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amyh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54452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之我精神导论——7

已有 2394 次阅读2018-5-30 04:14 分享到微信

之我精神导论——7_图1-1

抑郁之我精神分析

抑郁或抑郁情绪,是人生阶段的精神常态或过程。曹操诗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三毛——珍妮画像


1991年1月4日,台湾女作家三毛自杀身亡,年仅48岁。三毛本名陈平,与丈夫荷西结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迦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最有名的当属《撒哈拉的故事》。1991年1月2日,她因子宫内膜肥厚,住进台湾荣民总医院,3日开刀完成手术。4日清晨,医院清洁女工进入7楼妇产科单人特等病房,打扫浴室的时候,看见坐厕旁点滴架的吊钩上,悬挂着三毛被尼龙丝袜吊颈的身体。她身着白底红花睡衣,现场没有任何遗书。法医推断三毛死亡的时间是凌晨2时。第二天,台湾所有的报纸都报道了三毛的死讯,香港80余家报纸也对此作了详细报道,各界对三毛的死因疑问纷纷。

资料显示,三毛于1943年3月生于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正街。幼年时期的三毛就喜欢读书,五年级下学期第一次看《红楼梦》,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基础,并跟随顾福生、韩湘宁、彭万墀三位画家习画。1964年,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先生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1967年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间,前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在美国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1970年回国,受张其均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因未婚夫猝逝,去到西班牙,与分开6年的荷西重逢。1973年,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了她潜藏的写作才华,并受当时《联合报》主编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开始结集出书。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1979年9月30日丈夫荷西因潜水中意外事件丧生,三毛回到台湾。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同年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1989年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后与西部歌王王洛宾结下了一段忘年之情。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那么,三毛是怎样看破红尘的呢,难道非走这个绝路不可吗?

评析:根据作家白先勇回忆,自己大学期间曾办了一本纯文学杂志《现代文学》,培养了大批非常有才情的作家,就包括三毛。“三毛的第一篇小说是我发现的,叫《珍妮的画像》,登在《现代文学》上。她那时才16岁,写的是很浪漫的一个人鬼恋的故事。”白先勇还透露荷西可能只是三毛的幻想,“三毛太敏感了,她中学时有自闭症,不去念普通中学。她那时喜欢学画,她的老师是我很好的朋友,有一天他拿了一篇三毛的小说给我看,说他有一个弟子跟他画画,画画没什么才,小说却不错。她一直在追寻一个追寻不到的梦,她笔下所描写的很多东西都不是真实的,包括她笔下最心爱的人荷西说不定也是她梦中出现的一个人物。”在此,所谓人鬼恋是三毛精神生活轮回的起点与终点,三毛没有逃脱自己设计的“陷阱”。也就是说,三毛喜欢幻想,当然幻想是作家的本能。三毛初恋男友、台湾知名作家舒凡,根据自己对三毛的了解推测指出,三毛的死与她“长期沉浸在虚幻中有关”。而所谓“她中学时有自闭症”,对三毛之我的影响则是先天性的。自闭症是一个医学名词,又称孤独症,被归类为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其病征包括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兴趣和行为模式。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以严重的、广泛的社会相互影响和沟通技能的损害以及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或许与此相关,三毛的学业有过数次中断。显见,三毛的青少年时代其之我是灰暗又彷徨的。

有文章指出:谁叫她是三毛呢?如果在她那个时代,非要立个贞节牌坊的话,不会有她———因为她有太多绯闻;如果她穿上旗袍,一定比《花样年华》中的张曼玉更风情万种,缠绵悱恻———因为她有太多的爱恨。早在1964年,21岁的三毛与舒凡初恋失败,就曾自杀过。带着情伤,三毛执意去了西班牙,去了马德里。西班牙是三毛从小就喜欢的,也许热情如火的西班牙人能温暖她那颗满是伤痕的心。三毛是一个喜欢沉浸在自我世界中的人,这样的女子自有心中的王子。可惜荷西不是那个王子,至少不完全是那个王子。三毛一直说,“荷西苦恋她六年”,但从来没有说“她也恋了荷西六年”。在那六年里,三毛前三年在国外,后三年在台湾。在国外期间,最少有三名追求者都是在最后一刻才被三毛拒绝。这些人都远比荷西优秀,都比荷西更加接近三毛的爱情标准,但是三毛拒绝了,因为三毛心目中的爱情标准比这三人所能达到的还要高。回到台湾的三年,她终于选到了愿意结婚的人,可那个人却是个无耻之徒。在举行婚礼的前一天,三毛发现这个为她带来许多欢乐也为她带来许多烦忧,一直对她信誓旦旦的画家早有妻儿,他是一个有妇之夫,是一个下流无耻的混蛋。在这样的情况下,1973年,三毛选择了和“苦恋她六年”的荷西,在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公证结婚。文章感慨:世上本没有完美的事,再奇的女子,也要在人间烟火中寻找情感的寄托。三毛选择了荷西,选择了她最能伸手触摸的幸福。这是三毛作为一个女人最快乐的一段时光,在她内心的深处,和荷西的爱恋,甚至愿意用童话般的思维去净化和升华。1979年9月30日,荷西因潜水意外丧生,三毛痛苦地说:“他等了我6年,爱恋了我12年,诀别时没有跟我说一声再见。我所有的感情都随荷西而去。”在父母的扶持下,伤痛的三毛回到台湾。至此,三毛之我被恨浸透,尽管感情丰富,但对爱却是矛盾的——向往又抵触,其之我动荡游离、对爱模糊苍白。

《导论》指出:失恋之所以会出现诸多的不良反应,归根结底在于,失恋者之我因倾覆了“安身”的摇篮,之我处于所谓的“失重”状态,进而造成人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此刻,如果将异性之爱转向——宗教之爱、事物之爱、动物之爱等,让之我寻觅新的替代摇篮,逐渐克服“失重”状态,人就会走向新的正常生活。1979年其丈夫荷西因潜水中意外事件丧生,三毛回到台湾。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在三毛写作年谱上,可见自荷西去世后,她迎来了更大一轮创作高峰,从1979年至1991年止,先后出版了《温柔的夜》、《背影》、《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送你一匹马》、《倾城》、《谈心》、《随想》、《我的宝贝》、《闹学记》、《滚滚红尘》、《亲爱的三毛》等作品。于此,三毛将情爱转化为写作之爱,让其之我沉浸其中,在掌声与喝彩中闪烁。

爱是有诱惑的,三毛还是经受不起。三毛从小就爱唱《在那遥远的地方》、《达板城的姑娘》。据说,她把这些中国民歌”“带到西班牙,带到撒哈拉去唱,一直唱了几十年。媒体透露,1990年4月,三毛随台湾一个旅行团到敦煌、吐鲁番旅游,后来到乌鲁木齐,本来他要搭乘返回的飞机,中间恰有两天停留,三毛就按作家夏婕提供的地址,直接找到了王洛宾的家。三毛给王洛宾唱起她作词李泰祥作曲的著名歌曲《橄榄树》,当王洛宾得知这首著名歌曲的词就是三毛写的,连声说:写的好,写的好!王洛宾也对她讲了他在狱中所写的《高高的白杨》、《大豆谣》的经历。三毛为王洛宾的遭遇和丰富的感情感动得直哭,音乐拉近了他们的距离,使三毛更深地了解这位留着胡子的老人——他可以是我的父亲、长辈……时隔四个多月,8月间,三毛在北京为电影《滚滚红尘》补写了旁白解说词。8月23日,三毛便带着一只沉甸甸的皮箱盛满了她打算长期在乌鲁木齐居住所需的衣物生活品,又一次飞到乌鲁木齐。可是,从一下飞机的那刻起,误会就产生了,生活隔膜与理解代沟让三毛在失落中仓猝逃离。其实,三毛累了,她很想让其之我在精神家园的爱里着陆,但歌王没能让三毛如愿,尽管乌鲁木齐离沙漠很近很近!新疆梦碎了,一个本来就虚拟的摇篮倾了,三毛对爱绝望!《导论》指出:如果之我连爱都排斥,那么这人之我必是阴暗扭曲的。4个月多一点,三毛永远地走了!

面对众说纷纭的三毛死因,三毛生前挚友、台湾才子眭澔平20年后再度回望,认为还是源于忧郁症,“三毛的过世(原因)是我们过了20年之后才了解的是忧郁症。她刚好1月3号开刀,打了很多麻醉药,又吃了和以前同样剂量的安眠药,让她身体的状况不稳定……如白先勇所云:她笔下最心爱的人荷西说不定也是她梦中出现的一个人物。同样,对那个写出《在那遥远的地方》、《达板城的姑娘》所谓歌王作者,三毛梦中或许另有其人——就像她第一篇小说“珍妮的画像”描述的那样——人鬼恋的故事。也就是说,三毛的情感世界在荷西去世后便是一个彻底的人鬼恋了,尽管她竭力解脱,但现实不公、命运不济,没有让她成功。所以,其之我依旧灰暗消沉、动荡难安,她意识到无论创作也好、寻爱也罢,都没能做到让其之我平静安逸,烟火虽璀璨、但只是片刻,她觉得她做的一切都还是徒劳,于是借助药物的迷幻,轻松地掐断之我与思维的联络,淡定中任由幻想去飞——窒息生命,企望之我能够得到一劳永逸的安宁。三毛累了,她不愿再战。

事实上,三毛又是最顽强的,她用其死演绎了她的人生之歌,据说她死的姿态——双手合十、神态安详,没有挣扎没有痛苦的表现。死,是三毛拿生命献给世人的最后作品。当电视、报纸、读者在惊呼、诧异的时候,三毛那翻飞的之我则在风中笑呢!之所以没有痛苦的表现,因为三毛知道,这回,她的之我要远离肢体,且在众目睽睽之下被熊熊点燃;三毛幻想,从此其之我可以在惬意中,与世人年复一年地讲述——“人鬼恋”故事了。如歌儿所唱——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 流浪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 为了山间清流的小溪 为了宽阔的草原 流浪远方 流浪 还有 还有 为了梦中的橄榄树 橄榄树。在三毛看来,死是她的人生境界之美,她爱美并追求美。《导论》指出,在一切美或能够产生美的时空里,之我都乐于徜徉并陶醉。为美,是之我的意志!(参见<镜子之我>)

顾城——哲人之殇


顾城,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顾城,1956年9月24日出生于北京,1963年9月进北京西直门小学。1969年5月,随父下放山东昌邑县东冢公社。1979年《星星》复刊号上发表公刘《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顾城声名鹤起。1983年8月5日和谢烨在上海结婚。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国家,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1月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重访欧美并创作,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出版有《顾城诗全编》。1979年顾城和谢烨(即雷米)在火车上邂逅,为了追求谢烨,顾城赶到上海,天天躺在谢烨家门前木箱子里。1983年8月5日在上海与谢烨结婚,1986年参加北京市作协在昌平举办的“新诗潮研讨会”,结识北京大学中文系女学生李英。1988年顾城夫妻前往新西兰激流岛定居,生有一子木耳,顾城不能容忍小孩夺走妻子对他的爱,谢烨只好将小孩寄养在朋友家中。1990年7月李英成为第三者,谢烨竟能容忍三人世界。1993年1月迫于生计问题,顾城在西班牙、荷兰、罗马尼亚等国家讲学。是年3月李英和英国情人约翰离开激流岛,顾城为此大受打击,写下遗书,多次自杀未遂。1993年10月,谢烨收拾行装,准备由奥克兰前往德国,在前往奥克兰码头时被顾城劝回家,顾城在新西兰激流岛寓所与谢烨发生争执,在冲突中谢烨受伤倒地,顾城随即自缢身亡,谢烨在送医院途中死去。

评析:因母亲健康原因,顾城提前七周破腹产于北京白塔寺旁人民医院,在暖箱中度过了人生的前四十天光阴。按顾城母亲的话说,他在九岁时从窗口跌落楼下,脑子受损。从这一刻,就注定了日后的悲剧。顾城作诗的天赋很早就显露出来——1968年9月写下诗歌《星月的来由》和《烟囱》;1969年5月离开北京随父下放之前,写下《我的幻想》;1971年7月在海滩上写下《生命幻想曲》;1974年全家回到北京,读书、学习绘画,并从事过油漆工、木匠、翻糖工、电影广告绘画工、商店营业员、借调编辑等许多临时工作;1976年写出自编诗集《无名的小花》自序;1979年3月在西城区文化馆《蒲公英》小报第三期发表诗作《无名的小花》,系作品首次公开发表,同月加入《今天》文学社团同北岛、芒克、舒婷、江河、杨炼等结识,写下早期代表作之—《一代人》、组诗《永别了,墓地》等。顾城的知识文化积淀主要源于自行读书,尤其是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和《辞海》,因为这是他手头仅有的查抄书中被侥幸漏抄的书。受制于体制,顾城一直是自由职业者,恰值开放年代,而写诗便是他的全部。诗是之我受压抑,由思维所迸发出来的思想精神产品,顾城早年之所以满怀巨大创作欲望和激情,其之我的灰暗不言而喻,诗则是拨亮之我的点火器。诗人所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黑色的眼睛就是其之我的表象。从整个少年时代始,顾城其之我便为灰暗笼罩了。

友人回忆顾城在上海追求谢烨的时月——每天早上起床,顾城的第一件事是赶紧把昨夜做的梦记录下来,他把这些梦理解为另外一种暗示,这些冥冥中的暗示可能是最好的诗。这个习惯保持了很久。个子不高的顾城常常戴着自制的帽子,双手插在宽大的中山装口袋里,在屋子与天井里走来走去,自我欣赏。顾城特别喜欢用银灰色的布料做帽子,如果没有合适的布料,就用纸做一顶。顾城用这一新奇的形象和现实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他的生活空间是自己搭建的诗的空间。为此,谢烨领着顾城去医院做了检查,看是不是精神不正常,经过详细诊断得出顾城的思维与表达都很正常。对于设计这样的帽子,据诗人唐晓渡解释——我个人觉得他是要设计一个标识,就像一个独一无二的Logo一样的,就是说这个帽子就是属于顾城的,见帽如见其人。因为是很长远的设计,他很多年里面他就一直带着这样的帽子。显见,顾城对其之我是相当敏感的。《导论》指出,歌中,词人曲者都在心里呼唤我是我、多么特别的我,我是万世沙砾当中一颗,感激天生这个我……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那么,这个我岂不正是灵魂之我吗?我,在生活中是真实的存在!一如顾城的诗——我在希望,在想,但不知为什么,我没有领到蜡笔,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我只有我,我的手指和创痛只有撕碎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让它们去寻找蝴蝶,让它们从今天消失。我是一个孩子,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顾城自制的帽子,其实就是其之我的Logo,也提醒他自己要保持其之我的特立独行,因为——我任性。

友人在回忆与顾城的往事时说:“成长在畸形人文生态下的我们这代人都是病人,只不过程度不一样。顾城不是一个对抗性的人,但他确实是一个极端,所以在撤退时出了大问题。”《并不凄美的顾城之死》一文指出:顾城的悲剧也就是一个新移民的生活悲剧。除了写诗(又是中文诗),他可说是无一技之长。要命的是,生活在英语世界,他拒绝学习英语。这就意味着他根本不想融入这个社会,也断绝了生存生活的门路。可是,顾城偏偏要编织自己的乌托邦梦幻——他在漂流岛上养鸡种菜,和自己心爱的人一起,过上一种不染凡尘的超然生活。没有工作,没有收入,顾城的经济日渐拮据,日子自然过得寒碜,捉襟见肘。他因为买那间破房子,还贷了款,要还按揭,这就更加雪上加霜。为此,他曾让妻子谢烨去市场卖家里产的鸡蛋;又让她做了春卷也拿到市场叫卖,这样一点“绳头小利”显然远远无法解决生活所需。于此,现实的困难击碎了理想的梦幻——以致最后,情人与妻子要接踵逃离,自己的儿子却无暇顾及送人抚养。妻子谢烨的悲剧在于逃得不果断,而整个悲剧则是顾城夫妇“在撤退时出了大问题”。也就是说,顾城沉浸在诗中,为诗他需要爱的庇护,因为其之我特别灰暗;为诗他又不能经受干扰,所以对儿子拒绝付出。于此,顾城其之我是扭曲的,之我对爱处于接受与拒绝矛盾当中,因此之我的变态游离不可避免。而面对妻子谢烨即将的诀别,顾城之我唯一可寄放的摇篮倾覆了,于是便演绎爱恨之疯狂。《导论》指出,失恋者之我因倾覆了“安身”的摇篮,之我处于所谓的“失重”状态,进而造成人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在大众及世俗层面,之我的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如果之我一味地凝固在恨里不能自拔,那么之我就会变形变态,进而引发思维产生消极情绪和想法,误导人走向反社会、反人类的叛逆歧途。顾城对外部世界抵触排斥,显见其自我之恨幽深。

其实,对于诗人的解读不能光拘泥于生活琐事,诗人的思想又是怎样一个境况呢?顾城10月离世前夕的6月24日,完成了其哲学论文《没有目的的“我”——自然哲学纲要》,7月参加法兰克福大学举办的“人与自然——世界各文化哲学研讨会”,顾城论文及答问反响强烈。诗人随后匆匆离世,人们的目光也许至今还不太在意这篇“没有目的的我”。在其中,可以看到顾城对“我”的关注和诠释。今天,让我们怀着钦佩而复杂的心情来倾听顾城的哲学诗语吧。

1、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超乎人类的,又是人的最朴素的心境。“自”是本源,天生的状态,规则,我外无他之我。“然”是一个轻微的态度,同意、接受和这样的意思。注意,顾城提出了“之我”二字。

2、哲学使人自在,并不使人存在。人存在与否是另外一个问题。中国哲学的自然之境,可以将人从有限的概念中间解脱出来,成为自然人,又叫真人。自然之境的体现并不抽象——一举一动,一花一木,担水劈柴,皆可显道。一个真人,不一定非得住在山高林密的地方;他无牵无挂,无可无不可,故也可能做所有人间的事情,为官为盗,娶妻生子,生如蚁而美如神。他予以改变的不一定是存在,而是存在中的迷误。“自然之境”并不要求特别的形式。自然之境中的人,会由于自己的秉性诞生自己的形式,也会不创造任何形式。因为已经解脱了人的观念,无己无我,他便不再会为自身的存在所困惑,也不会为自身的泯灭而惶恐。他无私无畏,秉性依旧,与命不违,可生可死,从心所欲。在此,顾城对‘之我’的认识与领悟极高,只可惜对“自然之境”的消化和吸收在时间上没有来得及。但也因此,顾城对死无所畏惧。《导论》指出,人实则无所谓怕不怕死的问题,而是如何看待死、对待死尤其是怎样死的问题。不怕死,其实是认同怎样死,思维判断愿意接受死。

3、从西方的语言习惯来看,中国古诗最大的特点是缺失主语,语法不确定,视点变幻,少有抒情的“我”;它的核心也不是理念,而是一个空,空与象一体若有似无,无身而有情。这些对于西方读者来讲,是很难想象的,在翻译上会感到不可逾越的困难。这不仅是一个语言习惯上的问题,它更表现了一个与西方观念迥异的哲学宇宙——一个不以人、思想为主体的世界,一个没有目的的自然世界。语言是文化的核心部分,而这一语言随时暗示着“无我”…… 正是这个“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的自然之境,使我们看到了我们处身而未感的人的自然生活,看到了生灭交替,光阴潜移,春秋轮转,日月如梭,花落去,燕归来,“有”在“无”中充满意味地隐现着。此处,诗人顾城对之我的感触是多么玄妙,尽管诗人没有点出其中的“之我”。《导论》<引言>感慨:入夜,星海璀璨,宇宙浩淼。仰望苍穹,尽管自觉渺小透顶如同沙砾,但人总还是习惯于自以为是,意识之我强固依然。独处静思,人也许会问:我究竟是什么,我究竟存在于哪儿?我,难道仅是同类相似之形体,或为相互呼唤之虚拟?我到底是什么样子,谁看见过我?我,在现实世界能够摸得着吗?在这儿,顾城离点破之我雾霾的窗纸仅半指之遥。

4、艺术上的“空灵”,无我之境,相当于哲学上的“无为”。没有目的是寂静的,是超乎个性的;但没有目的的“我”,则是自由的,有着可能难以想象的鲜明个性。目的和概念已经不再束缚他,包括生死概念,人类的生存准则和与之相应的道德意识与他无关;他自性的灵动,使他处在永远的创造之中,不仅生可为游戏,死也不例外。原来,顾城的死之所以要另类,是因为他追求如诗般的“无我之境”,不仅生可为游戏,死也不例外,这样才能彰显他那“难以想象的鲜明个性”——戴着如同Logo一样的帽子作诗、生存、死亡。在这里,可谓找到了顾城自杀的哲学注脚。他所谓“一个自然之境中的人,是自由的——他不以“我”为出发点,也没有自身以外的目的,在现实运动中便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他可能长久和平地生活,也可能暴死;他可能是一个智者、一个疯子,或一个傻瓜;他可能泛爱万物,也可能吞食野兽”,实则表达了他对“自由”的向往,显现其之我依旧灰暗、矛盾交织、难以自拔。

5、生灭在自然中是守衡的。人成功地用技术干扰了这个系统,他不受报复是不可能的。其实最大的报复倒不是生存与否的问题,而是人的自然性的丧失。当人不再能接受死亡,不再能在万物生灵中,感受本身,在这个时候,他那个属于自然的生命,他那个体悟自然之境的灵性,就消隐了。人制造了人,也许这就是自然哲学的终点。自然观并不避讳这一点,因为它自身的消失幻化也是自然而然的。此处,顾城展现了其作为诗人哲人眼界的高远,对人自我认识的精神境界超乎了他的年代。《导论》<智脑时代>指出,我们在改造世界,世界其实也正在改变我们,而后者往往为人类忽略。在这里,作为人类灵魂之王的之我,是人类保持其本色与本性的最后一块阵地了,之我失守、变色变性,人类便会全盘瓦解——人不是人、我不是我。如同打猎的猎人,自己端起枪来,自己把自己打死了。以之我论看来,就是灵魂把之我杀死——不是自杀而是另类的他杀。如果这样的话,人类悲剧的根子就是源于对之我的无知,以及对思维的放纵乃至因狂妄而疯狂。

作家雨果曾说:天才是人类的病态,就像珍珠是贝类的病态。顾城不光是天才诗人,在哲学上也算是天才,他超越了他的时代,而时代却嘲弄了他,但我们绝对不要忘了除诗人桂冠之外,他还是位天才的哲人。话说,与其是说时代嘲弄了他,倒不如讲他暼睨他的年代。如同画家用色彩,顾城则用文字堆砌出氛围,勾勒出一幅幅之我的幻影——瞧《鬼进城》——远处有星星 更远的地方 还有星星 过了很久 他才知道烟囱上有一棵透明的杨树。顾城曾学过画,可惜他没有沿着这个方向再辟蹊径,否则他必成某流派大家。历史总是有遗憾的,但我们不要忘记、更不要忽略遗憾,否则我们自己就真的也遗憾了。顾城在其人生的最后四个月时间里,研究并推敲出所谓没有目的的“我”的哲学,这件事情本身就意味深长。文坛巨匠托尔斯泰在写完《安娜卡列尼娜》后,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疾病的折磨使他不仅放弃了个人的家庭生活,同时也放弃了文学创作,将精力投入到哲学与宗教的研究,并宣称“艺术不仅是没用的,而且是有害的。”与文学家相比,哲学家眼光则更犀利,柏拉图在《斐多篇》里描述苏格拉底与西弥尔有这样一段对话——西弥尔问苏格拉底哲学家怕不怕死。苏格拉底回答说,老百姓怕死,但是哲学家不怕。因为人的灵魂是自由的,可自由的灵魂被羁缚在不自由的肉体之中,被七情六欲遮蔽了它的本真面貌,所以,当死亡来临的时候,哲学家看到的是灵魂的解脱和重归自由,这一刻其实是他毕生向往不得的,又何惧之有呢?苏格拉底留下了一句名言:“哲学是死亡的实践”。

海子——以诗为马


海子(1964年3月26日-1989年3月26日),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的高河镇查湾村,中国当代诗人,中国政法大学教师。1979年以15岁之龄进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省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海子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当时即被称为“北大三诗人”之一。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从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用超乎寻常的热情和勤奋,才华横溢地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结集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其主要作品有:二百五十余首优秀抒情短诗,《太阳七部书》,即诗剧《太阳》、诗剧《断头篇》、诗剧《但是水,水》、长诗《土地篇》、第一合唱剧《弥赛亚》、仪式和祭祀剧《弑》、诗体小说《你是父亲的好女儿》。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以及各类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教材。评价认为,他是中国20世纪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其被流传最广的诗句是“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是真正完成中国近代诗歌改革的第一人,中国本土的田园现代诗人。需要指出的是,海子的诸多荣誉和作品大都是在他去世后才被认可的。据说,王蒙就中国当代文学演讲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作家为什么伟大的不多?”然后他自己回答道:“就是因为中国作家自杀的太少了”。那么为什么自杀率越高就越容易出伟大作家呢?王蒙给出了两条原因:一是“创新就像一条疯狗一样追着我们”;二是“精英意识会让人走向孤独”。这两点,都会让作家感到痛苦和压力。

评析:海子大学及工作后恰值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在物质上要求并不太苛求,但在精神上却亢奋又热烈,科学与文学是那个时代的“拜物教”,诗人、作家、科学家是那个时代的明星!对待他们,人们发自内心像对待英雄般仰慕而崇敬。海子,就是在这样一个氛围里成长的。海子虽出生贫寒,但这并没什么特殊,海子父亲是裁缝,在那时乡村算能挣活钱的好手了。海子的特别之处在于他聪明早慧——一个仅四岁的孩子在沸腾的会场上接连整段地背诵《毛主席语录》,欢声、掌声、赞誉声让海子过早地感受了自己的特殊。从小学到高中,在海子刚满15岁之际,就过早地体验并享受了出类拔萃所带来的特殊滋味。所以,海子对之我的体验与感知比常人早而真切。《导论》指出:一个事实在于,我之世俗价值取向及表现,遮盖了我的本质。生活中所谓我,则是我或之我的外在表现形式或手段,是我的世俗性外延,非我非灯盏。一句话,我是灵魂之王……词人曲者都在心里呼唤我是我、多么特别的我,我是万世沙砾当中一颗,感激天生这个我……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于此,海子对之我虽没什么认知,但其之我很敏感,因为外界的价值取向及评判为他创造了这个条件。

海子,就是带着这样的之我迈进大学再踏入社会的。因为敏感,所以之我抗打击能力就弱,海子的悲剧源于初恋失败。《海子传》讲述——海子的心灵再一次受重挫,他能怨恨谁呢?他深爱着的蓝波湾没有错,自己也没有错。农村的父母亲抚育自己长大成人,他们同样没有错。那些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用世俗的偏见,彻底摧垮了爱巢中的小鸟,受伤的是两个人的心灵。这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悲剧重演的结局。这个结局是海子万万没有想到的,他原先只是想用时间感动蓝波湾的父母亲,成全他们恩爱的一对。但他一直没有这样的机会。 1986年11月18日,伤痛的海子差一点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对待自己感情的失败,他于当日写下了一生中仅存的三篇日记中的一篇:“我一直就预感到今天是一个很大的难关。一生中最艰难、最凶险的关头。我差一点被毁了。两年来的情感和烦闷的枷锁,在这两个星期(尤其是前一个星期)以充分显露的死神的面貌出现。我差一点自杀了……”海子很少写日记,他经常把抒情的短诗当作记录情感的表达方式。于此,海子之我遭遇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导论》指出:‘之我唯一’如果动摇了,或者过分‘唯一’之我——唯我独尊,人的精神便会出现障碍和麻烦,严重的以致切断之我与思维联系,任由疯癫或逆施行为发生,在道德层面表现为决绝、绝情、残酷、变态及六亲不认等。这些叛逆,实则也是之我活的意志使然,是之我回应‘唯一动摇’的挣扎。此前的西藏行,为海子之我找到了暂时的寄存摇篮,推迟了海子自杀脚步。需要提醒,海子遭受的打击是双重的——不光之我摇篮倾覆,还有之我唯一被撼。

为了排遣耻辱,安抚之我灰暗,海子在1987年9月完成的《太阳·弑》里编排了如此情节——以暴君统治保持自己王位的巴比仑国王因为惟一的王子自小失踪,所以在其垂暮之年决定以在全国举行一次诗歌大赛的方式,选拔自己王位的继承者。这是巴比仑国历史上历任国王中少有的慷慨,也是少有的残忍之举。因为王位只有一个,而所有的竞争失败者都无一例外地被处死,这也就意味着这个唯一的王位必然以无数参赛诗人的人头为代价……但年青、锐利、血气方刚的剑根本不会想到,整个事态都是完全按着国王的设计进行的。此时已喝下毒药,只有一个时辰可活的国王临终道出了事情的真相:红是我的女儿,你是我的儿子。你自小失踪,红长大后就出门寻找哥哥,没想到遇见了你,爱上了你,与你结了婚。后来有人告诉了她,她就离开你回到家乡,从此就发了疯……我只想把王位传给你,如果我不杀死他们……接着,已经成为王子的剑斥退廷臣走出王宫,在开满野花的道路上一阵狂奔之后拔剑自刎……在这个跌宕起伏的文字游戏过后,海子反陷进了之我的更大黑洞。海子以诗为马,可谓越陷越深,弑就是一个恶兆。“弑”的本义是子杀父、臣杀君,在海子那儿自杀就如同“弑”,但悲剧还是发生了。

从履历看,海子15岁就迈进大学门槛,不到20岁就成了大学教师,由于少小在外、不谙世事、小节不拘,他直到去世都一直是助教,在诗坛上不为重视并倍受嘲讽,先后遭受多次恋爱挫折,感情与精神世界一片狼藉,所以其之我的灰暗想必当然!而写诗,沉浸在诗境当中,成了其生活最爱,也可以说作诗绑架了其之我。《导论》指出,从某个角度看,吸食毒品重塑了之我环境,而且之我也适应了这样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需要毒品不断刺激才能够生成保持,进而毒品成为安抚之我的灵丹,毒品成了之我难以离开或割舍的至爱。也可以这样讲,之我被毒品绑架了。事实上,之我被所谓绑架并非毒品唯一,贪腐、女色、赌博、网瘾等等均可作为绑架之我的元素,其中毒品的表现最激烈、最直接、最难戒。问题在于,海子自经受感情打击后,其诗的内容充斥着刀剑血火及厌世自杀的元素与情愫,而到了后期其之我已显分裂端倪。

例如,作于1989年3月14日的《春天,十个海子》: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就剩下这一个,最后一个/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于此,诗人感慨——就“剩下这一个,最后一个”所谓的海子——黑夜的孩子,其他的海子哪里去了?《导论》指出:记忆也成就了我的‘唯一性’,竭力阻止我的断裂、分裂,努力为我制造完整和谐的氛围和环境。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时候,记忆或回忆出来的,往往大多是愉快事、愉快人,之我需要并寻求安逸,不愉快的过往在之我作用之下,记忆闸门往往会闭合,而对‘过去之我’的记忆,闸门总是绿灯闪烁,这也是之我的唯一性要求使然。否则,人的正常生活以及精神与心理将会发生障碍。在现实生活中,之我的‘唯一’也可能被打破或分割、分裂,之我连续或几乎同时呈现为一个个不一样的“我”,这个时候人的思维及精神将发生错乱,之我将游离出常轨,人的心理便会发生异常,进而影响波及生理,失眠、心悸、胸闷直至精神失常。海子出现精神分裂,在其遗书中更表露无遗。

话说,海子为何会跌入如此境地呢?海子去山海关时带了四本书:《圣经》,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其中的《圣经》最值一提。海子在诗《黎明》里这样说——圣书上卷是我的翅膀,无比明亮/有时像一个阴沉沉的今天/圣书下卷肮脏而快乐/当然也是我受伤的翅膀/┉┉/我空荡荡的大地和天空/是上卷和下卷合成一本的圣书,是我重又劈开的肢体……在诗《太阳》里,海子又说——肮脏的书杀人的书戴上了我的头骨/因为血液稠密而看不清别的……也就是说,《圣经》已经不神圣,再延展点说,爱情不神圣,连《圣经》里也找不到神圣了,处处充斥死亡气息,之我无处藏身,摇篮连概念都荡然无存。显见此时,海子其之我拒绝爱了!海子含蓄地在告诉世人,他曾试图用——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以及《圣经》,来挽救、救赎他的灵魂,他努力过、努力了,但没有成功,于是要演绎《太阳·弑》了,他知道其行为是不负责任、不道德的。《导论》指出,一个人,如果之我连爱都排斥,那么这人之我必是阴暗扭曲的,性格性情如同冷血动物。

在海子被朋友命名为《歌手》的小说里,有这样几段——我曾在一本漆黑霉烂的歌本上悟出了他的名字。那时的人们盛传他住在一个山谷,靠近西南区的一条河流。我便独自前去……我的目的是要寻找我那位传说中已失踪多年的歌手,那漆黑霉烂的歌本的吟唱人,那位在青春时代就已盛名天下的歌手。寻找途中,“我”睡了一觉,醒来后发现那本霉烂歌本已经不见,自己却学会了真正的歌唱……河对岸的人们只当我就是那位歌手。我已弄不清楚,那位歌手是我还是他?显见,海子一直在寻找我——之我。《导论》<结束语-新人类与新大陆>提醒说道:我们人类对之我依旧还是一无所知,而争强好胜则披着所谓的发展外衣,进一步加剧了人们的迷茫,之我难以休养生息,之我的疲惫绵延不绝,人又怎能幸福起来呢?呜呼,海子!海子没在诗中解脱,相反,却在诗一样悲惨的、黄昏覆盖的铁轨上为诗“涅槃”了。其实,海子自跨进北大的那天起,即使没有情感纷扰,也注定其今后还会有相似的结局。据了解,中国科大少年班几乎每年都有1至3个“问题学生”被退学,有的自控力差、贪玩、学业跟不上,有的品行不端,还有的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媒体披露,昔日大名鼎鼎的“神童”宁铂如今出家为僧、干政“自我封闭”、谢彦波“有心理问题”。从海子整个人生经历看,在其进入大学之后就一直“以诗为马”在抑郁的河边徘徊了——“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用诗滋润之我,但在即将春暖花开的季节,却马失前蹄“坠海”远去了。海子,用自己的头颅和鲜血,用火车的车轮以及夕阳下的钢轨,向外展示了其痛苦和挣扎,海子用生命向世人作了最后一首诗,那便是他扭曲灰暗、无所畏惧的灵魂之我。死对诗人来讲,是其最崇高的归宿,因为只有如此,之我才可以展翅飞翔自由自在。死,才可以将情感人格的支离破碎、思想思维的错误与惯性彻底消灭。

海明威——沉没水底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美国小说家。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海明威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凭借《老人与海》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失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

评析:海明威一生经历了四次婚姻,他的私生活极为放荡不羁,一生风流韵事不断,有过四次婚姻的他与众多女性传出过绯闻,并被数名女友斥为“始乱终弃的负心人”。然而,在这位情感浪子的一生中,唯独对好莱坞女星玛琳·黛德丽始终保持着纯洁如一的爱。海明威曾向朋友透露:“当黛德丽浮在水面,游向那些追逐着她的目光时,我却沉没水底。”1934年,黛德丽和海明威在法国的一艘豪华游船上一见钟情。当时,海明威刚结束东非旅行,途经巴黎准备回到美国的暗礁岛,而黛德丽则完成了最后一次德国之旅,准备返回好莱坞。从此,两人开始通信。美国波士顿肯尼迪总统图书馆曾公开展出海明威和黛德丽之间近三十封书信和电报,由此披露了文坛巨匠与性感“银幕女神”之间,长达近二十余年的柏拉图之恋。在其中一封信中,海明威写道:“我也爱你,你那带有毁灭性的美丽。”还在信尾署名昵称“爸爸”。而黛德丽在给海明威的信中写道,“我想是告诉你我一直在思念你的时候了。我一遍遍读你的信,把你的照片放在我的卧室里,常常无助地看着它。”于此,可以得出海明威是一个驾驭之我的高手,这个所谓柏拉图之恋其实是一个美丽的虚拟摇篮,在海明威遭受情爱创伤的时候,可以把伤痕累累、锈迹斑斑的之我放进里面作短时的寄存,令其兴奋和骄傲的是这个摇篮上还贴着“银幕女神”的标签。海明威有自知之明,对待女神敬而远之,这也是他甘于“沉没水底”的最大秘密——女神的杀伤力太大,他怕不堪一击,硬汉也有保守的时候。

海明威一生遭受多次外力重创。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怀着要亲临战场领略感受战争的热切愿望,加入美国红十字会战场服务队,投身意大利战场。一天夜里,他被炸成重伤,中的炮弹片和机枪弹头多达230余块。他共做了13次手术,换上了一块白金做的膝盖骨,他身上至死还留下一些无法取出的弹片。1944年,海明威随同美军去欧洲采访,在一次飞机失事中遭受重伤。除此,他的父亲和其祖父一样以自杀这种方式结束了生命,在精神上对他打击甚重,同时也给他以启发和暗示。在海明威作品里,时常闪现其之我的影子。《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的一部力作,小说的主人公亨利是个美国青年,他自愿来到意大利战场参战。在负伤期间,他爱上了英籍女护士凯瑟琳。亨利努力工作,但在一次撤退时被认为是擅离职守的军官而险些被枪毙。他只好跳河逃跑,并决定脱离战争。为摆脱宪兵的追捕,亨利和凯瑟琳逃到了中立国瑞士。在那里,他们度过了一段幸福而宁静的生活。但不久,凯瑟琳死于难产,婴儿也窒息而亡。亨利一个人被孤独地留在世界上,他悲痛欲绝,欲哭无泪。事实上,这个“亨利”就是作者之我的灰暗倒影。海明威作品的迷惘,实则就是其之我的迷惘,而创作点亮了其之我,也暂时驱赶了其迷惘。作为巅峰之作,《老人与海》便是海明威娴熟驾驭之我来创作的典范。

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故事情节简单而单纯——老渔夫桑提亚哥在海上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第85天,老头儿一清早就把船划出很远,他出乎意料地钓到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老头儿和这条鱼周旋了两天,终于叉中了它。但受伤的鱼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腥踪,引来无数鲨鱼的争抢,老人奋力与鲨鱼搏斗,但回到海港时,马林鱼只剩下一付巨大的骨架,老人也精疲力尽地一头栽倒在陆地上。孩子来看老头儿,他认为桑提亚哥没有被打败。那天下午,桑提亚哥在茅棚中睡着了,梦中他见到了狮子。“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桑提亚哥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与海》作者要表明的思想。海明威通过虚拟的口吻,把读者之我调动出来,随故事情节焦虑\失望\激动\喜悦,读者用眼睛看文字、用之我感受作品,读者在欣赏《老人与海》,也在参与“老人与海”,其之我与主人翁——桑提亚哥之我隔空感应。所谓“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前一个他是肉体之他,后一个他是之我之他,之所以“打不败他”,皆因之我活的意志使然。《导论》<之我之歌>指出,奇怪的在于,尽管之我历经岁月,但“我永远都爱这样的我”, 之我宁可自己毁灭,但永远不会向外投降,之我宁死不屈……之我的唯一是人生命最坚决、最坚强的意志符号;即便濒临死亡,人也念念不忘谈及我我我。

海明威去世前一天,在给他的渔民老友富恩特斯的信中说:人生最大的满足不是对自己地位、收入、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的满足,而是对自己的满足。于此,所谓“对自己的满足”就是让之我能保持唯一,并在死后能够展现灵魂之我活的意志——世人因他的作品而记住他念叨他。所以,海明威对死无所惧怕。话说,所谓“对自己的满足”也是包括海明威在内,可偏偏为什么海明威非要端起枪把自己撂倒呢?贝克所著《海明威传》有这样一段——自杀前夕的海明威却“几乎完全停止写作了,偶尔给朋友写几封回信。二月份,玛丽要他写几句话附在送给肯尼迪总统的书上面。她买回一些纸,裁成所需要的宽度和长度。随后他开始在客厅里的长桌上写。他整整忙了一天,中间只停下来吃中餐。桌上放着二十几张写过的纸。显然,全部不合格。这时房子里气氛十分紧张……欧内斯特总是坐在老地方,上臂箍着那灰白色的量血压器,一边辛酸地说,他再也不能写作了——不可能有新的作品了。说到这里,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淌流在双颊上。”据悉,海明威在梅奥诊所所进行的电击疗法,对他的记忆力造成了致命打击。他这样问:“把我的头脑毁掉,抹掉我的记忆有什么意义呢?这些是我的资本,是为了要把我赶出我的行当吗?”《导论》<短路的之我>指出,人生是经历累积而成的,而记忆代表着一个人对过去活动、感受、经验的印象累积,如果一个人记忆出了问题,之我就会发生自身内部短路——例如,老年痴呆症者或失忆者,在精神世界里往往把之我弄丢了——之我不能正常启动或濒临熄火……对外则表现为抑郁症常见现象,但一些反社会、反人类、反常规的举止却常被另类解读,实则是之我活的意志畸形化反抗的结果。于此,海明威拿枪消灭了其痛苦的肢体和坍塌的思维,其之我在硝烟里则实践并实现了解脱——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因为仰仗“对自己的满足”,海明威不光死而无憾,而且之我能够完成肯定——认可死、接受死、不惧死。

牛鑫——站在大桥


牛鑫,初三学生,男,现年17岁。主诉——有莫名其妙的压抑痛苦,对一切无兴趣,情绪极度低落,有自杀念头,有1年多了。个人陈述——我都说不清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有这种心理,应该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了,具体算起来应该是从初一下学期开始,当时就觉得自己慢慢变得内向、不合群,不喜欢与人说话。渐渐地,我开始嫌我个子矮小,不会踢球,也不会打篮球;经常不满别人的一些做法,比如同学的书堆放得乱七八糟;男同学下课打闹;老师懒散、不负责任的行为等细小事情;有什么不满的话又憋在心里,想说出来又思前顾后,最终还是不敢当着同学的面说出来。个人成长史——小学的时候,求助者是开朗、快乐的,天天高高兴兴,同学们都叫我'开心果',家里好孩子,学校好学生。但现在却变得十分抑郁,情绪总是很差,整天都提不起精神。感觉生活也很无聊,常常有莫名的压抑和痛苦。每当情绪低落的时候,总感到浑身不舒服,头昏昏沉沉的,虽然求助者极力去控制,但还是觉得浑身没劲,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有时候特别能吃,有时候又吃的很少,晚上睡不着,即使睡着了也睡的不实。常常责备自己,一点点小事情就情绪低落,活得很累。在家里也总是和父母唱反调,容不得父母责备自己,常常默不作声地表示愤慨和抗议,虽然有时也理解爸妈的苦心,但却控制不了自己,经常伤害他们。初2一次考试求助者考全班倒数,还有一次老师点名回答问题,结果什么也没答,老师挖苦,同学嘲笑……我感觉前途渺茫,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难过的时候,我不知道怎么办,站在大桥上,望着河水,我是多么想一死了之,远离这个世界,安静地生活在另一个天地里。

评析:从患者陈述看,其之我已经萦绕太多的恨。所谓“我都说不清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有这种心理,应该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了,具体算起来应该是从初一下学期开始,当时就觉得自己慢慢变得内向、不合群,不喜欢与人说话”、“ 有什么不满的话又憋在心里,想说出来又思前顾后,最终还是不敢当着同学的面说出来”以及“在家里也总是和父母唱反调……但却控制不了自己,经常伤害他们”,这些都是其之我为恨笼罩的表露。《导论》指出,恨的产生并不是完全源于通俗意义上的嫉妒,其根源在于之我面对外界的接触与刺激,有时需要用恨的情愫来抚慰其脆弱,让之我能够保持若明若暗的平衡。如果之我反应得太“亮”了,就会出现过激行为或意外事态……需要强调,恨是与生俱来的,是之我面对外界的一种生存本能,是对另个之我(人类与非人类)及外界事物的一种本能性排斥。通过恨,之我或许能够燃起点火苗;通过恨,之我对外宣示了存在。在大众及世俗层面,之我的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如果之我一味地凝固在恨里不能自拔,那么之我就会变形变态,进而引发思维产生消极情绪和想法,误导人走向反社会、反人类的叛逆歧途。

另者,患者之我灰暗消沉。例如——1、现在却变得十分抑郁,情绪总是很差,整天都提不起精神。感觉生活也很无聊,常常有莫名的压抑和痛苦。每当情绪低落的时候,总感到浑身不舒服,头昏昏沉沉的,虽然求助者极力去控制,但还是觉得浑身没劲,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2、我开始嫌我个子矮小,不会踢球,也不会打篮球。有莫名其妙的压抑痛苦,对一切无兴趣,情绪极度低落,有自杀念头……3、我感觉前途渺茫,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难过的时候,我不知道怎么办,站在大桥上……

与其同时,患者感到缺乏爱,之我呼唤爱的摇篮,但却遭遇挫折——一次考试求助者考全班倒数,还有一次老师点名回答问题,结果什么也没答,老师挖苦,同学嘲笑……容不得父母责备自己。于此,患者之我也遭受了打击,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如《导论》所指——之我的唯一是人生命最坚决、最坚强的意志符号;即便濒临死亡,人也念念不忘谈及我我我。之我,一直连接并延伸至人的死亡,“我”是唯一。如歌儿所唱:我是我 多么特别的我……在此也要提醒,‘之我唯一’如果动摇了,或者过分‘唯一’之我——唯我独尊,人的精神便会出现障碍和麻烦,严重的以致切断之我与思维联系,任由疯癫或逆施行为发生,在道德层面表现为决绝、绝情、残酷、变态及六亲不认等。这些叛逆,实则也是之我活的意志使然,是之我回应‘唯一动摇’的挣扎。再发展下去,如果父母不伸出双臂给出爱,老师同学再不友好、再冷漠嘲笑,患者就有可能发生意外。《导论》提醒——一个人,如果之我连爱都排斥,那么这人之我必是阴暗扭曲的,性格性情如同冷血动物,在某些情况下对社会和他人危害极大。

徐小兵——为母而活


徐小兵,男,19岁,某中学高二学生。出生于知识分子世家。亲属中大部分受过冲击,受迫害致死3人,父亲因受冲击患精神分裂症。自己从小觉得受歧视,小学时听邻居说:“这孩子可怜,爸爸是精神病”。即产生见不得人的想法,觉得“世上哪有我这样不幸的人”。进入初中,认为父亲有病是“家丑”,不让他参加家长会;由于徐小兵学习不好,初一老师经常罚他,并封他为班上“第2号呆子”,他非常恨该老师,同时更感到自卑。初二时,他得了慢性肾炎,休学一年;回校后,成绩仍差,身体一直不好,不能像其他男生那样生龙活虎,渐渐觉得自己离班级、同学越来越远。随着年龄增长,看到同学各有所乐,更觉自己无用,周围的人都看不起他,但又认为周围的同学、老师等都是小市民,无法理解自己。身体状况也无改善,腰酸、背痛、头晕、头痛及乏力,但不愿去医院检查治疗。初三起即产生想死的念头,并具体设想了如何死法,但没有勇气。进入高中后,一切均无改善,对社会、家庭、对人生、对自己极度悲观失望,提不起精神去上学,也不想上学,觉得自己是社会中多余的人,还是死了好——“我从小受歧视,养成内向性格;我自卑又自尊,很留意别人对我的评价;我什么都不行,身体、成绩、家庭;同学们对社会充满希望,我却很悲观;世上小人太多,话说多了就会遭到歧视;我不敢反驳别人,见人低着头走,我要保护自己;我身体不好,痛苦多,随它去,死了算了;达尔文说适者生存,我不适就让社会淘汰吧,我是过一天算一天,还上什么学,死了好!但我母亲对我说,我不能死在她前面(哽咽),我为母亲而活着……”

评析:小兵从小就生长于父亲之我的阴影当中,其之我阴晦是其最大隐患——小学时听邻居说:“这孩子可怜,爸爸是精神病”。即产生见不得人的想法,觉得“世上哪有我这样不幸的人”。进入初中,认为父亲有病是“家丑”,不让他参加家长会;由于徐小兵学习不好,初一老师经常罚他,并封他为班上“第2号呆子”…… 进入高中后,一切均无改善对社会、家庭、对人生,对自己极度悲观失望,提不起精神去上学,也不想上学,觉得对自己极度悲观失望,提不起精神去上学,也不想上学,觉得自己是社会中多余的人,还是死了好。《导论》指出:因生活事业或生理等问题而长期情绪低迷,身处环境压抑或恶劣而遭受精神压迫打击,这些都可能造成之我自身内部短路,其结果是之我或濒临坍塌、或疯癫游离及至拼死挣扎,对外则表现为抑郁症常见现象,但一些反社会、反人类、反常规的举止却常被另类解读,实则是之我活的意志畸形化反抗的结果。

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小兵尽管羸弱,但其之我也充盈了恨——初一老师经常罚他,并封他为班上“第2号呆子”,他非常恨该老师……又认为周围的同学、老师等都是小市民,无法理解自己。《导论》指出,恨是与生俱来的,是之我面对外界的一种生存本能,是对另个之我(人类与非人类)及外界事物的一种本能性排斥。通过恨,之我或许能够燃起点火苗;通过恨,之我对外宣示了存在。在大众及世俗层面,之我的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如果之我一味地凝固在恨里不能自拔,那么之我就会变形变态,进而引发思维产生消极情绪和想法,误导人走向反社会、反人类的叛逆歧途。

同时,小兵也在极力维护尊严——世上小人太多,话说多了就会遭到歧视;我不敢反驳别人,见人低着头走,我要保护自己;我身体不好,痛苦多,随它去,死了算了;达尔文说适者生存,我不适就让社会淘汰吧,我是过一天算一天,还上什么学,死了好!但我母亲对我说,我不能死在她前面(哽咽),我为母亲而活着……”《导论》里有这样一段:中国有老话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在这里,身份、地位等等再变化,但那个“我”在“士”的心里还是岿然不动的,尽管灵魂变了、我的外在也变了。人可以告别过去,而之我的唯我或唯一则是恒定的。从之我角度看,这个士依然是从前的那个‘我’;被刮目相待的“士”,也依然会说我还是我啊!所谓刮目相待,仅是世俗眼镜敲击世俗尺子的回响。显见,之我的唯一是人生命最坚决、最坚强的意志符号;即便濒临死亡,人也念念不忘谈及我我我。之我,一直连接并延伸至人的死亡,“我”是唯一……在此也要提醒,‘之我唯一’如果动摇了,或者过分‘唯一’之我——唯我独尊,人的精神便会出现障碍和麻烦,严重的以致切断之我与思维联系,任由疯癫或逆施行为发生,在道德层面表现为决绝、绝情、残酷、变态及六亲不认等。

在此,特别要警示:社会要同情并尊重弱者,不能够落井下石!就本案来说,所谓“我母亲对我说,我不能死在她前面(哽咽),我为母亲而活着”,意味——如果小兵其之我再失去母爱,或者之我拒绝爱,那么什么可怕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自杀与杀人也仅仅是半步之遥。《导论》指出:如果之我连爱都排斥,那么这人之我必是阴暗扭曲的,性格性情如同冷血动物,在某些情况下对社会和他人危害极大》。事实上,这样的例子和惨剧是有深刻教训的。为此,可参阅《犯罪之我精神分析》之<郑民生——香水有毒>、<张云良——无底深渊>。

茜茜——最大本钱


茜茜,女,18岁,高中学生。因近两个月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疲惫,无兴趣,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来访,目前正在接受医院的抗抑郁药物治疗。茜茜两个月前因误会与同寝室的同学发生争吵,关系不和而常感到委屈、内疚、后悔,心情郁闷,乃至影响到期中考试。自此,情绪低落,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精力不支,话少,但偶尔有感到愉快的时候。期终成绩“更糟糕”。暑假在家近两个月,心情低落。一次母亲不在家,与父亲话不投机而争吵,父亲盛怒之下打了她耳光,她把自己关进房间哭,一连几天不和父亲讲话。觉得生活没意义,想一死了之,躲在房间一边流泪一边写遗书,后被母亲发现,从此与父亲关系更加僵持。暑假过后,到校觉得周围环境和身边同学都十分陌生,发现同学们都成熟了,而自己在退步,精神状况更差,不做事也感到疲惫,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记忆力很差,思维迟缓,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常为与同学交往中的一些小事内疚,认为自己做人太失败,感到自己“一无是处”、“真没用”。因自觉无法胜任学生会干事的工作而辞职,避免同学聚会或班级活动,几乎不能正常与人交往.感觉自己跟别人没话讲,很难受,几乎失去语言能力了。与同寝室同学的关系日益紧张,怕别人发现自己的“心病”,总认为别人知道后会笑话、歧视自己的“幼稚”。同时有睡眠障碍,胸闷,有时感到胃痛,经医院检查未发现异常,想退学,因母亲不允许而勉强继续就读。

评析:从茜茜状况看,其之我濒临坍塌边缘。《导论》指出,因生活事业或生理等问题而长期情绪低迷,身处环境压抑或恶劣而遭受精神压迫打击,这些都可能造成之我自身内部短路,其结果是之我或濒临坍塌、或疯癫游离及至拼死挣扎,对外则表现为抑郁症常见现象……实则是之我活的意志畸形化反抗的结果。

所谓——茜茜两个月前因误会与同寝室的同学发生争吵……以及——与父亲话不投机而争吵,父亲盛怒之下打了她耳光……这些既加重了茜茜抑郁的症状,同时,茜茜也为其现状找到了些许的理由。《导论》<我之肯定>指出,在各种反应当中或之后,人对自己的行为在心里其实都会有种种理由,有些稍纵即逝,有些牵强附会,有些则耿耿于怀,但最终也会想尽办法和理由去尽力“释怀”——通过曲线方式,让之我实现曲线式肯定。在此,所谓种种理由及其产生,或油然而生、或牵强附会、或极力搜寻,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之我的肯定途径之一,肯定是之我的意志……需要提醒的在于,如果肯定不能够达成,之我就会紊乱游离,心理与精神便会出现问题和障碍……也就是说,茜茜在为自己的“病”找理由。当然,理由成立与否是另一码事,在茜茜来说则缓和了之我的不宁以及环境的紊乱。

所谓——她把自己关进房间哭,一连几天不和父亲讲话。觉得生活没意义,想一死了之,躲在房间一边流泪一边写遗书,后被母亲发现,从此与父亲关系更加僵持。还有——因自觉无法胜任学生会干事的工作而辞职……这些,其实是茜茜对抗抑郁的反应,通过发泄缓解了之我阴晦的压力。但这些所为,只是之我活的意志反抗的畸形作为,效果毕竟有限,而且是把双刃剑。

于此,围绕茜茜其之我的恨也在上升。例如——避免同学聚会或班级活动,几乎不能正常与人交往.感觉自己跟别人没话讲,很难受,几乎失去语言能力了。与同寝室同学的关系日益紧张,怕别人发现自己的“心病”,总认为别人知道后会笑话、歧视自己的“幼稚”。以及,从此与父亲关系更加僵持。《导论》提示,恨是与生俱来的,是之我面对外界的一种生存本能,是对另个之我(人类与非人类)及外界事物的一种本能性排斥。通过恨,之我或许能够燃起点火苗;通过恨,之我对外宣示了存在。在大众及世俗层面,之我的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如果之我一味地凝固在恨里不能自拔,那么之我就会变形变态,进而引发思维产生消极情绪和想法……

有鉴于此,茜茜父母应予茜茜更多得理解和爱,将茜茜之我装进爱的摇篮,这样茜茜就会大有改观。同时,考试失败是其之我动荡游离的引子,而学习压力会进一步加重之我阴暗,从茜茜现状看茜茜需要休学,远离压力乌云,好好地让之我‘休养生息’,学习和考试不是人生的唯一,条条大路通罗马,喜欢什么、能做什么、什么有意义和价值,就根据自己情况努力!今后,再看今后的情况,一切顺其自然。如此,茜茜的人生就会柳暗花明!健康,尤其是精神健康——之我安逸、状态和谐,则是人生的最大本钱。

许君武——性幻游戏


许君武,男,22岁,某大学三年级学生。家庭状况——父亲46岁,高中文化,农民。母亲48岁,初中文化,农民。父母双双进城做小本生意,在城市没有住房,家庭经济状况很一般,姐弟二人,排行老二。学习记录——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一直在班内拔尖。高中进入县重点高中,学习成绩不再名列前矛,在班内排名中等偏上。社会交际——仅限于亲戚同学。亲戚节假日偶有走动,与同学和睦相处,对学校活动能主动参加。兴趣爱好——看书,打篮球。自我描述——相貌帅气,性格内向腼腆,是个乖学生,从不惹事生非。小时候性格活泼,爱动爱玩。其他特点——想象力、表达力良好。个人成长史——足月顺产生育,自小因长相漂亮,学习成绩好,行为乖巧,常常受人夸奖,有一定优越感。在学校遵纪守规,认真响应教师指导,是名好学生。自小学到县重点高中都是是凭自己努力考上去的,没有让父母操过心,很为此自豪。家庭虽不很富裕,也是衣食无忧。家庭从无任何重大变故,虽说父母常外出打工,和姐姐一起接受叔叔的照顾,叔叔婶婶对自己很好,自觉内心没有什么缺失阴影。精神状态——感知觉正常,注意力正常,记忆力良好,思维完整,语言表达清晰流畅。情绪表现与内心体验一致,意志力完整,人格完整,具有相对稳定性。身体状况——从1998年下半年至今,先是头痛,后来头昏,胃痛,一见人就脸红。社会功能——不敢与人交往,人际交往受到很大影响,学习没有效率,社会功能受到影响,内心十分痛苦。心理障碍产生时间:一九九七年求助者初中三年级下学期。心理障碍持续时间:七年。外在第一印象:衣着整齐,低头不敢看人,一直眨眼,满面通红,举止局促不安,神态委靡,但言语表达清晰流畅。思维判断正常,自知力完整。

许君武自述——头痛胃痛,情绪焦虑抑郁,苦闷烦躁,感觉很痛苦。从初三起,不敢面对女性,一见女性就脸红,控制不住去想女性的隐私部位,感觉对方不注意自己时才敢偷看,觉得自己已经和她发生过性关系了,可又明明知道自己什么都没作,就是控制不住就那样想,最难堪的是对母亲和姐姐也是这样想。觉得自己是个极其肮脏、道德败坏的人,简直禽兽不如,心里恨得把自己杀了无数次。可一见女性还是那样,到后来一提到女性就那样想,平常看书吃饭写作业都控制不住去想,每天上床睡觉时也想,有很强的性冲动,常常忍不住偷偷手淫,过后更觉得自己肮脏无耻,无脸见人,觉得别人一定能看出自己的行为与想法。一开始只怕女性,后来连男性也怕见。可自己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啥也没做,强迫自己好好学习,初中升高中还算顺利考上了,觉得很侥幸。进入高中,学习压力很大,第一学期成绩就不理想。后来无论多么用功学,成绩就是上不去。这时候就想是自己这种心理问题影响了学习效率,痛苦得不得了,又不能和人说。内心感到又孤独又苦闷,很多次想到死,又怕死了别人说闲话,怕对不起父母。到高二时又开始头痛了,我知道是我脑子想事想的。过一段,胃也痛起来,就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胃癌,一想到胃癌,有时高兴,有时悲哀。高兴的是,如果是胃癌死了,别人不说我是个肮脏的坏家伙,不丢人了。悲哀的是我还小着呢,我还什么事都没做。这时不知怎的脾气也变坏了,常常在家发火。也不多说话,一发火就想毁东西。家里人带我到医院去看,作了一堆检查,医生说我没病。后来去了精神病院,大夫说我是精神病,要住院。我又怕又气。死活不住院,药也不吃,我说我没病。为了不去精神病院,我老实起来了,强忍着不再乱发火。但头痛得历害,胃也胀痛得历害,就又想是不是要死了。想到死,觉得很可怕。父母就我一个儿子,把希望全都寄托在我身上,我还什么都没做,还没有真正报答他们、孝敬他们,就死了。感觉很对不住父母。就想,我怎么会生病要死了呢,上天太不公平,这时就恨命运,恨上天。我觉得我不是个一般的人,上天不应该这样对我。

评析:所谓——父母常外出打工,和姐姐一起接受叔叔的照顾,叔叔婶婶对自己很好,自觉内心没有什么缺失阴影。尽管如此,许某的成长环境毕竟不是在父母的羽翼之下,拘束和压抑应该是常态,其之我的灰暗自然避免不了,只是程度和形态另当别论。所谓——从初三起,不敢面对女性,一见女性就脸红,控制不住去想女性的隐私部位,感觉对方不注意自己时才敢偷看,觉得自己已经和她发生过性关系了,可又明明知道自己什么都没作,就是控制不住就那样想,最难堪的是对母亲和姐姐也是这样想。其实,这便是之我阴晦的证明,许某企望幻想性来点燃其阴晦的之我。《导论》<幻想的味道>指出:幻想点亮了朦胧的之我,性是之我常用导火线。幻想毕竟是幻想,高潮点燃了之我,平日的压力也随之纾缓,不满足的在这里完成。在此,许某提及母亲和姐姐,但与其接触较多的婶婶却没说,许某是否偷窥过婶婶,还是婶婶引诱或诱惑过许某,从此栽下了“孽根”呢?不得而知,但不得不提。

所谓——到后来一提到女性就那样想,平常看书吃饭写作业都控制不住去想,每天上床睡觉时也想,有很强的性冲动,常常忍不住偷偷手淫……一开始只怕女性,后来连男性也怕见。可自己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啥也没做……外在第一印象:衣着整齐,低头不敢看人,一直眨眼,满面通红,举止局促不安,神态委靡,但言语表达清晰流畅……这时候就想是自己这种心理问题影响了学习效率,痛苦得不得了,又不能和人说。内心感到又孤独又苦闷,很多次想到死,又怕死了别人说闲话,怕对不起父母。到高二时又开始头痛了,我知道是我脑子想事想的。如此这般持续七年,许某现是某大学三年级学生。《导论》<幻想的味道>分析案例指出:1、幻想需要智慧引导,否则之我会跌进黑暗。2、如此幻想已经超出正常人、正常态,属于妄想性精神障碍,之我已经脱离常规。3、幻想是因为之我需要幻想里的东西刺激,这也不是你不愿就不愿的,但幻想的程度与时间,则可以也必须通过转移注意等方式调节。总之,这是思维精神所设计的家常游戏,目的是让之我安静安逸。4、这些幻想只会加重之我的昏暗,而真正导致之我如此状态的原因其实是在自己身上,回避、逃避自身矛盾只会陷入幻想症泥潭,最终导致精神障碍,所以要正视情绪低迷的真实原因,这样才能够克服悲情幻想。幻想通过置换游戏,刺激之我求得片刻安逸,长期下去的结果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在本案中,许某把所谓性幻游戏当饭吃,以致性幻上瘾,其之我被性幻刺激绑架了!《导论》指出,从某个角度看,吸食毒品重塑了之我环境,而且之我也适应了这样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需要毒品不断刺激才能够生成保持,进而毒品成为安抚之我的灵丹,毒品成了之我难以离开或割舍的至爱。也可以这样讲,之我被毒品绑架了。事实上,之我被所谓绑架并非毒品唯一,贪腐、女色、赌博、网瘾等等均可作为绑架之我的元素,其中毒品的表现最激烈、最直接、最难戒。问题在于许某——觉得自己是个极其肮脏、道德败坏的人,简直禽兽不如,心里恨得把自己杀了无数次。也就是说其“性幻游戏”得不到其之我的肯定!《导论》指出:需要提醒的在于,如果肯定不能够达成,之我就会紊乱游离,心理与精神便会出现问题和障碍,在道德层面有可能出现所谓‘丧尽天良’,在刑事案件里那些连环杀人恶魔就属此列,冷酷残酷的背后便是之我肯定的沦陷。所谓暂时的自欺性、强制性之我肯定,随时间流逝或被重新‘否定’,之我将被逼或被迫走上寻觅‘肯定’之途。生活里,所谓迟到的忏悔、赎罪、寻根、寻亲等比比皆是,原因就在于此。

再者,许某其之我唯一也面临挑战。所谓——自小因长相漂亮,学习成绩好,行为乖巧,常常受人夸奖,有一定优越感。而现在,则局促不安、神态委靡——我怎么会生病要死了呢,上天太不公平,这时就恨命运,恨上天。我觉得我不是个一般的人,上天不应该这样对我。《导论》<之我之歌>指出:我是我、多么特别的我,我是万世沙砾当中一颗,感激天生这个我……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我的唯一性,不论是自己还是外人都一致认同,人们对待所谓——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少小离别寻根故里的等等,并不会因此而对其“之我唯一”有丝毫改变或动摇。在此也要提醒,‘之我唯一’如果动摇了,或者过分‘唯一’之我——唯我独尊,人的精神便会出现障碍和麻烦,严重的以致切断之我与思维联系,任由疯癫或逆施行为发生……本案特殊在于,对其之我唯一挑刺的,不是别人而是许某自己及其思维认知。所以,再发展下去就很可能——自己了结自己了,而不是直接报复社会。显见,关切并洞察之我是多么必要。

小雪——梦游机器


小雪20岁,女,16岁时开始出现抑郁,有严重的躯体症状,有自我丧失感。在咨询室时,她不时地用手摁着嗓子处,感觉呼吸困难,不时地吐口水。她意识有时比较混乱,有时候比较清醒,能够回答。回答时闭着眼睛,语言流畅,稍有含混但没有语气语调的变化,没有表情变化,声音里透着无助和孩子似的幼稚,类似于机器读文件,没有停顿,表现出明显的思维、语言自动化特点。她沉浸在严重的抑郁情绪状态中,睁开眼睛望人时就眼泪汪汪:“我不想这样,我找不到我自己了,找不到小雪了。来的时候我跟我妈说,把小雪的书包放好,小雪回来还要用的。” 她时而意识清醒,有时又很含混。咨询师:小雪,你说一说,你从什么时间出现这种情况的?小雪:从前几天出现这种情况的。咨询师:大约从哪天呢?小雪:三四天前。咨询师: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时小雪的眼睛闭着,声音开始流利,没有音调的变化,好像语言自动从口中流出,没有停顿——我那天在家突然间感觉自己精神不正常,然后特别害怕,想死。我爸一直没回来,我就看电视,看到电视里的人都好像是精神病院里的那种状态。后来我看到那个人在火车上吃东西,然后又打嗝,然后……看着看着我感觉这是个真实的人,然后我就照镜子,看自己的脖子,把自己的脖子看成一口痰,把自己看成一个整体,然后使劲往上吐痰,努力吐痰,然后吐出来好多痰,暂时舒服了,然后把屁都放出来,感觉自己特别痛快。然后我就觉得自己是痰迷心窍了,想跟我爸去看中医,然后我在中医那会儿医生问我问题,我特别清醒,回答问题特别好。那个中医说我是内分泌和精神状态的问题,然后我就跟我爸去人民医院看,人民医院的医生觉得我爸对我的情况不是特别了解,说的也不完全符合我的情况,但我对自己的事情特别明白。然后我觉得自己正常了,其他时间都不正常。

咨询师:你出现这些情况看医生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小雪:以前看医生都是瞎看,刚出现这些情况时自己也不明白是咋回事,给自己瞎安(毛病),又是这个毛病又是那个毛病。自己有时候还总哭。然后去医院就是天天吃药,自己也没有感觉有好转。 咨询师:你是多大得的这种病的?小雪:我从16岁的时候,但是那时候不是病,就是突然间受了一点点小刺激,觉得特别不自在,然后自己就不和任何人沟通,就在家呆着,呆了好久好久,总是自己的感觉,不是一种什么能说出来的(感觉)。咨询师:那时候受了什么样的刺激?小雪:在学校的时候,有一天突然间感觉自己的胳膊特别的不自在,觉得自己胳膊不自在影响了周围的人,自己的自尊心也受到了影响,忽然间感觉自己的胳膊就这样动都动不了,感觉自己的世界都颠覆了,整天怕别人看自己不自在。然后就特别痛苦特别难受,然后天天晚上就哭,好像自己抑郁了,然后在学校坚持不下去,就让我爸接我回家了,到家以后呆了好几个月,家里有电脑我就上网乱查。我知道我的病不能靠任何人,只能靠我自己。

评析:所谓——我从16岁的时候,但是那时候不是病,就是突然间受了一点点小刺激,觉得特别不自在,然后自己就不和任何人沟通,就在家呆着,呆了好久好久,总是自己的感觉,不是一种什么能说出来的(感觉)。于此,这个“小刺激”究竟是什么?如果小雪生理及大脑器质方面没毛病的话,那么这个“小刺激”——是否是恶意高手的恶意催眠呢?对于一个16岁小女孩,也许她还不知道花样与花招千姿百态的催眠究竟是怎样的。《导论》<暗度陈仓>指出,在之我说看来,催眠术是催眠师应用暗示等手段,让受术者思维处于模糊朦胧状态,并利用这种状态,且利用此状态的思维与之我间接交流,进而影响之我对交流内容的态度,由此可能影响思维的原有判断。在此,人处于催眠状态,之我是独立的但却被动,之我可能迎合暗示,进而干扰对先前思维方式及其内容与判断的态度。

再者,所谓——自己的自尊心也受到了影响,忽然间感觉自己的胳膊就这样动都动不了,感觉自己的世界都颠覆了,整天怕别人看自己不自在。然后就特别痛苦特别难受,然后天天晚上就哭……也就是说,由这个“小刺激”引发结果之一是自尊心受挫。《导论》指出,之我的唯一是人生命最坚决、最坚强的意志符号;即便濒临死亡,人也念念不忘谈及我我我。之我,一直连接并延伸至人的死亡,“我”是唯一……在此也要提醒,‘之我唯一’如果动摇了,或者过分‘唯一’之我——唯我独尊,人的精神便会出现障碍和麻烦……而所谓——我知道我的病不能靠任何人,只能靠我自己。 在此,小雪自己知道其之我出问题了,这些则是其思维认知判断出来,说明小雪在努力想解决困惑。

所谓——回答时闭着眼睛,语言流畅,稍有含混但没有语气语调的变化,没有表情变化,声音里透着无助和孩子似的幼稚,类似于机器读文件,没有停顿,表现出明显的思维、语言自动化特点。她沉浸在严重的抑郁情绪状态中,睁开眼睛望人时就眼泪汪汪:“我不想这样,我找不到我自己了,找不到小雪了。来的时候我跟我妈说,把小雪的书包放好,小雪回来还要用的。” 她时而意识清醒,有时又很含混。于此,小雪事实上处于自我催眠状态;进而,由这个状态再进入所谓梦游状态。之我论认为,梦游其实是以身体活动作替代思维活动的“梦”,它撇开了之我对它的束缚,因为之我之对思维产生直接影响,对身体活动不能直接施以作用。所以,梦游是形体对之我的反叛,这与思维对形体的控制力有关,这也是梦游者多为儿童的原因之一。许多例子也说明,神经衰弱者梦游的比例较大。此刻,之我则进入“黑障区”,处于断电式的沉默状态。另外,所谓白日梦、自言自语、走路或做事时候依然思考其它问题、听课时候“分神”等等,都与梦及梦游有类似的成因诠释。注意,小雪睁开眼睛望人时就眼泪汪汪——我不想这样,我找不到我自己了,找不到小雪了……梦游的人突被唤醒,其之我与思维一下链接,思维判断不知所措,在之我主体认知和感觉上则是紊乱而分裂的。在这儿,所谓——“语言流畅,稍有含混但没有语气语调的变化,没有表情变化,声音里透着无助和孩子似的幼稚,类似于机器读文件,没有停顿,表现出明显的思维、语言自动化特点”,即是小雪梦游的形体表现。

还有,所谓——“我就觉得自己是痰迷心窍了,想跟我爸去看中医,然后我在中医那会儿医生问我问题,我特别清醒,回答问题特别好。那个中医说我是内分泌和精神状态的问题,然后我就跟我爸去人民医院看,人民医院的医生觉得我爸对我的情况不是特别了解,说的也不完全符合我的情况,但我对自己的事情特别明白。然后我觉得自己正常了,其他时间都不正常”,以及——“我知道我的病不能靠任何人,只能靠我自己”,是否这一切的起因都是小雪自演自导的呢?或者,小雪无意间配合了催眠,小雪要逃避什么吗?学习压力还是不愿看见的人呢?话说,久而久之,小雪就陷进了自己编织的陷阱,以致之我游离、变形变态,逡巡在之我濒临坍塌的大堤上欲罢不能,如同梦游机器一般。

张强——最后良药


张强,男,29岁,焦虑、健忘、精神恍惚,对异性充满恐惧。张强看起来文质彬彬,然而不幸的是经医生检查确诊为抑郁症。“我每天的生活状态不是恐惧就是焦虑。成天精神恍惚、丢三落四根本无法正常工作。”他说,前不久在一家商场跑销售,短短一个月中他先后将四位客户的货物给弄失了。这一下,他不但没有挣到钱反而还把老本都赔了进去,“我只得主动辞职。”“我的病是因为小时候一次转学而落下的。”张强出生在川东某县一个贫穷家庭,母亲在家务农,父亲在村上小学任教。在村小读书的张强成绩优异,一到四年级成绩一直都是班上第一。对他寄予厚望的父亲将他转到离家30多公里外的乡上中心小学就读。一到中心小学,环境就发生了突然变化:班上同学个个比他穿得好,个头比他高,而穿着土里土气的张强经常还要被那些有钱同学欺负。面对这一切,他没有朋友倾诉,也不敢告诉父母和老师,深深的自卑由此在他心里埋下。由于成绩直线下降,读完初中后他没有考上高中,只得休学一年。一年后,父亲将张强送到成都读职业中专。独自身处繁华都市,张强觉得一切都不如别人。在成都的这几年,张强饱受抑郁症之苦:明明想渴望成功但又惧怕成功,这种矛盾让他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幻觉。比如,看见别人开一辆高档轿车脑子里即刻闪现一种念头:假如我有这辆新车别人一定会来找我麻烦;看见街上漂亮女人总感觉对方要跟自己上床。总之,哪怕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张强也要向最坏的结果考虑。张强刚开始并不清楚自己得了什么病,直到五年前,一次偶然机会他才发现自己是抑郁症患者。

让人痛苦的是,这样的“发现”是断然不可能让周围亲友知道的。毕业之后的张强,想以身体的劳累来缓解心里的痛苦。因此他在一家公司找了个跑腿的工作,没想到工作不到一年就因经常丢失客户资料被公司炒了鱿鱼。工作不但没有减轻他的痛苦,相反还让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废人”,死亡是他想到解脱的最好方式。吃安眠药、上吊、开煤气……要不是每次被同住室友及时发现,张强已经死过三次了。面对女性,张强心存恐惧。在成都读书期间,他一直不敢面对女生,一见到班上的女同学脸就红,控制不住地要去想她的隐私部位。一有这样的想法张强就认为自己是个极其肮脏、道德败坏的人。对于这一切,家里人毫不知情。三年前回家过年时,父亲就为张强介绍了本地一位漂亮女孩,女方比他小5岁,很喜欢他。双方家长对这门亲事也很满意,去年元旦就催促着张强回家办婚事,但他一直以工作忙为借口推迟了婚期。上周家里又来信叫他元旦必须回家结婚。而为筹办这门婚事,父母不仅花光家里积蓄还借了外债。一边是自己越来越严重的病症,一边是喜欢自己的女人,“我该怎么办?”“父母又在催促我元旦节必须回家结婚,我该怎么办?结婚,本应是一个人最应该开心的事,但对我来说却是恐惧、绝望。像我这种情况只能害了良家妇女……”

评析:往往望子成龙,有些父母却害了自己的孩子。两次环境变迁让张强吃尽了苦头,也奠定了其之我的灰暗绝望——1、对他寄予厚望的父亲将他转到离家30多公里外的乡上中心小学就读。一到中心小学,环境就发生了突然变化:班上同学个个比他穿得好,个头比他高,而穿着土里土气的张强经常还要被那些有钱同学欺负。面对这一切,他没有朋友倾诉,也不敢告诉父母和老师……2、父亲将张强送到成都读职业中专。独自身处繁华都市,张强觉得一切都不如别人。在成都的这几年,张强饱受抑郁症之苦……问题在于,张强是个羸弱的孩子,只能靠幻想来驱赶之我的黑暗。所谓——在成都读书期间,他一直不敢面对女生,一见到班上的女同学脸就红,控制不住地要去想她的隐私部位。一有这样的想法张强就认为自己是个极其肮脏、道德败坏的人。于此,黑暗没赶走,张强其之我却陷进了更深的黑暗。

《导论》指出,因生活事业或生理等问题而长期情绪低迷,身处环境压抑或恶劣而遭受精神压迫打击,这些都可能造成之我自身内部短路,其结果是之我或濒临坍塌、或疯癫游离及至拼死挣扎,对外则表现为抑郁症常见现象,但一些反社会、反人类、反常规的举止却常被另类解读,实则是之我活的意志畸形化反抗的结果。正因如此,才有三次自杀未遂,以及——短短一个月中他先后将四位客户的货物给弄失了。这一下,他不但没有挣到钱反而还把老本都赔了进去,“我只得主动辞职。”而所谓——“明明想渴望成功但又惧怕成功,这种矛盾让他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幻觉。比如,看见别人开一辆高档轿车脑子里即刻闪现一种念头:假如我有这辆新车别人一定会来找我麻烦;看见街上漂亮女人总感觉对方要跟自己上床”,则说明其思维精神错乱,以致之我动荡游离、变形变态了!由此,更加速之我塌方在即。

《导论》提示,爱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情感,那么人产生“爱”的原因在哪里呢?究其根本来讲,爱是之我的摇篮,之我藏于其中可以得到舒逸和安详,如同婴儿依偎母亲的怀抱。那么,这个摇篮是怎样编制的呢?是之我,双方之我共同编就的,摇篮实则是个虚拟,对外叫作‘爱’,爱的体现要靠双方的感应来表达。说的明晰点,爱也不算是虚拟,爱的前提是思维为之我编织环境和状态,双方的环境和状态相吻合,在条件与机缘配合下,之我才能相互交融编就爱——我之摇篮。就本案张强看,他应该勇敢地拥抱婚姻,其之我需要爱的摇篮,把之我放进摇篮里休整调理,并在家乡适宜的环境里生活工作,让之我慢慢亮堂起来,之我拒绝爱,其人生和命运将万劫不复,美满婚姻可谓是拯救张强的最后一幅良药。

英姿——沉迷自残


这是一则青少年心理咨询案例,主人公是一名普通的女高中生英姿,她自从初三时因为失恋、父母离婚、担心成绩下滑等原因,两年多来总觉得自己命不好,内心时常处在压抑和痛苦之中,她对医生说已经好久没有真正开心的笑过了,并且这种苦闷的情绪还常常搞得她失眠多梦,精神接近崩溃几次想到自杀。在一次偶然被碎玻璃割破手后,她在疼痛袭来时,却感觉到全身非常放松,于是日渐沉迷在这种自残行为中。

评析:英姿因失恋、父母离婚、担心成绩下滑等原因,导致其之我阴暗消沉,时常在之我坍塌的河边踯躅。所谓——在一次偶然被碎玻璃割破手后,她在疼痛袭来时,却感觉到全身非常放松,于是日渐沉迷在这种自残行为中。于此,疼痛将思维与精神的纷扰驱赶了,“疼痛”的单一刺激让之我环境得到了净化,之我意外恢复了安逸,而这种安逸让身心放松,疼痛可带来之我安逸,久而久之,之我对疼痛而来的安逸适应并需要。《导论》指出:从某个角度看,吸食毒品重塑了之我环境,而且之我也适应了这样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需要毒品不断刺激才能够生成保持,进而毒品成为安抚之我的灵丹,毒品成了之我难以离开或割舍的至爱。也可以这样讲,之我被毒品绑架了。事实上,之我被所谓绑架并非毒品唯一……于此,就本案来说,英姿其之我被自残绑架了。爱,是之我的摇篮,英姿太需要爱了。话说,这也是许多离异子女早恋的原因之一。相比之下,恋爱比自残好吧!?

蒋小洁——众星捧月


大二女生蒋小洁自述:我(化名蒋小洁)从小就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父母都是高中的老师,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由于父母工作比较忙,从小就把我送到乡下的奶奶家抚养,虽然在乡下条件比不上城里,但只要我要什么奶奶总能满足我,父母也定期来奶奶家看我,而且每次来总能拿上很多好吃、好玩的东西和好看的衣服,还给我不少的零花钱。因此当时在乡下的很多小孩眼里,我是最幸福的,小伙伴们都很羡慕我,并且走到哪里总有小朋友们追随着,从小我就有了一种“众星捧月”的感觉。直到我上中学时奶奶病逝,才回到城里和父母生活。也许父母是因为从小没能很好的照顾我,感到有点愧疚于我,所以回到家后的我,更是受到父母的格外呵护,享受着“小公主”般的感觉,这样的生活一直伴随着我走进了大学。 刚进大学时,对于我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离开了父母的呵护,有点茫然了。但我还是挺积极地面对生活,各方面表现得都还不错,身体健康,积极而热情。但是大一时,我参加了学校和系上的各类学生干部、干事的竞选,结果都失败了。长这么大,第一次体会到如此“沉重”的打击,一向好胜的我陷入了自我否定的泥潭。情绪往往会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而大起大落,反复无常。但我努力学习,成绩还不错,每次都能拿到学校的“优秀奖学金”。也许是我这种争强好胜的性格,在寝室里好与人争执,又很少忍让。长此以往,寝室的同学都不敢“惹”我了,我的人际关系也开始出现了危机,我总怀疑别人在议论我,对每个室友都充满了敌意。每次看到别人高兴地在一起玩或学习时,内心充满了孤独感;晚上常常做恶梦,睡眠出现问题,精神状态不佳;没有胃口,常常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发脾气,也很难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最终变成了同学中的“另类”。我很痛苦,也努力尝试过改变自己,但坚持不下来。大二期间,精神萎靡,对生活缺乏热情,自我否定几乎表现在我生活的所有内容中,甚至产生了自闭的状态。

其实我在高一的时候就谈恋爱了,我的男朋友叫小军(化名),他和我同班同学,就坐在我的后面,我们常在一起玩,但由于没有怎么耽误我的学习,这事父母都不知道,老师更没有往深的地方想。这样的美好时光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我们各自去读了自己向往的大学。开始时我们还经常联系,但慢慢的我就怀疑我和他不是真正的爱情,仅是对他的好感而已。特别是我们不经常见面了,我和他的距离也越拉越大了,我好几次都提出和他分手,但都遭到了他的拒绝,仔细想想,他也挺优秀的,我也就渐渐地接受他了。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大二上学期,一天我中午在睡觉,突然手机响了,打开一看是小军的信息,上面写着“小洁,我们分手吧!”。几个醒目的大字顿时充斥了我的心脏,我的脑子嗡嗡作响,我回过电话去,得到的仍然是同样的结果。躺在床上,我越想越觉得委屈,他怎么能这样对我呢?即使分手也应该我和他说分手,怎么他向我提分手呢,他有什么资格说这话?不行,我不能接受……我感到空前的绝望和无助,我感到了活得没有面子,不知道生活下去还有什么意义,我想到了死,但是我想用一种最不痛苦的方式来结束我的生命,于是我想到了服安眠药,当我去药店买药时,就只卖给我二粒,于是我就多跑了几家不怎么正式的药店,终于买到了二十多片安眠药,回到寝室后,我一口气把它们吃下去,躺在了床上睡了过去……直到我寝室的同学回来和我说话,发现我不理她们,才发现事情不对,她们就立即把我送到了市里的医院,最终经过洗胃和大家的抢救,我脱离了危险……学校把我吃药的事也告诉了我的父母,父母这才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他们把我带到医院进行全面的检查,身体倒是没有什么问题,就是心理医生说我是患上了“抑郁症”,并给我开了许多药,现在这些药我还在吃,但吃了老是感觉头痛,晚上还是睡不着觉,很多晚上都是睁着眼看着天花板发呆,痛苦极了,我不知道如何是好?

评析:所谓——当时在乡下的很多小孩眼里,我是最幸福的,小伙伴们都很羡慕我,并且走到哪里总有小朋友们追谁着,从小我就有了一种“众星捧月”的感觉。以及——回到家后的我,更是受到父母的格外呵护,享受着“小公主”般的感觉,这样的生活一直伴随着我走进了大学。在童年少年和上大学之前,在周围环境衬托下,小洁冥冥中能体味其之我的“不凡”或特殊。《导论》指出,我是我、多么特别的我,我是万世沙砾当中一颗,感激天生这个我……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之我,一直连接并延伸至人的死亡,“我”是唯一。如歌儿所唱:我是我 多么特别的我……在此也要提醒,‘之我唯一’如果动摇了,或者过分‘唯一’之我——唯我独尊,人的精神便会出现障碍和麻烦……正因如此,小洁其之我是脆弱的。所以便有——大一时,我参加了学校和系上的各类学生干部、干事的竞选,结果都失败了。长这么大,第一次体会到如此“沉重”的打击,一向好胜的我陷入了自我否定的泥潭。情绪往往会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而大起大落,反复无常。

所谓——也许是我这种争强好胜的性格,在寝室里好与人争执,又很少忍让。长此以往,寝室的同学都不敢“惹”我了,我的人际关系也开始出现了危机,我总怀疑别人在议论我,对每个室友都充满了敌意。每次看到别人高兴地在一起玩或学习时,内心充满了孤独感;晚上常常做恶梦,睡眠出现问题,精神状态不佳;没有胃口,常常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发脾气,也很难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最终变成了同学中的“另类”。在这里,小洁又遭遇了小环境压力,其之我持续为恨萦绕,以致——自我否定几乎表现在我生活的所有内容中,甚至产生了自闭的状态。《导论》指出,在大众及世俗层面,之我的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如果之我一味地凝固在恨里不能自拔,那么之我就会变形变态,进而引发思维产生消极情绪和想法。

所谓——开始时我们还经常联系,但慢慢的我就怀疑我和他不是真正的爱情……我好几次都提出和他分手,但都遭到了他的拒绝,仔细想想,他也挺优秀的,我也就渐渐地接受他了。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大二上学期,一天我中午在睡觉,突然手机响了,打开一看是小军的信息,上面写着“小洁,我们分手吧!”。几个醒目的大字顿时充斥了我的心脏,我的脑子嗡嗡作响,我回过电话去,得到的仍然是同样的结果。躺在床上,我越想越觉得委屈,他怎么能这样对我呢?即使分手也应该我和他说分手,怎么他向我提分手呢,他有什么资格说这话?不行,我不能接受……我感到空前的绝望和无助,我感到了活得没有面子,不知道生活下去还有什么意义……于此,小洁痛苦的并不是失去什么爱情,而是其之我肯定出了问题。《导论》指出:人生经验告诉大家,人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很多事情、面对很多事情,同时也会作出这样或那样的反应。注意,在各种反应当中或之后,人对自己的行为在心里其实都会有种种理由,有些稍纵即逝,有些牵强附会,有些则耿耿于怀,但最终也会想尽办法和理由去尽力“释怀”。在此,所谓种种理由及其产生,或油然而生、或牵强附会、或极力搜寻,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之我的肯定过程。

就本案来看,所谓“我们分手吧”,小洁曾经与对方提过;此刻,小洁其之我肯定也比较顺利——慢慢的我就怀疑我和他不是真正的爱情,仅是对他的好感而已。特别是我们不经常见面了,我和他的距离也越拉越大了,我好几次都提出和他分手……这次,当对方向小洁提出“我们分手吧”,在小洁看来对方根本就——没任何道理或理由或资格,她把想象中的对方的之我肯定及其挫折,转嫁给自己并成为自己的负担,以致自己陷进自己制造的‘肯定沦陷’当中。也可以说,小洁患上了‘之我肯定转嫁强迫症’。《导论》指出,需要提醒的在于,如果肯定不能够达成,之我就会紊乱游离,心理与精神便会出现问题和障碍。于是,出现所谓——终于买到了二十多片安眠药,回到寝室后,我一口气把它们吃下去……最终经过洗胃和大家的抢救,我脱离了危险。话说,在某些方面人们应该学习阿Q——那些欺负阿Q的人通过欺负阿Q,其之我在欺负行为中固然赢得了“肯定”,同时他们也会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各式各样的理由。至于阿Q,则从被欺负之后,通过想象来演绎被欺负所带来奇特而异想天开的效果,为欺负、被欺负和想象寻找理由,由此让之我也能够保持肯定状态。之我的肯定状态,是之我的意志!没有理由也会寻找出理由,或创造条件、或另辟路径来掘出所谓理由,从而保障之我的肯定 (选自《导论》<我之肯定>)。

吴昊——再造时光


吴昊,男,39岁,汉族,大学文化,有个12岁女儿在妻子身边,因犯受贿罪判刑八年,正在监狱服刑。因在监狱服刑,正处分居状态,妻子已提出离婚。吴某总是想不通“为什么我对她那么好,我吃官司也是为了她,她为什么还要离婚”。民警多次找其谈心,都放不下这种想法,恨妻子不珍惜自已,害怕离婚,放不下多年的感情,也担心女儿在单亲家庭很可怜,分析了一次又一次,仍不知道该不该放弃这段婚姻。情绪低落、抑郁、焦虑、经常失眠、吃不下饭、头疼,十分痛苦。这种状态已有一个多月,影响了正常的服刑改造生活。

吴某在陕西一个偏僻的农村山区长大,父母都是文盲,家里条件较差,但父母对其要求较严。吴某大学毕业后到苏州某大型外资企业工作,因为不善交际,性格内向,尽管很努力,不被领导重用,经常自责,感到不如人。工作不久经朋友介绍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刚结婚时夫妻关系较好,有了孩子后夫妻之间因生活琐事开始发生矛盾。妻子经常在单位加班加点,吴某经常回到家没有饭吃,小孩一直是由妻子的父母帮着带,吴某很少过去看望。妻子的父母对他们的婚姻不满意,认为吴某不会处世,没有多大出息,在家不会做家务也不会带小孩,对妻子也不够体贴。在一次激烈争吵后,妻子提出离婚,并搬出住所。吴某一下子接受不了,病了一段时间,病好后时常想起婚后发生的事情,情绪十分低落,但半个月后妻子主动与吴某联系,表示悔意,希望双方能妥善处理此事。从那以后,吴某发奋努力,三十多岁就成为了那家公司的高管。妻子也辞去了工作成了全职太太。然而,没过几年,吴某因受贿罪被判刑8年。他们的生活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吴某投送监狱不到一年,妻子就来提出离婚,说她压力太大,等不了他这么长时间,还说吴某以前在外面应酬多,对她和孩子不好。吴某觉得这次吃官司对他打击太大,他对自己的婚姻已经没有了信心,但放不下多年的感情,也不愿女儿变成单亲孩子,更担心离婚对父母的打击会很大。加上自已现在在监狱服刑,今后还要面临再次选择婚姻的困扰,怕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即使找到,也担心处理不好婚姻关系。

评析:吴某身陷牢狱,其之我阴晦沉重固然属于常态。此时,妻子提出离婚让其之我栖身的摇篮即将掀翻,其之我濒于坍塌,对外则表现为——情绪低落、抑郁、焦虑、经常失眠、吃不下饭、头疼,十分痛苦。此前,吴某也经历过一次类似的危机——在一次激烈争吵后,妻子提出离婚,并搬出住所。吴某一下子接受不了,病了一段时间,病好后时常想起婚后发生的事情,情绪十分低落,但半个月后妻子主动与吴某联系,表示悔意,希望双方能妥善处理此事。从那以后,吴某发奋努力……追根溯源,吴某其之我原本就一直低沉灰暗——吴某在陕西一个偏僻的农村山区长大,父母都是文盲,家里条件较差,但父母对其要求较严……因为不善交际,性格内向,尽管很努力,不被领导重用,经常自责,感到不如人。正因如此,吴某对爱的渴望是非常强烈的。《导论》指出,究其根本来讲,爱是之我的摇篮,之我藏于其中可以得到舒逸和安详,如同婴儿依偎母亲的怀抱。之我需要爱的滋养,失去了爱,打翻摇篮的之我,会令人异常痛苦!失恋(或失爱)之所以会出现诸多的不良反应,归根结底在于,失恋者(或失爱者)之我因倾覆了“安身”的摇篮,之我处于所谓的“失重”状态,进而造成人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

所谓——吴某总是想不通“为什么我对她那么好,我吃官司也是为了她,她为什么还要离婚”,则是吴某陷入了之我肯定的陷阱,即要求其妻子之我上的肯定,必须能够得到他的认可,而这点是不可能的,否则就没有离婚这件事情了。换句话说,吴某把想象中的其妻子的之我肯定及其挫折,转嫁给自己并成为自己的负担,以致自己陷进自己编制的‘肯定沦陷’当中。《导论》指出,需要提醒的在于,如果肯定不能够达成,之我就会紊乱游离,心理与精神便会出现问题和障碍……除此,这样一段人生体验也值得一读——在这件事上,要说有一百个牵强附会的理由,我在内心里一丝一毫也找不出半点。由此,对彭老师的歉疚也一直在时不时地敲打着我的灵魂,之我的肯定也面临挑战,所以就把这些东西写出来,幻想在没见着彭老师之前,先把这本书寄送给彭老师,并在关键的地方做个记号,好让彭老师看见……(选自《导论》<我之肯定>)。时下,吴某问题的最可行的解决之道,便是读书学习,订出目标、做好规划,在精神和知识上充实并提高自己,将八年牢狱生活变成人生的再造时光,将情爱转化为知识之爱、事业之爱,如此之我便有了可寄放的摇篮,思想和情绪就一定会好转。踯躅在肯定的陷阱里,只会令之我越来越阴暗。

宁巧——之我中毒


宁巧,女,18岁,高二理科重点班学生,性格内倾,独生子女。身高1.65米,体重60公斤,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史。近一年来情绪低落、失眠,对什么都没兴趣,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症状常以半个月左右为一周期。暑假结束后学校开学,自感问题加重,痛苦不堪。 成长经历:因为父母工作关系,来访者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小学初中阶段成绩一直很不错,后保送进入省一级重点中学重点班,仍由爷爷奶奶陪同住学校外面,成绩中游。 精神身体社会功能状态:对日常活动及周围的人群和事物,丧失兴趣;精力减退,出现无原因的持续性疲乏;思维迟滞,敏感多疑,自我评价过低;食欲不振、失眠,自感痛苦。

宁巧自诉:“我最近感觉很失落、压抑、空虚,总之很郁闷。我的情绪一直起伏不定,凡事不感兴趣,上课老是分神,经常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今天就有好几分钟,想小说里面的情节,自己迷失在文字的舞台里。晚上睡眠质量很差,睡不着,头痛,白天又很疲劳,食欲也很差。我曾经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神经衰弱,以前我还住学校集体宿舍,后来就由我爷爷奶奶陪着住在学校外面。其实我郁闷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家庭关系不太好:我跟我爸不是很经常沟通,他很专制,和我没有共同语言,有时候想主动与他交流,但是每次一到那个时候就说不出口,每次效果都不太理想,所以后来就不大和他交流了;我妈就更不用说了,我跟她都不说话,我尽量不和她见面,吃饭也回自己房间,还锁上门的。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快10个月了,因为她太多管闲事了,高一刚开始的时候,她偷看我日记,还把它复印下来,要拿去给心理医生看,幸好被我发现。不过这个日记的内容,一般人看了也会感觉我心理不太健康,就是很郁闷的那种感觉。后来我就不和她说话了,反正看她很不顺眼,很反感,我也不在家里写日记了。如果人际关系的满分为10分,爸爸还可以打8、9分,妈妈就是0分。

高一的暑假过得很难受,很空虚。我的成绩平平,大概在班级中游,这个学期班上的同学突然一下子都开始用功了,我昨天之前还挺用功,昨天之后就开始分神了,脑子里都是一些小说场景和内容。我平时也不太喜欢运动什么的,就喜欢看刘墉的书,但是现在也不太看,因为老是因此导致上课走神。我以前也经常这样,大概半个月一周期。平时和同学关系也不太好,都上高二了,班级里还有十几个同学没说过话,平时也不怎么愿意主动跟人家打招呼,怕主动打招呼结果别人没反应,那不是很尴尬,所以也不太想和他们接近。我平时就和三四个同学比较谈得来,但是最近老是感觉好朋友之间‘吃醋’,感觉他们对我还是对别人好,我很敏感、脆弱,关注细节,还很自卑。 昨天,我一个老同学说我‘脆弱得让人可怜’,还说我以后可能会走上自杀这条道路。其实我以前倒是想过自杀,但现在没有。我最担心的是: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不知道还有什么要留恋的?我对什么都没兴趣,我都不知道要干什么。

评析:所谓——小学初中阶段成绩一直很不错,后保送进入省一级重点中学重点班……以及——“最感挫败的事情是进入高中后,因为一个班上同学都是最优秀的,所以成绩没有初中的名列前茅,也没有以前那么受老师和同学关注了。理智上,她明白自己在整个年级并不差,可是情感上她无法接受这种失落和挫败,努力挽回自己在班上同学心目中的地位,处处显示自己的高贵气质,但事与愿违,反而因此人际关系变得疏远而且敏感”,于此,宁巧其之我唯一遭遇‘故障’。《导论》指出,我的唯一性,不论是自己还是外人都一致认同,人们对待所谓——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少小离别寻根故里的等等,并不会因此而对其“之我唯一”有丝毫改变或动摇。在此也要提醒,‘之我唯一’如果动摇了,或者过分‘唯一’之我——唯我独尊,人的精神便会出现障碍和麻烦。所以,才出现——我一个老同学说我‘脆弱得让人可怜’。而至于——“她最不满意的是自己的家庭现状,父母工作一向很忙,彼此交流很少,再加上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现在也基本上跟爷爷奶奶同住,所以情感上非常空虚和寂寞”,不过是宁巧“合理借口”而已。当然,这个借口背后是宁巧在呼唤爱,希望之我能够装进爱的摇篮,因为其之我灰暗而羸弱。

所谓——“我跟我爸不是很经常沟通,他很专制,和我没有共同语言,有时候想主动与他交流,但是每次一到那个时候就说不出口,每次效果都不太理想,所以后来就不大和他交流了;我妈就更不用说了……如果人际关系的满分为10分,爸爸还可以打8、9分,妈妈就是0分”,以及——都上高二了,班级里还有十几个同学没说过话,平时也不怎么愿意主动跟人家打招呼,怕主动打招呼结果别人没反应,那不是很尴尬……综上,说明宁巧其之我为恨纠缠。《导论》提醒,如果之我一味地凝固在恨里不能自拔,那么之我就会变形变态,进而引发思维产生消极情绪和想法。所以,作为宁巧的父母这时应及时沟通,在语言行动上显示爱、给予爱——究其根本来讲,爱是之我的摇篮,之我藏于其中可以得到舒逸和安详,如同婴儿依偎母亲的怀抱(选自《导论》<爱——我之摇篮>)。

说来话去,其实都不算宁巧问题的根本症结。所谓——“我最近感觉很失落、压抑、空虚,总之很郁闷……经常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今天就有好几分钟,想小说里面的情节,自己迷失在文字的舞台里”,以及——我平时也不太喜欢运动什么的,就喜欢看刘墉的书……于此,需要关注的不是宁巧,而是所谓“刘墉的书”——《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人生的真相》、《冷眼看人生》、《我不是教你诈》、《在灵魂居住的地方》、《爱为什么总矛盾》、《做个积极寻梦的人》等等,这其中都闪烁着、跳跃着之我的影子,而且是强烈的之我的影子,这些——必将令刚踏进高中门槛的宁巧其之我感应、震撼甚至产生共振效应,让宁巧过早地踏上了探寻之我的迷途,所以便出现——“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不知道还有什么要留恋的?我对什么都没兴趣,我都不知道要干什么”等,诸如此类的迷惘乃至心悸。一句话,宁巧其之我‘中毒’了!老鼠药固然有毒,一目了然;而书毒却冠冕堂皇,往往为世人忽视。

王嬿——奥数闯祸


王嬿,女,十四岁,初中二年级学生,独女,性格内向,好强,学习刻苦。三个月前因与班主任在课堂上发生冲突,以致产生对学校的恐惧,进而产生回避行为,并伴有心慌气短、出汗等植物神经紊乱症状表现。既往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无精神病史。背景资料——独女,与父母同住,父母为公务员。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无精神病史。从小跟爷爷奶奶生活,上幼儿园后被父母接回,小时候和叔叔家的孩子一起长大,两个孩子年龄相近,经常在各方面被放在一起比较,养成她争强好胜的性格。自幼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品学兼优,尤其数学成绩突出,曾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奥数竞赛并获奖。深得父母宠爱,亲朋赞扬有加。小学毕业后考入某重点中学特长班,因数学成绩突出深受兼任数学教员的班主任老师喜爱,学习更加努力,加之天资聪颖,各科成绩及总分均名列前茅,升入初二后,原班主任调离,由一位新老师任班主任,新班主任不了解情况,未将其选入学校奥数辅导班学习,后经其反映情况后,补选入辅导班。三个月前该班第一次开课时,她因故迟到,班主任拒绝其入内。当时,她执意不走,与班主任发生争执,随即头疼欲裂,心慌胸闷,呼吸急促,大汗淋漓,被送到医院后很快缓解,各项检查均正常。第二天不愿上学,勉强进入学校即又出现上述症状,无法上课。之后几天上述情况反复出现,随即请假在家休养。知道自己对学校的这种恐惧没有必要,但又控制不住,也渴望向其他同学一样正常到学校学习。

评析:王嬿自幼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品学兼优,尤其数学成绩突出,曾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奥数竞赛并获奖。深得父母宠爱,亲朋赞扬有加。小时候和叔叔家的孩子一起长大,两个孩子年龄相近,经常在各方面被放在一起比较,养成她争强好胜的性格。显见,王嬿自小就感知其之我是很特别、非同寻常的。也因如此,王嬿其之我也非常脆弱。《导论》指出,之我的唯一是人生命最坚决、最坚强的意志符号;即便濒临死亡,人也念念不忘谈及我我我。之我,一直连接并延伸至人的死亡,“我”是唯一……在此也要提醒,‘之我唯一’如果动摇了,或者过分‘唯一’之我——唯我独尊,人的精神便会出现障碍和麻烦,严重的以致切断之我与思维联系,任由疯癫或逆施行为发生。

遗憾的在于,这个新来班主任接连打击了王嬿两次——升入初二后,原班主任调离,由一位新老师任班主任,新班主任不了解情况,未将其选入学校奥数辅导班学习,后经其反映情况后,补选入辅导班……三个月前该班第一次开课时,她因故迟到,班主任拒绝其入内。当时,她执意不走,与班主任发生争执,随即头疼欲裂,心慌胸闷,呼吸急促……于此,在外界看来只是误会或难堪,但对王嬿而言,其遭遇的就不仅仅是这些,而是其之我所谓唯一遭受了否定,不是一次,而是接连两次!所以,才出现——王嬿呼吸急促,大汗淋漓……以致产生对学校的恐惧,进而产生回避行为,并伴有心慌气短、出汗等植物神经紊乱症状表现。依《导论》来看,就是——这些叛逆,实则也是之我活的意志使然,是之我回应‘唯一动摇’的挣扎。总之,活的意志是之我的最根本意志!在此,这个教训值得多方汲取。

刘祥——匍匐母威


刘祥,男 20岁,身高约1.70米,偏瘦。某专业大二学生,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独生子。第一次咨询是由亲戚陪同来的。个人成长史: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出生及发育正常,随父母生活,与同学、邻居伙伴交往正常,性格偏内向,胆小。母亲能干泼辣,大大咧咧,父亲性格内向老实。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成绩优秀,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无重大生活事件及人际关系障碍。自诉在大一时,一次英语课上,不经意抬头间,发现年轻漂亮的女老师正微笑着注视自己,他不知不觉心狂跳起来,认为老师也喜欢自己,控制不住地天天想她,经常注意老师的一举一动,上着课甚至想象着与老师发生亲昵行为。每天盼着上英语课,但又怕上英语课。对此一直有一种羞耻感和负罪感,认为自己是坏学生,下流。由于不能专注学习,学习成绩下降,压力加大,与同学的关系也不如以前和谐。一次在宿舍与一位舍友因琐事发生争执,舍友大声吵闹:“你有什么了不起的,你的那点丑事小心我给你说出去”!求助者便疑心舍友说的是自己暗恋英语老师的事。非常担心同学们都知道了这件事,老师和同学会怎么想?从这以后,求助者上课时,就开始紧张,担心同学从自己的脸上发现自己的“丑事”。 上课时不敢抬头看老师,逐渐不敢和同学说话,甚至发展到有同学在就无法学习,后来看见女生就脸红。总是担心同学知道了他的事,想象同学对他评头论足,在背后议论他。此后,他见人就躲闪,有人与他聊天,他就面红耳赤、心慌意乱、语无伦次,有人注意他,他会出现心率加快,手抖,面红,出汗等症状,最后以致于见人就害怕,抑郁悲观,对前途没有信心,每天都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再也无法适应学校生活,住宿舍睡不着,现暂住亲戚家,而且经常逃课。

评析:所谓——“一次英语课上,不经意抬头间,发现年轻漂亮的女老师正微笑着注视自己,他不知不觉心狂跳起来,认为老师也喜欢自己,控制不住地天天想她,经常注意老师的一举一动,上着课甚至想象着与老师发生亲昵行为。每天盼着上英语课,但又怕上英语课”,如此的非分妄想,也反映了刘祥其之我是灰暗的,而且已经有了相当长的晦暗历史。所谓——“对此一直有一种羞耻感和负罪感,认为自己是坏学生,下流”,则说明刘祥其之我实现不了所谓之我之肯定。《导论》指出,在各种反应当中或之后,人对自己的行为在心里其实都会有种种理由,有些稍纵即逝,有些牵强附会,有些则耿耿于怀,但最终也会想尽办法和理由去尽力“释怀”——通过曲线方式,让之我实现曲线式肯定。在此,所谓种种理由及其产生,或油然而生、或牵强附会、或极力搜寻,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之我的肯定途径之一,肯定是之我的意志。就本案的来看——刘祥“认为自己是坏学生,下流”,所以其之我的肯定难以实现。《导论》还指出,如果肯定不能够达成,之我就会紊乱游离,心理与精神便会出现问题和障碍……而所谓——“总是担心同学知道了他的事,想象同学对他评头论足,在背后议论他”或令其“之我唯一”随时遭遇挑战。

凡此种种,结果是刘祥其之我更加并加重灰暗!此刻,能够化解之我僵局、点亮之我的捷径对刘祥而言,依旧是“非分妄想”,而且越来越——驾轻就熟、胆大包天,但是之后便是之我肯定遭挫的痛苦。那么,刘祥为何不见好就收呢?事实上,这才是问题的症结,胡思乱想哪个没有过!于此的真相在于——刘祥其之我被所谓非分妄想绑架了!《导论》<绑架之我>指出,从某个角度看,吸食毒品重塑了之我环境,而且之我也适应了这样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需要毒品不断刺激才能够生成保持,进而毒品成为安抚之我的灵丹,毒品成了之我难以离开或割舍的至爱。也可以这样讲,之我被毒品绑架了。所谓——有人与他聊天,他就面红耳赤、心慌意乱、语无伦次,有人注意他,他会出现心率加快,手抖,面红,出汗等症状……这些,其实是刘祥断了、戒了或抑制 “非分妄想”时候的表现,如同吸毒者正吸毒被制止或打搅时刻的反应一般。如此循环演绎下去,其之我便只能在幽暗的河谷里哭泣了。

本来,只是一个妄想游戏,可是却上瘾成魔,这背后又有怎样无形之手呢?所谓——刘祥性格偏内向,胆小。母亲能干泼辣,大大咧咧,父亲性格内向老实。那么,从小就匍匐在母威之下的刘祥,是否早就着迷于妄想了呢?其实,“非分妄想”也可以称作过分幻想。《导论》<幻想的味道>里有这样一段点评——:这些幻想只会加重之我的昏暗,而真正导致之我如此状态的原因其实是在自己身上,回避、逃避自身矛盾只会陷入幻想症泥潭,最终导致精神障碍,所以要正视情绪低迷的真实原因,这样才能够克服悲情幻想。幻想通过置换游戏,刺激之我求得片刻安逸,长期下去的结果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解铃还须系铃人。刘祥母亲如果此刻给予其更多的温存与温情之爱,刘祥其之我就会慢慢找到回家的路……爱——之我的摇篮。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