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来北京,是2011年6月30日赴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座。时隔六年,陪送内子来京治病。这次大约要在北京呆一个月左右,她住在医院,我住在离酒店十分钟路程的小酒店里。小酒店自然有酒,但不能喝。小酒店在南礼士路。在大北京我搞不清东西南北。前天早上,我从阜成门大街附近,沿着笔直的南礼士路散步,路过月坛公园。南礼士路好长啊,走了近一个小时,还看不到尽头。赶紧往回走。觉得礼士路这个名字好文雅。边走边用手机百度搜索礼士路词条。一看,意外得很,有趣得很:
礼士路位于阜成门外,南北走向,北起西直门,南至复兴门。昔日,阜成门是煤门,京西的煤均由毛驴或骆驼驮到京城。这些驮队从西山汇聚阜成门外这条路上,因到处是驴屎,被称为驴屎路。至民国后,雅化地名,被改为礼士路。1980年代初,阜外医院东墙外有一铜牌专述此事。至于驴市,北京内外城门外都有。
清末民初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阜成门设有驴市。那时,去往京西门头沟等地,交通十分不便,不像现在有汽车、自行车,骑驴就是一种交通方式。驴市上的驴贩子守在城门西侧。在雇主前来租驴时,常年做“驴生意”的人一看来者就知身份以便决定出租什么驴,因为驴也“按质论价”,讨价还价儿后,雇主交完租金就可以骑驴上路了。据老人们讲,这儿的驴常年往返这条路,所以都认识道儿,它把雇主“送”到目的地后自己能回来,不用赶脚的。曾有人撰文说,当年鲁迅住在“老虎尾巴”(今鲁迅博物馆)时,常和朋友一块儿去阜成门驴市雇驴去八里庄一带饮酒、郊游,因为当时,一过阜成门就是郊外了,而钓鱼台一带风景宜人,是鲁迅他们常去的地方。
礼士路西侧有著名的白云观,每年春节要办庙会。骑驴逛白云观是很受人欢迎的活动,所以,一到庙会举办时,阜成门驴市又增添逛庙会的租驴业务。此外,在复兴门等处也有好几处“驴市”,是临时的。当然啦,据说西直门也有个别人雇驴,但人少形不成“规模”,鲜为人知。日久天长,从西直门经阜成门直到复兴门,庙会期间,“乔装打扮”的驴来往于斯,形成一景,使这条南北绵长数里的小街被人们称为“驴市路”,直到半个世纪前,觉得这地名不雅,且驴市消失,尤其是通往京西的交通便捷。其他交通工具应运而生。所以,驴市路寿终正寝,更名为礼士路,礼贤下士,比原来文雅多了。
伟大的帝都北京,从地名来说很接地气。自然,许多地名都有一个从俗到雅的过程。
就想起林海音来,想起林海音在她那部著名的小说《城南旧事》的出版后记《冬阳 童年 骆驼队——〈城南旧事〉》中的文字:“北京城南的胡同、四合院、西山脚下的毛驴,以及脖子上挂着铃铛的骆驼,……这些都给了我不尽的创作灵感。”
这样漫无目的地走着,忽然高兴地发现,自己竟走到月坛中学门口。这所学校,有一位在35年前我上大学中文系写毕业论文时曾研究过,近20年前请她到深圳讲过学的语文界老前辈,北京老一代著名特级教师刘朏朏先生。
我在月坛中学门口用手机拍了一张照片,伫立了一会儿,然后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