遇。
缘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有人说,生命如云,生活也如云;感情如云,名利也如云。万千变化,云起时汹涌澎湃,云落时落寞舒缓。正因如此,当缘分来临的时候,我们就不应该错过,更不能漠然视之,而是要去珍惜。例如,在茫茫人海之中,一对男女能够结成夫妻,那么这就是一种缘分,但是如果双方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珍惜这夫妻之情缘,甚至进行破坏,那么这样的夫妻之缘也就不会长久,聚也快,散也快;能够成为朋友,也是因为缘分,但是如果不去珍惜来之不易的友情,那么友人也将变成陌路。
所以说,我们既然能够来到这个世界上,那么也是我们和世界结了缘,既然结了缘,何不让这个缘分长久一些呢?换言之,既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何不活得更精彩呢?
感悟《包容的智慧Ⅱ修好这颗心》(7)人生与交友
我们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开始于这个世界产生了联系,也就是说,人都不是绝对独立的,是需要进行人际交往的,通过人际交往形成了人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会认识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朋友的概念应运而生。那么朋友是指什么呢?一般来说,朋友是志同道合或者志趣相投的人之间互相之间的一种称呼。
有时候,我们聚在一起的时候总要感慨地说“朋友多了好办事”、“多个朋友多条路”之类的话。是啊,我们既然要认识很多人,就势必会从中选择一部分作为自己的朋友,例如,有官场上认识的,有生意场上认识的朋友,有在单位认识的朋友等等。有的人认识的人很多,就连打手机的时候,都要翻好长时间的号码表,平时来往的更是多如牛毛;有的人朋友比较少,平时也就那么少数的几个。
也许有人认为每天频繁地迎来送往是有面子,很风光。其实,我们应该冷静下来想一想,我们认识的朋友究竟都是些什么样的朋友,是在你愁眉不展地时候帮你解忧的人吗?是你在他乡处于身无分文窘境之时第一个给你关怀的人吗?是你在人生失意、情绪低落的时候第一个听你倾诉的人吗?是当你突然生病在床,第一个来看望你的人吗?是在你离开官位后陪你在一起喝一杯“凉”茶的人吗?
记得以前听过一个故事:两个人是很要好的朋友,一起到森林里散步,结果遇到了熊,这个时候,一个比较善于爬树的人立即爬树逃生,将另一位舍弃,另一位呢只好躺在地上装死而逃过一劫。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患难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那么,我们再想想:当我们处于逆境时,真正能主动上前的朋友又有多少呢?有的表面爽快答应当你有求于他的时候却避而不见,有的却是平日里并不像你许诺,当你向他求助的时候,他会义无反顾地帮助你,哪一种人是真正的朋友呢?我想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并不难。我们在交友的时候还需要慎重,因为我们的人生轨迹有时候会因为结交的朋友而发生改变。
因此,本书的作者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忠告:朋友贵精不贵多。同时也道出了交友的真谛:以金相交,金耗则忘;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逝人伤;唯心相交,静行致远。心交,诚交,实交,人之交往之唯一要素!
感悟《包容的智慧Ⅱ修好这颗心》(8)人生与激流
打一个比方,我们好比作生活在激流之中,当我们越是与激流拼搏,遇到的阻力就越大。怎么办呢?作者认为,我们应该与生活的激流融为一体,万事随缘,让因果自作定论,这样反而能度过,获得更广阔的空间。
这句话可能有些难以理解。我们不妨举个例子。有道是“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里的学习就好比作是激流,总的说来,学习是个苦差事,古人就不乏“头悬梁,锥刺股”的事例,这是虽然是一种摧残身体的行为,但却反映了古人对于学习那种顽强坚韧的执著精神,这就是执著于激流。
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成为我们学习知识道路上的拦路虎,面对这些拦路虎,我们应该怎么做?正确的做法就应该是将自己融入到各种知识的学习之中,也就是自己要置身于知识的海洋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主动寻找解决难题的方式方法,而不是一味地等老师去讲解甚至消极地逃避。要知道,在学习中,每一个解题方法就是我们攻克知识难关的缘分,如果我们在学习中能够积极思考,认真分析,这些解题方法就会不断被我们所发现,也就是说,我们和知识就会不断结缘,做到了这一点,还有什么知识难关能把我们吓倒呢?
生命也是激流,在浩渺的岁月长河中,我们都是十分渺小的一个分子,也就是“沧海一粟”。作者认为,我们只有先认识到此身为人的弱小,才能“向死而生”。什么是“向死而生”呢?那就是要明白生与死的关系,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人在一生中,除了幸福、快乐之外还会遇到挫折、恐惧,人有生就会有死,如果我们能够真正领悟到“向死而生”的真义,树立积极向上、乐观顽强的生活观,我们就会在万丈红尘中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感悟《包容的智慧Ⅱ修好这颗心》(9)人生与激情
本书的作者认为,对一个人而言,“心”是根本,没有把根本管理好,只管理枝末,人生当然不会圆满。我们要把自己的心管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正如作者所言:心正则一切皆正,心净则一切皆净,心善则一切皆善。换言之,当一个人连自己的身心都无法管好时,又怎能管理他人之事?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管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何来“管好心”呢?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激励员工内心的激情与渴望。
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个人而言,激情都是事业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从概念上讲,激情是人在受到外界变化的强烈刺激之后迸发出来的、具有迅猛、激烈、难以抑制等特点的一种强烈的情感表现形式,激情是那些不甘平庸、勇于奋斗的人的一份营养大餐,有了这份营养大餐,人们就会保持内心的强大、尊严和进取心。也就是说,激情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取得进步的内在原动力。
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如果我们缺少了激情,就会认为工作与学习枯燥乏味,产生不求上进的思想,得过且过,缺乏前进的动力,就会单纯地为了工作而工作,为了学习而学习,那么我们就会变成被工作与学习驱使的牵线木偶,不再是工作和学习的主人了。我们要想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激情是必不可少的,有了激情,我们可以迎难而上;有了激情,我们可以披荆斩棘,激情可以使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
感悟《包容的智慧Ⅱ修好这颗心》(10)人性与团结
成功的企业应该是以“人性”团结人,以“人性”感动受众。为了共同的热爱走到一起,才能同舟共济。团结一致不是道德、伦理的要求,它是自然界、宇宙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也是最神秘的一种力量,如能掌握这样的力量,一定能成就盖世功业。
何谓人性?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人性也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属性。说到团结的重要意义,大家都不会陌生,什么“团结就是力量”、“人心齐,泰山移”等口号就会不自觉地在我们的耳畔响起,团结的例子也是举不胜举,例如,要打一场足球比赛,如果场上的队员们缺乏团结,各怀心事,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盘散沙,这样的球队还能够取胜吗?在企业里,如果领导班子不团结,互相猜忌,那么员工也就群龙无首了,这样的企业焉能基业常青?
话又说回来,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团结?企业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团结广大员工?答案很简单,人性。企业的管理者要进行人性化管理,例如,浙江一家企业的董事长每天早上带着4个高管在门口列成两队,只要看见有员工来上班,就鞠个躬,说一声“早上好”。高层们的举动刚开始的时候,员工们都感到诚惶诚恐,不敢接受这样的大礼。当高层们坚持了一个月之后,员工们就适应了,开始弯腰回礼。这样做引发的后续效应就是:公司上下关系融洽了,员工也留得住了,中途跳槽的也越来越少了。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管理者要想团结整个团队的成员,有时候不一定非要用物质或金钱来刺激,像这家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每天对员工行礼鞠躬,员工的第一感觉就是,高层尊重我们的人格,没有把我们当下人,如果作为下属的普通员工都能够产生如此想法,那么,高层在他们的心目中的地位能不崇高吗?他们对高层的指令还能不去执行吗?他们对企业还能不热爱吗?大家从心眼里都热爱这个企业,都想着为这个企业工作,那么这个企业的员工不就被团结起来了吗?如果一个企业上下和谐,员工团结一心,大家能够为了共同的事业和追求而奋斗,何愁不基业常青呢?
感悟《包容的智慧Ⅱ修好这颗心》(11)红花与绿叶
红花必须要有绿叶的陪衬,才能显得出整体的美感;明月也必须要有众星的点缀,才可以表现出夜色的美丽。在职场上,领导与被领导也是如此。现在很多人一味地去研究什么领导的艺术,岂不知“被领导”也不容忽视。试想,如果光有领导者,而没有被领导者,就相当于在军队里,都是军官,没有士兵,那么军官又有什么用呢?在工作中,有好多工作不是说少数几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团队共同完成,既然是一个团队,就需要有负责人,也有普通成员,这个负责人就相当于红花,其他成员就相当于绿叶,如果负责人缺乏领导艺术,不能很好地管理这个团队,工作任务就无法完成;同样,如果其他成员不能立足岗位,尽职尽责,工作任务也不能完成。
领导的艺术很重要,可是毕竟那是少数人的事情,被领导者占的还是绝大多数。我认为,作为被领导者也要以一个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地位,既然作为一名员工,在工作中就应该尽职尽责,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要将自己融入到整个工作之中,不能单纯地认为了工作而工作,而是为了事业而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实质上也是成就了自己。
感悟《包容的智慧Ⅱ修好这颗心》(12)恩威并济
《禅林宝训》中有一句话翻译成现代文说:春风夏雨,可以使万物生育;秋天的霜,冬天的雪,也可以助长万物成熟。这句话阐述的是一年四季与万物生长的关系。
育人也是如此。想到这儿,我不由得想起学校的老师,记得我的初中一年级班主任老师就是一位以“严”著称的老师,当我们这些新生报到之后,都有点儿胆战心惊,如履薄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和老师相处久了,很多同学也就打消了原来的看法。
为什么呢?我们的班主任在教学工作中的确是“严字当头”,对学生的功课要求近乎苛刻,每次作业都要认真批改,不放过每一个解题步骤,甚至遇有书写得不工整的作业,就立即撕掉,责令该学生重做,直到合格。当我们遇到难题的时候,刚开始还不太敢向老师请教,记得刚刚进入中学不久,有一次上自习课,我在做一道数学题,怎么想也没有思路,急得满头大汗,正好班主任老师走了过来,看了看我,又看了看我在草纸上的解题步骤,我一想:这下完了,还不得挨批评啊。于是在心中也做好了挨批的准备,但出乎我意料的是,老师来到我面前,拿起我写的解题步骤,十分认真地看着,不多时,一改平时总喜欢用的严厉口吻,和蔼地说:“这道题,你的一个中间步骤思路不正确,所以往下的思路就跟着错了。”但是此时老师并没有给我作出最终答案,而是在草纸上给我点了一个步骤,和蔼地说:“我相信你很快就会做出这道题。”然后就走了。我接过草纸,看了看老师指点的那个步骤,又想了一想,顿时如梦初醒,很快就解出了那道难题。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是从这件小事中可以看出,如果老师对学生一味要求严格,就会和学生逐渐疏远,更不用说与学生交流了。对于学生遇到的难题,如果刚一开始就采用严厉的办法,例如说:“你真笨,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之类带有讽刺挖苦的话,学生心里又会怎么想呢?对老师还能信任吗?而我的班主任老师的做法就非常可取。首先她帮助学生分析,找出原因,然后采用鼓励的话语,给学生增强解题的信心,作为学生,往往最喜欢听的话是老师鼓励的话语而不是批评的话语。毕竟学生阶段属于人生中的成长阶段,用鼓励的话语可以使其增强前进的信心,用严厉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其不断改掉自身的缺点,如果老师能够在教学中宽严适度,那么何愁学生不能健康成长呢?
我们的家庭教育也是如此,在家中,通常都是父亲比较严厉,母亲比较慈悲,这种“严父慈母”的教育方式也充分体现了“宽严适度,恩威并济”的哲理,事实证明,“宽严适度,恩威并济”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最正确的教育方法。
感悟《包容的智慧Ⅱ修好这颗心》(13)疑人与用人
有些人从事管理,善以谋略在人我之间制造矛盾,然而一旦被人拆穿,就不易为属下所尊重;有些人从事管理,喜用计策先试探别人的忠诚,但是一旦被人识破,就不能为对方所信服。这段话道出了“疑人”与“用人”两者之间的一些现象。
那么,“疑人”与“用人”两者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不妨先看几个例子。
《水浒传》中林冲梁山入伙这一段中,首领王伦对林冲的到来心存堤防,因为林冲的资历、影响远在其上,加之又有柴进的推荐信,不收吧,是说不过去的,收吧,又害怕林冲将来危及其领导地位,进退两难。于是乎,为了验证林冲是否真心入伙,让林冲下山杀人以示忠心。对于林冲的到来,王伦作为首领了解林冲的情况无可厚非,但是对林冲一再进行猜忌,就连后来林冲勉强入伙之后也没有停止对林冲的猜忌,最终导致杀身之祸。
三国时期,官渡之战中,许攸从袁绍处来投曹操,并献上乌巢劫粮的计策,这个时候,曹操就显示出了其善断的本领,毫不迟疑地采纳了许攸的计策,乌巢劫粮的成功为日后大破袁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还是在三国时期,孙策立业之初,江东集团正需要广纳贤士,当与孙策交战过的太史慈投降孙策以后,并约定说马上回去说服手下来降,孙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太史慈的要求,立即放太史慈回去,这个时候,江东的将领们都在担心太史慈是否能够回来,但是孙策没有怀疑,结果第二天正午时分,太史慈果然率领自己的手下回到了孙策大营。
从这几个例子中不难看出,在用人的时候,不能采取犹豫的态度,作为一个管理者,如果想用一个人,就应该首先要信任这个人,要知道“人心都是肉长的,俩好搭一好”的道理,因为管理者相信员工,在员工的心里首先产生的就是对管理者的感激和忠诚,相信他之后,再去用他,那么,这个员工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就没有了顾虑和包袱,就会一心一意去完成任务;如果对这个人不信任,那么就大可不必将此人招到旗下,那样也会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烦恼甚至麻烦。
正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也有人认为,这也不能绝对。我认为,在用人的时候,作为管理者应该当机立断,当然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管理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例如,情况发生了变化,当初的最佳人选可能已经不适合继续执行这项任务了,那么就要及时进行替换,但这么做并不是说对员工产生了怀疑,因为任何一个人的工作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适应无限的工作要求。如果员工在心里对管理者产生了信任感和忠诚感,那么,管理者还愁团队不能壮大吗?事业不会做大做强吗?
在管理工作中,作为管理者最好能与员工在心理上换位思考,及时掌握员工的思想状态,放手让员工去工作,在过程中不去多加干涉,不断增强员工的信心,让员工在自己工作岗位上自由施展才华,正如作者所言:最好的管理方式,是以己心来测度他情,以授权来代替干涉。
感悟《包容的智慧Ⅱ修好这颗心》(14)亲情文化与事业兴旺
在凤凰卫视总部,有一堵设有两面照片的墙,一面墙是黑白的,挂的是凤凰卫视现有的主持人的照片;另一面墙是彩色的,挂的是已经离开凤凰卫视的主持人或签约艺人,离开的人反而被放在更显赫的位置上,这件事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那么,凤凰卫视为什么能这么做呢?我们先不用着急回答这个问题。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第一次看到这堵墙时跟属下说:请用我的名义给每一个离开凤凰的主持人发一封信,希望他们能回娘家看看,这里永远是他们的家。
当那些离开凤凰卫视的员工有朝一日回到凤凰卫视总部看到这面墙的时候,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回答很简单,在他们心里一定会激荡着一种暖流,那是一种融化了亲情人际关系的暖流。
众所周知,凤凰卫视是一家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华文媒体,其成功固然有着各种因素,但是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凤凰卫视在企业运行过程中所积淀并发扬的亲情文化。
写到这儿,我就联想到自己所在的单位,近些年,领导班子开始在全队倡导并开展以“家”文化为主题的地勘文化建设,其中一条就是将“弘扬三光荣传统,营造亲情人际关系”作为核心理念。在举行建队庆典活动之际,大队领导班子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以前曾经在大队工作过的同志,并千方百计了解到他们的联系方式,在单位庆典之日将他们请到现场共同分享单位庆典的喜悦。当这些同志又回到单位的时候,从他们的言行之中不难看出他们对单位的留恋之情。在亲情文化氛围的感召下,全体上下团结一心,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短短几年功夫就从低谷跃升到系统前列。
有人说,什么样的老板就能带出什么样的团队,什么样的团队就能创造出什么样的业绩,此言不虚。我们知道,人的精神支持有三个:亲情,友情和爱情。当一个人在家庭之外的工作单位又感受到这宝贵亲情的时候,他一定会对工作单位产生一种眷恋,一定会对工作岗位产生强烈的热爱,有了这些,员工的工作热情还怕迸发不出来吗?团队还怕没有战斗力吗?事业还怕不能蒸蒸日上吗?
感悟《包容的智慧Ⅱ修好这颗心》(15)死要面子与勇于认错
好“面子”、“死不认错”是很多人的一个通病。其实,认错,是要有勇气的。俗话说,“死要面子活受罪”。这句话的实质是,人存在的虚荣心驱使其大脑做出完全相反的决定,甚至将这种决定付诸行动。
“面子”在生活中是一个常用的词语,比如说,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都希望来得宾客越多越好,这样可以充门面,显示一下自己的本领。为了达到目的,甚至不惜动用自己家的老本大操大办,结果呢,办事情的成本已经远远超出了自己的预期和承受能力,不得不向别人举债。其实,有些人明知这样做会使自己“伤筋动骨”,甚至大伤元气,但是为什么还要去做呢?道理很简单,虚荣心和面子使然。人活着,体面风光一些固然是好事,但是如果一味地去追求它们,人的一生就会被面子和虚荣心所俘获,为它们所累,人的生命也就变得毫无意义。
“勇于认错”也是我们经常要遇到的事情。当我们在家里、在单位或者是在社会上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很多人不但不去认错,反而去寻找理由掩盖开脱。这种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就是有些人缺乏自我批评的精神,即使是开展自我批评,也只能敷衍了事,无关痛痒,也就是说,自己不能认真地认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缺陷,这是其一;其二就是他们为了顾及自己的体面,知错不改,甚至指鹿为马加以辩解。结果就是距离正确的道路越来越远。
事实证明,能够真正忘掉“面子”而勇于认错的人才是真正认识自己的人,才是令人尊重和拥戴的人,国家亦然。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作为战败国承担了战争的罪责,尤其是纳粹德国在战争期间对其他国家人民的侵略与屠杀,为世界人民所切齿痛恨。战争结束后,新组建的德国政府采取了正确面对历史、深刻反省罪责、向受害国人民赔偿等一系列举措,在战后,当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昔日的受害国波兰的时候,在波兰烈士纪念碑前,当着各国媒体的面,双膝跪倒,用这样的行动向波兰人民乃至其他受害国的人民道歉。正是由于德国政府的一系列举措,加之总理勃兰特的“惊天一跪”,使背负战败国恶名的德国重新赢得了广大受害国和人民的尊重,德国在世界上的舞台越来越大,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世界上罕有的几个高度发达国家之一。
故而本书的作者认为,敢于认错的人,大多进步得快;凡事觉得自己全部有理,“死不认错”的人,大多在原地踏步。那些一辈子爱慕虚荣而看不到自己不足的人,迟早要为这无形的精神羁绊所累,甚至被人所不齿。勇于认错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特别有价值的品质,有勇气开拓,有勇气认错,才不会错过发展的契机。
感悟《包容的智慧Ⅱ修好这颗心》(16)后退与向前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底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五代时后梁的高僧布袋和尚所写。诗中所写的是一幅农民插秧劳作的场景,我最欣赏诗中的后两句:心底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大家想想看,农民在插秧的时候,手拿秧苗按照事先确定好的株距与行距一棵一棵地插秧,而农民本人则是以后退的动作来插秧,正是农民的一步步向后退,手中的秧苗一棵棵地被插到水田里,才能完成种植水稻的任务。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在我们的一生中有时候要进行的退让、妥协,实质上却取得了另一种积极向前的效果。
正如本书中所举的例子中写的那样,两个人在大街上迎面遇上,互相对峙下去,谁也不能继续前进,只能空耗时日,如果其中一方能够进行避让,从原来的那个方向退后来而改变方向,那么双方就可以各自继续前行去完成各自的任务了,正如一句古语所言:退一步海阔天空。
当今世界充满着各种诱惑,当各种诱惑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究竟是向前进入诱惑的漩涡之中,还是改变前进的方向退回来呢?要知道,各种诱惑的获得都是以违反法律、纪律为代价的,而违法违纪的严重后果谁都清楚,轻则失去人身自由,重则被剥夺生命。如果你卷入了诱惑的漩涡之中,到头来弄个锒铛入狱,那么人生的轨迹也就就此停止了,因为你失去了人身自由了;如果在诱惑面前,我们改变方向,摆脱这个漩涡,我们的人生轨迹还是继续向前的。
我记得有一次解数学题,我看了看题,很快就有了一点儿思路,于是开始一步一步地解下去,结果算了几步之后就停滞不前了,只能在绞尽脑汁,冥思苦想,过了几分钟之后,还是毫无进展。这个时候,我的脑海中忽然闪过一个想法:换一种解题方法吧,决定之后,就放弃了原来的方法,按照另外一条思路开始解题,结果很快就算出了结果,得出了正确答案。这个例子说明:从原来的思路退出去未必就是失败,因为只有从停滞不前的状态退出来,我才能另辟蹊径继续前进。
所以说,妥协未必就是退让,有时候采取一定程度的妥协可以化危机转机,如果人处于绝境的时候,及时采取妥协,那么他一定会有机会赢得回旋的时间,进而分析出退出逆境的方法,最终才能绝处逢生。
感悟《包容的智慧Ⅱ修好这颗心》(17)亲情与关爱
大凡为人父母者,就要承担子女的关爱等义务,这是义不容辞的事情。然而,在当今社会,有的父母整天想着赚钱,有的父母终日沉湎于享乐,很少去想一想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感受,甚至将对子女的关爱与教育置之脑后。
我接触过这么一对夫妇,他们婚后不久,小宝宝诞生了,但是宝宝诞生之后,他们就将其托付给老人照管,是他们工作太忙真正脱离不开吗?非也,他们有了孩子以后,仍然像当初谈恋爱那样出双入对,享受二人世界,几年过后,小宝宝长大了,当他们想与宝宝亲热地时候,骤然发现他们的孩子已经将自己的感情世界封闭起来,于是急忙求医问药,四处求访良医,最终结论是:孩子得了自闭症。到了这个时候,他们仍不幡然悔悟,还在振振有词:“孩子是给老人养的。”
诚然,当今社会竞争非常激烈,人们所承受的是巨大的压力,正所谓:“为了生活,四处奔波。”因此也就产生了钥匙儿童、快餐儿童、才艺儿童、移民儿童等等群体,孩子与父母沟通也仅限于留言条、手机短信等冷冰冰的东西,再加上现在一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感觉到孤单寂寞,试问,这样的孩子有多少长大以后还会想到服侍父母呢?
现在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很多人在一起闲谈的时候,用自己的孩子作为攀比的筹码,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攀比的结果就是一些父母对子女寄予太多的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于是就给他们报名各种各样的才艺培训班,强迫他们去学钢琴、小提琴、舞蹈、绘画、英文、日文……除了学校的功课之外,又叫他学一大堆课外的东西,一下子要他都学会,将孩子变成了学习的奴隶,让孩子背负起沉重的压力,试问,孩子能吃得消吗?毕竟现在是新社会,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当他们长大以后会不会产生排斥心理呢?
无论是将孩子托付他人,不与沟通,还是将孩子变成自己攀比、满足自己虚荣心的筹码,其结果是一样的,那就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缺乏了关爱的孩子与父母是不会有太多的亲情可言的。
感悟《包容的智慧Ⅱ修好这颗心》(18)包容无心的错误
古语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没有人喜欢犯错误,即使犯了错也不尽然都是坏事,如果当事者能力求改正,错误往往是成功的奠基石。
什么是无心的错误呢?我认为,应该是指主观上不想出现的情况而在实际运行当中出现了的现象称之为无心的错误。例如,孩子考试都想名列前茅,但有时由于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造成考试成绩不理想,员工在工作当中,由于工作方式方法不对头,结果导致事与愿违,工作任务没有完成等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看待这样的错误呢?在家庭,如果子女不经意间犯了错误,家长得知以后该如何处理?在工作单位,如果员工无意中出现了工作上的失误,管理者又如何对待呢?这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了。
我们先说家庭,对于未成年的子女,他们偶然间犯了这样的错误,这是很常见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家长的反应就各不一样了。有的暴跳如雷,将孩子痛打一顿;有的耐心说教,苦口婆心......
就拿我自己来说,一次考试结束后,孩子拿着成绩单告诉我说,这次没考好,就像犯了什么错误那样低着头,情绪也很低落。我拿过来看了看,然后说:“没关系,这次考试已经结束了,成绩只能说明你以前的学习情况。”接着又给孩子分析了考试中的得与失,毕竟自己也是从校门出来的,所以很容易就能帮助孩子找到各科的成绩好坏的症结,建议孩子以后要采取哪些学习方法等等。一番交流之后,孩子的情绪逐渐恢复了正常状态,又鼓足勇气开始了新知识的学习。前天,孩子又进行了一次月考,晚上放学的时候,高兴地告诉我说,这次考试取得了很大进步,成绩由中上游变成了名列前茅。我听了之后自然是高兴万分,但是仍然告诫孩子要学会冷静,不能骄傲自满,因为以后的学习生涯还漫长着呢。
通过这件事情,我认为,作为家长,对于自认为犯了错误的子女,应该冷静下来,自己先分析一下原因,然后在心理上进行换位思考,体会一下子女的心情,然后与子女进行交流沟通,共同探讨改正的方法,鼓励子女拿出勇气去改正;即便是没有机会改正的错误,也要让其吸取教训。这是正道。
在职场中,作为员工,几乎都在战战兢兢地工作着,谁也不希望自己在工作中犯错误,因为一旦犯了错误,那么后果就可想而知了。我想这是职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那么对于出现工作失误的员工,作为管理者的态度又应该是什么呢?在现代社会,管理作为一门艺术,有其灵活巧妙之处。要知道,每个员工的资质、能力都不一样,但是他们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都能够发挥出自己的特长,为企业做出各自的贡献。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工作中偶尔出现失误的员工,我认为,作为管理者不必要一棒子打死,总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炒鱿鱼。应该帮助他们认真冷静地分析原因,找出他们犯错的症结所在,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把关。正如本书作者所言,不能光看他们的短处,多看他们的优点长处,对他们进行鼓励,尤其不能伤害他们的尊严,要让他的人生得到正面的成长。
我记得在三国时期,曹操就经常对打了败仗的武将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并进行好言抚慰,不像有些鼠目寸光的统治者那样,一听说武将在前方打了败仗,就暴跳如雷,将其推出斩首,因此曹操逐渐得到了广大文臣武将的拥戴,实力不断壮大,为他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事实证明,无论是子女还是员工,天下人都一样,谁能一辈子不犯错误呢,对于那些无心的错误,要学会用包容的态度去对待。能够用包容的心态去对待无心的错误,可以彰显出人的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