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北京老百姓 //www.sinovision.net/?5446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来自中国的真实声音--欢迎转载,无版权限制!!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赵磊:重庆模式的前景与“帮倒忙”

已有 1531 次阅读2011-10-27 04:45 |个人分类:中国改革|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重庆模式的前景与“帮倒忙”  

   

赵 磊  

(西南财经大学《财经科学》编辑部)  

一、问题的缘起  

如果以拙文《重庆模式还能走多远》算起,2009年底以来,我一直在关注重庆模式的发展,先后写了《不要低估重庆模式》、《重庆模式的当务之急》、《力挺重庆模式的三个理由》、《震撼!一篇马克思主义光辉文献》、《共同富裕不是浮云》,以及《重庆模式成败事关中共前途》等系列文章,期间还发起了《向重庆模式学习》的倡议,意在为重庆模式给力呐喊,期盼重庆模式走得更好、更远。  

关于重庆模式的前景,不同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的概率论。至于有心人的主观愿望能在多大程度上契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这与其说是一个理论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实践问题。因此,我原本不想太纠结于这个或许有点敏感的话题,但是,李炳炎教授从美国打来的越洋电话,把我带入了“不得不说的语境。  

几天前的一个晚上,李教授来电和我讨论他的一篇学术大作,其间顺便说到一个在国外听到的八卦:今年北戴河会议后,重庆一把手升位的可能性还乐观否?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我沉默良久。  

造谣污蔑、屏蔽唱衰、封堵打压,历来是境内外敌对势力遏制对手惯用的招数。然而坦率说,不管这个消息有多少“八卦”的成分,我心里还是有些郁闷。最近有消息灵通人士在网上频频撰文,闪烁其词地也在内销这类真真假假的八卦。我很清楚,有人正等着看谁的笑话呢。  

庙堂里的人事安排我等无权置喙,但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势,即使是匹夫屁民,至少党纪国法上还没有“莫谈国事”这一条禁令吧?所以,我想就重庆模式的前景,谈谈一孔之见。  

二、一语成谶  

先讲一段历史。1867年,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对曾大帅说过这么一段话:“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文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意思是说:“大清江山安定统一的局面已经持续很久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渐渐走向动乱分裂势所必然。不过,眼下皇上的权威深入人心,地方割据尚未形成气候。所以,除非从骨子里烂掉,否则,也不至于出现整个国家土崩瓦解的局面。以我的推测,今后的祸患必然是朝廷首先垮台,‘根本颠仆’,天下无主,分崩离析,各自为政。出现这种局面,估计要不了五十年”。  

令后人惊异的是,赵烈文一语成谶,他准确地预言了清庭50年内将会灭亡的历史结局。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距离赵烈文说这番话是44年,也就是说,还不到50年。  

如果对比一下赵烈文说的几个关键词:“抽心一烂”、“主威素重”、“根本颠仆”,那么,如今官场生态是否已经到了“抽心一烂”的地步?想必没有人敢理直气壮地拍胸脯吧;至于领袖人物的个人威望,恐怕自“第三代核心”起,“主威素重”就已然成为历史了。  

在“风气大开”的资本主义全球化背景下,敌对势力的所作所为,其目的,就是要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上,“根本颠仆”中共的执政地位,成效如何,大家都看见了。这种局面如果得不到有效改善,以我看来,“异日之祸”别说“殆不出五十年矣”,说是“殆不出十年矣”,恐怕也不会太离谱吧?  

我并不是要把今天与晚清做简单比附,我们今天的制度设计与那个时代毕竟有着根本性质的区别。但是,正如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所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所以,赵烈文的一语成谶以及晚清的历史变局,值得人们深思。  

三、我的预测  

回到当下来。如果单就经济而言,中国这30年来的确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很惭愧,与乐观派相比,我的幸福感并没有与GDP的增速成正比,而危机感却越来越沉重。200910月,我在新加坡与金融家黄鸿年先生曾经有一个交流,当时我做了一个预测,概括为“三句话”和“三种前景”:  

第一句话: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私有化的经济基础与共产党执政的上层建筑),是当前中国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是中国当前一切矛盾的总根子。    

第二句话: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不和谐,是当前中国最大的不和谐,今天中国的一切不和谐,都能在这个“不和谐”中找到源头。此“不和谐”一日不除,一切有关“宪政”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主张和分歧,就决不会休矣;一切有关中共前途的意识形态争论,就决不会平息。    

第三句话:这个基本矛盾如何解决,将决定中国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前途命运。大致说来,这个基本矛盾有三条解决途径,并由此形成三种前景:    

——第一种前景,如果保持目前经济基础的变化趋势,让上层建筑来适应越来越私有化的经济基础,那么10年之内,中国共产党的招牌必然摘下——这是右派的目标。  

——第二种前景,如果维持目前的上层建筑不变,左派必将以共产党的名义进行反击,以求收回失地,逼迫日益私有化的经济基础做出让步——这是左派的期望。  

——第三种前景,如果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错位”不可调和,那么,二者的矛盾恐怕就只能通过“革命”来解决了。果真如此,则中国难免陷入血光之灾,天下将大乱矣——这种结局,不仅善良的人们不愿看到,而且作为既得利益者的右派,恐怕比左派更为担心害怕。  

记得当时黄先生告诉我,以中共的历史传承和可以预见的权力更替格局,第一种前景决无可能;最有可能的发生的,将是第三种前景。或许,我和黄先生的分歧就在这里。    

在我看来,第一种前景不仅“可能”,而且是“相当可能”。因为,不论权力更替的“历史传承”如何正统,都无法抗拒“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无情法则。尤其是在第二种前景的压力下,右派心知肚明第一种前景才是“上上策”;为了避免第三种前景,右派使出吃奶的劲,也要把第一种前景变为现实。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宪政”、“民主社会主义”、“全民党”、“军队国家化”、“共产党非法”之类的东东,为什么能够成为近几年来最为蛊惑人心的口号。而这些口号之所以气焰越来越嚣张,就在于它们有“自己的”经济基础撑腰。  

四、如果重庆模式失败了  

两年过去了,很遗憾,支撑上述预测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我认为,重庆模式的意义怎么强调都不过分。重庆模式的意义究竟何在,人们可以给出很多说法,这里不多讲。我要强调的是,从实践的层面来看,重庆模式就是要在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新的发展道路,从而避免中国走向第一种前景和第三种前景。  

不论右派还是左派,有不少人对重庆模式的“改良”不以为然。然而在我看来,在发展道路的探索过程中,重庆模式的立场是坚定的(为人民服务),旗帜是鲜明的(社会主义),态度是真诚的(共同富裕),理论是有科学依据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是有成效的(人民的衷心拥护)。因此,其发展前景是值得期待的。  

但是,“值得期待”只是一种可能性,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失败的可能性。在很多人眼里,后者恐怕比前者更为现实。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往往把重庆模式的前景与重庆一把手的进退绑在一起。联想到各种八卦消息不胫而走,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左右各派都对重庆一把手的政治前途如此上心了。  

问题在于,既然重庆模式的探索是想避免中国走向第一种前景和第三种前景,那么重庆模式一旦失败,也就基本锁定了中共的历史结局:下课。右派很兴奋:“下课好啊!早就该搞多党制了”。左派有人也会跟着起哄:“多党制也不失为次优选择,即使保不住执政党的地位,至少可以制约权力腐败。”  

如果共产党下课了,多党制上岗了,是不是就能把腐败ko掉了?这个另说,但我敢肯定的是:有两个历史事件一定会在中国重演  

一个是民族分裂。大家想想,即便在共产党执政的一统天下,各种“独立势力”都已经按捺不住了;如果搞多党制,那些互相攻讦拆台的党派,哪个能镇住这些“独立势力”?多党制能镇住吗?开国际玩笑,为了一个议员席位,他们正打得不可开交呢。那些油头粉面、脑满肠肥的“精英”能镇住吗?别指望他们了,这些带路党不跟着起哄、火上浇油、趁机把中国给凌迟了,就算给他们祖坟烧高香了。且不说什么“藏独”、“疆独”,恐怕沿海一带的暴发户也会扎堆凑热闹,别有用心地搞什么“自治”的。    

另一个是民族战争。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在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以及民族文化差异比较大的背景下,一旦中共下课,多党制上岗,以经济和文化因素为导火线的民族战争将不可避免。民族战争是民族分裂的孪生兄弟,分裂一旦出现,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冲突如何解决?既然多党制阻止不了民族分裂,那么,高喊“民主”的宪政先生们,你们就等着战争来当裁判吧。    

我描绘的这个前景耸人听闻吗?读读中国历史,看看前苏联和前南斯拉夫这一大一小的多民族国家的解体过程,答案就摆在那儿。这个结局谁最高兴?首先是美国和日本,其次是买办和民族分裂势力,以及乱世中的少数野心家。谁最痛苦?当然是广大中国人民。  

有人说,现在的中国是“改良和革命赛跑”。如果重庆模式这种“改良”都不能为主流所接受的话,那么,重庆模式失败后的“革命”将会是什么样子呢?不论左派或右派怎么定义这个“革命”,我认为,这个“革命”首先都将是中国的分裂和战乱。  

虽然,“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这个代价却是极其高昂和沉重的。  

五、支持就是“帮倒忙”么?  

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要不要支持重庆模式,这本应该不是什么问题。可是,面对民众支持重庆模式的呼声,有不少聪明人颇有微词,认为是在“帮到忙”云云。这个说法用心良苦,好像很有城府,其实十分幼稚。  

从逻辑上讲,精英们历来鄙视民众的呼声,认为芸芸众生的愿望对庙堂人事安排产生不了什么影响,既然如此,那么又何来“帮倒忙”一说呢?假如民众的呼声居然可以“帮倒忙”,以至于“添了乱”,这岂不是证明,民众的呼声能够影响庙堂的人事安排吗?那么,有什么理由断定,这种影响就只能是负面的呢?  

从实践来看,既然重庆模式的所作所为不是见不得人的蝇营狗苟,有何必要遮遮掩掩,扭扭捏捏,躲躲闪闪呢?“唱红打黑”不该挺吗?“五个重庆”不该挺吗?“三进三同”不该挺吗?“共同富裕”不该挺吗?既然重庆模式这个地区性的探索符合中国广大民众的意愿,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审时度势的基础上,为其谋形造势呢?   

从策略上说,即使重庆模式的前景真如那些“聪明人”所说,完全取决于重庆一把手的进退,那么,后者的进退就一定会与民意的支持背道而驰吗?这也太低估共产党的执政水平了吧?如果薄书记在重庆的作为利国利民,是光明正大的事情,那么,只要不是别有用心,只要不违背党纪国法,人民的支持又何来“帮倒忙”呢?难道要像右派那样竭力打压,像风派那样左顾右盼,像观潮派一样麻木不仁,才没有“帮倒忙”,才是“不添乱”吗?   

对聪明人的“官场智慧”,薄熙来同志非常鄙视,他说:“现在有些现象值得重视,比如,有些人喜欢随大流,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一遇敏感问题就躲得远远的;还有些人面对矛盾不软不硬,该讲也不讲,讲究所谓的‘低调’,以争取更多的‘赞成票’,好顺利‘升官’。有些干部受‘中庸之道’的影响,一心当‘太平官’,却很少想百姓的困难。”(《重庆日报》2011929  

《乌有之乡》上有个网友在跟帖中说得好:“失去了民众的支持,重庆还有什么?这几年,没有基层民众的大声疾呼和热情支持,重庆模式早就夭折在精英们的喧嚣声中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然而,假如一味低调、退让,只怕结果更与人们的善良愿望背道而驰。当此国家多事之秋,重庆的坚持与民众的支持拥护是相辅相成的。”  

六、做大官与做大事  

其实,人民支持某个人,并不是在于他要“做大官”,而是在于他要为人民“做大事”的无私胸怀和崇高境界在这个问题上,薄熙来同志的头脑非常清醒,他说:  

“我特别欣赏‘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的格言,执政者永远不要想着百分之百的支持率,只要有90%的老百姓满意了,就是在整个社会群众中有90%的人能够接受,他们赞成、他们支持、他们渴望,我觉得我们应该满足了”。用薄熙来的话说,这就叫“无欲则刚”。( 薄熙来:《打黑是让大家警醒 唱红是让大家走正道》,《香港商报》2011年10月13  

倘若“做了大官”才支持,“做大官之前”不能支持——哪怕他“做了大事”,是不是“做不成大官”就更不能支持了呢?且不说这种“低调”是不是有点势力,把这种左顾右盼、观风骑墙、见风使舵的“城府”,标榜为没给重庆模式“添乱”,实在是有点滑稽。  

有人说:“不做大官,怎么做大事呢?”我说,别把这两者划等号。历史上和现实中有那么多的大官,如果没有人民的立场,或者缺乏人民的支持,最终又能做成神马大事呢?  

说句玩笑话,如果立志做大事的人,必须以庸官的面目和无所作为的资格,才能荣登“军机大臣上行走”的行列,这样的军机处,即使混进去了,真要想有什么作为,恐怕也只能是“大厦将倾,独木难撑”吧?  

能把做大事与做大官无缝对接起来,固然很好;然而即使没有做大官,只要为人民服务的立场矢志不渝,最终也必然会成就一番大事业。何以见得?在历史上,这样的事件和人物并不鲜见其所以能够如此,就在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不会因某个人的进退去留,就能被废掉了滴。  

所以我坚信,不论重庆模式的前景如何,它坚守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鲜明立场,它高举的“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红色旗帜,都将深刻地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激励真正的共产党人继续前进,永不言弃!  

( 20111026日 )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folk3 2011-10-27 12:51
搞错了~
还以为是掌管国家体育局拳击跆拳道那个副主任呢!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