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台湾局势的变化,蓝绿势力的消长尽管主要在于台湾内部,但对局势的前瞻判断,应对预案还是能够看到大陆涉台智库运作方面存在的瓶颈的。即便无法完整了解大陆涉台智库的研究现状,但无论从决策参考还是交流传播的角度看,大陆涉台智库存在的缺憾还是十分明显的。这些和大陆涉台智库机制僵化,功能单一,不接地气有关。涉台智库,在网络信息时代,怎样才能更适应两岸瞬息万变的局势呢?
大陆涉台智库数量巨大,几乎所有著名院校和许多省级以上社科院所,都有台湾研究机构。能够叫得上名的,比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浙江大学港台研究所、厦门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社科院等社科部门也都有涉台研究机构。
这些官方涉台研究机构有多少研究成果转化成官方的决策建议不得而知。但以结果论,要么是涉台的官方机构决策者甚少接受智库建议,要么涉台智库,根本就没有提供较好的决策参考。因为对台工作的很多细节,缺少基本的评估和整合。
反应在大陆高层决策方面:各级国台办和统战部门,在对台工作中,仍过分重视高层和国民党方面的交往.在整体上有些事情太过急于求成,缺少整体的、长期的布局;还停留在统战思维阶段,缺少更多元和网络方面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对年青一代的接受心理和交流管道缺少及时的调整。突出的表现是,对台工作被当做、至少被外界误认为只是涉台机构和统战部门自身的事情。纵向和横向之间,各级、各个部门缺少统一的整合和信息共享。在媒体、智库和民间交流骨干的培养方面严重滞后。各种论坛和研讨会,两岸缺少一定比例的民间人士的参与和声音。而民间不但聚集了比官方管道更多的智慧,热情,在大面积交流互动方面也有更方便和更有亲和力的优势。明显的例证是,香港普选方案的出台,完全可以推迟在台湾“九合一选举”之后。
对台工作的大陆涉台智库的缺失:大陆大学和社科院,台湾方面的研究院所,有多少研究课题不切实际货叠床架屋不得而知。可以确定的是,如果能够有效整合,完全不需要这么多的官方涉台研究机构。各个研究机构之间,没有整体布局方面的侧重。
尤其是,对台智库,多年来只注重高大上,不但难见给决策部门提供有前瞻性、预测准确的局势判断,更多的是一味迎合官方宣传,尽管营造了一时两岸形势看好的局面,但很容易给决策者特别是民众误判。而其观点和判断,在事实上的台湾和这种判断相差甚远。有些观点传到台湾因为不符合实际情况,被民众甚至官方抵触。
智库除了给决策层提供决策建议(提了多少有价值的建议不得而知),而忽视了,研究成果的转化,通过民间转化成大众都能够听懂和乐见的方式的交流。而研究人员自身的文章多发表在大陆,在台湾几乎没有任何传播力和关注度。中国涉台研究院所不但自己难以出新,也长期把持了言路,不能不断引进和补充新人。
2009年前后,中国大陆最好的几个有两岸栏目或信息的网站全站一天台湾人的点击IP,还没有民间评论员毕殿龙的一篇文章多(主要是文章在台湾网站发布)。他们多是对官方政策的锦上添花的解读,和理论的空泛的论述,缺少具体应对的智慧和策略。
智库的短板具体表现为:
没有对“九合一”选举期间,香港占中对台湾的影响,进行预警和采取应有的对策。尽管民间这方面已经有了足够的评论和预判,智库没有相应的跟进。致使台湾绿营操作“票投国民党,台湾变香港”,无法进行有力的回击;没有对台湾“去中国化”有足够的反应和认识。在绿营执政县市长集体抵制马英九政府按照中华民国宪法导正的陈水扁时代的去中国化课纲。没有给出言论上有力的批驳和反制的措施。对港台之间的联结没有足够的警惕和有效的对策。
对于大陆对台湾让利,没有及时给出决策者符合台湾民众心理期待的建议。大陆尽管让利,反而在台湾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可专题分析)。对各级党委书记频繁访问台湾,给两岸带来何种影响,没有给出自己应有的评估。而民间这些声音,也没有通过智库传递上去。大陆涉台智库,没有发挥与其规模和投入相匹配的作用,和传统智库的运作模式、信息获取方式有关。大陆涉台专家学者很少有文章在台湾发表,尤其是不能放低身段开博客和台湾民众进行实时交流。这种人才、信息、交流封闭性智库,其精力有限,智慧有限,不接地气,不能放下身段和两岸民众交流,和身份和懒惰也有关系。
台湾两岸智库
台湾方面的两岸智库尽管运作方式比大陆智库有更灵活的机制。但在大陆智库的组织和引导下,也沾染上了僵化的恶习。唯恐怕得罪了大陆,今后不能登陆参加各类活动,不能主动提出自己要研究的议题,更对两岸不对等的交流平台缺少足够的呼声。与大陆智库相比,台湾仍然有很多智库人士能够到大陆开博甚至参加各种电视言论节目或者是到高校频频讲座。与普通民众进行实时交流很接地气。
大陆民间对台交流的现状
大陆方面,长期写台海评论和研究的民间人士屈指可数,能够传达到台湾民间互动的有影响力的人士,更是少之又少。
在大陆官方媒体平台部分,涉及港台频道的论坛、栏目,网站部分,除了官方网站中国台湾网外,目前比较好的是新华网,海外网,国外主要是新加坡联合早报网。台海网,特别是中国评论新闻近年来,有了更多这方面的比重和第一手信息。凤凰网有一定信息,但和环球网一样,论坛部分已经没有人发文章和互动。但不能实时交流,而且逐渐程序化,陷入官方固有网站的弊病。电视方面尽管开设涉台栏目的较多,但台湾很少有观众观看。
而由于缺少引导和支持(多数情况是压制),以前写的人逐渐没有了热情。专门写台海评论的人员,不是在逐渐增多,反而有减少之势。这在后国民党时代的两岸民间交流,大陆是十分被动的。这在两岸民间互动上,大陆不但在网络上处于劣势(台湾部落格论坛,大陆人无法自由登陆,但台湾民众却可以自由登陆大陆各类交流工具),人数上也居于劣势。
两岸工作的确政策性强,但这并不是不开放和不动员民间参与的理由,可以集中管理,加强指导;尽管网络管理方面,大陆有自身的考量,长期可能或处于单向交流阶段,但这并不妨碍,加强两岸的交流。发掘民间人才,主动出击,通过各种方式,传递有利于两岸和平统一的理念。在不影响涉台部门任何运作和改变网络管理的情况下,可以思考如下方面:
建立一个两岸(包括香港、澳门等)以民间交流为主的网站,作为共同交流平台。联合台湾方面的著名评论员、写手,通过召集两岸有影响的民间人士进行共同管理(原则是,大陆人管理大陆网友,港台人士召集和管理港台网友),讨论秩序共同把关。网站定期邀请两岸著名专家学者,回答两岸网友关心的问题,解读两岸各自的政策走向等。
大陆众多涉台智库,事实上除了极个别课题,很多课题应该统一公布在一个网站上,避免课题研究的重复,和资源共享。官方智库应该不断纳入新鲜血液,成为联系民间的通道之一。中国大陆涉台工作,缺少的不是知识而是解决每个具体问题的智慧。涉台研究不能只注重高大上的理论,更要凸显自己联结民间的职能。大陆台湾方面的文章不能只发在大陆媒体自己看着爽,还要让台湾民众看到,并和他们实时交流。为了应对两岸和国际新的局势,必须重点检讨两岸以往交流方面缺失,加强两岸民间的交流。
毕殿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