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网络图片)
难忘小学时代(1)参加朗读比赛
那是在小学时代,我的小学时代的前五年半都是在农村度过的,学校的规模并不大,一共只有六个年级,每个年级有一个班级,全校学生也就100多人。我读到三年级的时候,学校举行语文朗读比赛。老师认为我的发音很准确,就决定让我代表班级参加,并且给我指定了一篇课文,题目叫做《大海,大海,你等着》。于是我除了完成家庭作业之外,就开始一遍又一遍地读这篇课文,两个星期下来,这篇课文简直都能背诵了,因为我也没经历过全校的朗读比赛,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场面,心里自然也没有什么负担。
到了比赛那天,全校师生都集中在一间教室里,然后由大队辅导员主持,朗读开始了,从一年级开始,选手依次上场,我一看这种场面,不由得紧张起来,当老师点到我的名字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是怎样回答了一声“到”,然后就上场开始朗读起来,在教室里练习的时候还是好好的,不知怎么到了这个时候,嘴就不太听使唤了,竟然连续两句话走了板,发音变了形,弄得我一头大汗,后来,班主任于老师在旁边告诉我别紧张,这样我的心情才慢慢地平静下来,余下的课文读得还是很顺利的,当我朗读完毕后,总算是舒了一口气,汗流浃背地走回了自己的座位。名次可想而知,没有拿到第一名,只得个纪念奖。现在想来,当时不管怎样,总算是有机会参加了一次集体活动,也就是自己的一个收获吧。
难忘小学时代(2)戴上红领巾
我刚进入小学校门三个多月,学校开始发展少先队员,每个班级是有名额限制的,我有幸被学校少先队大队部选中。一想到自己要戴上红领巾了,心里自然高兴万分,放学回家的步子都特别快,回到家里赶紧把这件事告诉大人。
过了几天,班主任于老师说,学校将举行一个入队仪式,由老少先队员为新少先队员戴红领巾。到了仪式这天,全校师生都集中在一间教室里,我们这些新队员在站队的时候是靠前的,仪式上,首先由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我的班主任于老师兼任)宣布加入少先队的重大意义和本次入队的人员名单,然后宣布,新队员到前面来,面向少先队队旗站好,紧接着,几名高年级的少先队员走上前来,从于老师手中接过一条条红领巾,来到我们面前,神情庄重地为我们佩带了鲜红的红领巾。
当我戴上红领巾那一刻,一种自豪的感觉油然而生,当所有新队员的红领巾佩带完毕后,我们面向队旗,由大队辅导员带领,一起宣读了加入少先队的誓词,誓词完毕后,我们依次说出宣誓人的名字(也就是自己的名字)。仪式最后,我们在大队辅导员的带领下唱起了嘹亮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从那天起,我成为了一名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
难忘小学时代(3)清明节上英雄岗
这里所说的英雄岗是指位于我的故乡--辽宁省盖州市境内的一处革命烈士纪念地,因地处一座山岗上,故而被当地人称作“英雄岗”。每逢清明节,英雄岗附近的小学校都要前去祭扫,以缅怀革命先烈。
我那时在腰岭小学读书,当我读到三年级的时候,学校才准许我们参加清明节祭扫活动,在清明节到来之前几周,学校就开始训练鼓号队,虽然学校不大,但是大鼓、小号这样的乐器还有几件,由于乐器数量有限,不能人人都使用,因此,需要从每个班级选出几名学生组成鼓号队,能够参加鼓号队,那可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情,记得我们班有三名同学入选,之后,他们每天就开始利用课余时间训练,从吹得南腔北调逐渐成形,尽管每次训练都累得一头大汗,但是一看到手中的小号、鼓槌,每个人的脸上还是写满了自豪,甚至是炫耀。
清明节这一天来到了,我们早早来到学校,由一位旗手打着一面印有“腰岭小学”字样的校旗,还有两名护旗手跟在旁边,其后是站成二列纵队的鼓号队,最后是我们这些非鼓号队成员按照班级顺序排好队紧跟其后,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分段跟着我们,只听学校教导主任一声令下:“出发”。我们这支队伍就浩浩荡荡离开学校,沿着崎岖的山路向着英雄岗方向出发了。
前有飘扬的校旗和鼓号队的节奏,我们走起路来都很神气,尤其是遇到干农活的大人们围观的时候,那种自豪感就更不用提了,就这样,沿着蜿蜒起伏的山路,翻过了两座大山,中途还经过一个村子,我们大约用了3个小时终于来到了著名的英雄岗。
英雄岗的主要建筑是一座亭子,亭里中间立着一块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字样的石碑,石碑的后边用砖和水泥修建的烈士的墓穴,周围尽是松树,显得格外肃穆庄严。我们来到烈士墓前,首先是站好队形,由学校大队辅导员喊口令,向烈士墓默哀,默哀结束,由学校少先队大队长宣读祭奠烈士的祭文(现在感觉那祭文应该是老师写的,因为小学生写不出来那种水平的文章),在慷慨激昂的语调中,我们和老师一道缅怀着革命先烈的不朽功绩......
祭文宣读完毕,我们的一次祭扫活动也就结束了,然后整队下山,沿着来时的山路返回学校。
难忘小学时代(4)采棉花
我所在的腰岭小学拥有一块自留地,每年都种植一些农作物,春播秋收,到了秋天就需要去大地中采摘了,我读三年级的时候,学校地里种的是棉花,到了收获的季节,学校就安排我们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地里采摘棉花。
一般来说,都是上午上课,中午放学的时候,同学们都回家里拿采棉花的布兜子,这是一种可以系在腰间有点像围裙那样的布口袋,下午上学的时候,我们都系上了采棉兜,上课铃一响,我们就在操场上站好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离学校不远处的棉花地,到了棉花地一看,棉桃此时已经裂开,雪白雪白的棉花像下雪一样出现在眼前。采棉开始之前,老师先将我们按照垄分好,一名同学负责一垄,一字排开。然后开始按垄采摘,当我将那一朵朵雪白的棉花拿在手里的时候,感觉到是那样的柔软,想想课堂上老师讲的我们的衣服是用棉花为原料制成的,不由得对棉花产生了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
那一朵朵雪白的棉花被我们采摘以后,小心地放进了采棉兜里,随着我们的采摘,原来盛开着棉花的棉桃只剩下了空空的壳子,我们腰间系着的采棉兜正在逐渐鼓了起来,同学们一边采摘棉花,一边有说有笑,那天真的笑语,随着我们采摘的脚步在田里中回响着。当采棉兜装满以后,我们就需要来到一个固定地点将棉花倒进大的口袋中,然后继续回到地里采摘,一垄采完之后,老师就会让我们来到没有安排到同学的棉垄继续采摘,一般来说,平均一个人采上两垄,整个棉花采摘任务也就结束了。
当我们结束采棉的时候,再回头看看棉花地,雪白的颜色已经被干枯的色调取代,那雪白的颜色已经成为我们收获的战利品,留下的只有完成使命的棉壳,当它们变作燃烧的灰烬回归大地以后,就会变成孕育新的农作物的肥料,而那新的农作物又会承载着来年我们对收获的憧憬和希望。
难忘小学时代(5)栽地瓜和起地瓜
在我的母校腰岭小学院里也有一块自留地,每年学校都要栽植地瓜(红薯),到了三年级的时候,我们也被安排参加栽地瓜和起地瓜的劳动任务。开春以后,随着天气逐渐转暖,学校就会组织我们在周六(那个时候周六不休息)下午,从家里那来木耙、镢头等农具,开始翻地,也就是将封冻化开的土地翻一遍,将里面的土露到地面,然后再过一段时间,开始组织我们利用一下午的时间背垄,就是将原来翻一遍的土地用锄头分成一列一列的,这一列一列的凸起的土地就叫做垄。
这道工序完成以后,再就是清明以后,学校买来地瓜苗,一般来说也就10厘米左右的高度吧,组织我们栽植地瓜,老师先给我们做示范,在垄台上用小镢头刨出一个一个的小坑,这每个小坑的距离要均匀,这个距离就是地瓜苗的株距,然我们将我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负责刨坑,第二组负责打水,第三组负责栽苗,第四组负责浇水,第五组负责盖土。除了刨坑需要示范之外,栽苗、浇水和盖土也马虎不得,老师都给我一一示范。地瓜的栽植方法就是,将育好的幼苗放进事先刨好的坑内,必须小心,不能将幼苗碰折,然后浇水,浇水完毕,就需要将土盖在庙的四周,但是要略微留出凹陷的形状,因为刚刚栽植完毕的幼苗只浇一遍水是远远不够的,要每隔几天浇一遍水,直到缓苗结束,幼苗可以独立生长为止。当然,如果老天作美,就不用人工浇水了。
地瓜这种作物比较泼辣,我们将地瓜栽植完毕,就基本上不去管它们了,任其生长,伴随着我们每天上学放学,地瓜苗也在不知不觉地长大,它们逐渐由一棵棵幼苗长大成沿着地面四处伸展的蔓,叶子逐渐将这片地盖住,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等到我们暑假结束再次回到学校的时候,天气也已经逐渐转凉,进入秋天,也就到了收获的季节。
这个时候,学校就会选一个理想的天气,让我们从家里带来铁锹、镢头等农具,再次来到地瓜田,准备收获。首先我们需要将爬得满地的地瓜秧拔掉,地瓜秧也不能丢弃,可以当作猪饲料。当地管收获地瓜叫做起地瓜,我们这些孩子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老师就给我们做示范,教我们怎么使用这些工具,怎么铲土才能不伤及地瓜,就这样,我们跟着老师的示范,小心翼翼地用铁锹铲,用镢头刨,随着地瓜周围的土被刨开,那生长在地下的地瓜逐渐显露出来,这个时候,我们已经顾不得许多,看到地瓜露头以后,就开始用手去抠,直到将地瓜完全拿在手里才罢休,当那一块块地瓜握在我们手里的时候,一种收获的喜悦就会自然而然地洋溢在老师和同学们的脸上,大家把地瓜攒起来,一堆一堆的,我们虽然也累得汗流浃背,但是看到这一堆堆的象征着丰收的果实以后,谁也不说累了,我们还可以将刚刚起初来的地瓜上泥土搓掉,也不管那些就开始吃起来,吃得特别香甜,在这个时候,老师是不会在意的,因为这毕竟是我们师生共同劳动才收获的果实啊。
参加这种劳动,我一共经历了四次,到了六年级的时候,我只参加了栽植地瓜的劳动,然后就随全家一起迁到了现在的居住地----辽宁省大石桥市。
难忘小学时代(6)迎接检查
大约我在读五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学校通知,第二天上级要来检查第二课堂开展情况,要求各个年级做好准备,那个时候,我也不明白什么叫做第二课堂,后来,我作为学校少先队大队学习委员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开始接受任务。老师把我们这些少先队大队委员和每个班级的中队长、班委会成员分成几个小组。有负责制作手工纸模型的,有负责安装排球网和训练排球的,有负责安排弹琴教音乐的......总之,大家分好工之后,就开始各司其职操练起来。
要说打球的、弹琴的练上一阵子,像那么回事儿也就行了,任务量最大的是手工制作,学校收集上来一摞子纸模型材料,要求第二天检查组到来之前制作完毕,换句话说,就是要求当天制作完毕。由于我热衷于制作模型,于是自告奋勇担任了模型组的组长,指挥几名班干部拿起剪刀、胶水等工具开始干了起来,模型做完之后是有趣,但是制作过程中还是要费一番脑筋的,模型里什么都有,有飞机,有军舰,有城市模型等等,结果从下午一点钟开始一直到晚上掌灯时分,剪刀、胶水齐上阵,地上边角料到处都是,剪刀将手磨出了泡,我们几人总算是将那一摞子纸模型材料变成了真正的模型,在老师的办公室里摆得到处都是。老师自然非常高兴,对我们的表现大家赞赏,然后告诉我们,第二天检查组到来之后如果提问,我们应该如何回答等注意事项。
第二天,检查组如约而至,按照计划对我们学校的第二课堂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提问和调查,同学们在课间有的打排球,有的踢毽子,课堂上音乐之声响起,老师的办公室里,陈列了我们昨天晚上加班加点赶制的各种纸模型......
难忘小学时代(7)采集松树塔
记得我在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正值深秋时节,有一天,学校宣布下午全校停课,学生都要上山采集松树塔。于是,我们回到家里吃罢午饭,立即拿起工具例如口袋、长杆等来到学校,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儿地向着离学校不远的北山进发。北山上松树繁茂,要想采集松树塔,那里绝对是首选。
当时,由于是分散行动,大家走得都非常快,恐怕去晚了就采不到似的。到了山上以后,我们来到一棵松树下,看到树上的松树塔----也就是松树的果实非常多,由于我们身材还不够高,所以就进行分工,有人负责举起长杆向树枝打,打上一下,随着树枝的摇晃,就会有些许松树塔震落下来,剩下的人就捡落在地上的松树塔装进口袋,刚开始都觉得新奇,大家争先恐后拿起长杆打着树枝,不大一会儿功夫,我们就感到了疲惫,但是为了完成任务,就坐在地上歇一歇,再接着干。
等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我们的口袋里都装满了大大小小的松树塔,然后陆续下山,回到学校交任务去了。
难忘小学时代(8)到盖州影剧院看话剧
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时值初冬季节,天气已经很冷,有一天,学校宣布说第二天要带领我们到盖州影剧院观看儿童话剧。我们一听非常高兴,要进城了,这对于我们这些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们来说是多么来之不易呀。
放学回家后立即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大人(我们老家管父母都叫大人),并且得到了五角钱的赞助,要知道,这5角钱在当时还是很管用的。第二天早晨,带着这五角钱,兴高采烈地来到学校,学校统一排队,由老师带队浩浩荡荡沿着盖梁公路向着盖州方向出发了,腰岭村距离盖州城里大约5公里,我们一路欢声笑语,倒是没有说累的,看着公路两旁的风景,也不知道走了多少里路,渐渐地看见了密集的房屋,看见了以前只能在课本的插图里才能看见的楼房,大道上的汽车也多了起来,觉得可能这就是城里了吧。老师一边走一边给我们介绍盖州城里的情况,我们经由东关穿越了一条车水马龙的大街之后,就来到了位于西关的盖州影剧院。
在影剧院门前,老师命令我们站好队,然后给我们每人发一张门票,大家都领到票之后,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进入了影剧院,到了影剧院里面,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宽阔的舞台,舞台下面是一排排整齐的座椅,我们来到了里面,老师指导我们按照门票上的数字对号入座,又忙乎了好大一会儿,大家才安静地坐了下来,我们坐好之后,四周墙壁上的灯光熄灭了,舞台上的灯光亮起,背景银幕上出现了《好伙伴之歌》五个大字。扮演老师、学生和家长的演员相继登场,这部剧的情节由此展开了,伴随着一幕一幕的剧情,我看得聚精会神,生怕落下一个情节,在不知不觉中,这部话剧进入了尾声,当演员们集体上场谢幕的时候,演出结束了。
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我们离开了影剧院,来到大街上,老师允许我们到附近的小商贩那里买点儿食品做午饭,我拿着大人给的五角钱兴高采烈地买了一个面包和一根麻花,把剩下的一角钱小心翼翼地揣起来,准备回家之后交给大人。然后就开始大嚼起来,因为已经是中午了,肚子也确实饿了。就这样,看完儿童话剧《好伙伴之歌》后,我们一边吃着自己买的食品,站着整齐的队形,在老师的带领下向着自己的家----腰岭村的方向行进......
难忘小学时代(9)告别腰岭小学
1985年我正在读小学六年级,在这一年里,我也将告别学校生活,升入中学。也是在这一年的5月22日,当我在腰岭小学上完第二节课以后,我没有像往常那样走出教室和同学们进行课间活动,而是收拾好书包,向和自己共同度过将近6个春秋的老师和同学说再见,因为我家在5月22日这天即将要搬到距离盖州29公里的大石桥市生活,我在腰岭小学的学习生活也就这样结束了,虽然有点儿恋恋不舍,但是搬家是定形的,必须和腰岭小学告别。
其实,我也不知道我即将要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只知道这回要在城里生活了。告别了老宅,乘上第五地质大队派为我们家搬家派去的大卡车,在和乡亲们的挥手告别声里,大卡车沿着村里的路逐渐上了大道,向着我的新家所在的大石桥方向开去。
故乡的山和水就这样渐渐离我远去了,坐在车上,我心潮翻滚,刚才还与老师、同学在那所寄托自己深厚感情的小学校读书,现在就已经和母校告别了,老师和同学祝福的话语不断地在耳畔回响着,书包里装满了同学们赠送给我的纪念品----铅笔或者本之类的文具,再想想那块爬满地瓜秧的地,想想操场四周的柳树、槐树,想想自己曾经用过的课桌椅,我知道,腰岭小学的一切对我来说都已成为了过去,我不再属于那里,伴随着行驶的汽车,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飞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难忘小学时代(10)一九八五年的六一儿童节
我家从盖州迁居大石桥之后两天,我和两个弟弟就顺利地来到大石桥市工农小学就读了,刚到工农小学,觉得一切都那么新鲜,自己以前就读过的腰岭小学在规模上根本无法与之相比,宽阔的操场,整齐的教室,还有那么多的同学......
经过了简短的入学考试之后,我被安排在六年二班,当班主任贾老师领我走进教室的时候,我即紧张,又高兴,安排好座位之后,就开始了在大石桥的学习生活,那时候小学升初中是需要进行严格的升学考试的,因此平日里的复习很紧张,每天下午要在17时左右才能放学回家。经过了几天的磨合,我逐渐地融入到了这个新的班集体中,同学们的姓名也逐渐地记了下来,和同学们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了。
一转眼就到了六月一日儿童节,老师宣布,在儿童节当天,学校组织同学们集体到文化宫观看话剧,必须穿白衬衫,系红领巾。我回家跟母亲一说,由于我家刚刚搬家安顿下来,还没有白衬衫,怎么办?于是,就只好向老师说情,老师想了一想,表示了理解,于是我就只能穿着别样颜色的衣服和大多数穿着白衬衫的同学一起来到了文化宫。当我和同学们排着长长的队伍走在大街上的时候,不自觉地就想起了在腰岭小学的时候,到盖州影剧院看话剧的情景,觉得那个场景仿佛离自己很近很近,甚至触手可及......
来到文化宫门前,依然是由老师组织我们入场,对号入座,然后话剧开始上演,由于演出的剧目都是儿童题材的,因此我们看得非常专心,比较投入,当话剧谢幕的时候,这次儿童节活动也就结束了,我人生中最后一个儿童节也就这样成为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