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唐兆兴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54768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春节的记忆10篇

已有 1279 次阅读2017-8-18 10:13 |个人分类:春节记忆|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春节的记忆10篇_图1-1

(网络图片)

春节的记忆(1)压岁钱  

      现在的孩子每逢过年,都能收获数额不菲的压岁钱,少则几百元,多则千元以上,甚至更多。每当和孩子谈及压岁钱的话题时,我总要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压岁钱。

      父母养育了我和两个弟弟,在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家里的唯一经济收入就是父亲的那点儿工资,在母亲的精打细算下,日子过得还算可以,毕竟那个时候物价不高,一元钱能买好些东西呢。

      我记得第一次得到压岁钱的时候,是一张崭新的贰角钱纸币,是在大年初一给父母拜年之后得到的,后来逐渐增加到了伍角、壹元、贰元、伍元、拾元,随着压岁钱数额的增加,我家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我也从一个三岁顽童成长为一个少年。等到自己逐渐长大,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再到大学,家里的经济条件也逐年发生了改观,父母给的压岁钱也多了起来,但是自己对压岁钱却看得越来越轻,觉得父母挺不容易的,还要什么压岁钱哪,于是把压岁钱都用于家里开销了。

春节的记忆(2)走亲戚  

      走亲戚是过春节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在我这儿称之为“串门”。小的时候,每逢春节,被父母带着到亲戚家串门可是一件很荣幸的事儿,不但能吃到美食,还能得到亲戚送的压岁钱。

      我在家里排行老大,春节出去串门自然少不了我。按照我家的习惯,每逢大年初二,父亲带着我到4公里之外的姥爷家去拜年,由于过年的时候家里得留人,所以,母亲带着我的两个弟弟在家留守。

      通常是父亲用自行车载着我,带着串门的东西,包括一包糖果、一包蛋糕、一瓶酒和一包饼干四样。来到姥爷家,首先要给辈分最高的太姥爷拜年,然后是姥爷,接着是舅舅、舅母,还有平辈的表哥,都要依次拜到。由于初二这天,大姨家也来姥爷家串门,所以还少不了给大姨家的人拜年。一通儿行礼之后,舅舅、舅母早已把糖果、糕点等端了出来让我们吃,这个时候,还要经过大人的允许才能吃,规矩还是挺严呢。

      等到正式吃饭的时候,小孩子们不能随便伸手,得由大人们给夹菜,饭后,大人们都在唠家常,而我和表哥他们也只能在旁静静地听着,不能插嘴,有时候长辈如果问话了,才能回答。

      由于我家距离姥爷家并不远,一般情况下吃完饭,再略坐一会儿,父亲就载着我踏上回家的行程了。临回家的时候,舅舅都会给上一元钱的压岁钱,要知道,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农村,一元钱已经是不小的数目啦。

      我家串门的顺序是先到位于盖州市暖泉镇方屯村的姥爷家,然后到位于暖泉镇的前暖泉村的姑奶家和大姨家,这两家是由母亲带着我的弟弟前去,这样一来,在串门的问题上,不偏不倚。

      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1985年春节,1985年5月,我家搬离了原来居住的村庄,来到了现在居住的大石桥市。春节串门也就主要由父母来完成了,1985年以后,串门就不能分期分批进行了,因为相距这几家较远的缘故,经常是由父亲带着我的二弟初二就开始到这三家依次串门,直到初四才返回自己家。

      我和弟弟成家以后,串门的重任就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我们头上,现在,每逢春节,父亲必去看望的是我的姑奶,她老人家如今已经90多岁了,而且都是由我陪同,其他的亲戚家如今已经没有太高辈分的人,也就由我的弟弟们代表我们这个大家去看望。母亲之所以不轻易出门,因为晕车的缘故,每次出远门回来,都要休整一阵子,我们看着都心疼,后来,母亲也就不愿意出远门了。

春节的记忆(3)年夜饭  

      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是家家户户每年除夕的一顿大餐,是一年之中意义最重大的一顿饭。记得小时候,平时吃的主食就是高粱米饭,蔬菜都来自自家菜园,主要有萝卜、白菜,夏秋季节还能吃到豆角、黄瓜、西红柿、茄子、芹菜、韭菜等,春季和冬季主要就是萝卜、白菜,春季还能好一些,开春以后,田野和山上相继长出了大头菜、苦碟子等野菜,也可以作为家中的菜肴。

      尽管平时的生活比较清苦,但是等到腊八以后杀了年猪,虽然每餐还少不了萝卜白菜,但是能吃到猪肉了,菜吃起来也就比平时香得多。到了临近春节的时候,家里还是购买一些高营养的菜品用作除夕的团圆饭。

      记得当年在农村生活的时候,除夕的年夜饭主要有猪肉片炒豆芽、猪肉片炒干豆腐、炸虾片、葱炒鸡蛋、猪肉炖酸菜、酱猪排骨、炸猪里脊肉、炖鲅鱼,再就是猪肉片熬白菜等。这就是一年之中最丰盛的大餐了。与现在相比,在我的老家,当时过春节几乎每家都自己杀年猪,所以,猪肉是年夜饭的主要食材,主食是大米饭。由于我所居住的农村以种植高粱为主,要想得到大米,用高粱到粮店去兑换,或者家里有在城里上班的人,拿着粮票购买,可购买的数量很少,所以大米是很稀少的粮食,被我们称为“细粮”,只有过年或者家里来了重要客人,才能煮上一顿大米饭。我小的时候,头脑中根本就没有饮料这个概念,吃年夜饭的时候,只有大人可以喝点儿酒,小孩子也就是吃饭吃菜。

      后来,我家搬到了城里居住,随着家庭经济状况的不断好转,年夜饭的内容也逐渐丰富了起来,当年在年夜饭上才能吃到的炒豆芽、炒干豆付、炒鸡蛋、炖鲅鱼等菜肴已经变成了家常菜,反季节的各种蔬菜已经司空见惯,可乐、雪碧、露露、汇源等各种饮品成为年夜饭的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内容了。

      现在我和两位弟弟均已有了自己的小家,我家年夜饭的人数已经由当年父母带领我们兄弟三人的五口之家变成了一大家子十一口人了。

春节的记忆(4)大拜年  

      每逢春节,拜年是必不可少的。在农村生活的时候,拜年的规模是相当大的,到了大年初一这一天,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有煮饺,也有蒸饺,而且都要早早起床,把饺子吃完,为什么呢?

      理由只有一个,迎接拜年的人。

      农村拜年是比较讲究的,我的老家属于自然村,全村只有几个大的姓氏:唐、王,还有姓丁的,再就是几个少数的姓氏。拜年一般情况下按照姓氏支派来进行,我所在的唐氏家族在全村是第一大姓,辈分和支派也比较多,作为晚辈,首先要到有最高辈分的老人家里,先到堂屋的家谱面前磕三个头,然后来到最高辈分的老人住的屋子里行拜年礼,接下来,按照辈分大小依次来拜。

      那时,拜年都是由父亲带着我和弟弟,按照辈分依次到同在一个族谱里的人家去拜年,每到一家,长辈们都要拿出饼干、糖果给我们吃,临走时还要往兜里塞一些,就这样,当父亲带着我和弟弟拜了一圈回到家时,兜里都是鼓鼓的,装满了糖果等好吃的,当时心里那个高兴啊。

      由于家家户户都出来拜年,于是在大年初一这天,村子里到处洋溢着拜年的温馨。本家的先拜,然后是左邻右舍互相拜,同龄人之间互相拜,同学之间互相拜,学生到老师家拜等等,好不热闹。

      我很小的时候,村子里还没有电视机,拜年之后,也就各回各家了,小孩子们主要就是吃糖果等好吃的,大人们则聚在一起拉家长,畅想来年的生活。等到了1982年前后,村子里出现了第一台电视机,到了1985年我家搬到大石桥之前,全村80余户人家中已经有9户人家有电视机了。有了电视机,初一拜年之后,大家就开始到有电视机的人家看电视了。

      自从搬到大石桥之后,已经没有了像农村那样按照族谱、街坊等大规模的拜年活动了,顶多也就是到左邻右舍家中拜年,到附近的老师和同学家中拜年;当人们进入信息时代以后,通过手机短信、互联网、电话等方式拜年几乎取代了传统的拜年方式,以至于在除夕到大年初一,拜年短信满天飞,但是见面拜年的已经不多了。

春节的记忆(5)写春联  

      春联也就是对联,是春节的必备之物。现在每逢过春节,家家户户几乎都去市场买春联,而在30多年前的农村,春联都是买回来红纸以后,请人帮忙写的。

      我小时候居住的村庄就是这样,村子里会写毛笔字的人并不多,全村也就三两个,我父亲就是全村为数不多的会写毛笔字、会写春联的人之一。每到腊月二十三(小年)以后,父亲也收队(地质队完成一年的野外工作回到队部称之为收队)放假回家了,村子里的人就会拿着红纸来到我家,请我父亲帮助写春联。

      父亲是一位热心的人,村民有求必应。每当有村民来到我家请他写对联,他总是热情接待,详细询问对方都需要写往什么地方贴的对联,以便构思对联的内容,因为农村与城里不同,城里也就是每家贴一幅对联也就够了,农村就不同了,有大门对联、房门对联,有的还有屋门对联,供奉家谱的更要写上一副家谱对联。另外,农村贴对联的地方还有猪圈、鸡窝、牲口棚等等,过年了,家禽家畜也要沾沾春节的喜气嘛。

      当时也没有对联方面的参考书,更谈不上去上网查找,对联的内容都是父亲自己编写出来的,而且还不能只编写一套内容,那样就千篇一律了,我记得,父亲编写过的对联内容大概有四五套吧,为了给大家写对联,他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要忙到腊月二十九,有的村民不懂得对联的拆法,干脆就买好一卷大红纸拿到我家,父亲就询问之后指导他将大红纸拆成相应大小,然后再为其写对联。

      我还没上小学的时候就对春联感兴趣,每当父亲写春联的时候,我总喜欢在旁观看,帮助父亲把红纸拉平,父亲一边写,我一边看,遇到不认识的字就问父亲,因为传统的对联采用的是繁体字,自从为父亲写对联当助手,自己也认识了很多繁体字,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也开始喜欢上了繁体字。

春节的记忆(6)放鞭炮

      放鞭炮是过春节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尤其是绝大多数男孩子更对鞭炮情有独钟。我小时候就喜欢放鞭炮,每当到了腊月二十三(小年)的时候,就会缠着家长买鞭炮,因为那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机,放寒假除了做好假期作业,再也没有太多的课余生活,鞭炮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寒假的一项业余活动了。

      三十多年前,鞭炮的种类也不太多,主要有谷草节、魔术弹、二红鞭、钻天猴、二踢脚、闪光雷这几种。毕竟资金有限,购买的数量也不多,主要就留在几个重要环节来燃放:小年送灶王爷、除夕早晨开大门、除夕吃团圆饭、除夕晚上接神、大年初一、初三、初五的早晨、初三晚上送神,再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

      农村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喜欢比,比什么呢?除夕早晨,比谁家起得早,证据就是谁家最先放鞭炮,只要有一家鞭炮响了,紧接着就会有第二家、第三家,一次响起了鞭炮声,在天大亮之前,家家户户就已经迎来了除夕。除夕团圆饭,比谁家最先吃,证据也是鞭炮声。比谁家接神隆重,证据就是除夕之夜燃放鞭炮的数量和种类。大年初一,比谁家吃饺子的时间早,同样是以鞭炮为证据。从某种程度上讲,农村的春节是在你追我赶中度过的,推动过春节节奏的就是噼噼啪啪的鞭炮。

      我和弟弟放鞭炮的时候,父亲在旁边指导、看护,那时候,冬天非常寒冷,尤其是农村,居住分散,村庄里气温很低,但是有了鞭炮,也就顾不得天寒地冻了,到了放鞭炮的时间,我和弟弟都十分踊跃,亲手点燃鞭炮的感觉是相当痛快的。

      当我家搬到城里以后,我和弟弟们也都长大了,后来都有了自己的小家,有了自己的孩子,每逢春节,就轮到我们指导孩子放鞭炮了。

春节的记忆(7)玩纸牌

      我家每逢春节,大家聚到一起,除了吃团圆饭、包饺子、看电视等,再就是在一起玩纸牌了。

      按说我家一大家子人,打麻将很容易就能凑成一局,可实际上,十一个人里面只有三个人会玩,造成了“三缺一”的局面,麻将也就打不成了,但是大家都会玩纸牌,因此,纸牌是我家很受欢迎的娱乐项目。

      我家的传统是打牌不动输赢,因为有句话说得好:酒越喝越厚,钱越耍越薄。一家人也不例外。说到我家春节玩纸牌的传统,还要从我小时候说起。

      那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机,到了春节,除了吃喝、放鞭炮,找不到别的娱乐项目,于是父母就买来一副扑克牌让我们玩,在老家盖州的时候,我和弟弟们都学会了打5-10-K。

      5-10-K的玩法很灵活,可以打单家,也可以打对家。平时父母是不允许我们玩扑克牌的,只有到了春节的时候才可以玩。我家搬到大石桥以后,生活条件逐渐改善,有了自己的电视机,每到春节,娱乐项目也多了,但是纸牌仍然是保留节目。

      现在我和弟弟都已经成家,当我们都聚到父母那儿过春节的时候,我们总喜欢使用三副牌打5-10-K,采取积分制,打对家,六个人参与,打牌中间可以换人,大家轮流玩,在欢声笑语中度过春节的时光。

    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我已经人界中年,但是我家过春节打扑克的传统依然没变,而且玩法只有一种,那就是打5-10-K。现在是网络时代,随时上网就可以打5-10-K,但是那毕竟是在虚拟世界中,每逢春节,大家在一起玩纸牌,那才是真正的家庭娱乐。

春节的记忆(8)做面食  

      小时候过春节,除了能吃到从城里买来的糖果、蛋糕等食品之外,还能吃到我家自制的面食。春节前,母亲经常做的两种面食就是麻花和馒头。麻花和馒头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可是在我小的时候,也就是三十多年前,平时想吃麻花和馒头谈何容易呀,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尤其是对于我居住的村庄,大田作物以高粱为主,面粉和大米都是很精贵的粮食,只能到逢年过节或者家中有十分重要的客人才能吃上一顿。

      我家也是如此,平时舍不得吃的细粮,到了春节,我们才能吃上几天,一般来说,从腊月二十九吃到正月初五,然后就换成了粗粮了,毕竟细粮很少啊,凭票供应。

      再说说麻花和馒头吧。母亲说,过年了,家里得准备一些零食,到商店里买需要钱和粮票,粮票的数量是有限的,咱就自己家做吧。当母亲开始和面的时候,我和弟弟就守在旁边,闻着面粉的香味,憧憬着即将做好的美食。

      当做好的麻花放入烧开的豆油锅里的时候,那真叫一个香啊,那时的大豆油都是用自己家出产的黄豆到村里油坊里榨出来的,一点儿也不掺假,麻花很快就做好了,母亲先拿给我们每人一根,然后将其余的麻花放入一个器皿中,留着春节期间慢慢吃。除了麻花之外,母亲还有蒸馒头的好手艺,快要到春节的时候,母亲总要蒸上两大锅馒头,留着做春节期间的主食。

      现在,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麻花馒头已经司空见惯,市场上就能买到各种口味的麻花、馒头,但是我总认为,还是小时候母亲做的吃起来才是最香的。

春节的记忆(9)磨豆腐  

      我小的时候,平时能吃上一盘炖豆腐都是一种奢望,但是每逢快要过春节的时候,家里总要做豆腐。俗话说:二十六,做豆腐。按照这个习俗,每逢腊月二十六那天,就是我家做豆腐的日子。

      当时,我们村子里做豆腐都是用石磨推的,就像图中那样。原材料就是用自家地里出产的黄豆,需要提前一天将黄豆用水泡好,等到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挑着一担泡好的黄豆,母亲拿着两个大盆,我和弟弟跟着就来到了一户有石磨的邻居家,当然需要提前和人家预约好,毕竟那天做豆腐的人家比较多。

      先用清水将石磨冲洗干净,然后将大盆放在磨盘的豁口下方,接下来就是用勺子将泡好的黄豆一勺一勺地添进磨盘上放的进料口中,同时开始推动磨盘的木柄,转动磨盘,一边转,一边添加黄豆,我和弟弟们争着推磨,但是父母念及我们还小,不让我们长时间推磨,大多数时间,我们只是站在旁边看着。

      随着石磨一圈一圈地转动,白色的豆浆从磨盘的缝隙中流出来了,逐渐汇集到最下面的大磨盘中,渐渐地经由豁口流进大盆里。大约两个多小时,一担黄豆就磨完了,变成了两大盆白色的豆浆。

      这只是第一步,将磨好的豆浆拿回家中,接下来就是再加工了。一般来说,我家的习惯是用这些豆浆分别做成豆腐脑、豆腐块,然后用做好的豆腐块再冷冻,做成冻豆腐,用于炖酸菜。

      说实在的,当时看着看着磨好的豆浆,就开始着急,恨不得马上做成能喝的豆腐脑和能吃的豆腐块,但是这还是需要时间的,首先得将豆浆用细网进行过滤,得到纯豆浆,再将其煮熟,烧得翻开,然后用卤水点成豆腐脑,再留出一部分压成豆腐块。原豆浆过滤后剩余的固体就是豆腐渣,那时候,豆腐渣也不能扔掉,留着以后炒着吃。

      等到豆腐脑和豆腐块加工出来以后,也就到下午了,这时,母亲就开始做饭,由于还没到春节,所以做的是高粱米干饭,再拍点儿大蒜,做成蒜酱,拌进豆腐脑里,就是一道美餐了,当天的另一道菜就是大白菜炖豆腐块。当然吃的只是一小部分,剩下的需要保存好,留着春节期间自家吃和招待客人。

      吃着自己家做出来的豆腐,感觉真是香啊。

春节的记忆(10)扫尘土 

      我的老家有“二十五,扫尘土”的习俗。每到腊月二十五日,家家户户都要清扫自己家屋内屋外的灰尘。我和弟弟还小的时候,家里扫尘土的任务都是由大人来完成的。

      腊月二十五对我家来说还是一个有特别意义的日子,因为那天是我姥爷的生日(后来,在我姥爷92岁生日那天,我的孩子出生了,母亲因此对腊月二十五日记得特别牢),一大早,母亲或者父亲先带着我们去给姥爷祝寿,吃完中午饭,回家后开始大扫除。

      小的时候,父母在家进行大扫除的时候,我就带着弟弟到外面玩,或是滑冰或是放风筝,总之玩得不亦乐乎,等我们玩累了回家一看,家中已经被打扫得一尘不染,窗明几净。

      后来,我们逐渐长大了,渐渐地,也就能和父母一起完成这项任务了,我和弟弟们现在都已经长大,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下一代,每到腊月二十五日,我家仍然按照这个惯例,全家动员,清扫灰尘。

      我的姥爷于2003年(97岁)去世,从那以后,虽然给姥爷祝寿的环节没有了,但是,母亲仍然牢记这个日子,因为这个日子也是她的大孙子(我的儿子)的生日。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