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学无止境 //www.sinovision.net/?5414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宇宙为什么这么黑暗8

已有 2289 次阅读2016-9-25 00:20 |个人分类:科学爱好者|系统分类:科技教育| 宇宙, 折射, 引力透镜, 广义相对论 分享到微信

第八章 重力无力折弯光线---论歪曲自然真相的广义相对论

宇宙为什么这么黑暗8_图1-1


导读:

广义相对论预言:光线必须被引力场所折弯。通过观测星光的弯折,人们顺其自然地接受了这个理论,爱因斯坦也获得了空前的名望。近几十年来,在各种天文观测,特别是最近的重力探测B项目中,科学家们又发现了一些好像只有用“空间弯曲”才能够解释的现象。今天,“空间是弯曲的”已为科学界所广泛认同。然而,我认为爱因斯坦的威名使人们陷入迷信,这阻碍了人们对自然真相进行全面地分析和深入地探讨,所谓的“空间弯曲”建立在错误的物理学原理之上,它歪曲了自然的真面目,利用修正后的物理学定律,它完全可以有另外的解释。本文通过对光在经过不同密度的物质时存在折射现象的分析,推导出太阳大气层和星系就是实物的凸透镜,它们能够折弯来自遥远恒星的光线,而重力实际上却做不到这一点。对于万有引力作用下的扰动,则是切向力和偏心距作用的结果。

第一节 光线为什么弯曲

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和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论的基础之上,爱因斯坦在他的广义相对论中预言:光线必须被引力场所折弯。自1919年以来,通过观测日全食时通过太阳附近的星光的弯折,这个预言被多次证实。因为引力对光线的这种弯折效应如同凸透镜,所以这种效应被科学家形象地称为引力透镜效应。

具体地讲,引力透镜效应就是当光在恒星、星系和星系团等具有巨大引力的天体附近经过时,会像通过凸透镜一样发生弯曲的一种效应。最近,随着新的引力透镜星系和爱因斯坦环不断被发现,广义相对论好像又得到了全新的验证。今天,空间是弯曲的已被认为是一个真理,为科学界所广泛认同。

宇宙为什么这么黑暗8_图1-2

引力透镜原理示意图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认识完全是对自然现象的歪曲,所有的证据完全可以有另外的解释。

我们知道:光在传播的过程中,由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或是物质的密度发生变化时,以太的密度将发生变化,由于传输媒介密度的不同,光的速度会发生变化,并产生折射现象。光的这种性质使光在以下情况下都会发生折射。

    1,大气层内部存在折光现象

大气层内部大气密度的不均衡使光线产生折射现象,这种现象形成的一种著名景观是海市蜃楼。在历史上,海市蜃楼现象曾长期让人们百思不得其解,进而产生种种在今天看来非常可笑的错误认识。比如,在中国,古人归因于蛤蜊之属的蜃,吐气而成楼台城廓,并因而得名;在西方神话中,蜃景被描绘成魔鬼的化身,是死亡和不幸的凶兆。现代科学已经对大多数蜃景作出了正确解释,认为蜃景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所谓蜃景就是光学幻景。蜃景是大气折光产生的正常自然现象,当然,海市蜃楼现象发生时,大气的折光率非常高,使人们能够看得见地平线以下遥远的地方传来的光,在平时情况下,大气折光率没有那么高,但是,借助仪器,其折光现象仍然可以被观测的到,特别是在温差较大的地面附近。这就是说:由于大气的折光效应,来自遥远恒星的光线在经过地球附近时会被大气层所折弯。

宇宙为什么这么黑暗8_图1-3 

行星大气层折弯光线的效应,在金星上表现的特别明显,这是因为金星大气层与地球相比特别厚重和浓密。科学家发现,它能够将光线折弯近180度,这使得在金星上即使背对太阳也能够看到日出景象。

太阳大气层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三层,从里向外大气的温度和密度不断发生着变化。同样的道理,不依靠太阳重力,太阳大气层也会折弯在其中传播的、来自其遥远恒星的光线。

由于引力和温度的差异,星系的气体结构与地球和太阳的大气层结构类似,存在着层状分布,如图所示。这种密度的不均衡使光线在通过星系的内部时也存在着折光现象。

宇宙为什么这么黑暗8_图1-4

星系物质层状分布图

    2,凸透镜作用

当光波由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会产生折射现象,例如,从空气进入玻璃中,凸透镜聚光就是这个原理。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人们所戴的眼镜、天文观测用的望远镜、科学实验用的显微镜等光学仪器都是利用了这种现象。通过对太阳大气层的了解可以知道:对来自遥远恒星的光线来说,在空虚的太空中,整个太阳和其大气层就构成一个实物的凸透镜。这样,当其恒星的光线从空虚的太空进入有一定密度的太阳大气层时,也一定会产生折射,折射率也应该为n=C1/C2其中C1为光在太阳大气层外的速度,C2为光在太阳大气层内的速度。只是因为大气层的气态形态,这种凸透镜没有清晰的分界面,所以没有明确的折射面。

从星系物质分布的双碟状结构可知,在空虚的太空中,整个星系其实也是一个凸透镜,如图所示。这就意味着光线经过星系时,会由于凸透镜作用而被折弯。爱因斯坦环完全可以是这样形成的。

宇宙为什么这么黑暗8_图1-5

星系的凸透镜形态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对以以太为传播媒介的光波来说,因为随着媒介密度的变化,会发生折射现象,所以无论行星大气层、恒星大气层还是星系,它们其实就是一个个漂浮在宇宙中的凸透镜。当光线从其中经过时,就产生了我们观测到的那种弯曲效应。

为了检验爱因斯坦的预言,1919年,在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的鼓动下,英国派出了两支远征队分赴两地观察日全食,一支赶往南美洲巴西北部的索布拉尔(Sobral),另一支赶往非洲几内亚海湾的普林西比岛(Principe)。经过认真的测量、归算,得出最后的结论是:星光在太阳附近的确发生了一点七秒的偏转。其原理如下图所示:

 

宇宙为什么这么黑暗8_图1-6 

这次日全食观测使爱因斯坦成名犹如闪电!好像验证了爱因斯坦的预言,但是它完全可以有另外的解释弯曲来源于太阳大气层,而不是太阳重力。

当爱因斯坦得知观测结果时,他说道:“我一点也不惊讶,因为如果测到的不是这样,对上帝来说就太遗憾了。”事实上,虽然观测结果符合预言,但对上帝来说,仍然是太遗憾了!因为爱因斯坦及其盲目的支持者把星光弯曲的原因重力,却把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折射隐藏了。他们在日全食观测上背离了科学的严谨性这种现状一直持续到现在。 

星系折弯光线的情形与太阳大气层类似。从地球上来看,一个遥远的星系发出的光线可以被一个位于视线中间的星系扭曲成一道光弧或者几个分离的影像。当两个星系完全连成一线的时候,这些光线就会形成一个如眼的图案,包围着前景星系,这就是所谓的爱因斯坦环。如图所示:

宇宙为什么这么黑暗8_图1-7

科学家认为,爱因斯坦环(Einstein ring)是由于光源发出的光线受到引力透镜效应的影响,而使观测所得的光源形状改变呈环形的现象。

20048月到20053哈勃望远镜巡天观测中发现了8个爱因斯坦环。其中最完整最清晰的是J162746.44-0053,位于蛇夫座,前置天体距离26亿光年,远方天体距离55亿光年;最遥远的是J163028+4520,位于武仙座,前置天体30亿光年,远方天体距离72亿光年。后来,哈勃拍摄的更为遥远的一个爱因斯坦环,被称为宇宙之眼,公布于200710月。前置天体是星系团J2135-0102,位于宝瓶座,距离38亿光年,远方天体距离121亿光年。借助于斯隆数字巡天的巨大规模,再加上哈勃的成像质量,天文学家将发现越来越多的爱因斯坦环。

爱因斯坦环是宇宙中广义相对论最生动的示范之一,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CfA)的亚当博尔顿说这为研究宇宙中质量最大的星系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科学家的认识很可能是错误的,爱因斯坦环确实就在那里,但是名不符实。它的形成是星系这个大透镜和星际气体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星系引力作用的结果。

引力透镜形成的前提是光具有粒子性,既光是以光速运动的具有质量的光子流。通过前文的分析可知,我们目前的光学理论-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论-是错误的,光是以以太作为传播媒介的波,而不是粒子,所以引力场无法直接对光产生作用。不但如此,星系也并不是科学家所认为的那种强引力场。星系是可见物质聚集的区域,但其质量很小,引力也很微弱。虽然它有大量的暗物质(科学家认为引力正是来源于此),但是同外部的暗物质在密度上并无多大的差异,也就是说星系部暗物质的引力与部暗物质的引力是均衡的,它无法形成引力中心,对光粒子产生影响。星系团也是如此。产生引力透镜的引力实际上并不存在,星系的运动原理不同于行星系统正体现了这一点。

以上几方面的现实说明:虽然经过太阳附近和经过星系的光线折弯了,但是,完全是大气层内部的折光效应和凸透镜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是太阳或者星系重力场的缘故。作为宇宙中广义相对论最生动的示范星光的弯折和爱因斯坦环实际上缺乏现实的说服力。

暗物质并不只存在于星系之中,可是科学界为了成全爱因斯坦的预言,只提到星系或星系团内部的暗物质引力,却忽略了外部暗物质的引力,这种为了满足需要而做出的有选择性执法导致人们误解了很多自然现象,也将一些学科的研究工作引入了歧途。人类社会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被浪费,科学的进步也因此被延缓!

在日全食观测中,折射被隐藏了;在爱因斯坦环的观测中,不但折射被隐藏了,星系外部暗物质的引力也被隐藏了。真地非常不理解,对于星光的弯折,人们为什么放弃了折射现象这个解释?这本来应该更容易认识到的!人们为什么要千方百计地去成全爱因斯坦?甚至不惜一次又一次地扭曲自然!

光线的折弯并不能证明光线必须被引力场所折弯,更不能说明空间是弯曲的。那么重力探测实验呢?

在历时半个世纪,耗资5亿英镑的研究后,科学家透露,在地球轨道上发现了奇怪的波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管理局重力探测B项目的研究人员物理学家夏拉蒙(Michael Salamon)说:当地球自转时,它确实导致周围时空的扭曲。越靠近地球,扭曲现象越明显。这是我们掌握的第一个真正的、确实的、直接的证据,证明旋转天体会导致时空扭曲。时空会随地球转动而弯曲并随之扭转这好像又一次验证了爱因斯坦的英明,谱写了广义相对论众多证据中最新的一项。然而,该实验发现:如果地球是静止的,那这种扰动将不复存在。这实际上推翻了爱因斯坦的重力理论-广义相对论的基石-物质质量的存在会造成时空的弯曲。这个实验清晰地显示,这种重力波动来源于我们的地球在不停旋转,而不是其质量。也就是说,一个天体无论其质量有多大,如果它不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扰动,或者说就不会造成所谓的时空弯曲。

重力扰动并不是时空弯曲的结果。在《天体运动的力学原理》一文中,我们知道,根据修正后的万有引力定律,天体的自转还使其周围空间中的物体受到切向力和偏心距的作用。所以说切向力和偏心距才是这种扰动的直接动力,而且通过文中的计算可以发现,扰动的程度与地球的质量和自转速度成正比,当然,也是越靠近地球,扰动的程度就越深

目前,科学家用下图来表现天体周围空间的弯曲。这种表现形式看似有理,能体现空间的弯曲,其实充满矛盾,仍然是一种对自然法则的选择性执法。球形的天体对任何通过球心的平面来说都是对称的,这就决定在任何平面上,弯曲都应该是一样的,并都具有完全相同的物理学属性,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弯曲将无法存在。即使考虑速度因素的作用,天体的赤道面仍然是一个对称面,这样从两极来看,空间的弯曲也应该是一样的,以赤道面为对称面。图中的表现形式对赤道面来说仍然是不对称的,所以是不正确的。尽管这种表现并不贴切,很片面,但是这种弯曲在一定程度上形象地体现了切向力和偏心距的存在。

宇宙为什么这么黑暗8_图1-8

根据宇宙中物质运动的规律可知,在天体星系的引力主宰的空间内,一切物质都随着它们的运动而运动着,宇宙中的物质确实是弯曲的,这是能量漩涡场和万有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这种运动也通过万有引力影响着人类的探测器。因为忽略了速度对万有引力的影响,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无法解释这种扰动,所以科学家们认为,正如爱因斯坦的预言一样,这种扰动是空间弯曲的结果。实际上利用修正后的万有引力定律,在重力探测B项目中出现的这种扰动就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其的种种类似效应也是如此,它们是切向力和偏心距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空间弯曲的结果。

重力探测B项目同时也发现,地球旋转时会拖拽时空-所谓的参考系拖拽现象夏拉蒙说:这种时空扭曲,也就是所谓的结构拖曳(frame dragging)效应以前从未被直接观测到过”科学家认为结构拖曳效应就如同在茶杯中转动调羹,茶水会跟着旋转一样。这种比喻虽然很形象,却有着本质的区别。茶水的旋转主要是摩擦力作用的结果,而所谓的参考系拖拽现象则是万有引力作用的结果,更确切的说,是切向力作用的结果。而如果按照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引力的大小与速度无关,地球的旋转实际上就无法对其引力场产生这种影响,无法使地球周围的空间产生目前科学家们所认为的那种弯曲。所以说,重力探测B项目也是一个体现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具有局限性的生动示范,它揭示了物体速度对万有引力的影响,是修正后的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有力证明。

当光线经过一些大质量的天体时,它的路线是弯曲的,但这并不是源于它沿着大质量物体所形成的时空曲率。爱因斯坦的重力理论-物质质量的存在会造成时空的弯曲-是对自然真相的曲解。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宇宙。

 

第二节 广义相对论中的错误

爱因斯坦在1905年既复活了光的微粒说,又维护了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正确性,但是否定以太的存在使他发觉自己进退维谷。关于辐射的这两个概念是相互矛盾的:如果光是由粒子组成,那么按照万有引力定律,它就会受到别的物质影响,如果如此,光速又怎能如狭义相对论要求的那样是绝对恒定的呢?

以错误的理论为基础必然推导出这样的谬论,但是爱因斯坦没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在找不到原因的情况下,他只好将这个矛盾归根于引力。引力在宇宙中无处不有,并使所有物质加速,而狭义相对论的惯性系是严格地没有加速度的。爱因斯坦很清楚这个症结,他认识到,要使引力能与狭义相对论的电磁时空相协调,首先必须重新理解的概念本身。为了同观测相适应,他提出引力实际上不是一种作用于时空中的不同物体之间的力,而是时空自身的一种性质。这样,引力对人们早已熟悉的时空结构摧毁性地入侵的结果,就形成了广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认为,由于有物质的存在,空间和时间会发生弯曲,而引力场实际上是一个弯曲的时空。爱因斯坦用太阳引力使空间弯曲的理论,很好地解释了水星近日点进动中一直无法解释的43秒。当然这种解释是对公式系数进行相应调整的结果,更没有从动力学原理上进行解释。一些学者也认识到,虽然爱因斯坦用广义相对论计算出了这43秒的来历,但这似乎有拼凑嫌疑,不能令人服。广义相对论的第二大预言是引力红移,即在强引力场中光谱向红端移动,20年代,天文学家在天文观测中证实了这一点。广义相对论的第三大预言是引力场使光线偏转。

在前文中,我已经对水星近日点进动和光线偏转进行了科学地解释,现在来分析一下引力红移。科学界认为引力红移是强引力场中天体发射的电磁波波长变长的现象。由广义相对论可推知,当从远离引力场的地方观测时,处在引力场中的辐射源发射出来的谱线,其波长会变长一些,也就是红移。当然只有在引力场特别强的情况下,引力造成的红移量才能被检测出来。引力红移现象首先在引力场很强的白矮星(因为白矮星表面的引力较强)上检测出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庞德、雷布卡和斯奈德采用穆斯堡尔效应的实验方法,测量由地面上高度相差22.6米的两点之间引力势的微小差别所造成的谱线频率的移动,定量地验证了引力红移。结果表明实验值与理论值完全符合。

到了21世纪,由哥本哈根大学尼尔斯波尔研究所的Radek Wojtak领导的研究人员再次着手检验广义相对论的这个经典预言:光在摆脱一个引力场后会失去能量。这次,是通过观测星系团。根据这一理论,引力场越强,光失去的能量就越多。因此,从一个星系团包含有数千个星系的巨大天体中心释放的光子要比来自星系团边缘的光子损失更多的能量,原因是星系团中心的引力是最强的。这就导致来自星系团中心的光在波长上要长于来自星系团边缘的光,即转向光谱的红端。

Wojtak和他的同事知道,在单个星系团中测量引力红移是很困难的,因为效应非常微弱,且还需理清由星系团内部的个别星系的轨道速度导致的红移,以及由宇宙膨胀导致的红移(实际是光疲劳效应)。研究人员通过将从斯隆数字巡天采集到的8000个星系团的数据平均化来解决这一问题。Wojtak解释说,希望通过研究星系团中的星系的红移分布特征而不是着眼于个别星系单独的红移来检测出引力红移。

经过艰苦地工作,果然,研究人员发现,来自星系团的光按照与星系团中心的距离成比例地产生红移,这与广义相对论的预测相一致。Wojtak指出:我们能够测量到星系红移的微小差异,并且发现位于星系团中心的星系发出的光不得不从引力场中'出来,而来自边远星系的光则容易得多。研究人员在2011929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告了这一发现。

宇宙学原理允许引力红移,它的经典解释是:在强引力作用下,光的振动介质的密度变大,导致振动频率发生变化。这与爱因斯坦的理解-引力让光子损失能量,从而导致振动频率发生变化-是相矛盾的。这两种相互矛盾的解释都是错误的,是为了满足需要而做的一种推测。我们知道天体运动引起的多普勒效应和以太的涡旋运动都能造成红移。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自转,其赤道面和我们在一个平面上的可能性很小,其发射的光都存在着横向多普勒效应,这使光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红移;此外,光以以太为传播媒介,在星系或者星系团漩涡场中,来自中心的光线要比边缘的光线经过更长时间和更长距离的撕扯,所以才会红移的更多。对于高差引起的频率不同,正确的解释是:高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也不同,所以振动频率也不同此外,以太的运动差异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天文学家所观测到的红移现象完全可以是这样形成的。

传统理论认为宇宙中的暗物质并不是无处不在,它们只在某些地方聚集成团状,形成星系和星系团,而对另一些地方却不屑一顾。但最近的测量结果已经表明,占据宇宙中大部分空间的暗物质的分布情形与传统理论相悖,暗物质均匀地散布在这些星系或星系团之中,在整个宇宙中,它们也几乎是均匀的。这就意味着,星系或者星系团无法形成引力中心,引力红移当然就更无法产生了。

爱因斯坦的三大预言都得到了验证,但这三点结论和相对论没有任何必然联系,它们误解了客观自然现象,仅仅是歪打正着或曲解而已。不但如此,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矛盾。在第二大预言中,引力仅仅让光的频率发生变化,速度不变,即红移,而第三大预言中,引力却能够让速度改变方向,即速度发生变化,这是相互矛盾的。

1964,美国物理学家I.I.夏皮罗(I.I.Shapiro提出一项新的广义相对论检验,利用雷达发射一束电磁波脉冲,经其他行星反射回地球被接收。当来回的路径远离太阳,太阳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当来回路径经过太阳近旁,太阳引力场造成传播时间加长,此称为雷达回波延迟。这一观测也可以以人造天体作为雷达信号的反射靶进行实验。观测的结果和理论计算之间在1%的精度内符合。

我认为该实验并不能作为广义相对论实验检验,因为太阳大气层导致的波速变慢和弯折都能够造成回波延迟

1978,美国物理学家约瑟夫·泰勒完成了关于广义相对论引力波理论的第一个观测检验。射电脉冲星PSR1913+16是由两颗致密星构成的密近双星对它进行了四年多的监视性观测后泰勒发现它的公转周期系统性地变短 按照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双星相互绕转会发出引力波,导致能量损耗,使双星之间距离缩小、轨道周期缩短。

尽管观测值与由引力辐射阻尼理论计算的结果基本符合,但是我们都知道:不管状态如何,天体都会发出引力辐射,那种能量损耗应该是由空间的物质阻尼引起的正像地-月系统,如果没有来自太阳的稳定的能量输入,或者能量输入太少,系统能量也会因阻力而逐渐减少,这将导致地-月之间距离缩小、轨道周期缩短

我们可以用一个实验否定某个理论,却不能用有限数量的实验最终证明一个理论;一个精确度并不很高的实验也许就可以推翻某个理论,却无法用精确度很高的一系列实验最终肯定一个理论。更何况这些实验本身不但充满逻辑漏洞,其现象还可以有其它更合理的解释。

按照爱因斯坦的时空理论,物质质量的存在会造成时空的弯曲,在弯曲的时空中,物体仍然顺着最短距离进行运动,即沿着测地线运动——在欧氏空间中即是直线运动。地球就是在太阳造成的弯曲时空中沿着测地线运动,正如在弯曲的地球表面上以直线运动,实际是绕着地球表面的大圆走。按照这种解释,来自地球的光线也应该像地球一样始终围着太阳转,因为那样才是弯曲时空中的直线运动。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经典力学通过实验和天文观测让我们知道了引力的存在,但广义相对论否定引力的存在,认为那是时空弯曲的结果。广义相对论的预言不断得到证实,因此,它越来越得到科学界的认可。但是,因为它的预言完全可以用其他理论来解释,所以相对论的提出,同样受到很多的指责,有很多人认为它是错误的,并大大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在中国,就有专门批驳相对论的论坛-反相对论论坛,在论坛中,众多的物理学爱好者依据基本的物理学原理,摆事实、讲道理,对相对论进行了猛烈地批判。然而这种观点并不被主流科学界所接受。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相对论有它正确的地方,那就是对时间的理解。时间的确不是绝对的,相对论的这一杰出论断经历了实验的检验,还带来了非常实用的成果:全球定位导航系统(GPS Navigational System),这个系统中由卫星携带的钟必须经常校正由于时间延缓带来的误差。所以相对论的计算保证了货轮和战斗机能够按正确的路线前进。

反相对论者以相对论对空间的错误理解来反对相对论,主流科学界则往往以相对论对时间的正确诠释来支持相对论,他们都是片面的。几十年的争论至今仍在继续,霍金教授就说,他经常收到批驳相对论的信件,我想其他著名的相对论专家一定也是如此。但遗憾的是,任何对相对论的怀疑都会被主导科学界的专家认为是那只是无知的表现,不值得关注和回应。不但如此,大学里的某些教授称呼反相对论的热血青年为一知半解的狂徒,尽力污蔑和打压,而他们则被对方称为为了维持自己的职业,而阻碍科学进步的顽固势力总的来讲相对论是错误的牛顿平直和不变的时空之所以同现实并不完全符合,只是因为缺少速度因子,爱因斯坦弯曲和拖曳的时空是对引力的误解和歪曲。

科学理论从来都不是神圣不可更改的,爱因斯坦被认为对科学有很大贡献,他的相对论目前也仍然辉煌于科学界,科学的发展必将否定相对论这一错误的理论,同时,否定相对论,用符合自然规律的方法重新认识有关相对论涉及到的自然规律,这也是科学重要进步的表现。让我们记住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的名言:相对论只能骗骗小孩子,实验可以推翻该理论”(注)

注:这是我在网络上得到的信息,我很怀疑丁肇中先生真的说过这句话,但是,即使丁先生没有说过,那也是我的心声

其实,相继提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后,又经过长期地思考,在晚年,爱因斯坦也已不再对自己充满自信。他曾经写信对朋友说:在我提出的概念中没有一个我确信能坚如磐石我也没有把握自己总体上是否处于正确的轨道之所以这样说,我想他已经发现了自己理论体系中的众多漏洞。爱因斯坦的思维已开始超越相对论,但是近百年来,人们对自然和宇宙的思考却一直被相对论桎梏着,就像被催眠了一样,希望本文能够引导人们从桎梏中解放出来,看清自然和宇宙的本质。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