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唐兆兴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54768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远方的家》观后感23篇

已有 2248 次阅读2017-8-16 10:38 |个人分类:《远方的家》观后感|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远方的家》观后感23篇_图1-1

(网络图片)

【《远方的家》观后感】(1)因喜欢而结缘 
     从2013年开始,有一天下班回家后,先忙乎一阵家务,然后打开电视,正好看的是CCTV4,正在播出《远方的家》--《百山百川行》,当时已经接近18点了,只看了一小段,对于喜欢人文地理的我来说,很快就被节目的内容给吸引住了,尤其是听到《百山百川行》的主题曲《爱在山川》时,更是激动万分。从此,我就开始与《远方的家》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百山百川行》开始,一直看到《江河万里行》,可以说是做到了每天必看,即使因为出公差等原因错过了首播,还要抽出时间上网补看。我想,这就是缘分吧。
      看了这么长时间《远方的家》,我觉得感悟颇深,决定用博客将其记录下来,与各位博友共同分享。
【《远方的家》观后感】(2)《江河万里行》篇(1)京旗屯田  
      在《江河万里行》第179集开篇,我不仅知道了拉林河这条河流,而且还了解到了一个历史事件,那就是节目中记者李七月(左图)介绍的“京旗屯田”。
      200多年前,清政府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史上称作“京旗屯田”,又称作“京旗回屯”。
      在节目中看到哈尔滨市双城区同心满族乡一户村民家现在仍然保存的那份《执照》,的确可以说是“京旗屯田”的最好历史见证了,而且保存得那么完好,令人敬佩。看到这,我不由得在想,有时候,家中一个普通的物件如果能够一直传承下去,对于历史的考证也是大有帮助的。
      (后来查到有关“京旗屯田”的背景资料:清代乾隆年间开始实行的京旗回屯是清政府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经嘉庆、道光直到光绪年间,清廷先后移驻京师闲散旗丁3700多户,共15000多人至今天黑龙江省境内的拉林、阿城、双城、呼兰等地进行农业生产并练习满语骑射,这对当地的开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实京旗回屯最初的本意主要是为了解决驻京八旗的生计问题。清朝定鼎中原以后,对旗人采取了“恩养”政策,生活所需全部由国家供给,并相继建立了份地制度和粮饷制度,其目的就是使他们能够生活无虞,全身心地投入军事作战,以保证大清帝国政权的稳固。)
【《远方的家》观后感】(3)《江河万里行》篇(2)东北黏豆包与杀猪菜
    在179集里,介绍了一种东北特色食品--黏豆包。这让我感到很亲切,不仅仅因为我也是东北人,更因为我喜欢吃黏食。
    记者也和当地农户人家一起包黏豆包,我认为,这让节目看起来更加自然,更加拉近了记者与当地农户人家的距离,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
    节目中也提到了另一种东北特色食品--杀猪菜,也就是笨猪肉炖酸菜,这很容易让我想起当年在老家时,每逢冬天杀了年猪之后,就能吃到的那香喷喷的猪肉炖酸菜,现在叫做杀猪菜。记得,那时候吃的猪肉很香啊,因为那时候我家里喂猪的都是泔水和豆饼,不像现在的猪都喜欢用工业生产的饲料来喂养。
【《远方的家》观后感】(4)《江河万里行》篇(3)包容带来的改变 
      在第179集结尾,有这样一段话令我深受启迪。
      在这200年间,手持大照来这里开疆拓土的八旗子弟,还有乘坐中东铁路远道而来的洋人,以及挑着担子,不甘忍受贫穷和解饿的闯关东人,他们来到这儿,适应着松花江水,也适应着彼此。我想可能在东北的大地上,没有哪一条江会像松花江这样包容着差别如此之大的文化,这些人,他们怀着祖先开拓者们的热血,让这条江改变了模样。
      我很喜欢这段解说词,因为它向我们阐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包容,正因为包容,才让松花江畔远古的湿地和荒滩改变了模样。
      小到一片土地,大到一个国家,处处都需要包容,包容可以带来和谐,带来改变,带来发展,带来繁荣。
【《远方的家》观后感】(5)《江河万里行》篇(4)东北大酱
      在第180集里,我对东北的农户人家用大豆制作大酱感受颇深。
      说到大酱,我家也经常吃,而且我这儿就有专门生产大酱的企业,弄上几样蘸酱菜,例如白菜、萝卜、大葱、生菜等等,配上大酱,就着大米饭吃,那是相当的爽口啊。在炖菜的时候,也可以加入适量大酱来调味,例如炖鱼、大骨头炖豆角等菜。
      如何制作大酱,还是在这集才看到整个制作过程,一是感受到了制作的辛苦,二是仿佛闻到了大酱中的豆香,毕竟,东北是大豆的主产区,我观看了这集之后,总感觉,农户人家制作的大酱要比工厂里生产出来的香。
      节目中还介绍了一种选择大豆等级的工具,其实工作原理很简单,但也足以反映当地人的聪明和智慧。
【《远方的家》观后感】(6)《江河万里行》篇(5)得莫利炖鱼  
      还是在第180集里,介绍了一道美食--得莫利炖鱼。
      这道菜的主料是大鲤鱼、大豆腐和粉条。
      我不仅学到了它的做法,也了解到了原材料采购的不易。
      在这集,出镜记者胡鑫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在采访的同时,还直接参与了制作这道菜的三种原材料的采购,互动得非常好。
【《远方的家》观后感】(7)《江河万里行》篇(6)白瓜籽和大烟炮 
      在第181集中,盛产白瓜籽的宝清县和当地的一种天气现象--大烟炮让我记忆很深。
      宝清县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有名的白瓜籽生产基地,不能不说与当地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有直接的关系,当地人通过探索,找到了适合的农作物来种植,并使其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这足以说明扬长避短的道理。
      片中有一位司机为了运输白瓜籽到新疆,需要在路上驾驶大货车奔波6天,所付出的辛苦可想而知,但是为了生计,这也是必须付出的。
      说到大烟炮这种天气现象,我感觉和“白毛风”现象有些相像,这种现象看着都令人感到寒风刺骨,的确是北方冬天的一个显著符号。
【《远方的家》观后感】(8)《江河万里行》篇(7) 平凡的岗位--林场管护员
      在第181集里,记者采访了一位名叫孙建军的林场管护员。
      从采访得知,他已经在林场管护员的岗位上工作了20年,他用朴实的话语说出了他的工作任务:看好山上的树木,不能让别人砍了、伐了,每天从早晨七点多钟出去,晚上五六点钟能回来,中午带饭。
      从采访中不难看出,孙建军十分热爱自己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这也使我对他产生由衷的敬佩,在现在人心有些浮躁的时代,能有这样一如既往热爱自己平凡工作岗位的人实属难得。
      哪个岗位都需要有人来干,轰轰烈烈的毕竟是极少数,而绝大多数的劳动者都工作在一个个平凡的岗位上。
      国家建设需要的正是这样千千万万工作在平凡岗位上的劳动者,我认为,对待工作,应该少一分浮躁,多一分热爱。
【《远方的家》观后感】(9)《江河万里行》篇(8) 松树塔与山核桃
      在第182集中,硕大的松树塔和多用途的山核桃很引人注目。
      说到松树塔,我这儿山上也有,但是没有电视里介绍的那么大,松籽还是吃过的,营养丰富,至于从松树塔中取松籽,我还没有亲身实践过,通过看电视,总算领教了一回。
      核桃也是我喜欢吃的食物,没想到小小的山核桃除了食用之外,还能制作出那么精美的工艺品,当地人的智慧可见一斑。由此也可以知道这样一个道理,开动脑筋,敢于实践,总会带来收获。
【《远方的家》观后感】(10)《江河万里行》篇(9) 保护湿地的觉悟
      在第 182集中,记者采访了富锦湿地周边的村民,一位村民道出了心里话,也很令人感动。
       “这里的地变成耕地以后也是十年九不收,一下雨就把这个苗,庄稼淹死了,老天爷赐给咱们这么好的一块环境,咱就给改变了,这要对咱子孙后代真无法交代。”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多少年前曾经流行的一句标语:但留方寸土,留于子孙耕。
      如果说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持续恶化,那么留给子孙后代的还有什么呢?
      富锦湿地的村民能有如此觉悟,不觉令人钦佩。
【《远方的家》观后感】(11)《江河万里行》篇(10) 马铃薯的新吃法 
      马铃薯是一种很常见的食品,它的吃法也很多,在我这儿,经常做的就是烀熟之后拌酱、切成丝焯熟后拌成咸菜、切成片或丝与别的食材炒着吃等等,但是在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它的吃法就与我这儿大相径庭。
      马铃薯别名洋芋。在定西,它可以被做成既当饭又当菜的食品:洋芋炒饼、洋芋餕餕、洋芋炒饭、洋芋焖饭、洋芋焖面、洋芋搅团等,以前真的是听都没听说过,更别说知道如何去做这些食品了。
【《远方的家》观后感】(12)《江河万里行》篇(11)午夜接新娘  
      在渭源县,还有一个婚俗:午夜接新娘。
      这个也是第一次听说过,晚上天黑以后,无论多远,都要在凌晨前把新娘接进门。这个婚俗的根源居然是从元朝开始,当地老百姓为了防止抢亲,只能偷偷摸摸地夜里娶亲,后来就逐渐沿袭了下来。
      听到这儿,我不禁在想,元朝的统治者都是些什么人物,在他们统治的时候,老百姓娶亲都要在晚上偷偷摸摸地进行,所以说,沿袭下来的这个婚俗也是对元朝统治者的真实写照之一。
【《远方的家》观后感】(13)《江河万里行》篇(12)用虔诚去雕琢  
      在第184集中,向我们介绍了一尊雕琢于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的摩崖石雕大佛。
      高达数米的大佛被雕琢于高山崖壁之上,而且是没有现代工程机械的古代,不能不说是巧夺天工。
      那么,如此巨大的佛像靠什么雕琢而成呢?
      我认为,靠的是智慧,更要以对佛的虔诚作为精神动力才能调出如此巨大的摩崖佛像。
      虔诚往往是走向成功的不竭动力。
【《远方的家》观后感】(14)《江河万里行》篇(13)艺术妆点村庄 
      在第185集中,位于群山之中的石节子村本来是名不见经传的一座小山村,但是因为有了艺术的装点就改变了全村的形象,这还要得益于一位名叫靳勒的艺术家的精心策划。
      当我看到在艺术家靳勒的策划下,整座石节子村变成了一座露天的天然美术馆时,心中不觉感到震撼,一位农民出身的美术教师、艺术家,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带领乡亲们改变了村子的落后面貌,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境界啊!
      因此说,用艺术妆点村庄,用智慧赶走贫穷。
【《远方的家》观后感】(15)《江河万里行》篇(14)黄土高原上的湿地
      在第186集中,记者向大家介绍了一处位于黄土高原上的湿地。
      在我的印象当中,黄土高原总是黄土飞沙,几乎没有绿色的影子,更别说什么湿地了,但是看到了这处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境内的千湖湿地,着实让我眼前一亮。
      说到湿地,就不能不说到各种来自栖息的鸟类,看到千湖湿地上生活的朱鹮、野鸭等鸟类,再看看当地人对湿地精心呵护,这不就是我们所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吗?
【《远方的家》观后感】(16)《江河万里行》篇(15)矮砧木的苹果树
      千阳县阎家村种植的矮砧木苹果树改变了多年来苹果树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那么矮小羸弱的植株却结满了那么多的大苹果,如果不看到实景,真的难以想象。
      说到苹果,我居住在辽南,本来就是一个盛产苹果的地方,对于家乡的苹果,我一向引以为自豪,没想到远在黄土高原地区的陕西也出产那么优质的苹果,而且还是采用新技术培植的,令人赞叹。
      果树园的水滴灌溉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毕竟黄土高原属于水资源匮乏区,采用滴水灌溉,既省水,灌溉效果又好。
【《远方的家》观后感】(17)《江河万里行》篇(16)喷牛奶的苹果
      在第187集中,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出产的一种苹果很是吸引眼球。
      这种苹果的果树采用的肥料与众不同,听果农讲,采取的是有机肥和牛奶,这么高昂的肥料培植出来的苹果的确独树一帜,个体硕大,价格昂贵。
      片中看到的一个大苹果居然可以卖到3000元的价格,真可谓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苹果了。
      培植出这样的优质苹果,也离不开果农张智荣付出的辛勤劳动,如果说他因为第一年就赔掉60万元而放弃这个项目的话,我想肯定不会有今天取得的成功。
【《远方的家》观后感】(18)《江河万里行》篇(17)面条宽得像裤带  
      在第188集中,介绍了两种面食。
      其中一种面食的宽度让我感到奇特,说是面条吧,又像是面片,都是因为它的宽度。
      难怪陕西人说“面条宽得像裤带”,把那么宽得面条和裤带一比还真的有一拼呢。
      说到陕西的面食,就不能说一种小吃----凉皮。凉皮在我这儿也有卖的,我也经常吃,但是和陕西本地的凉皮一比,我还是看出了其中的不同,先不说口感,就说这宽度吧,陕西本地的凉皮做出来总是比我这儿的凉皮宽了许多。
      真是“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远方的家》观后感】(19)《江河万里行》篇(18)馋人的蓼花糖
      在第189集中,宫廷食品蓼花糖介绍的十分详细。
      从它的做法到它的名字来源,让我大饱眼福。
      俗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那么对于蓼花糖来说,别看吃起来香甜,做起来工艺也是蛮复杂的。从坯料、油炸、裹糖、裹芝麻等环节,哪一个环节都需要掌握火候,否则是做不出来那么好吃的美味的。
【《远方的家》观后感】(20)《北纬三十度中国行》篇(1)南昌的瓦罐汤和滕王阁 
      在《北纬30度中国行》第28集,我了解到了江西省会南昌的一种宵夜食品----瓦罐汤,并了解了其历史,看来一个品牌是需要用洗经营的,只有用心经营,才能久传不衰,正如节目中所言:只有用心去做,才能做出那么美味的汤来。
      滕王阁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从小时候知道的名篇《滕王阁序》知道了这座名楼,但是它历经29次重建的经历还是第一知晓。 
【《远方的家》观后感】(21)《江河万里行》篇(19)千丝万缕的油饼
      在第190集中,我认识了千层油饼这道美食,对于喜欢面食的我而言,看得简直入了迷。
      让我记忆最深的还是经营千层油饼的赵家老店的店主的一席话:“做生意要讲商业道德、诚实,不亏人家,不要坑骗,不要在这里边生意好了,偷工减料,用些别的原料,这样的话就坑害了顾客,不光是为了赚钱,更要有德,也要有个良心,良心就是诚信,不光继承手艺、质量,还要继承诚信,无论市场如何变化,都沿袭自己固有的传统,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美味。”
【《远方的家》观后感】(22)《江河万里行》篇(20)诱人的驴肉火烧  
      在《江河万里行》摄制组到河北沧州拍摄时,介绍了当地的一种美食----河间驴肉火烧。
      说到驴肉火烧,我第一次知道这种食品还要感谢电视情景喜剧《地下交通站》,那部剧中经常提及的食品就是驴肉火烧和衡水老白干。对于酒我丝毫没有兴趣,但是对于驴肉火烧,我一下子就记住了,当《江河万里行》摄制组为我们介绍驴肉火烧的时候,我看着既感到亲切,又感到一种诱惑。
【《远方的家》观后感】(23)《江河万里行》篇(21)沉入水底的城池 
      这一期主要介绍的是江西省的一个湖泊----庐山西海。经了解得知,这座湖泊是人工修建而成的,因为修建这座湖泊,将一座城池淹没在水下30米处,然后在湖泊的边上又建造了一座新城。也许我这个人比较守旧,对于淹没的城池总是怀有一丝惋惜和不舍,淹掉了原来的,然后再建一座新的,对我而言,有时真的想不通。一座城池也代表着一处文明,将其淹没在水下又有多少人能知晓呢?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