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北京老百姓 //www.sinovision.net/?5446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来自中国的真实声音--欢迎转载,无版权限制!!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英国社会反思“道德沦丧” 贪婪自私侵蚀各个阶层

已有 1124 次阅读2011-8-18 00:12 |个人分类:国际政经|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溃烂了几十年的社会问题在我们面前爆炸……我们是否有决心面对一些地方发生的慢性道德崩溃?”英国首相卡梅伦15日以强硬措辞将上周的大骚乱归结为一个简单的原因:道德沦丧。舆论给出的理由要比这个词复杂得多,但很少有人质疑“道德沦丧”这个事实。英国《每日电讯报》称,一个黄金般闪耀的民族正被道德沦丧拖垮,社会在自上而下的贪婪和价值危机中发酵。这场25年来最严重的骚乱把英国出丑的舞台扩展到全世界,加拿大《渥太华公民报》说,战后英国在“社会民主”方面引领西方,现在也是在这里,“道德腐烂程度最深”。在英国反思的同时,也有媒体告诫说,许多国家都面临与英国类似的问题。“伦敦并不遥远,谁知道下一场暴乱会发生在哪个国家的哪个城市?”孟加拉国《每日星报》16日就发出了这样的警告。

“社会上层道德沦丧和下层一样糟”

虽然大骚乱已经平息,但英国社会的余震仍然“很剧烈”。首相卡梅伦15日在牛津郡发表演讲,坚称种族关系紧张、贫困和政府的紧缩计划不是近来骚乱的诱因。他痛陈英国社会的道德沦丧病,“不负责任、自私自利、行事不顾后果,孩子无父亲、学校无纪律、奖励无成果、犯罪无惩罚、社区无控制,人性最恶劣的方面受到宽容和放纵,甚至受到一些变得不道德的政府机构的鼓励”。

卡梅伦说,骚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事件凸显出英国社会已经“破碎”,首要任务就是修补这个“破碎的社会”。英国政府将对现行所有政策进行检讨,改善子女教育和学校教育,尤其让12万个“问题家庭”重获“新生”。美国《达科他之音》评论称,卡梅伦终于意识到、并鼓起勇气说出这些天来混乱和毁灭的“根本原因”。

英国《每日邮报》15日报道说,骚乱及其后果迫使政府和所有人重新认识现代英国。在前几天的骚乱中,一名13岁女孩被一名15岁男孩强奸。骚乱将长期存在的深层社会问题暴露出来。正如卡梅伦所说,骚乱展现了“慢性道德崩溃”的后果,政府机构和国家诱发了“人性最恶的方面”。英国《经济学家》写道,骚乱玷污了英国在世界的形象,更让这个国家迷失了对自己的判断。第一批走上法庭的骚乱者包括一名31岁的大学助教,而非典型的小流氓。不管原因如何有一点可以确定,道德沦丧感染了英国青年,尽管是一小撮,却足以搞乱和羞辱整个国家。

与“街头战争”相伴而来的还有“政治战争”。据英国广播公司16日报道,卡梅伦的最大对手、反对党工党党魁米利班德15日也在几乎同样时间发表讲话。米利班德指责卡梅伦政府对骚乱的分析只看到文化堕落而没有考虑到失业、缺少机会和权益受剥夺等造成的社会冲击,有失偏颇且“肤浅”。《洛杉矶时报》称,尽管对于英国社会应该怎样发展,政治家之间的分歧日益增大,但卡梅伦和米利班德演讲中一个共同主题是:自私和对规则的蔑视并不局限于骚乱的暴徒中,而是同样存在于英国社会最强大的阶层中。冒险的银行家、滥用公款的议员和入侵他人手机的报社记者,都是贪婪、不负责任和滥用权力的典型。这一切都说明这个社会的道德正在慢慢崩溃。

“英国社会上层的道德沦丧和下层一样糟”,英国《每日电讯报》以此为题称,整个政治阶层都在谴责骚乱,然而议会里震惊和愤怒的声音里夹杂着虚假和伪善,议员们的高谈阔论让人觉得可怕的骚乱似乎和他们毫不相干,但事实上,街头的犯罪行为和现代英国社会上层道德分崩离析脱不开干系。该报道称,过去20年见证了英国统治精英阶层道德标准的惊人下降,政治家们撒谎和欺骗成为家常便饭,自私和贪婪几乎是普遍文化。不止贫穷的托特纳姆区的青年忘记了他们的职责和权利,切尔西和肯辛顿区的富人们也如此。英国出了严重的问题。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贪婪和有罪不罚的文化一直延伸到公司董事会和政府内部,甚至警方和大部分媒体。不止这些问题青年,整个英国都需要一个道德改革。

《爱尔兰时报》讲述了一个更令人“绝望”的故事。骚乱中,妈妈们打发孩子进入黑暗、危险的建筑偷窃食物和啤酒,因为他们年龄太小即使被抓也不会起诉判罪。有的小孩从商店里抱出电视,然后摔碎在地上。一些骚乱者津津有味地谈这一切多么有趣,似乎将此视为一个“大玩笑”。报道称,1900年前,古罗马诗人尤维纳利写道:面包和马戏用来麻痹社会,衰落最终不可避免。今天在英国和爱尔兰,一切道德都被称为毫无意义,“我们一些人是否用消费和舆论代替面包和马戏?它们是不是我们喜欢的麻醉剂?”

“整个欧洲甚至世界都面临道德下降的威胁”

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道德沦丧”并不是英国一个国家的麻烦,而是整个西方甚至全世界的“病”。埃及《解放报》16日评论说,整个西方都处于道德沦丧之中,像卡梅伦说的那样需要修补的社会也不单单是英国,西方不少国家都需要修补社会,可以说,骚乱不但“给英国敲响了警钟”,而且是在警示全世界。

美国CBN新闻台报道说,当你生活在道德真空的底层,这将不是一个“对与错”的问题,而是“有或没有”的问题。如果你在街头拦下参与骚乱的青年,质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是不对的!”你得到的反馈很可能是疑惑的眼神。这是整个西方世界所共同面临的危机——基督教价值观的腐蚀和世俗主义的崛起。“这是一个后基督教现象,是一场信仰危机。基督教文明的对立面是什么?从本质上来说是无法律状态”。在崇尚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社会里,这些孩子们的道德准则是什么?他们没有被教育去尊重他人的财产,尊重法律。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只是像动物一样被抚养大。

“几十年来,西方社会一直假设公共政策和日常生活可与道德脱离而无害,几十年来我们播下的种子,现在正开始收获恶果。”美国“达科他之音”网站15日称,认为个人道德无关紧要,美国1992年选一个道德破产的追逐女色者为总统,结果他作为总统竟然做伪证,将美国置于尴尬的莱温斯基丑闻当中。公共政策中的道德缺失导致2008年的金融崩溃,我们依然说道德无关紧要,然后吃惊地发现华尔街与腐败政客串通一气制造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金融崩溃。大不列颠创造了一个福利大国,但无人为个人职责负责,无需努力工作。现在无业群氓拥上街头针对“富人”打砸抢,文明社会为之惊愕。正如《人之见弃》所说:“我们制造没心没肺的人,却期待他们有道德和事业心。我们嘲笑荣誉,却在发现我们当中有叛徒时感到震惊。”换句话说,“我们蔑视道德,然后在人们为所欲为时又感到震惊”。

德国柏林社会学家马塞尔16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实际上,整个欧洲甚至世界都面临道德下降的威胁。道德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贫富不均,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不满也越来越多;二是教育机会不平等,老牌西方国家教育质量每况愈下;三是社会救助体系老化,很多有钱人也申请救助,需要救助的人获得的救助却在减少;四是整个西方社会的烦躁社会心理,新兴国家崛起令西方不安,不断地埋怨。日本神户大学一名社会学教授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随着物质追求越来越极端,道德下降成为全世界面临的问题,即使在日本这样强调合作的社会,年轻一代心中想的也只有自己。

很少有人质疑“道德沦丧”是英国骚乱的诱因,但一些分析认为,骚乱的原因并非这么“单纯”。“社会动荡总发生在错误的地方”,这是德国《萨尔州日报》为英国骚乱定的调。该报称,英国的今天,是卡梅伦伪对策的结果。自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以来,英国的社会制度被完全破坏了。蓝领阶层生活每况愈下,绅士精英们却高高在上,政府的政策为精英们服务。实际上,西方不少国家存在英国式的弊病,改革制度在社会问题的泥沼中越陷越深。印度《电讯报》称,不管是在都市还是乡村,抢劫、纵火和大规模破坏都是造反的特征。在18世纪的英国,面包价格上涨引发民众抢劫;在革命时代的法国,物资匮乏促使民众造反。现在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创造了空前财富,但也摧毁了英国自由主义的基础,将金钱作为衡量人的标准。瑞士《巴塞尔日报》16日说,英国社会就像一个没有父亲的家庭,家庭成员年轻、失业和迷失方向,最后成为伦敦的暴徒,这是新的英国“破碎家庭”的故事。

“伦敦并不遥远”

在惊诧于英国这样一个曾经的“道德楷模”发生如此难以理解的骚乱的同时,一些国家的媒体也在提醒,类似的种种问题并非只存在于英国,甚至像美国这样的头号强国同样有发生骚乱的危险。马来西亚《星报》说,马来西亚人不应该认为我们远远优于英国,因为我们也有“不满的一代”,许多年轻人失业或选择失业,也有歹徒。我们也有一个数量庞大的单身母亲群体,也有未婚妈妈,有太多的乱伦案件,也有吸毒者和毒品供应商,也有虐童事件。

孟加拉国《每日星报》16日的报道起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标题:“伦敦并不遥远”。报道称,一周的伦敦骚乱是对英国“稳定天堂”形象的沉重打击。在滋生暴乱青年上,英国并非独一无二。全球经济衰退持续蔓延,环境日益恶化,人口爆炸,高度都市化的城市中心生活越来越复杂,贫富分化令人们焦躁不安,弱势群体承担着社会风暴的苦果。现在他们在伦敦闹事,谁知道下一场暴乱又在哪个国家的哪个城市?乌干达《每日观察》15日称,像英国、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存在着“道德黑暗”,教育总是在权力主义和极端自由主义之间摇摆。这对非洲来说,是一个警醒。

加拿大《环球邮报》16日比较了英国骚乱与美国费城宵禁,共同点是闹事者都是“无技能、没结婚、多余的人”。历史上这些人会被送上战场当炮灰,一些人出海或者被运到澳大利亚,有野心的人则前往新世界。“今天,我们需要新方式,但无人知道它是什么。”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