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amyh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54452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之我精神导论——8

已有 2102 次阅读2018-5-30 04:20 分享到微信

之我精神导论——8_图1-1

目录——————————————————…………………………

全书阅读-----------------------------------------------

之我精神导论——(目录)……免费全书阅读

https://www.douban.com/note/671072110/

https://www.douban.com/note/671072110/

https://www.douban.com/note/671059925/

https://www.douban.com/note/671060162/

https://www.douban.com/note/671062525/

https://www.douban.com/note/671063899/

https://www.douban.com/note/671064091/

https://www.douban.com/note/671064427/

https://www.douban.com/note/671065117/

https://www.douban.com/note/671065453/

https://www.douban.com/note/671066662/

https://www.douban.com/note/671067205/

https://www.douban.com/note/671067540/

https://www.douban.com/note/671067679/

https://www.douban.com/note/671067972/

https://www.douban.com/note/671068136/

https://www.douban.com/note/671068309/


之我精神导论——8

刘宗保——找错天堂


报载,3月3日,接近中午的时候,一个精瘦的中年男子从这座桥上跳下。目击者描述,男子特地挑了处水深的地方跳下去,瞬间跟石头落水一样,一沉到底。男子的妻子当时就在不远处默默地望着丈夫从桥上跳下,没有阻拦,没有哭泣。她从桥的一侧走到桥的另一侧,见丈夫的尸体迟迟没有浮起,便转身离去。妻子说,这是神的惩罚,谁也没办法逃避!昨日,她亦跟随丈夫的步伐,跳下湍急的运河。截至昨晚八时,警方仍然没有找到她的踪影。跳河男子名叫刘宗保,现年52岁,湖北襄阳人,是一个执迷的邪教信徒。这一点可以从他留下的文字中体现。刘宗保落水以后,家属在其行囊里找到两张字条,一张写给下墩村所属的南城篁村派出所所长,字条上写明自己的死亡与其房东、儿子及其他人员无关;另一张则写给上帝,他在字条中祷告:我来到天父面前认罪,我亏欠神,对不起弟兄姐妹,更对不起我们上帝天父,求你宽容我、饶恕我、可怜我……

据悉,刘宗保前年十月被儿子接到东莞居住,在陌生的东莞,与其出租屋临近的一个同乡大爷是他认为唯一可以交心的朋友,他向大爷倾诉了自己的苦恼,却遭到大爷无情的嘲弄。直爽的大爷认为,刘宗保之所以有这么多离奇的想法,纯粹是因为好吃懒做。在过去几个月,刘宗保深受信仰的困扰,把一切的异常都视为神的惩罚:他早前曾在南城步行街附近一家餐厅从事清洁工作,有一次餐厅的水龙头突然不出水,他认为这是神在警告不能再做清洁,因此辞去了工作;还有一次,刘宗保连续几个晚上噩梦连连,便认为这是神不允许他再在出租屋居住,于是协同妻子在滨江体育公园附近一个桥洞风餐露宿了八天八夜——南城篁村派出所记录了这起离奇的失踪案。更多的时候,刘宗保选择在出租屋躺着,不吃不喝。在他的信仰中,这是向神赎罪的最好的一种方式。刘妻曾回忆,最长的一次夫妻俩整整五天水米未进。因为常年时不时不吃不喝,他脸色蜡黄、形如枯槁,很难集中精神,跟人聊天的时候眼神总是直愣愣的,给人一种迷离的感觉。刘宗保抱怨:我饿也饿过,死也死过,为什么神还不放过我?不过在说这话的同时,他还是忍不住朝四周看了看,赶紧作忏悔状。他说,虽然看不到神,但神看他就跟照镜子一样。

评析:所谓——神看他就跟照镜子一样,这句话怎样理解呢?《导论》<镜子之我>指出: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人若长时间照镜子往往会产生异样或恐惧感觉,其主要原因在于人把思维注意力集中在镜子里的面孔,而这个面孔的主人便是“之我”,照镜人猛然触动了“之我”,由于对之我的无知,思维情绪于是紧张,由此使得之我也发生了游离,在共振效应下,照镜者产生强烈恐惧或异样感觉,严重的甚至还会发生精神错乱……在此,可以判断刘宗保其之我已经游离脱轨、变形变态。

刘宗保老家在南漳县九集镇泗堵河村,村子紧挨着七里山森林公园,风景优美如画。据村里人介绍,1992年,邻村有人不知道从哪带来一个老师,开始在村里传教,每周都搞聚会,大家一起祷告,说是信了这个教,种地不用施肥,生病不用服药,起先村里很多人都去听,刘家所在的生产队七八十人中几乎超过半数的人都参与过。说起刘宗保,与其同龄的村里人大多摇头叹息,都说是被1992年那阵风给害的。刘宗保也曾解释过醉心三赎基督的原因—— “我以前没本事,总是撵不上别人,别人都盖新房我就盖不起,我常常惭愧到睡不着,信了神以后我才知道原来房子啊、钱啊都是没用的,末日来了,再有钱的人都要受苦,只有我们可以升天,我整个人都轻松了。”他还说,他喜欢一屋子人围着他听他讲福音的感觉。不少村民还记得,刘宗保每次传教都要拿自己的例子说事,说自己原先常常打摆子(疟疾的俗称),自从信教以后就再没打过摆子,人也精神多了;还说信了教以后几天不吃饭都不觉得饿,这样就可以节省粮食。有一次,儿子刘欢跟着父亲走在村里的小路上,碰到一些邻居。邻居主动打招呼,父亲却装没听见。儿子刘欢赶忙提醒,父亲说:我是神的子民,不跟凡人打交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里人也渐渐地不把三赎基督当回事了,而刘宗保夫妇也在这种遗忘中,变成了村里最边缘的人,但夫妻俩依然坚守着“信念”。

在这里,从之我论着眼,刘宗保夫妇其之我被邪教绑架了——所谓“他喜欢一屋子人围着他听他讲福音的感觉”即是吸毒的享受感觉。《导论》指出:从某个角度看,吸食毒品重塑了之我环境,而且之我也适应了这样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需要毒品不断刺激才能够生成保持,进而毒品成为安抚之我的灵丹,毒品成了之我难以离开或割舍的至爱。也可以这样讲,之我被毒品绑架了。事实上,之我被所谓绑架并非毒品唯一,贪腐、女色、赌博、网瘾等等均可作为绑架之我的元素,其中毒品的表现最激烈、最直接、最难戒。

为了给父母“戒毒”,在前年十月,儿子刘欢做了个大胆的决定——把从没出过远门的父母带到了东莞。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刘欢尝试过各种可能,他安排父母工作,要求父母吃饭,还强行要求父母不能整天躺在家里,每天至少要出去溜达两个小时。然而,这些努力依然是徒劳。好心人提议刘欢,去东莞为数不多的几个基督教堂问问,看看能不能在教友、在牧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于是,慈爱的牧师安排教友们一起为刘宗保祷告,还赠送给他一本《圣经》,这是他自以为信仰基督二十几年来第一次见到完整版的《圣经》,可他翻开《圣经》却发现,《圣经》上的内容与其此前的信仰相差巨大,而且上帝竟然也变了!刘宗保自称梦见过上帝,是一个身材高挑、相貌阳光,长得跟儿子很像的黑发中国人,那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荣耀。可在教堂,他见到上帝的儿子耶稣的画像,居然是一副外国人的面孔。陪同刘宗保前往教堂的儿子刘欢见到父亲当时崩溃了,用近乎吼叫的声音说:你们信错了!

于此,所谓“你们信错了”,从当时崩溃的情状看,刘宗保其实已经意识到自己信错了,而这许多年沉迷于信教的努力,在“真经”面对他无法直面,在其之我的肯定上发生了动摇,以致其之我对其历年来的所信所为不能够实现肯定了。《导论》指出,如果肯定不能够达成,之我就会紊乱游离,心理与精神便会出现问题和障碍,在道德层面有可能出现所谓‘丧尽天良’,在刑事案件里那些连环杀人恶魔就属此列,冷酷残酷的背后便是之我肯定的沦陷。所谓暂时的自欺性、强制性之我肯定,随时间流逝或被重新‘否定’,之我将被逼或被迫走上寻觅‘肯定’之途……之后,刘宗保夫妇拒绝再去教堂,开始了频繁的自杀:去年腊月二十四,清晨五时,他自称接到神的启示———两口子必须死一个,在刘宗保准备自杀工具时,其有着同样信仰的妻子悄悄溜出房门,跳进出租屋背后的鱼塘,一个晨练的好心人把她救起;腊月二十九,因为感觉魔鬼撒旦进入了自己的脑子,刘宗保在家割喉,幸好被儿子及时阻拦;二月末,同样是清晨,在南城宏远桥脚,他把一把长刀插进胸口,万幸,胸腔的骨骼挡住了刺向心脏的刀锋,随即被好心人送至南城人民医院接受治疗……但最终,还是找错天堂,双双踏上了所谓升天之旅。从另个角度看,刘宗保夫妇的自杀也是“戒毒过度综合症”的反叛表现,背后则是之我的幽暗和坍塌,以及之我活的意志悄悄使然。


钟炼——门头悬剑


2014年2月8日下午,湖南省湘阴县发生一起恶性灭门惨案,三塘镇吴公村朱元文一家4口——朱元文夫妻、儿子及二女儿朱陈,在家中被人杀害。据警方消息,朱元文的二女婿(死者朱陈的丈夫)钟炼有重大作案嫌疑,而钟炼随后投江自杀。据了解,湘阴4口灭门惨案系因家庭矛盾闹离婚酿成。朱元文的大女儿朱艳说,钟炼与朱陈一直闹离婚,原因是钟炼有生理缺陷,没有性能力。俩人于去年正月初八结婚,经常不在一起,“外出打工也不在一个地方。”妹妹朱陈性格内向,“打工很多时间都是和我在一起。”朱艳说,钟炼和朱陈都进行了婚前检查,“可那方面不好查。”双方父母关系一直很好,“今年年初四钟炼的母亲50大寿,我们还去拜寿。知道钟炼有病后,我父母不支持离婚,哪怕由我们家出钱治病都行。”钟炼其实脾气暴躁,平常少言寡语。从去年正月初八到今年的正月初八,也就是血案发生的2月7日夜,正好是一整年时间,朱家4口就死在这个结婚周年纪念日里。死者朱元文弟媳称,两口子闹离婚不是一天两天了,村里人都知道钟炼性无能,去年下半年朱陈闹离婚就曾遭到钟炼——“离婚就杀你全家”的威胁。

评析:从本案情形看,罪犯钟炼原先就是一个抑郁症患者,其之我阴晦且为恨紧紧纠缠——脾气暴躁,少言寡语……有生理缺陷,没有性能力。遗憾的在于,朱陈不了解情况就与其结婚。在生理和精神压力之下,罪犯钟炼其之我长期灰暗,在某种因素刺激下,其之我很容易濒临坍塌。《导论》指出:因生活事业或生理等问题而长期情绪低迷,身处环境压抑或恶劣而遭受精神压迫打击,这些都可能造成之我自身内部短路,其结果是之我或濒临坍塌、或疯癫游离及至拼死挣扎,对外则表现为抑郁症常见现象,但一些反社会、反人类、反常规的举止却常被另类解读,实则是之我活的意志畸形化反抗的结果。

正是基于这种现实,罪犯钟炼及其家庭耗费钱财娶进了受害人夫妇的二女儿朱陈。对罪犯钟炼而言,实则是期望其之我能够择到一个摇篮,让其灰暗阴晦的之我得到爱和温存。可叹,这个所谓摇篮还没真正搭起来就散架坍塌了,罪犯钟炼的绝望可想而知。《导论》提示,失恋(或失爱)之所以会出现诸多的不良反应,归根结底在于,失恋者(或失爱者)之我因倾覆了“安身”的摇篮,之我处于所谓的“失重”状态,进而造成人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需要强调的是,罪犯钟炼其‘之我唯一’也在离婚的争执中遭遇重创——“村里人都知道钟炼性无能”。如《导论》所言:在此也要提醒,‘之我唯一’如果动摇了,或者过分‘唯一’之我——唯我独尊,人的精神便会出现障碍和麻烦,严重的以致切断之我与思维联系,任由疯癫或逆施行为发生,在道德层面表现为决绝、绝情、残酷、变态及六亲不认等。这些叛逆,实则也是之我活的意志使然,是之我回应‘唯一动摇’的挣扎。总之,活的意志是之我的最根本意志!显见,无性婚姻的门头上随时都有把悬剑,误闯误入风险甚大!


张晓——走出雷区


张晓,男,27岁,于2007年6月亲眼目睹了一场交通事故,受惊吓后出现多虑,担心母亲及家人被车撞到,反复思考这个问题,明知母亲不会被车撞倒,但控制不住的想“会”还是“不会”,无休止地“想”,没有解脱的时候。以后病情逐渐加重,担心口袋的东西会掉,怕高压锅、煤气瓶会爆炸,反复检查自己的衣服有没有穿端正,又反复检查自己的牙齿是外突了还是和原先一样,经常在被窝里拿着手电筒照镜子,怕自己手脏染上细菌,吃东西要生病。不敢用手拿东西,反复洗手。有时多达上百次,明知无必要,但无法自拔,为此感到焦虑不安,情绪烦躁,严重影响日常工作,感到十分痛苦,迫切需要治疗。性格内向,做事认真,注重细节,追求完美。

评析:本案张晓目睹交通事故,受惊吓后出现多虑,看来当时受惊吓不小,其之我当时便受到了伤害。《导论》指出,遭受突如其来的意外,人往往会惊呼:把我魂吓掉了啊。此时,这个魂其实就是之我。一个人承受惊吓的程度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人受到的惊吓超过了这个人所能承受的最高的限度,就容易出现非常极端的反应——从此以后每时每刻都生活在恐惧之中,连正常生活都无法继续,往往活不了多久就会因惊惧过度而死去——所谓魂吓掉了,之我坍塌短路了……在中国民间,叫魂是矫正儿童因惊吓之我发生短路的传统办法。叫魂亦称“喊惊”、“喊魂”等,旧时汉族信仰民俗,流行于全国大多数地区……就张晓来说,受惊吓后并没有采取心理安慰和干预办法来修补创伤,随之出现一系列所谓绵绵的多虑。那么,类似自我强迫的思维与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呢?

《导论》<不舍昼夜>里有这样一段话——记忆也成就了我的‘唯一性’,竭力阻止我的断裂、分裂,努力为我制造完整和谐的氛围和环境。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时候,记忆或回忆出来的,往往大多是愉快事、愉快人,之我需要并寻求安逸,不愉快的过往在之我作用之下,记忆闸门往往会闭合,而对‘过去之我’的记忆,闸门总是绿灯闪烁,这也是之我的唯一性要求使然。否则,人的正常生活以及精神与心理将会发生障碍。就本案来说,张晓其之我对车祸一幕却总是绿灯常开,进而令其之我持续阴暗压抑,思想情绪一直得不到改善。《导论》还说:记忆如果出了毛病,之我的自身平衡与状态就会失重并紊乱,人的正常思维活动将无法延续,衍生出各式各样的精神疾病。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记忆长时间集中在某个点上面,也会令之我失衡。于此,张晓的种种多虑和强迫症状,就是其之我失衡而导致的所谓畸形反抗。

读过下面一段文字,也许对张晓解决问题症结有所启示——话说,在情人分手、夫妻离异的情形里,人往往能够体验到之我的所谓状态。分手和离异,往往令人非常痛苦,而这也只是表象,背后是之我的嬗变。前面我们说了:之我的存在状态是无法回溯的,之我在竭力维持自身平衡安逸同时则不停地变化着。问题在于,分手和离异需要之我在极短时间内去调整自身,重新构建自身的内在平衡,而要完成这个调整,阵痛与动荡是难免的,之我的动荡必然对心理与生理造成冲击。风雨之后现彩虹。话说,从痛苦里走出来的人往往会感慨——我好像死过一回,或说:我不是从前的我了。的确,人的之我事实上一直在悄悄变化或向前延展、延伸,如同江水一样;只不过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江水’,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漩涡激流,不舍昼夜地奔向大海,直到随生命结束隐遁如烟。(选自《导论》<不舍昼夜>)也就是说,张晓应该把记忆的闸门该开的打开、该关的关上!明了了问题症结,思维固然会反作用于之我,帮助之我走出失衡的雷区!


陈艾莉——江水一样


张艾莉,女,十九岁,某大学一年级新生。父母均为工人。家庭生活温馨,因为是独生女,所以备受宠爱。上大学前,她的一切事宜均由父母料理,从不承担任何家务劳动,甚至连衣服袜子也不用自己洗。进大学后,非常想念异地的家,去大学生活极不适应,产生了许多心理上的矛盾与困惑——我真不该来这里上大学,我现在就连一天也呆不下去了。我日日夜夜都在想家,晚上上床,想到睡的地方不是自己的家,很难入睡。梦中经常梦到的都是爸爸妈妈。我也知道是梦就不愿意醒过来,但是总要醒啊!醒来一睁眼就心烦、心酸,真不想起床。不想吃早饭,也不想服从校规去做早操,但又怕身体跨了父母着急,便强迫自己起床锻炼、吃饭。在校园里散步,听见广播里放的音乐有“妈妈”之类的歌词就要哭,一边走一边哭,走回寝室时,已哭成泪人。在校园、在街上,到处听见的都是本地人的口音,深深觉得自己是被抛弃到异地的游子,我真是孤独极了。班上组织春游、秋游,我毫无兴趣,看到同学玩得高兴我更是感到孤独、感到伤心。而且,看见天上的鸟儿,看到车站、码头,看到电影的南方景色,就想回家,回到寝室就钻到被窝里哭。周末,看见本地同学纷纷回家,更是伤心的心口剧痛。“我知道,爸爸、妈妈肯定希望我快快活活,好好读书。因此我力求使自己快乐起来。我想强迫自己忘掉家里的温馨生活,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但是,无论何时何地,我的眼前总是浮现出父母、家乡,还有中小学时的同学……所以我根本不能忘掉他们,我的学习成绩一天天的在下降,又怕自己被淘汰遭别人笑话,看不见去书,却不敢不看。就是望着书发呆,晚自习也要在图书馆坐两三个小时才能坦然一点。好多作业没做,现在成天提心吊胆,担心期末考试不及格,更担心家里人失望。现在,我真的后悔上大学,学习的目的也完全不清楚。我父母没上过大学,不也工作、生活得挺好的吗?我愿意回家去当清洁工、当摆摊的都行。但是父母肯定不允许我这样,所以我想转学,转到家乡的大学。可能转学后,我能够重新振作。”说到这里她又哭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她抬起头来又说:“入学后,我经常给家里写信,有时还打电话,把一些生活费都省下来用在给家里通信和打电话上。我现在觉得自己几乎要崩溃了,全靠父母和家乡亲友的150多封来信,才使我能强打精神。”

评析:《导论》对爱是这样描述的——爱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情感,那么人产生“爱”的原因在哪里呢?究其根本来讲,爱是之我的摇篮,之我藏于其中可以得到舒逸和安详,如同婴儿依偎母亲的怀抱。那么,这个摇篮是怎样编制的呢?是之我,双方之我共同编就的,摇篮实则是个虚拟,对外叫作‘爱’,爱的体现要靠双方的感应来表达。说的明晰点,爱也不算是虚拟,爱的前提是思维为之我编织环境和状态,双方的环境和状态相吻合,在条件与机缘配合下,之我才能相互交融编就爱——我之摇篮。本案中,所谓“家庭生活温馨,因为是独生女,所以备受宠爱。上大学前,她的一切事宜均由父母料理,从不承担任何家务劳动,甚至连衣服袜子也不用自己洗”,说明艾莉其之我一直为父母爱的摇篮温馨地拥抱着,可一旦远离父母,“条件与机缘”便无法实现配合,于是艾莉觉得摇篮丢失了,所以痛苦——“之我需要爱的滋养,失去了爱,打翻摇篮的之我,会令人异常痛苦!”(选自《导论》)。

所谓——看见天上的鸟儿,看到车站、码头,看到电影的南方景色,就想回家,回到寝室就钻到被窝里哭。周末,看见本地同学纷纷回家,更是伤心的心口剧痛。以及——无论何时何地,我的眼前总是浮现出父母、家乡,还有中小学时的同学……所以我根本不能忘掉他们……于此,艾莉其之我在状态上也出现了故障。《导论》<不舍昼夜>指出:之我的存在状态是无法回溯的,之我在竭力维持自身平衡安逸同时则不停地变化着,今天的我与明天的我、过去的我都不会一样!而人之所以认为一样,在于人的记忆使然。记忆是之我的保护液,如果没有了记忆,之我将时刻都处在失重状态。其实,人们也知道现在的‘我’不是过去的‘我’,但人们对我依然喜欢从一而终,在人的思维概念里依然认为那个我就是现在的我——人们怕失去‘我’的心理与思维惯性使然。人之所以对我从一而终,主要源于生存本能、社会教化、人为逻辑以及肉体的唯一,肉体是之我的寄生场所,脱离肉体的之我将烟消云散。

从本案看,艾莉将其之我一直想象、处置于过去的时光里,这也是“怕失去‘我’的心理与思维惯性使然”,因为艾莉是在温室里抱大的,其之我相较脆弱。以致出现《导论》所说的困境——如果记忆长时间集中在某个点上面,也会令之我失衡。比如由失恋、失亲所引发的精神障碍,记忆长时间集中在此方面,因为“之我的存在状态是无法回溯”的,如果总是企望“回溯之我”,不承认客观事实、积极地调整之我,之我停滞凝固在悲哀漩涡,就会痛苦绵绵,也可能诱发精神疾病……再者,艾莉其之我一直聚焦于父母爱的摇篮,而这个所谓的摇篮在艾莉看来,也包括——“一切事宜均由父母料理,从不承担任何家务劳动,甚至连衣服袜子也不用自己洗”,等等触手可及的关爱与关照,而这些在当前生活中实现不了,艾莉痛苦根源在于将之我凝固在过去的时空里,不知道调整期之我去适应变化,导致思想情绪失常紊乱,影响了学习和生活。在这儿,要告诉艾莉及有相似遭遇的朋友——人的之我事实上一直在悄悄变化或向前延展、延伸,如同江水一样;只不过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江水’,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漩涡激流,不舍昼夜地奔向大海,直到随生命结束隐遁如烟(《导论》<不舍昼夜>)。


王小萌——悲情游戏


王小萌,女,19岁,高三学生。本人自述:我是一名高中生,还有几个月就要高考了,可是我越来越害怕考试,每天从家里出来都觉得非常紧张,我平时学习很刻苦,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老师对我抱有很大的希望,说只要发挥正常,考上重点大学是没有问题的,我家邻居都知道我学习不错,都以我为榜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可是我越来越害怕考试,不是成绩不好——即使考试成绩好,我也认为是别人没有考好,不是自己真正学好了。最苦恼、着急的是现在上课不能集中精力,有时会觉得脑子里一片空白,别人都能百分百的集中精力,而我却不能,这样下去,成绩就会很快滑落下去,将来也考不上大学了,一想到这件事我心里就特别难受,白天晚上都在想,所以晚上怎么也睡不着,白天没精神,注意力就更难集中了,我都快烦死了。

评析:所谓“老师对我抱有很大的希望,说只要发挥正常,考上重点大学是没有问题的,我家邻居都知道我学习不错,都以我为榜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可是我越来越害怕考试……”,于此,外界的评价和期待,对小萌来说却成了压力,令其之我笼罩了厚厚的恨。《导论》指出:恨,是之我对外的一种排斥,是之我的本能。之所以产生此起彼伏的恨,是因为之我需要释放、需要挣脱压抑、需要调整平衡。恨,是之我的保护神,也是之我的一种本能。通过恨,人的之我得到了纾缓和调整,人的情绪也就趋于了正常……但如果之我一味地凝固在恨里不能自拔,那么之我就会变形变态,进而引发思维产生消极情绪和想法……显见,赞誉与掌声并不见得在任意时刻,人人都需要和接受。

所谓“想到这件事我心里就特别难受,白天晚上都在想……成绩就会很快滑落下去,将来也考不上大学了”,在此,小萌假设了最坏结果,并陷入这样的烦恼之中,而这个所谓烦恼的源头就是其之我唯一遭遇打击,害怕——所谓“老师对我抱有很大的希望,说只要发挥正常,考上重点大学是没有问题的,我家邻居都知道我学习不错,都以我为榜样教育自己的孩子”难以兑现,届时自己将不能面对老师和邻居。《导论》指出:之我的唯一是人生命最坚决、最坚强的意志符号;即便濒临死亡,人也念念不忘谈及我我我……在此也要提醒,‘之我唯一’如果动摇了,或者过分‘唯一’之我——唯我独尊,人的精神便会出现障碍和麻烦……总之,小萌出现的这些状态,均是由幻想编织“悲情游戏”衍生出来的,显见其之我灰暗压抑;因此,需要亲情之爱摇篮安慰,需要新鲜空气景色陶醉,看场电影、听听音乐、交流聊天,让之我重归柳暗花明。需要提醒,小萌也许还有什么心思隐瞒了——早恋或暗恋?因为,这也是造成其之我灰暗压抑的可能元素之一,生理疾病也不能排除。还需要指出的是,小萌提前进入了之我肯定的挫折与纠结,这也是问题的最大症结吧。


陈军——迷在里面


陈军,男,大学生,本人来咨询。“我面临退学的危险,我很苦恼。我是大四的学生,考入重点大学也不容易,我是以高分考入大学的。入学开始学习还可以,但在升入大二时我和一个同班的女同学比较好,谈起朋友。我对她很好。在大二下半学期,她莫名其妙地以一个不成为理由的理由与我分手了。我的情感受到了挫折,很沮丧。到了大三,我很灰心,读不进书。我开始打电脑游戏。在游戏中有一个女妖,我专门杀她,杀了又复活她,再继续杀。我每天打游戏最多的要12个小时,连续打,这样我的心灰意冷会好些。我的时间都花在打电脑游戏了。我无法自己克服,迷在里面。我现在已经有6门课不及格。老师说再给我机会补考一次,不行就退学。我很着急,但打游戏还是放弃不了。”

评析:陈军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之我陷入强迫肯定陷阱,一个是之我被游戏绑架。陈军恋爱失败的纠结在于——她莫名其妙地以一个不成为理由的理由与我分手了。在此,陈军这样认为,但对方的目的也就是分手,至于理由如何只有陈军在揣摩——因为认为是个不成为理由的理由,所以陈军在这件事情上其之我上无法达成肯定,于是痛苦被凝固了。《导论》指出,如果肯定不能够达成,之我就会紊乱游离,心理与精神便会出现问题和障碍,在道德层面有可能出现所谓‘丧尽天良’,在刑事案件里那些连环杀人恶魔就属此列,冷酷残酷的背后便是之我肯定的沦陷。

为了缓解肯定受挫带来的压力,陈军便用游戏麻痹之我——我开始打电脑游戏。在游戏中有一个女妖,我专门杀她,杀了又复活她,再继续杀。我每天打游戏最多的要12个小时,连续打,这样我的心灰意冷会好些。我的时间都花在打电脑游戏了。我无法自己克服……《导论》指出:事实上,之我被所谓绑架并非毒品唯一,贪腐、女色、赌博、网瘾等等均可作为绑架之我的元素,其中毒品的表现最激烈、最直接、最难戒。从某个角度看,吸食毒品重塑了之我环境,而且之我也适应了这样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需要毒品不断刺激才能够生成保持,进而毒品成为安抚之我的灵丹,毒品成了之我难以离开或割舍的至爱。也可以这样讲,之我被毒品绑架了。从本案看,陈军的状况再发展下去,将会发生个人与社会人伦悲剧,所以弄清之我、解析之我意义重大。为此,《导论》给予以下启示——失恋(或失爱)之所以会出现诸多的不良反应,归根结底在于,失恋者(或失爱者)之我因倾覆了“安身”的摇篮,之我处于所谓的“失重”状态,进而造成人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此刻,如果将异性之爱转向——宗教之爱、事物之爱、动物之爱等,让之我寻觅新的替代摇篮,逐渐克服“失重”状态,人就会走向新的正常生活。而陈军打游戏上瘾之举,只会令其之我更加灰暗,前景将是暗淡且可怕的——因生活事业或生理等问题而长期情绪低迷,身处环境压抑或恶劣而遭受精神压迫打击,这些都可能造成之我自身内部短路,其结果是之我或濒临坍塌、或疯癫游离及至拼死挣扎,对外则表现为抑郁症常见现象,但一些反社会、反人类、反常规的举止却常被另类解读,实则是之我活的意志畸形化反抗的结果(选自《导论》<短路的之我>)。另外,陈军其之我的恨,也可能成为演绎悲剧的推手,所以这些都值得关注。


黄海涛——歧途之惑


黄海涛,男,17岁,某市某中学学生。“从小就非常不老实,在小学时,曾将胳膊摔断,而且也经常和别人打架,几乎天天被人找上门。人家领着孩子找上门,我父亲就十分生气,就打我,这样我几乎天天挨打,但我仍旧不改。我从小谁都不服,十分胆大。” “到了初中,学习仍然很好,可仍恶习不改,还经常和老师闹别扭。有一次,我又和校长打了一架,他不让我上学了。后来,父亲向校长赔礼道歉,几经周折,我勉强又上学了。”此生考上高中以后,毛病依然未改。刚入高中一个周,便伙同其他两人,与高年级同学打架,被学校严肃处理,受到严重警告处分。可是,不久他又伙同他人,把另一个同学打成重伤,使其住院两月之久,赔了不少医药费,并被学校开除。由于多方努力,在写了保证书的前提下,两个月后又来上学。

本人主诉——“从那次打架后,我们两个被赶回家,我回家看到我家里人为了我的事整天奔走,愁眉苦脸,心里很不是滋味,就下决心改掉老毛病,并把以后怎样为人处事写在家里的一个本子上。”“重来上学后,我就认认真真按照我所规定的做,做事非常谨慎。开始几天,除了和同学互相问候,其他的什么都不说,偶尔和同学们在一起,也不象以前那样,只是说些面上的话,同学们都说我变了许多。过了几天,我觉得这样非常难受,渐渐说话又多了起来,但对自己言行仍是十分注意,有时和别的同学闹得有点厉害了,就生怕得罪了人,也开始胡乱猜疑。有时看到别人目光有点特别,或者和我说话时面部表情有什么稍微的和以前不同,就十分紧张。对老师见到我的表情,我也十分注意,稍微发现点什么就胡思乱想。同时,对老师、同学对我的看法和评价也十分关心,与有的同学闹点小别扭,就生怕他在背后说我坏话,便努力使自己与所有同学都保持良好关系。但以前的有些坏毛病仍无法改掉,如遇事总想显示比别人强。同时,自那件事后,村里人对我的看法也有了新变化,所以,我重新上学后,非常小心,觉得如再被开除回家,我简直没法在村里呆下去了,因而,干什么事都前思后想,每干完一件小事,都重新想一遍该不该这样做。” “到了后来,特别是考试时开始焦躁,如看到笔头有点小裂缝,就用透明胶粘起来,虽不影响写字了,但还是老觉得别扭,老是想它。心里知道没事,不应该想,可是又总是想,心里很烦躁,影响了考试。后来考试时,偶尔感觉到鞋底有点不平,腰带有点紧,就感到很不舒服,就老想,心里想不去管它,可是越想不想,就越想。其实鞋底根本就很平,腰带也不紧。自此以后,平时上课也想,无法好好学习。后来又发展到看到衣服上有点脏或有点小线头之类的也想。这一毛病持续了差不多一年。”“后来我又开始嫌别人脏,嫌东西脏,总怕别人把什么病传染给我。有一次,笔不小心摔在地上,我就想,笔掉的地方也许有人吐过痰,也许有人的鞋踩过,于是觉得很脏,摸完笔后就什么东西也不敢摸了。还有一次,一个同学做了手术,我知道这种病根本不传染,但我仍然十分担心,有时这个同学碰我一下,我就十分紧张,把碰到的衣服的那个地方擦了好几遍才放心。”“再后来,对学习上本不该想的问题胡思乱想。如对 3是 6的1/2与 3是 6的 1/2倍,我就怀疑,心里也知道它们意思一样,但还是怀疑,就查找各种资料。就这样无休止地怀疑,弄得头昏脑胀,十分难受。就是买东西时也老怀疑算错账。”

评析:很早的时候,本案黄海涛其之我状况就很不稳定——动荡游离并为恨紧紧缠绕。所谓——从小就非常不老实,在小学时,曾将胳膊摔断,而且也经常和别人打架,几乎天天被人找上门。人家领着孩子找上门,我父亲就十分生气,就打我,这样我几乎天天挨打,但我仍旧不改。以及——刚入高中一个周,便伙同其他两人,与高年级同学打架,被学校严肃处理,受到严重警告处分。可是,不久他又伙同他人,把另一个同学打成重伤,使其住院两月之久,赔了不少医药费,并被学校开除。其中,黄海涛与家里、学校也都是冲突重重,萦绕其之我的恨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了!于此,也注定其之我是阴暗压抑的。

话说,在学校开除及家庭和社会教化,以及一系列压力乃至重压之下,黄海涛不得不收敛、屈服,但与其同时却陷进了‘之我肯定过敏’的泥潭。《导论》指出:人生经验告诉大家,人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很多事情、面对很多事情,同时也会作出这样或那样的反应。注意,在各种反应当中或之后,人对自己的行为在心里其实都会有种种理由,有些稍纵即逝,有些牵强附会,有些则耿耿于怀,但最终也会想尽办法和理由去尽力“释怀”。在此,所谓种种理由及其产生,或油然而生、或牵强附会、或极力搜寻,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之我的肯定过程。本案的问题在于,黄海涛时时事事都在驱使之我演绎肯定,以致之我疲于奔命、变形变态,导致其思维精神错乱——对学习上本不该想的问题胡思乱想。如对 3是 6的1/2与 3是 6的 1/2倍,我就怀疑,心里也知道它们意思一样,但还是怀疑,就查找各种资料。就这样无休止地怀疑,弄得头昏脑胀,十分难受。就是买东西时也老怀疑算错账。

究其缘由,首先阅读《导论》<不舍昼夜>里这样一段话——之前,我们谈了之我对记忆有很大的支配力量,同时记忆对之我的影响更十分巨大。记忆如果出了毛病,之我的自身平衡与状态就会失重并紊乱,人的正常思维活动将无法延续,衍生出各式各样的精神疾病。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记忆长时间集中在某个点上面,也会令之我失衡。比如由失恋、失亲所引发的精神障碍,记忆长时间集中在此方面,因为“之我的存在状态是无法回溯”的,如果总是企望“回溯之我”,不承认客观事实、积极地调整之我,之我停滞凝固在悲哀漩涡,就会痛苦绵绵,也可能诱发精神疾病。就本案看,黄海涛记忆一直聚焦于其犯错误状态和情形,因此其之我不得不对其行为进行反复的被动式肯定,这与家庭、学校、社会不停给予的压力、监督,以及反思反省、自我加压等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和家庭就应该根据情况给予黄海涛鼓励和关爱,如此才能帮助他走出强迫的梦魇。否则,他还会走上歧途,甚至是穷途末路。《导论》警告——如果肯定不能够达成,之我就会紊乱游离,心理与精神便会出现问题和障碍,在道德层面有可能出现所谓‘丧尽天良’,在刑事案件里那些连环杀人恶魔就属此列,冷酷残酷的背后便是之我肯定的沦陷。


谢玲娜——那个夏天


谢玲娜,女,31岁,大学文化,某机关国家公务员,未婚。自述从小性格较内向,听话,在大人眼中是个乖孩子,没有什么过错让父母担心。但父母要求较严格,特别是上中学后,除了对学习要求很严,还很在意她与男孩子的交往,经常告诫她不要与男孩子来往,偶尔有男同学找电话来,总是盘问半天,假期里的活动如果有男同学参加,一般上不会让她去的。事实上她与男孩子的交往并不多,大约从上初中开始,看见了男孩子就会脸红,紧张,不知说什么好,有些手足无措。上高中时,暗恋年轻的英语老师,见了该老师,尤其紧张,害怕与该老师眼神接触,后来英语成绩也下降了很多。在中学和大学时都有男同学明确表示喜欢自己,但都因为恐惧而不敢与他们交往。工作后这种情况更为严重,见了年轻的异性就紧张、恐惧,很少参加单位里的活动。近几年来,不断有人为其介绍男朋友,一般情况是不见,实在推托不了,勉强见了,也往往弄的别人很尴尬。近半年来甚至见了人都觉得害怕,不愿意与人交往,下班后就在宿舍看书、看电视。吃不好,睡不香,自己也对自己这种状况不满。

本人主诉:上小学前的那个夏天,父母带她回山东老家,一次在与堂哥、堂弟的玩耍中,堂弟要求看看她与男孩子有什么不同,她不知道为什么就同意了,结果她让堂哥、堂弟看了自己的下身,自己也看了他们的外生殖器,甚至还好奇的互相摸了摸。当天晚上母亲知道了,责备她怎么那么坏,还狠狠的打了她的屁股。后来她就忘了这件事,初中讲生理卫生课时,突然想起此事,觉得自己不纯洁、下流,自己很坏。并且从此经常想起此事,怕人知道。上高中时暗恋男老师,觉得自己不纯洁,不敢看老师,不敢与老师交往。上高中和大学时,症状有所加重,以至于最后连同性都害怕了。这种担心与害怕严重地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工作岗位调整了多次,领导和同事都很有意见,多次批评过她。她为此也很苦恼,30多岁了还没有结婚,出现这种情况根本没法找男朋友,本意上她也愿意与他人交往,可就是害怕他人知道那件事,害怕他人从自己的目光中看出自己不纯洁,看出自己很坏,所以特别害怕与他人目光接触,害怕与他人交往。

评析:所谓——上小学前的那个夏天……她让堂哥、堂弟看了自己的下身,自己也看了他们的外生殖器,甚至还好奇的互相摸了摸。当天晚上母亲知道了,责备她怎么那么坏,还狠狠的打了她的屁股。后来她就忘了这件事,初中讲生理卫生课时,突然想起此事,觉得自己不纯洁、下流,自己很坏。并且从此经常想起此事,怕人知道。上高中时暗恋男老师,觉得自己不纯洁,不敢看老师,不敢与老师交往。上高中和大学时,症状有所加重,以至于最后连同性都害怕了……工作岗位调整了多次,领导和同事都很有意见,多次批评过她。她为此也很苦恼,30多岁了还没有结婚……于此,谢玲娜其之我一直沉浸在自责、苦恼的灰暗状态,其之我可谓濒临坍塌的边缘。而这一切究竟是怎样造就的呢?《导论》指出:如果记忆长时间集中在某个点上面,也会令之我失衡。比如由失恋、失亲所引发的精神障碍,记忆长时间集中在此方面,因为“之我的存在状态是无法回溯”的,如果总是企望“回溯之我”,不承认客观事实、积极地调整之我,之我停滞凝固在悲哀漩涡,就会痛苦绵绵,也可能诱发精神疾病。

所谓——大约从上初中开始,看见了男孩子就会脸红,紧张,不知说什么好,有些手足无措。上高中时,暗恋年轻的英语老师,见了该老师,尤其紧张,害怕与该老师眼神接触,后来英语成绩也下降了很多。在中学和大学时都有男同学明确表示喜欢自己,但都因为、恐惧而不敢与他们交往。工作后这种情况更为严重,见了年轻的异性就紧张、恐惧……在此,分析认为本案谢玲娜由于性格内向、管束严格、之我灰暗,于是便不由自主地玩起了一个“游戏”——‘异性接触敏感症’,以此拨亮其灰色的之我,而且其之我被这个所谓的“游戏”绑架了。追根溯源,之我活的意志使然。需要指出,“见了年轻的异性就紧张、恐惧”只是这个游戏的冰山一角,其中的滋味只有当事人感受体会,问题在于在这个游戏过后当事人其之我难以实现肯定,所以很快就陷进之我灰暗的恶性循环,以致——近半年来甚至见了人都觉得害怕,不愿意与人交往,下班后就在宿舍看书、看电视。吃不好,睡不香,自己也对自己这种状况不满。(类似分析,建议参阅前篇——<刘祥——匍匐母威>、<许君武——性幻游戏>。)


陈宝莲——报复恶少


陈宝莲,香港女演员。12岁时跟随母亲移居香港,15岁当上兼职模特儿,18岁参加“亚洲小姐”竞选,可惜名落孙山,因为样貌甜美,身材丰满,故出道不久即得到片商垂青,邀她演出三级片《聊斋三集之灯草和尚》,并担任女主角,当时她处女下海接拍第一部电影便三点尽露,加上演出大胆豪放,引来观众极大回响,因此而成名。从美丽艳星到“恍神女王”,陈宝莲演艺路和感情路走得并不顺畅,由于被疑似嗑药,精神状况不太稳定,上演过大闹住家、机场等新闻事件并且未婚产子。2002年7月31日傍晚,有过多次自杀和自残经历的陈宝莲,在上海南阳路一幢24楼顶楼跃下自杀身亡,终年29岁。

评析:陈宝莲成长于单亲家庭,是家中独女,自小缺乏父爱,从小由外婆一手带大,13岁时跟随母亲移居香港,15岁当上兼职模特儿。1990年,陈宝莲17岁参选亚姐落选,当年的亚姐竞选是是非最多的一届。1991年4月,陈宝莲签约拍三级片,但因未满十八岁要母亲代为签约。1996年1月,陈宝莲被证实子宫生水泡,食药半年后痊愈。1998年2月,陈宝莲台北撞车,后脑受伤,所幸没有毁容。3月,陈宝莲车祸后惹隆胸疑云,陈宝莲加以否认;此外,陈宝莲为事业发展决定与黄任中划清界线。4月,有报道指陈宝莲因养鬼仔,故令其行为日渐怪异。5月,陈宝莲在台北泡吧时不小心卷入台湾男歌手张克帆与朋友之间的冲突之中,血流满面,缝十三针。6月,陈宝莲在《感官世界》首映礼上突然用小剪刀割伤手腕。9月,陈宝莲获命相大师指点,改名赵瑄汶,并皈依佛门,法号明慧。1999年3月,陈宝莲疑以死要胁黄任中不遂,服过量药物自杀。10月,陈宝莲携带安眠药在身,被日本海关拒入境,又因没有台湾地区签证被拒入境,最后被遣送返港。11月,陈宝莲在台湾买珠宝不给钱兼打人,被送到警局又大吵大闹。12月,陈宝莲在伦敦与人打架被判监十日。2000年3月,陈宝莲在住所称见鬼,点火焚烧枕头照明,引起火灾。5月,陈宝莲又再次服食药物被送入院。7月,陈宝莲于大会堂因打人被捕,最后罪成,罚款四千元。2001年4月,陈宝莲在桃园机场因神志不清再次被拒登机,更情绪失控坐在地上,手臂及大腿则布满瘀痕。2002年2月,陈宝莲被传怀孕四个月。6月,陈宝莲未婚怀孕事件曝光后,独自飞往上海会男友兼安胎,其友人透露陈宝莲的现任男友非孩子的爸爸。7月31日,陈宝莲坠楼身亡,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下刚满月的儿子,由台湾资深经纪人邱瓈宽认养。

从陈宝莲以上活动年表看,自1998年2月陈宝莲台北撞车后脑受伤之后,其行为怪异疯癫日趋加重频繁,由此可以推断应为陈宝莲大脑受伤后遗症使然。原因在于——大脑的器质性损伤会给之我环境带来消极后果,游离变形的之我将直接给思维和精神带来大麻烦,而这些又会反作用于之我、压迫之我,进一步加重之我灰暗压抑。也就是说陈宝莲的多次自杀和自残经历,以及最后走向自杀末路与这次车祸存在不可或缺的关联。显见,大脑受创伤其后果有些是潜在的,但也许是致命的!所谓“养鬼仔、改名并皈依佛门、服药等”,其实是陈宝莲在试图改善之我及其环境状态、抗击抑郁的努力。这些,她又能对谁去诉说和解释呢?对于陈宝莲来说,因为她是陈宝莲,所以她只能隐藏痛苦。她那些叛逆之举,实则是之我活的意志使然。

然而,对陈宝莲自杀的原因有很多版本,大都认为陈宝莲与“干爹”黄任中的那段绯闻相关。其中,最直接依据是陈宝莲遗书部分内容——“妈咪请替我打电话给少爷(黄任中昵称),告诉他:‘宝莲去了,要好好保重身体!宝莲临死仍一直爱他。’我不允许任何人诋毁他。”其实,这些只是陈宝莲争宠失败、被黄恶少抛弃后纠缠心结一直没了的表达。如《导论》所指——如果肯定不能够达成,之我就会紊乱游离,心理与精神便会出现问题和障碍,在道德层面有可能出现所谓‘丧尽天良’,在刑事案件里那些连环杀人恶魔就属此列,冷酷残酷的背后便是之我肯定的沦陷。所谓暂时的自欺性、强制性之我肯定,随时间流逝或被重新‘否定’,之我将被逼或被迫走上寻觅‘肯定’之途。生活里,所谓迟到的忏悔、赎罪、寻根、寻亲等比比皆是,原因就在于此。本案中,陈宝莲在跳楼前抛出黄任中,就是想叫黄及众人把她的死与黄联系在一起,令黄不得不为曾经的所为在内心世界内疚绵绵,从而以曲线方式在死的瞬间完成之我肯定!可见,之我肯定代价之惨烈!

客观来看,陈宝莲其之我灰暗压抑及至崩溃还有其它诸多因素。报载,星途坎坷的陈宝莲,感情路上波折重重,她坦言自己17岁失身,又先后与影星莫少聪、黄子扬拍拖,亦与歌手蔡枫华及“港男”吴学明传过绯闻,不过,最令陈宝莲情困一生的,相信是拥有过亿身家的干爹——台湾富豪黄任中,黄曾公开表示,曾与干女儿同床50次。可是,陈于1997年为进军台湾市场,不惜向台湾男主持张菲大抛媚眼,激怒黄任中而被打入冷宫……于此,陈宝莲滥情过度,说明其之我已经拒绝爱。《导论》提醒——一个人,如果之我连爱都排斥,那么这人之我必是阴暗扭曲的,性格性情如同冷血动物……与其同时,陈宝莲频频出现自毁倾向,经常不顾形象出现在公众场合,说明其之我在拒绝‘为美’。《导论》<镜子之我>指出:“为美”并不是多余的,之我的为美是之我不变的特质,即便人在临死前也还是希望修饰漂亮些。需要提出的是,之我为美性并不光表现在外形上,在行动上其实也是有讲究的,这样的例子很多……在一切美或能够产生美的时空里,之我都乐于徜徉并陶醉。为美,是之我的意志!需要提醒,生活在正常社会环境里,之我的为美如果出现退化或消失,便是人精神出问题的征兆!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陈宝莲停止挣扎断然跳楼呢?媒体披露——陈宝莲自杀身亡,陈母前天下午飞抵上海,她神情哀伤,并说女儿自杀时精神非常清醒,只是了无生趣。陈母说,女儿其实并不很爱孩子的生父,但既然怀孕了,因宗教信仰才将孩子生下来……从本案看,陈宝莲至死前在上海还有个新交的男友,而她能撇下刚满月的亲生骨肉,证明其“性格性情如同冷血动物”。注意——在陈宝莲坐月子期间身边几乎没亲人陪护。面对这个滥爱结晶而产的婴儿,她彻底知晓、透彻明白——她所思所想所梦所求,不光没能如愿,而且是错误失败的!在绝望压迫下,在其之我一系列缺憾及产后生理反应等组合影响下,之我终于坍塌短路。《导论》指出:因生活事业或生理等问题而长期情绪低迷,身处环境压抑或恶劣而遭受精神压迫打击,这些都可能造成之我自身内部短路,其结果是之我或濒临坍塌、或疯癫游离及至拼死挣扎,对外则表现为抑郁症常见现象……在自杀者看来,其杀的并不是我或之我,而是失败的、非抛弃不可的夹带着思维与感觉的身体,再实质性地讲,自杀者要杀的是与其相关的、从属于自己的思维、感觉等精神性东西!扼杀摧毁肉体,事实上仅仅是自杀者实现自杀终极目标的途径。从这个角度看,陈宝莲自杀是其之我挣扎的反叛之举,也是其之我活的意志使然。一个上海女孩的淘金梦碎了,绕了一个圈,又回到起点兼终点,纵身一跳擦亮了其晦暗之我,在人们记忆里绽开了一朵惨烈的花儿——活着的人唏嘘嗟叹,而陈宝莲如愿以偿——在一切美或能够产生美的时空里,之我都乐于徜徉并陶醉。对陈宝莲而言,死可以抛掉那些错误失败的“思维、感觉等精神性东西”,死才是一种寂静永恒的美。因为死,之我才可安逸。


陈布雷——当代完人


陈布雷(1890年—1948年),本名陈训恩,字彦及,号畏垒,笔名布雷,浙江慈溪人。因才华出众,20多岁就在报界享有盛誉,抗战时期,陈布雷用如椽之笔,写出了多篇激扬民族志气的不朽文章,是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1929年6月随蒋介石赴北平。1929年8月至1934年4月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其间,1930年曾赴南京任国民党教育部次长)。1934年5月任国民党军委会南昌行营设计委员会主任。1936年至1945年,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副秘书长、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中央宣部副部长、国民党中央委员。1946年任国府委员。1947年任总统府国策顾问,代理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自杀身亡,终年58岁,安葬于杭州市九溪社区上海市总工会疗养院2号楼东邻。陈布雷去世后,蒋介石追授陈布雷“当代完人”的称号。报载,对于陈布雷自杀身亡,多年来关于他自杀的原因有多种解释。国民党官方说他是“感激轻生,以死报国”;有人说他是为垂死的蒋政权“殉葬”,也有人说他是“以死明志”或是“死谏”…… 那么,究竟是什么令陈布雷非走这一步不可呢?

评析:陈布雷由记者变身为高官,位居党国中枢大权在握,可谓春风得意、踌躇满志。而蒋介石看他无私心、淡名利,不介入派系纷争,忠实可靠,不但信任他,也很尊重他。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熏陶下的知识分子,“士为知己者死”根深蒂固,多次表示对领袖的“知遇之恩”将铭记不忘。据蒋君章回忆,陈布雷经常对他们说:“一个人要做二个人或三个人的事,对外要严守机密,个人最好断绝社会关系,凡进侍二处工作的人,一律要较原来职级低两级,以磨炼心志,大家一定要抱定做无名英雄的决心。”所以,从政后的陈布雷“名字不愿见报”,与之前判若两人,“过去他与一般报人一样,也能喝几杯酒,也打几圈牌,他主持商报的笔政,也有许多交往的人,但是这么一个豪爽的人,负起侍从室的职责,掌管蒋委员长的机要,一改过去豪放的生活,为人处事,非常谨慎,非常严肃”(陶希圣语)。于此,为蒋服务二十余年的陈布雷其之我不可能不压抑灰暗,对外界的排斥,也必定让其之我缠紧了恨。

而这种状况到了抗战结束后,终于如火山一样爆发了——其一:1947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一次重要会议上作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老蒋看到这个报告的文本后,眼红了,生气地把报告摔到陈布雷的面前说:“看人家写得多好!”当时,陈布雷也按捺不住,便顶了一句:“人家可是自己写的!”其二: 淮海战役失利之初,蒋介石在军政会议上,表达了与崇祯皇帝相近的意思。大意为他如何如何英明,手下则腐败无能。追随蒋介石多年的陈布雷,见委员长在这个节骨眼上还不反躬自省,反而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不禁脱口而出:“一派胡言!”蒋介石愣了半天,脸色铁青地用家乡话说:“书生误国,看错人了……散会!”,后来,陈布雷就自杀了。资料显示,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国军五个兵团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话说,在国民党高层敢与蒋介石公然对抗,无异于玩火自焚、大逆不道,当然作为铁杆重臣级文胆心腹另当别论。《导论》指出,之所以产生此起彼伏的恨,是因为之我需要释放、需要挣脱压抑、需要调整平衡。恨,是之我的保护神,也是之我的一种本能……世俗的恨及后天熏陶,这些思维层级的精神性东西,会影响之我、误导之我,进而使之我的对外排斥增强或放大,让之我流连于恨之中。之我如果长期或持续为恨包裹,之我就会变态扭曲,进而与思维发生短路,任由思维所积蓄的激进和冒失付诸行动。在此,说明陈布雷其之我已经出现了严重问题,这与他一贯的恭顺、谦和及谨慎是大相径庭的。

蒋君章在《悼念布雷先生》一文中披露——从布雷先生遗书的日子来推敲,他决心绝命,是十一月十一日,这一天上午中央政治委员会举行临时会议,时间拖得很长,我们等他回来吃饭,他回来的时候,脸色大变……在短短的二天功夫里,陈布雷挑灯秉笔疾书,给蒋介石、秘书蒋君章与金省吾、张道藩、洪兰友、潘公展、程沧波、陈方、李惟果、陶希圣及遗孀陈夫人等亲友,写了至少十封的遗书。光是给蒋介石,他就写了两封遗书,第二封遗书里有谓:“昔者公闻叶诋总理之言,而置箸不食,今我所闻所见于一般老百姓之中毒素宣传,以散播关于公之谣言诬蔑者,不知凡几。回忆在渝,当三十二年时,公即命注意敌人之反宣传,而四五年来,布雷毫未尽力,以挽回此恶毒之宣传……今乃以无地自容之悔疾,出于此无恕谅之结局,实出于心理狂鬰之万不得已。敢再为公陈之。”陈布雷在最后一天日记中记载,“看样子我的身体是无法好起来的,我此心永远在痛苦忧念之中。四弟告我,百事要看得‘浑’些,我知其意而做不到。八弟告我:‘一切一切自有主管,又不是你一个人着急所能济事的。’又说:‘你何必把你责任范围以外的事,也要去分心思虑着急。’这话有至理,然我不能控制我的脑筋。”最后日记又写道:“最近常想国家是进入非常时期了,我辈应该拿出抗战的精神来挽回困难,但是我自问身心较十一年前大不相同,即是共事的同事们,其分心经济,精神颓散,不免影响工作,要像当年的振奋耐劳,亦不可得……”其实,陈布雷是写给世人看的,检讨自己事业过失、过错和遗憾,以及精神与身体的无奈,告诉世人选择死是其个人的选择和性情缺失使然,与别人别事没有丝毫相干。所以,蒋介石毫不吝啬地在陈布雷去世后,追授他“当代完人”的称号。

那么,在“完人”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无奈,而且非要凭借自杀来成就“完人”呢?据悉,陈布雷第一封遗书如是开头:“介公总统钧鉴:布雷追随二十年,受知深切,任何痛苦,均应承当,以期无负教诲。但今春以来,目睹耳闻,饱受刺激,入夏秋后,应象日增,神经极度衰弱,实已不堪勉强支持……何如坦白承认自身已无能为役,而结束其无价值之一生……”在陈布雷去世前两天写的杂记中,有这么一段话,似乎可以从中追索出其之我日趋灰暗的幽微:“人生总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倘使我是在抗战中因工作关系被敌机扫射轰炸而遭难,虽不能是重于泰山,也还有些价值。倘使我是因工作实在紧张,积劳成疾而死,也还值得人一些些可惜。而今我是为脑力实在使用得太疲劳了,思虑一些些也不能用。考虑一个问题时,终觉得头绪纷繁,无从入手,而且拖延疲怠,日复一日,把急要的问题,一天天拖下去,着急尽管着急,而一些些不能主动。不但怕见统帅,甚且怕开会,自己拿不出一些些主意,可以说我的脑筋已油尽灯枯了。为了这一些苦恼,又想到国家已进入非常时期,像我这样,虚生人间何用?由此一念而萌自弃之心,虽曰不谓为临难苟免,何可得乎。”而陈布雷早先日记里有这样一段:“余今日之言论思想,不能自作主张。躯壳和灵魂,已渐为他人一体。人生皆有本能,孰能甘于此哉!”他并多次表示,“不能用我的笔达我所言”,“为人捉刀是苦恼的”。

所谓——“人生总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倘使我是在抗战中因工作关系被敌机扫射轰炸而遭难,虽不能是重于泰山,也还有些价值。倘使我是因工作实在紧张,积劳成疾而死,也还值得人一些些可惜”,以及——“今春以来,目睹耳闻,饱受刺激,入夏秋后,应象日增,神经极度衰弱,实已不堪勉强支持……”、“为人捉刀是苦恼的”等等。综上,暗中显见其之我肯定遭遇障碍,也就是说他本人的所做所为以及所思所想,在其之我肯定上面不能够实现和达成!而且,其这样的纠结已经非一日之寒了!而之所以坚持到目前,均是因为要报答知遇之恩,实践‘士为知己者死’这个传统的品德。《导论》指出,如果肯定不能够达成,之我就会紊乱游离,心理与精神便会出现问题和障碍……在此,陈布雷用“死”回应了“肯定”的挫败。另一方面方面,《导论》又指出,在各种反应当中或之后,人对自己的行为在心里其实都会有种种理由,有些稍纵即逝,有些牵强附会,有些则耿耿于怀,但最终也会想尽办法和理由去尽力“释怀”——通过曲线方式,让之我实现曲线式肯定。在此,所谓种种理由及其产生,或油然而生、或牵强附会、或极力搜寻,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之我的肯定途径之一,肯定是之我的意志。在此,陈布雷用“死”完成了其之我的“肯定”——因为死,所以不能尽忠了。作为对“礼贤下士”的回报,在外界看来陈布雷在以‘死’向蒋介石交待;而在陈布雷来说,则是用死实践其之我的曲线肯定,而且做到了——不能尽忠是因为死了!死者与当事的活者——对此都满意、都心知肚明。综合分析,陈布雷之死是长期之我灰暗压抑,以及之我肯定难以达成并为恨笼罩淤积的结果。与田家英不同,陈布雷至死从上到下都给予其完美评价和尊重,田家英的死则是因其之我唯一被侵犯,自杀实则是一场捍卫尊严、捍卫之我之战。但不得不指出,陈布雷选择自杀的时间,在所谓“书生误国,看错人了”之后没几天;因此,不得不承认其‘之我唯一’受挫加速了其自杀的脚步。


陈琳——你的柔情


《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这首歌曾传遍大街小巷,这也是让歌手陈琳红遍大江南北的代表作之一,而就在2009年10月31日这位深受众多歌迷爱戴的歌手,选择了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年仅39岁的陈琳为何就这样悄无声息的离开了。在北漂歌星中,陈琳以《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而走红。陈琳的成功,得归功于沈永革。沈永革,北京人,早年留学日本,曾成功运作了酒井法子在中国的市场推广。二人的结合其实一直都是顺风顺水,1994年观看乐队演出的时候他认识了陈琳,一年后创办北京竹书文化公司,更不惜重金一心将陈琳收为旗下艺人力捧,不久两人相爱并结婚。期间两人都被视为是绯闻的“绝缘体”,恩爱有加,齐心协力地一心干事业,两人的夫妻店曾签约黑豹、轮回乐队,还签下了杨坤,一度成为中国唱片行业的中坚力量。有一年,陈琳因劳累过度大吐血,沈永革一直陪在身边细心照顾,二人更是秀足恩爱。2006年陈琳曾深情地说:“沈永革这么多年来无私帮助我,我要为他写一本书,把我们的爱情故事公布于天下。”但好景不长,10多年的恋情最终在2007年因为“第三者”的出现走向终点。据透露,陈琳自杀确实与“情”有关,“陈琳最近和张超峰多次吵架,甚至打架。其实之前陈琳就自杀过好几次了,最近和张超峰掐架很厉害,导致陈琳情绪异常低落,后来跑到朋友家诉苦。跳楼,应该是一时想不开所致。报道说陈琳脖子有伤,应该是打架所致。”

评析:资料显示,陈琳跳楼自杀离与张超峰登记结婚才正好3个月,蜜月刚过便发生惨剧,说明陈琳其之我已经拒绝爱了,否则不可能采取如此决绝行动告别人间。《导论》指出,爱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情感,那么人产生“爱”的原因在哪里呢?究其根本来讲,爱是之我的摇篮,之我藏于其中可以得到舒逸和安详,如同婴儿依偎母亲的怀抱……失恋(或失爱)之所以会出现诸多的不良反应,归根结底在于,失恋者(或失爱者)之我因倾覆了“安身”的摇篮,之我处于所谓的“失重”状态,进而造成人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此刻,如果将异性之爱转向——宗教之爱、事物之爱、动物之爱等,让之我寻觅新的替代摇篮,逐渐克服“失重”状态,人就会走向新的正常生活……特别注意,一个人,如果之我连爱都排斥,那么这人之我必是阴暗扭曲的,性格性情如同冷血动物……就本案来看,与沈永革离婚对陈琳的打击是相当巨大的,由此她的爱情与事业均遭受重创,之我灰暗压抑、游离变态;而与张超峰的结合,仅仅是她企图摆脱之我抑郁努力的权宜之策,结果也注定要失败的,让其对爱的幻想终于破灭,其之我对爱产生了决然的拒绝,惨剧发生成为必然!

报载,在陈琳最后的日子,陪伴她的是好友——张蔷以及高明骏夫妇。高明骏说:“陈琳最大的变化是这半年,她感觉生活有问题。”小妹回忆说:“她说她从贵州回来开始的,半年前她去贵州,一路把她吓得魂都飞了。她说她现在常常是恍惚的,精神是游离的,魂都不在了。”小妹说:“她觉得后来的婚姻不是原来预期的那么美好理想,现实出现了这么多问题。不过她最近每天早上都起来练太极拳,大家也都在帮助她。说多了我觉得对她也有负担,她更不愿意跟我们说了。所以这两年相处反而比较少了,不怎么来往了。出事前两天的下午,我们在一起,她说得最多的是她对自己的生活有点失控,我说可以走出来,她说她没有力气,没有力气去反抗现在的情况。她说连工作状态也没办法进入,没办法演出,身体也糟透了。”面对记者提问——所谓“我看到有说法是陈琳去年6月去贵州,一路上把她吓得魂都飞了”,张超峰说:当时劝她回孝感,我在她身边,最清楚她的身体状态,我认为有人在忽悠她。一路上我比较激动,开车走山路比较快,她坐车有个习惯,速度不能超过80码,可能是因为这个事情吧。

张超峰说得轻松,岂不知对陈琳的伤害何其之大。《导论》指出,除遗传与生理因素之外,之我发生短路在生活里比比皆是。遭受突如其来的意外,人往往会惊呼:把我魂吓掉了啊。此时,这个魂其实就是之我。一个人承受惊吓的程度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人受到的惊吓超过了这个人所能承受的最高的限度,就容易出现非常极端的反应——从此以后每时每刻都生活在恐惧之中,连正常生活都无法继续,往往活不了多久就会因惊惧过度而死去——所谓魂吓掉了,之我坍塌短路了……需要指出,之我自身短路在抑郁患者身上较为突出,但却很难引起重视,甚至拿所谓脾气性格来搪塞。抑郁让之我昏暗,及至穷途末路,此刻的之我濒临或短路、或坍陷、或疯癫,患者痛不欲生,甚至还爆发意外事端……显见,陈琳其之我掉进冰窟、拒绝爱了!难怪张超峰感慨——我怎么能恨呢,这么善良、爱过我的这个女人。

而据圈中一位对陈琳比较了解的音乐人透露,10月31日正是沈永革的生日。对此的理解,可谓众说纷纭,其实是陈琳过意丢下的插曲——完成其之我的曲线式肯定。与沈永革爱情婚姻的失败,对陈琳来说委屈哀怨深深,在选择死之际,陈琳把日期打上了沈永革“生日”标记,让人们对其死作无限联想,也就是说——你沈永革,与陈琳之死是相关的,是逃脱不了干系的,难道你不疚愧于心吗?以此,陈琳用纵身一跳曲线完成了其之我的肯定——因为,在陈琳眼中沈永革并没有愧疚、并没有理解或分担她的哀怨。在另一方面,陈琳发现——所做所为以及过去的所思所想所欲所求,其实都是错误且徒劳、荒谬的,尽管如此还不得不往前走,于是在之我的肯定上遭遇碰壁。《导论》指出,在各种反应当中或之后,人对自己的行为在心里其实都会有种种理由,有些稍纵即逝,有些牵强附会,有些则耿耿于怀,但最终也会想尽办法和理由去尽力“释怀”——通过曲线方式,让之我实现曲线式肯定……如果肯定不能够达成,之我就会紊乱游离,心理与精神便会出现问题和障碍……冷酷残酷的背后便是之我肯定的沦陷。另外,对于一个早年就成名的个性明星,在逆境中与外界碰撞时,其之我淤积的恨会骤然加倍,推波助澜了陈琳的自杀。


崔永元——回头是岸


崔永元,1963年出生于天津北辰区,籍贯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主持人。崔永元1981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1985年毕业后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任记者,客串中国中央电视台策划《东方时空》等节目。1996年以《实话实说》主持人崭露头角,受到欢迎;2003年7月开始主持《小崔说事》。2009年他既主持,又主演了《电影传奇》;2010年任纪录片《我的抗战》总策划;2011年9月,“崔永元·新锐导演计划”在北京启动;2012年4月14日,主持第一期《谢天谢地,你来啦》,9月28日和周立波共同主持《小崔说立波秀》;2013年11月21日,崔永元从央视辞职。

评析:所谓小崔语录里有这样一段:我得的是抑郁症,而且是很严重的抑郁症,重度。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朋友得了这种病,希望你不要歧视他。不是每一个想法都能实现的,所以某些想法就叫想法,有些想法就叫理想,还有些想法叫空想,还有些想法叫妄想。在此,《导论》<幻想的味道>里有几句评析也值得一起互勉——好在有自知之明,白日梦只能是之我暂时迷醉的添加剂,做点实在的事情照亮之我吧;如此幻想已经超出正常人、正常态,属于妄想性精神障碍,之我已经脱离常规;幻想需要智慧引导,否则之我会跌进黑暗;为摆脱抑郁,疯狂飙车刺激之我,幻想飞到另一个世界,则想让动荡之我永久安宁,自杀企图隐现。飙车动作多了,之我哪次若与思维短路,任由“不知不觉”继续下去,悲剧便会发生,如此幻想应该坚决打消;这些幻想只会加重之我的昏暗,而真正导致之我如此状态的原因其实是在自己身上,回避、逃避自身矛盾只会陷入幻想症泥潭,最终导致精神障碍,所以要正视情绪低迷的真实原因,这样才能够克服悲情幻想,幻想通过置换游戏,刺激之我求得片刻安逸,长期下去的结果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看来,崔永元也深受幻想、妄想之苦。(可参见——现实篇-我之体味<幻想的味道>)

言归正传。2005年崔永元接受了《艺术人生》专访—— 主持人:我身边的许多朋友都在问我,说现在《小崔说事儿》这节目啊挺好看,挺像《实话实说》的。小崔为什么不回《实话实说》呢?崔永元:那我要回去,就没人看《艺术人生》了。我觉得就是因人而异,我觉得我们当时做《实话实说》的时候特别投入,我觉得我发病都跟这有关系,有点钻牛角尖,希望每一期节目都做好,希望一期比一期精彩,老是这样想,给自己压力太大了。现在就特别放松。我觉得你现在《艺术人生》做得很好,但千万别有这个想法,就是你希望一期比一期好,每一期都好,你就跟我一个病了。主持人:看到这些不管是给你送药的,还是问你要药的,还是劝你入教的,大家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希望你能好。现在说你的病,你会忌讳吗?崔永元:没有,因为我是知识分子,所以我有一定的医学常识,我也不忌讳,我在这儿应该告诉大家,我得的是抑郁症,而且是很严重的抑郁症,重度。主持人曹可凡说他很想知道,他父亲离开他的时候心里怎么想的,我觉得因为我有这样的经历,我可能可以告诉他,一个抑郁症患者离开人世的时候,他是什么感觉?他特别快乐。

所谓“我觉得我发病都跟这有关系,有点钻牛角尖,希望每一期节目都做好,希望一期比一期精彩,老是这样想,给自己压力太大了”,其实是崔对外排斥太频繁、太激烈,由此其之我为恨反复并长时间紧紧缠绕。《导论》指出,恨是与生俱来的,是之我面对外界的一种生存本能,是对另个之我(人类与非人类)及外界事物的一种本能性排斥。通过恨,之我或许能够燃起点火苗;通过恨,之我对外宣示了存在。在大众及世俗层面,之我的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如果之我一味地凝固在恨里不能自拔,那么之我就会变形变态,进而引发思维产生消极情绪和想法……之我如果长期或持续为恨包裹,之我就会变态扭曲,进而与思维发生短路,任由思维所积蓄的激进和冒失付诸行动。所谓——抑郁症患者离开人世的时候,他是什么感觉?他特别快乐。其中的“他”是谁呢?即是之我!《导论》认为:在自杀者看来,其杀的并不是我或之我,而是失败的、非抛弃不可的夹带着思维与感觉的身体,再实质性地讲,自杀者要杀的是与其相关的、从属于自己的思维、感觉等精神性东西!扼杀摧毁肉体,事实上仅仅是自杀者实现自杀终极目标的途径。在这里,自杀行为的实施让自杀者以为之我就可以解脱放松了。叫人惊诧的在于,这个所谓“自杀解脱”信息,是由作为“参谋长”的思维,先前反复向“司令官”之我灌输的。可见,预防自杀必先矫正思维畸形解脱之说。问题的难点在于,之我不可以同外界直接对话,必须通过思维作桥梁才行。

继续《艺术人生》——主持人: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出名了?崔永元:我记得当时我去菜市场买菜,挑人家菜的时候拣好的买,他们都说你(这么有名)还买菜啊,你还挑菜啊,我心说,我都买了好几十年了,你怎么刚发现啊,那个时候意识到好像跟以前的状态不一样了。主持人:有没有觉得一下子特别欣喜,是你以前想要的?崔永元:挺危险的,因为我从小也是一个崇拜明星的人,现在也是,崇拜很多偶像。我也希望过跟他们一样的生活,被人尊重。因为刚开始出名的时候,我知道这一天终于熬到了,要好好地利用它,但是我母亲特别明白,我刚做了三五期,我母亲就很认真地跟我谈这件事儿,说你现在跟以前没有什么两样,你可能会火,也还会不火,你还会过最普通的日子,你别到时候承受不了。当时她老跟我说这个,她说完的时候我倒没多想,后来慢慢的,我觉得我母亲说的是对的。绚烂至极,归于平淡,总要回到日常的状态。所以刚才你问他们问题,说主持人是个什么定义啊,问的时候,我这儿还想呢,我们应该怎么说呢,我觉得主持人就是人,但是好多主持人做着做着就不是人了。

于此。所谓——‘出名了’,其实就是让之我彰显了!崔永元自大学毕业后,蓄积压抑了十余年终于一举成名,其阴郁之我被雷电般擦亮了。崔永元所谓“挺危险的,因为我从小也是一个崇拜明星的人,现在也是,崇拜很多偶像。我也希望过跟他们一样的生活,被人尊重”,其实并非实话!所谓挺危险,是因为开弓没有回头路,当明星偶像难,当了再不当更难。《导论》指出,词人曲者都在心里呼唤我是我、多么特别的我,我是万世沙砾当中一颗,感激天生这个我……之我的唯一是人生命最坚决、最坚强的意志符号;即便濒临死亡,人也念念不忘谈及我我我。之我,一直连接并延伸至人的死亡,“我”是唯一。如歌儿所唱:我是我 多么特别的我。在此也要提醒,‘之我唯一’如果动摇了,或者过分‘唯一’之我——唯我独尊,人的精神便会出现障碍和麻烦,严重的以致切断之我与思维联系,任由疯癫或逆施行为发生,在道德层面表现为决绝、绝情、残酷、变态及六亲不认等。这些叛逆,实则也是之我活的意志使然,是之我回应‘唯一动摇’的挣扎……可见,所谓“挺危险的”事出有因。

在《崔永元的进与退》有这样一段——大家发现崔永元爱“较劲”。“较真”是在电影《手机》上映时,崔永元“炮轰”冯小刚、编剧刘震云,一路下来,到前段时间的“收视率是万恶之源”、“《超级女声》低俗”。所谓的“炮轰”,按崔永元的想法,是思路与社会现状发生了冲突,他说自己是精神病,跟环境格格不入……随后,便有了一连串的炮轰——崔永元心直口快炮轰同事-称朱军“两面三刀”、崔永元放炮:电影局伪造票房、崔永元炮轰中国电影-剑指李安调侃陈凯歌、崔永元入选“感动中国”引炮轰-央视遇信用危机、崔永元自曝抑郁症曾想自杀-炮轰媒体缺乏责任心、名嘴崔永元炮轰保障房建设-卖地金应全投入保障房、崔永元炮轰电信资费高-逐年降仍贵过美国、崔永元炮轰私家车产生雾霾论“放屁”、 崔永元炮轰国产奶粉打了谁一巴掌、崔永元炮轰长影成房产开发商、崔永元再度炮轰湖南教育厅、如果我在央视-转基因的纪录片不可能播出等等……于此,在纷繁而难言的社会环境之下,所谓——崔永元爱“较劲”,实则是其之我在肯定达成的路上遭遇颠簸和挫折,因为这是较劲的必然结果。《导论》指出,如果肯定不能够达成,之我就会紊乱游离,心理与精神便会出现问题和障碍……对崔永元来说,他把想象中的别人的之我肯定及其挫折,转嫁给自己并成为自己的负担,以致自己陷进自己制造的‘肯定沦陷’当中。也可以说,崔永元患上了‘之我肯定转嫁强迫症’。 而在之我之恨的助燃下,其之我可能会陷于塌陷,引发一系列意外事端。

有一文叫《崔永元:从央视主持到挑战转基因的“唐吉可德”》,里面这样一段读后也许能找到所谓较劲的“源头”—— 崔永元回忆说,当时大院里在一起玩的有70多个孩子,分成两个山头,一拨30多人。所以这里面非常复杂,你怎么当这30多人的头?而崔就是其中一个头。“头就是有一些追随者,天天跟着你玩。那个时候就天天绞尽脑汁说怎么把他们那边挖过来一个。比如一边36个,怎么变成38个。如果我们这边能变成50个,那那边就歇菜了。也没啥招,就是有一些小玩具,弹球什么的,主要是贿赂。那边也有贿赂。基本上那边有人叛变,我们这边也会有叛变。这个时候真的是表现个性的时候。你既要维护好自己的组织,又得维护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因为随时有可能被更换。其实后来我和南京大学的教授桑新民聊,他觉得这个儿童游戏非常好,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他在学会什么叫组织,什么叫适应,什么叫规则。这里面最牛的人就可以制定规则,说了算,我说玩什么就玩什么,我说怎么玩就怎么玩,那你就混到极致了……”问题在于,崔恐怕还一直沉浸在“头”的情结里,要当头就得“较劲”,其结果可想而知。呜呼,儿童游戏也可能给人生带来意想不到的隐患。这个较劲的“源头”也许还有很多,崔没讲当然谁也不知道。


杨坤——迷路孩子


杨坤,1972年生于内蒙古包头,著名创作歌手,音乐人。2002年,杨坤发行首张专辑《无所谓》一炮走红。他在明星中第一个公开承认自己得过抑郁症,并担任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抗抑郁”大使。“因为抑郁症,我受了整整6年的苦,其中最痛苦的两年,是我还不知道‘抑郁症’是什么的时候。”杨坤说,其实现在每个人活得都很不容易,忍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或多或少都会有紧张、焦虑的情绪出现……报载,杨坤从小他就是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3岁到7岁,在一个孩子最需要父母疼爱的时候,他是和奶奶一起生活的。回到父母身边,他发现自己和他们有着越来越多的隔阂。打骂是上世纪80年代父母教育孩子的主要方式,杨坤觉得,大人自以为他们是在为你好,事实上却恰恰相反。这导致他从小就内向、叛逆,经常离家出走。所有童年的美好和幸福,在他的记忆里,一点儿也想不起来。这种缺失在人的一生中,是无法弥补的。1994年3月18日,他离开家来到北京,那一天至今在他的记忆里无比清晰。成名前的艰辛常人无法想象,他说,一直到2008年,他才算真正安了家。其间一共搬了50多次家,每天都会有危机感,永远生活在一个不安全的氛围里。成名时间已经不短,杨坤却鲜与绯闻沾边,他表示其实相当渴望感情生活,但现在可能还不适合谈恋爱。杨坤说自己是个特别敏感的人,如果有人喜欢他他很快就能感觉出来,也会尝试去回应,可是如果对方有任何一点细微的举动让他看不惯他就会受不了,自己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评析:所谓“回到父母身边,他发现自己和他们有着越来越多的隔阂。打骂是上世纪80年代父母教育孩子的主要方式……经常离家出走。所有童年的美好和幸福,在他的记忆里,一点儿也想不起来”,显见,幼年的不安全境遇、童年的隔阂叛逆,让其之我过早就被恨萦绕,而这可能成为之我难以消除的创伤。所以,就有了成年后所谓——如果对方有任何一点细微的举动让他看不惯他就会受不了。《导论》指出,恨,是之我对外的一种排斥,是之我的本能。之所以产生此起彼伏的恨,是因为之我需要释放、需要挣脱压抑、需要调整平衡。恨,是之我的保护神,也是之我的一种本能。通过恨,人的之我得到了纾缓和调整,人的情绪也就趋于了正常……恨的产生并不是完全源于通俗意义上的嫉妒,其根源在于之我面对外界的接触与刺激,有时需要用恨的情愫来抚慰其脆弱,让之我能够保持若明若暗的平衡。如果之我反应得太“亮”了,就会出现过激行为或意外事态。

显见,幼年之我的排斥过分强烈或超出了底线,之我之恨在成年之后还会发酵,甚至越演越烈,引发之我进一步阴郁灰暗,以致之我濒临坍塌。《导论》指出,如果一个人记忆出了问题,之我就会发生自身内部短路——例如,老年痴呆症者或失忆者,在精神世界里往往把之我弄丢了——之我不能正常启动或濒临熄火。当然,人如果遭受重大刺激或惊吓或意外击打,这样的情况也可能随时发生。另外,因生活事业或生理等问题而长期情绪低迷,身处环境压抑或恶劣而遭受精神压迫打击,这些都可能造成之我自身内部短路,其结果是之我或濒临坍塌、或疯癫游离及至拼死挣扎,对外则表现为抑郁症常见现象,但一些反社会、反人类、反常规的举止却常被另类解读,实则是之我活的意志畸形化反抗的结果。

报载,杨坤说自己一直很内向,做了艺人后更是越来越难过,本来是个直肠子,却总要因为种种顾忌不敢肆意而为,对心灵都是一种扭曲,现在想明白了,和自己较劲对身心健康都不利,还是轻松一点好。“娱乐行业说白了就是虚荣心很强的一个行业,假的东西特别多,攀比的心态特别强烈,在任何细节都能看出来。娱乐圈的人比普通人更容易得抑郁症,因为心理落差太大了。“如果25年前你辉煌过,25年后落寞了或低谷了、平常了,我相信一半人都没法接受,只能找一个暂时让自己解脱或释放的方式,比如吸毒、酗酒,在虚幻的世界里重新找到自己的状态。时间长了,你就像蜗牛一样蜷缩在自己越来越小的世界里,再想往外走,别人都没法理解你,觉得你的状态很差。你就会越来越矛盾,内心越来越冲撞,最终一定会走上抑郁这条路的。”对于处于低谷中的生活,杨坤还懂得了亲情的重要。“从前遇到什么事不爱跟父母说,长大成熟以后才会明白其实只有家里人是最贴心最重要的,现在我已经把父母接到北京和我一起住,每天晚上都不想出去,觉得和他们吃顿饭聊聊天就特别满足和幸福。”

所谓——本来是个直肠子,却总要因为种种顾忌不敢肆意而为,对心灵都是一种扭曲,现在想明白了,和自己较劲对身心健康都不利……其实,还是之我之恨淤积的结果。《导论》提醒:人啊,只要走出家门,在人人之间哪怕随便一瞥,都会有恨溢出,恨是之我的保护液!即便人在家里,事实上也是爱恨交集的。针对此恨,人其实不需要刻意去回避,关键在于拿捏好尺度。另外,对于所谓恨也可以从“比较”的角度来看待。就是说,一个人与别人、与周边事物、与自己过往以及想法等等进行内心比较,并着意在比较中获得优势,由此也向之我传导或传染,进而实现所谓“征服性肯定”,类似中国人常讲的所谓阿Q。所谓——“25年后落寞了或低谷了、平常了,我相信一半人都没法接受”,其实这也过分悲观了,人生与事业都是有周期的,之我的状态不一定非要在聚光灯下才能闪烁,启亮之我的方式方法手段——多种多样、五彩缤纷呢!杨坤高明之处在于——“明白其实只有家里人是最贴心最重要的……觉得和他们吃顿饭聊聊天就特别满足和幸福”。于此,让之我徜徉在爱的摇篮。《导论》指出,究其根本来讲,爱是之我的摇篮,之我藏于其中可以得到舒逸和安详,如同婴儿依偎母亲的怀抱。按照人的成长阶段,这个摇篮也在不断变化着花样——在婴儿和幼年时期,与父母之间的爱尤其强烈,此时的爱就是此时之我的摇篮。在少年以后的人生阶段,人与异性之间的爱日渐浓厚,异性之爱逐渐换位亲情之爱,成了之我的摇篮。有时,宗教之爱、事物之爱、动物之爱等,也可能取代异性之爱,成为人之我的摇篮。固然,异性之爱在生活实践中最常见直接。对于杨坤而言,在异性之爱上现在还需要努力!拥有一个美满家庭,享受天伦之乐,就不需要再吃什么药了。犹如迷路的孩子,杨坤需要回家,这个家就是爱——之我的摇篮。


卢武铉——不要瓦全


卢武铉,韩国第16任总统。出生于韩国庆尚南道金海市。初中毕业后靠勤工俭学进入高中,最终通过司法考试取得律师资格。他在2002年的总统选举中代表新千年民主党击败韩国国家党的李会昌,并于2003年就任总统。2008年卸任总统,卸任后不久就被亲友收受财界贿赂的丑闻所困扰,2009年5月23日跳崖自杀身亡。为什么要选择这样惨烈的方式结束生命?媒体称,在这个问题上,有人认为这纯粹是个人选择问题,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即只要自杀成功就行。也有人认为卢武铉选择这样的方式应该是有所考虑的,似乎是在证明,“我卢武铉虽然最终走上了这条道路,但我不是懦夫,我就是要用这种惨烈的方式死去以昭示我的清白,我的尊严”。 卢武铉从贫民之子、人权斗士到大韩民国总统,再到涉嫌受贿接受检方调查并直至跳崖自杀,卢武铉的一生有着太多让人感慨的矛盾与困惑。

评析:从成长历程看,卢武铉性格倔强、个性鲜明。媒体披露,卢武铉从小就有下定决心一般不轻易改变的倔犟性格。他具有出色的组织能力,经常担任队长带领村里的孩子玩耍。在今年参加总统竞选时,卢武铉曾讲过一个自己的故事:上小学时,他在班主任的鼓励下,鼓起勇气竞选学校的学生会会长。他在竞选演说时自比为“小辣椒”,宣称有辣不在大小,“小辣椒更辣”,结果竟然赢得了胜利,真的当上了会长。1973年1月卢武铉和权良淑结婚。这一婚事曾受到双方家长强烈的反对。卢武铉的姐姐英玉这样描述当时的气氛:“权良淑十分傲气。武铉说是要‘征服她’开玩笑似地开始了恋爱……我们家人认为武铉能成为法官或检察长,所以反对这门亲事,大家都劝他说‘有很多好婚事等着你,为何一定要与她结婚’。另外,他岳父权五石的左派活动经历也令人担心。不过,我们最终还是给他们办了婚事。这是由于拗不过他的固执,而且她已怀上了孩子。”于此,所谓——有辣不在大小,“小辣椒更辣”,以及——“权良淑十分傲气。武铉说是要‘征服她’开玩笑似地开始了恋爱……显见,卢武铉其之我对外的排斥强烈而坚决,为其之我为恨覆盖奠定了基石性标志。由此,卢武铉经历了——因为支持“非法罢工”遭逮捕,并且被剥夺了6个月的律师权;竞选国会议员三次落败。外部打压并没令其屈服,相反,招致卢武铉更大的抗拒和反弹,及至2003年宣誓就任韩国总统。《导论》指出:恨是与生俱来的,是之我面对外界的一种生存本能,是对另个之我(人类与非人类)及外界事物的一种本能性排斥。通过恨,之我或许能够燃起点火苗;通过恨,之我对外宣示了存在。在大众及世俗层面,之我的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如果之我一味地凝固在恨里不能自拔,那么之我就会变形变态,进而引发思维产生消极情绪和想法,误导人走向反社会、反人类的叛逆歧途。在这里,之我之恨成就了卢武铉的总统之路。

跳崖前一个月,卢武铉在题为《请把我家后院还给我》的文章中,写道:“孩子、亲戚、朋友都不能来我家。因为害怕自己的照片被登在报纸和电视上。可能还会附加一些奇怪的分析。”卢武铉接着表示:“我应该承受这些,这是因为我的过错引发的问题,所以我没有资格抱怨这种状况,但即使这样,作为一个人应该守护的最低限度的隐私还是很宝贵的。”卢武铉还表示:“打开窗户的自由,到院子里散步的自由,我希望拥有这种程度的自由。因为有照相机对准我的家,所以对于目前的我而言,连这种程度的自由都得不到保障,甚至要在拉上窗帘的房子里生活。”卢武铉写道:“我在房间里和秘书谈话的情景……在院子里踱来踱去的情景,这些都在国民知情权的范围内吗?我拜托媒体,作为一个人恳切地呼吁,请把我的后院还给我。”所谓——我没有资格抱怨这种状况,但即使这样,作为一个人应该守护的最低限度的隐私还是很宝贵的……他呼吁请把我的后院还给我。于此,卢武铉表达了其尊严遭受侵犯的愤怒。《导论》指出,我的唯一性,不论是自己还是外人都一致认同,人们对待所谓——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少小离别寻根故里的等等,并不会因此而对其“之我唯一”有丝毫改变或动摇。在此也要提醒,‘之我唯一’如果动摇了,或者过分‘唯一’之我——唯我独尊,人的精神便会出现障碍和麻烦,严重的以致切断之我与思维联系,任由疯癫或逆施行为发生……这些叛逆,实则也是之我活的意志使然,是之我回应‘唯一动摇’的挣扎。总之,活的意志是之我的最根本意志!纵观卢武铉自杀前遭遇,口诛笔伐与司法压力即将令其声誉损毁殆尽、万劫不复,在之我之恨助燃下,其之我唯一轰然倒塌了!于是,悲剧发生难以避免。如卢武铉博客所言——各位无需再追随卢武玄所谓的价值象征了,我已失去这样的资格了。我已身陷泥沼之中,各位不能跟着跳进来,请抛弃我吧。

除此,之我肯定遇阻也是卢武铉选择自杀的一大因素。卢武铉在其最后一篇博客里写道:最初听到大哥说到此事,我随口而出“不可能”。 但当后来,不可能变成了现实,想说的话就是“羞愧万分,恳请大家的原谅”,只可惜没有合适的机会说出。虽然我在心中也想辩解“大哥做的每件事,我很难一一察觉监督,我也无能为力啊。” 但当舆论报道什么五百万美元,一百万美元的时候,我已经完全丧失了辩解的权利了(原文是:我已经到了不能说任何话的处境了)。不管我知情与否,已经查明的部分事实已经让我这个前总统的荣誉扫地,丧失了人们的信赖,受到道德的审判。然而我还是想说。“这是我妻子所作之事,我并不知情”。我知道这样的话即是说出口,也只会让我更加难堪……此前,卢武铉当选总统被许多人看成是诚实、正直的代表,是平民阶层的胜利,是他顽强拼搏、自强自立、坚忍不拔精神的胜利。他生前曾一直呼吁进行政治改革,“实现透明政治”,不幸的是“透明政治”最终却使其名誉一落千丈。由此,卢武铉对于曾发生过的事情及现实遭遇,他难以让其之我肯定达成或实现,哪怕曲线也办不到——所谓“我知道这样的话即是说出口,也只会让我更加难堪”。《导论》指出,如果肯定不能够达成,之我就会紊乱游离,心理与精神便会出现问题和障碍……冷酷残酷的背后便是之我肯定的沦陷。

一段资料显示,初三时,班主任对他的评价是“头脑清醒,明辨是非。但是具有非妥协性,极端的独善其事”。所谓独善其事,原义是指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在污浊的环境中能不受干扰地坚持自己的美好品格。也喻只顾自身而不管他人。由此,在另一个角度,卢武铉也在实践并实现了之我的曲线肯定。宁愿玉碎,不要瓦全。卢武铉的跳崖之举令世界震撼——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卢武铉去世表示哀悼,称感到很悲痛;金正日向卢武铉遗属发唁电表示哀悼;中国外交部表示哀悼、台湾掀起批评陈水扁浪潮;韩国网上掀起追悼浪潮,支持卢武铉网站被挤瘫;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表声明,对韩国前总统卢武铉去世表示哀悼等等。《导论》指出,在各种反应当中或之后,人对自己的行为在心里其实都会有种种理由,有些稍纵即逝,有些牵强附会,有些则耿耿于怀,但最终也会想尽办法和理由去尽力“释怀”——通过曲线方式,让之我实现曲线式肯定。在此,所谓种种理由及其产生,或油然而生、或牵强附会、或极力搜寻,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之我的肯定途径之一,肯定是之我的意志。就本案看,讨伐、辱骂、谴责此时戛然而止,惋惜、同情、钦佩成为评价主流,由此卢武铉曲线实现了其之我的肯定——叫讨伐的息鼓、叫辱骂的后悔、叫谴责的感叹,即便碎了还是玉!而之所以选择跳崖,是因为崖是很高的地方,人们必须仰视去看它,这正是他作为卢武铉、作为总统与众不同的地方!《导论》<之我之歌>说:在心里呼唤我是我、多么特别的我,我是万世沙砾当中一颗,感激天生这个我……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之我宁可自己毁灭,但永远不会向外投降,之我宁死不屈。


李恩珠——梦游黑障


李恩珠是韩国一线影视明星,演技一流,是韩国影视圈中不可多得的顶尖级女演员,她多才多艺,在歌唱和舞蹈方面也有着相当的水准。李恩珠正确中文名为李恩宙,李恩珠本为误译,但被广泛使用。李恩珠出生于韩国全罗北道群山市,毕业于檀国大学戏剧电影学系。1998年,李恩珠首次主演电视剧,在SBS电视台的《白夜3.98》演出。她多才多艺,在歌唱和舞蹈方面也有着相当的水准。其主要作品有黑白电影《啊,秀贞》、《爱的蹦极》、《我美之梦》、《向左爱,向右爱》、《白房子》、《天堂花园》、《火鸟》和《红字》等。2005年2月22日,李恩珠在京畿道城南市盆唐区的公寓中被家人发现留下遗书后自杀。李恩珠自杀的消息传出后,韩国影坛大为震动。众多明星不但对此表示惊讶和悲痛,汉城大学医院对媒体承认,2005年1月24日,李恩珠曾前往该院接受健康检查,该院诊断她“精神压力大,严重失眠”,并建议她到神经科接受治疗。2005年2月3日,李恩珠前往该院神经科接受治疗,病历上她本人对医生描述的症状为“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记忆力衰退,精神无法集中,没有胃口,每天睡眠不到1小时”。院方当时建议她住院治疗,但她本人拒绝了。之后院方诊断她患了忧郁症,并给她开了两周用药。她的主诊医生还透露,李恩珠原本预约了2005年2月17日到医院接受详细脑电波扫描,但她最后也没有出现。

评析:李恩珠遗书的主要内容节选:“妈妈,我爱你。我一定会保佑您。我真的好想工作。不是我不做,而是陷入不能做的境地,我不能得到周围人们的认可……除了我自己,谁能理解我过得有多辛苦……我已经没有了情感,已经不是我,我多想回到一年前。好在前天看到了爸爸,这让我欣慰。金钱不是全部,但这个世界偏偏最看重金钱。我也讨厌金钱。亲爱的哥哥,你比我好看得多,却没有得到应得的爱,对不住你。我以为全家人能一起做想做的事,一起去想去的地方,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最后一次通话,谢谢姐姐,我感到对不住,真的很难。说过必须是今天。喜爱我的人们啊,我也想见到你们,和你们一起欢笑。我不是故意躲避。我知道这些很珍贵,但现在不允许,对不起。”于此,所谓——“我已经没有了情感”,说明其之我已经拒绝爱,所谓——“已经不是我,我多想回到一年前”,说明之我发生断裂。《导论》指出,爱是之我的摇篮,之我藏于其中可以得到舒逸和安详,如同婴儿依偎母亲的怀抱……按照人的成长阶段,这个摇篮也在不断变化着花样——在婴儿和幼年时期,与父母之间的爱尤其强烈,此时的爱就是此时之我的摇篮。在少年以后的人生阶段,人与异性之间的爱日渐浓厚,异性之爱逐渐换位亲情之爱,成了之我的摇篮。有时,宗教之爱、事物之爱、动物之爱等,也可能取代异性之爱,成为人之我的摇篮……一个人,如果之我连爱都排斥,那么这人之我必是阴暗扭曲的,性格性情如同冷血动物,在某些情况下对社会和他人危害极大。《导论》还提醒,记忆是之我的保护液,如果没有了记忆,之我将时刻都处在失重状态。其实,人们也知道现在的‘我’不是过去的‘我’,但人们对我依然喜欢从一而终,在人的思维概念里依然认为那个我就是现在的我——人们怕失去‘我’的心理与思维惯性使然……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时候,记忆或回忆出来的,往往大多是愉快事、愉快人,之我需要并寻求安逸,不愉快的过往在之我作用之下,记忆闸门往往会闭合,而对‘过去之我’的记忆,闸门总是绿灯闪烁,这也是之我的唯一性要求使然。否则,人的正常生活以及精神与心理将会发生障碍。在现实生活中,之我的‘唯一’也可能被打破或分割、分裂,之我连续或几乎同时呈现为一个个不一样的“我”,这个时候人的思维及精神将发生错乱,之我将游离出常轨,人的心理便会发生异常,进而影响波及生理,失眠、心悸、胸闷直至精神失常。综上来看,李恩珠自杀的直接原因在于其之我拒爱及之我分裂,结果导致之我更加阴晦幽暗及至坍塌熄火,这也是李恩珠告诉世人的自杀因果。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之我如此不堪状态呢?报道指,李恩珠拍完电影“红字”后,曾因剧中裸露镜头和女同志床戏而与家人争执,这部片的票房和评价又不如预期更让她心灰意冷。李恩珠在上月底的健康检查中透露罹患忧郁症,但医生要她住院治疗却被她拒绝,没想到她却留下用血写成的遗书,表示对家人和影迷的抱歉后自杀身亡。李恩珠除了电视剧外,曾拍过多部电影,但她在片中多半死于非命,她在“太极旗生死弟兄”中扮演张东健的未婚妻被枪杀身亡,在和车太铉合演的“向左爱向右爱”中则因病而死,最让人毛骨悚然的是她和李秉宪合演的“忧郁男孩”,她在剧中角色死亡的日期和她自杀身亡的日子同样都是2月22日,巧合的让人惊讶。在此,所谓——“与家人争执,这部片的票房和评价又不如预期更让她心灰意冷”,其背后是之我肯定的挫折,也就说付出了巨大牺牲和代价,但是并没带来预期结果,相反却恶评、压力如潮,于是便纠结于心想不开。《导论》指出,需要提醒的在于,如果肯定不能够达成,之我就会紊乱游离,心理与精神便会出现问题和障碍……在所谓“巧合的让人惊讶”之余,则可以看到演员入戏其实就是在“梦游”。《导论》指出,我们需要更正一些观点,那就是所谓做梦或梦,必须要有“之我”或“我”的参与,而那些记得的、不记得的、模糊的、被打断的等,只要有“我”参与的,才可以称作或算作“梦”,无“我”的所谓梦其实仅是大脑的生物性、生理性表现及反应而已……之我论认为,梦游其实是以身体活动作替代思维活动的“梦”,它撇开了之我对它的束缚,因为之我之对思维产生直接影响,对身体活动不能直接施以作用。所以,梦游是形体对之我的反叛……许多例子也说明,神经衰弱者梦游的比例较大。此刻,之我则进入“黑障区”,处于断电式的沉默状态……在这里,所谓“入戏”就是之我进入梦游状态,长期下去之我必然游离动荡,之我脆弱容易受伤受挫定当必然。对于死时才年仅24岁的李恩珠而言,在复杂险恶的环境之下其之我自当更显脆弱,其自杀则是在演绎“入戏”状态的“梦游”。因为,此刻的之我“黑障”,之我活的意志没法施展——之我无能为力。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