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4|||
台北市长柯文哲在接受大陆媒专访时的两岸言论,持续引发各界联想和继续发酵,认为柯文哲的发言是“九二共识”、各自表述”,既安抚了中国高层,也能够对支持者交代。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范世平投书中国时报,认为蔡英文在两岸政策上也能考虑柯文哲的路线。大陆方面对柯文哲的两岸论述,也似乎给与意外的包容。据此很多人认为柯文哲是打破两岸民共交流僵局的关键人之一。柯文哲的个人和表述,对两岸究竟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柯文哲真是打破两岸僵局不二人选吗?
要想知道柯文哲对两岸关系表述的真正内涵或者可能的后续影响,需要对柯文哲的个性做个基本了解:柯文哲应该是台湾政坛的异数和奇葩。他看似莽撞,却又粗中有细;象是执拗,却又知道在什么时候转弯;言语无遮拦,错失又多能在自嘲中被忽略。好似胸无城府、心无大志的政治素人,却往往被认为是扮猪吃老虎。行事风格雷厉风行,先做再说;人来疯,喜欢被关注,有时像政坛的小丑,有时又更像大智若愚。是政坛一个蹩脚但很本色的演员。应该是典型的O、B血型。
柯文哲天马行空、不断修正和微调自己的两岸言论。在两岸论述时,他本人没有任何负担,不必惧怕或讨好谁,也许他不是刻意要完成两岸民进党方面的突破,但客观上存在着这种可能。有人说,大陆会借柯文哲的言论对民进党施压。这只是毫无根据的臆测。不要说柯文哲对两岸言论的表述,离大陆的要求还有一点距离。即便大陆认可柯文哲思考和努力的方向,也谈不上,会借此向民进党施压。但会借这个介于“九二共识”和“两国论”之间的这种表述,对民进党的底线有个试探和观察。如果民进党对柯文哲一个没有“九二共识”的,模糊的一个中国的认同都没有。民进党两岸政策的方向也就可想而知。
柯文哲两岸论述对台湾的影响是可能会让民进党内部有更多的思考。民进党对柯文哲的态度是两级的:有人认为他是麻烦制造者,有人希望他的横冲直撞,能够借以拉抬民进党两岸底线。包括谢长廷在内的对两岸交流持开放态度的绿营人士,可以借没有负担,很有媒体缘的柯文哲在党内提出改变的倡议。
柯文哲最大的效用还是对绿营和中间政治立场民众的影响。柯文哲就是利用政治素人,和没有加入民进党的民进党人的姿态,在很多人对国民党和民进党都很失望的情势下,获得台北市长竞选的胜利。在他政治光环没有暗淡之前,其言论对一般民众的引领作用还是很可观的。贸然反对他可能会付出意想不到的代价。这也是柯文哲两岸言论发表之后,绿营高层心态复杂而相对低调的原因所在。
台湾资深媒体人兰萱认为,拥有庞大台湾新民意的柯文哲,是不断地在冲撞一些体制,其中也包括了两岸关系的框架,他都想试试看,自己能不能成为突破僵局的“历史先行者”,而对大陆方面而言,则是想藉着看起来是绿营人士的柯文哲,对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施压。这种观点有部分道理,但也轻忽了大陆的一贯的两岸策略和柯文哲性格本身。
在两岸关系的论述上,柯文哲的基本内涵是没有“九二共识”的一个中国认同:“一个中国不是问题”、“两岸一家亲”。这充其量只能是一种情感描述而非政治、政策表述。大陆如果现在就接受没有“九二共识”的、模糊的一个中国的表述,断无可能,这对长期坚持“九二共识”的国民党不甚公平。但如果民进党两岸政策的最终表述定位在,没有“九二共识”,但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也就是柯文哲两岸言论的系统和正面、正规表述的话,也应该是个很大的进步。在用这一表述赢得政权之后,大陆应该研判这种进步对两岸交流的进步意义:没有“九二共识”,并不表示不能形成新的共识,更不表示不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前提是,民进党得有这样的自觉和改变的魄力。
外界对柯文哲两岸言论,可鼓励但不可给予太多寄望。柯文哲对两岸的言论,很多部分短期内还无法沉淀成政治和政策的表述。柯文哲的个性和期间不断的修正,如果对他不利,任何时候,都会用近似孩童亦庄亦谐的态度抵赖和否认。另外,如果他在政治和权力上想走更远,就会回归他骨子里的绿色本质。他在台北获胜,很大部分是因为他和绿营是同盟而不是很会选举很战斗的民进党的政治对手。而且柯文哲的横冲直撞的行为方式,民众给他包容的时间也不会无限期长。一旦其对民众和媒体不再有新鲜感、执政又遇到徘徊时,他身上的光环,比来的实惠消失得还要快。届时,其对两岸关系的促进的分量,就远不如现在。
大陆对柯文哲的言论应对显然十分恰当。不反应过度,又尽可能善加利用。这符合既坚持了自己的底线,又鼓励包括柯文哲在内的更多的中间和假中间人士,对两岸走向和平发展的任何有益的表述的讨论和探索的鼓励。智慧在民间,也许大陆和民进党的交流,能够借此有更多的思考、创新和延展。柯文哲要发挥他自认为他能对突破两岸僵局有独特的作用,他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而且要越早越好。对两岸来讲,柯文哲式的愿意自担打破两岸僵局的人物也越多越好。
毕殿龙